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论文题目: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内科学肾病

作者: 张岩

导师: 梅长林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蛋白质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为尽可能多地寻找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相关的蛋白质,我们采用同位素编码的亲和标签技术与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相结合的定量比较蛋白组学方法分别对ADPKD患者与正常成人尿液、血清蛋白质组样品,以及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蛋白质组样品进行比较。并选择部分被鉴定的差异蛋白质,用免疫学方法验证其在两对应参比蛋白组样品中的丰度差异。结果显示,包括多囊蛋白—1在内的多种蛋白质在ADPKD蛋白质组样品中发生丰度改变,它们包括生长因子、凋亡调节蛋白、胞浆运输蛋白、细胞外基质成分、受体、细胞信号蛋白、酶类、转录因子和转录调节因子等,可能分别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膜泡运输及与其它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囊壁纤维化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

论文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图与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溶液配制

发布时间: 2006-05-08

参考文献

  • [1].肾小管上皮细胞necroptosis的建立及其相关机制初探[D]. 罗嘉伦.南方医科大学2017
  • [2].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活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D]. 曹维.南方医科大学2010
  • [3].TNF-α对肾间质纤维化细胞表型变化的作用及补肾活血法中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抑制作用[D]. 张勉之.河北医科大学2004
  • [4].老年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特点及机制研究[D]. 乔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5].TIMP-1过表达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罗健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 [6].钙离子拮抗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凋亡的作用[D]. 李雪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
  • [7].骨形态形成蛋白-7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谭小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 [8].Stats激活对缺血/再灌注诱导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细胞内机制[D]. 欧阳春.中南大学2006
  • [9].碘化钾与铅对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信号传导通路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栋.中南大学2006
  • [10].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马兜铃酸肾病大鼠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潜能及治疗作用探讨[D]. 李维.中国医科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人类遗传性多囊肾相关致病基因功能的研究[D]. 付玉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 [2].多囊蛋白—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在ADP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周玉坤.第二军医大学2003
  • [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多囊肾病的实验研究[D]. 李林.第二军医大学2004
  • [4].人类染色体16p13.3多囊肾相关基因的筛查研究[D]. 高建邦.吉林大学2005
  • [5].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糖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 王文靖.第二军医大学2005
  • [6].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 沈学飞.第二军医大学2005
  • [7].塞来昔布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实验研究[D]. 许涛.第二军医大学2006
  • [8].PPARγ激动剂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实验研究[D]. 戴兵.第二军医大学2006
  • [9].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D]. 刘亚伟.第二军医大学2007
  • [10].霉酚酸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实验研究[D]. 王丽.第二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