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羊城晚报》副刊文学批评述评

九十年代以来《羊城晚报》副刊文学批评述评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艺副刊日渐式微,副刊文学批评更是抽空了文学性和学理性,演变成专扯人眼球的娱乐批评。处在市场经济前沿阵地的晚报、都市报副刊,有一味追求低俗化的趋势,副刊成为了吃喝玩乐的地盘,基本没有文学的身影,更遑论文学批评。而像其他一些老牌报纸副刊,他们一直坚守文艺性,坚守文学批评的严肃性,但是他们往往只能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而难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晚报、都市报在九十年代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他们拥有广阔的发行渠道和巨大的影响力。如何在大众传媒上重现文学批评往日的风采,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副刊批评一方面担负起一定的批评责任,另一方面又赢得较高的“收读率”。这既是传媒界不断探索的话题,也是学界愿意看到的现象。《羊城晚报》副刊《花地》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刊伊始就很重视文艺批评。九十年代以来,其文学批评办得有声有色,既坚守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又赢得了读者的肯定。本文以九十年代以来《花地》的文学批评作为研究个案,深入研究了这份副刊文学批评的成功之道,总结其独有的传播模式,剖析其在传播上的意义和在文学上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这些研究,对晚报、都市报办好副刊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坚守雅内容
  • 1.1 学院化批评色彩
  • 1.1.1 批评的主体
  • 1.1.2 批评的对象
  • 1.1.3 批评的态度
  • 1.1.4 批评的目的
  • 1.1.5 小结
  • 1.2 对本土纯文学的关注
  • 1.2.1 对本土作家、文本的关注
  • 1.2.2 对本土文学现象的关注
  • 1.2.3 对本土批评的关注
  • 1.2.4 小结
  • 第2章 探索俗形式
  • 2.1 版面
  • 2.1.1 大胆舍弃穿插式,采用模块化编排
  • 2.1.2 小标题
  • 2.1.3 图片
  • 2.2 介入文学批评的独特方式
  • 2.2.1 分割主题、持续播出
  • 2.2.2 化静为动,凸显游戏性
  • 2.2.3 新闻式批评
  • 2.3 语言
  • 2.3.1 时尚化
  • 2.3.2 娱乐化
  • 2.4 “以俗形式传播雅内容”的动因分析
  • 2.4.1 文学的娱乐功能凸显
  • 2.4.2 读者阅读习惯
  • 2.4.3 知识分子世俗化
  • 第3章 《花地》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不足
  • 3.1 《花地》文学批评的传播学意义
  • 3.1.1 扩大专业批评的传播范围
  • 3.1.2 提供娱乐
  • 3.2 《花地》文学批评的文学意义
  • 3.2.1 重要文学论争的主战场之一
  • 3.2.2 促进话题批评的发展
  • 3.2.3 对文本的“亲密接触”
  • 3.3 《花地》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
  • 3.3.1 内容与形式的博弈
  • 3.3.2 娱乐性逐渐彰显
  • 3.3.3 谎言重复1000遍,就成了真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九十年代以来《羊城晚报》副刊文学批评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