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山东省青州市黄楼中心学校杨世玺

摘要:教育界十分重视思维方法的问题,学校教育的课程开发也反映了人们对学生思维方式开发的前所未有的重视。思维方式不仅对开发学习材料的潜能有重大的价值,而且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重要技能。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学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比如识破误导的广告,衡量辩论中的假设和谬误等。从苏格拉底时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维工具,但是,对这一问题真正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始于20世纪。最近几十年来,教育家们十分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价值,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讨论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探索。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他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是否理解作者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否理解自己的讲演和解题思路;是否理解某一科学原理和定律;是否理解概念并能进行推理。而这些理解都预先存在一定的标准答案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老师视作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老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有学问的人。并且,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科学的,故都是正确的,于是,老师也就成了知识的权威。凡出自老师之口、作者之笔和科学研究者,凡白纸黑字印刷成书者,似乎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

二、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价值

批判性思维,又称审辩性思维,是一种与创造性思维并举的思维策略与技能。主要指对知识、信念进行能动的、持续的、精确的反思和省察,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指向的结论。也可以说,为选择信什么(知识、信念)和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的能力。批判不等于批评和挑剔,因为“批判”同时也意味着清楚、真实、公平地看待一件事物。

三、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心理学家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最大特征是认知主体能够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自觉地进行再思考。学生是否能批判地接受事物,做到有接纳、有否定,关键在于他对事物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事实上,客观事物的丰富、复杂,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必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提问前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允许差异和距离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训练灵活发散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者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1、开拓发散即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想别人之未想,标新立异,开拓创造。如课文《司马光》中别的孩子想的是如何让人离开水,结果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而司马光思考的是如何让水离开人,因此他砸破水缸,及时救起了同伴。这正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向司马光学习。

2、多向发散即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对象。可以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展开发散。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横向联系课文《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学习《草船借箭》时,又可纵向联系《三国演义》深入了解人物特点,为评述论辩做准备。

3、探索发散探索需质疑设想,释疑创造。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评论。在学习苏教版教材《第一朵杏花》时,有学生提出这为什么用“郑重”,而不用“认真”?我及时肯定了他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解疑中使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的不同用法。同时还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质疑,大胆批判。

善辩——提高批判性思维的保证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由儿童去认识自己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能够激起儿童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辩论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充分暴露认识矛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明辨是非。这样一来学生在认真倾听、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以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者再恰当适时地引发学生展开辩论,可以使他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

1、创设氛围,让学生“敢辩”

长期以来形成的“唯书论”、“唯师论”,使得大部分学生只会人云亦云,或者是“敢想不敢言”。因此,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向教材、向教师、向同学发问,表明自己不同的观点。用心创设一种学生敢于评论、批判的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从而使学生敢辩。

2、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辩”

当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敢辩”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一些辩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从哪些内容去辩,例如可从语言内容、语言形式、思维质量上去辩;其次,指导学生从哪些形式上去辩,例如可采用补充、修正、争论的形式去辩;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辩”的技巧:正辩、反辩、旁证等;最后,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辩”的艺术,如言之有“度”、言之有“礼”、言之有“序”等。如果我们能这样,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标签:;  ;  ;  

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