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真空泵在化工医药行业的应用

喷射真空泵在化工医药行业的应用

一、射流真空泵在化工制药行业中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舒亚篮[1](2018)在《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环真空泵系统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矿山、轻工、食品、医药等领域。目前国内外液环真空泵系统主要面临效率低和处理的气体真空度低等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研究。以大量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实验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以及模拟计算等方法,开展了液环真空泵相似定律的研究,同时还研究了管路系统和喷射器对液环真空泵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液环真空泵串并联对其性能的调节。本文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1)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实验和相似定律的探索建立了液环真空泵系统的实验平台,进行了性能实验,测得多组2BE1系列液环真空泵在不同转速下其吸入气量、轴功率、效率等参数与吸入压力的关系,为液环真空泵相似定律的探索,主要是流量、轴功率分别和泵尺寸以及转速关系的探索,提供了实验支持。由此得到液环真空泵转速和泵尺寸调节对整个真空系统的性能影响。(2)液环真空泵与管网联合工作性能基于Flowmaster建立了真空系统模型,利用Flowmaster和Excel连接,实现了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批量计算,这主要包括管道长度、直径、吸入气体压力、阀门开度、弯头曲率半径、角度等参数的批量修改,得到这些参数对液环真空泵系统性能的影响,为管网系统的元件选型提供依据。(3)液环真空泵与喷射器联合工作性能以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液环真空泵系统分别在加喷射器和不加喷射器条件下吸入真空度、吸入气量和效率的变化情况,为液环真空泵的汽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4)液环真空泵串并联对真空系统性能的调节分析了液环真空泵串联和并联情况下对系统吸入气量以及压缩比的影响,并利用Flowmaster模拟计算的结果对液环真空泵串并联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陶丹[2](2016)在《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发》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一种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为解决远洋船舶、海岛居民及沿海区域的淡水资源匮乏问题做出了努力。该装置以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为基础,将高效换热的热管式换热器和低品位余热相结合,并利用降膜蒸发技术和两效蒸发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工艺设备设计、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来设计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该海水淡化装置的工艺系统,设计其工艺流程,对装置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传热计算,使其满足低品性热源供给的情况下,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淡水;在工艺计算的基础上对装置的各部件进行设备设计。降膜布液蒸发装置是海水淡化装置的关键部件,其结构的合理性和海水布膜的均匀性,直接影响液膜的稳定性和传热传质的效率,进而影响设备的寿命及成产能力。因此,本文针对竖管管外降膜布液装置的结构、降膜流动过程和均匀布膜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在降膜布液装置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利用FLUENT软件,基于VOF方法建立了竖直管外降膜流动过程气液两相流模型,分析了液膜的流动形态及速度分布情况,找到了能均匀流动的降膜环隙和最佳传热时的料液流量。为了对数据进行确认和修正,搭建了包括单管降膜试验、多管降膜试验和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的试验平台。研究针对该装置的最好的降膜环隙和相对应的降膜流量,验证该海水淡化装置结构的完整性和整个降膜系统的可行性,为以后该类装置的设计提供依据。

杨茜[3](2014)在《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对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制造简单,高质量、高效率、连续的淡水供应以及高效的冷却水循环利用的海水淡化装置,解决目前单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中存在的效率低、易结垢及设备尺寸大等缺陷,以实现海水淡化装置制造简单、结构紧凑、耗材少、维修方便。本文对海水淡化技术、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的主要类型、热管式换热器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了调研,并针对目前市场上的船用单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后的新型的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可以实现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循环利用的工艺流程,并根据产淡量为50kg/h的工艺要求,对装置重要组成部分的工艺参数(包括冷凝器、蒸发器)进行了计算;并对关键部件液-液气射流泵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对装置结构及附件进行了设计及选型;搭建了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试验平台,完成对其的安装与调试,并进行初步的试验研究。利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液-液气射流泵和降膜蒸发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从细观上研究液-液气射流泵内部传质传能机理,为设计提供依据,验证其工作性能,考察在降膜蒸发中,喷淋密度及真空度对降膜蒸发传热系数的影响。

蔡勇[4](2013)在《疏浚船加气减阻装置结构优化与特性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绞吸式挖泥船在中国的港口建设、航道疏浚等地方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挖泥船所挖的泥沙等物质通常是通过管道来进行长距离输送。由于泥浆粘性系数大,管道输送存在运输能耗大、排送距离短、且容易造成堵塞等问题。倘若在输送管道中加入空气,使空气能在管壁至管道中心形成一定的梯度分布,并保持这个状态流动,则可以减少流阻,提高泥浆输送效率。射流管以及螺旋加气助送装置都没有机械构件,而且不耗能,维护成本低。在能形成较好的混合流体的前提下,则这两种加气装置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的研究对象是,空气进入管道后,泥浆和气体在管道内的分布情况。利用PRO/Engineer建立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模型,导入到ICEM进行网格划分,通过CFX进行数值仿真,分别对射流管、螺旋加气助送装置的混合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加气助送装置的结构装置混合效果的关键参数,得出最佳结构参数。主要研究工作有:(1)得到射流泵结构参数设定和空气、泥浆混合效果之间的关系。利用文献的数值计算或实验结果初步计算射流管的部分结构参数,结合试验台的泥浆的实验条件,通过对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射流管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流体在射流管内部及流出射流管泥浆和空气的流速分布、压力分布等。本文重点考虑吸入室直径、喉嘴距、混合管长度三个参数,通过比对不同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影响射流管混合效果的关键结构参数。(2)提出了在泥浆体积分数40%条件下,螺旋加气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螺旋加气助送装置模型。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空气和泥浆在螺旋加气助送装置内部就输送管道上的压力分布、流速分布、流向分布等。考虑气道到挡板距离、螺旋通道长度,螺距三个参数,通过对比不同模型间的仿真结果,得出影响螺旋加气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3)螺旋加气助送装置的“助送”效果优于射流管。在相同的加气量、加气压力、泥浆浓度等边界条件下,比较最佳结构参数下的射流管和螺旋加气装置的最终混合效果,比对了两种加气助送装置的混合效果,分析了产生不同混合效果的原因,并得出了具有最佳加气助送效果的装置的结构参数。

张野[5](2012)在《高纯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烧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铝陶瓷是以高纯Al2O3为主要原料,以刚玉(α-Al2O3)为主要矿物组成,是一种相当重要的陶瓷材料。由于氧化铝陶瓷具有机械强度高、绝缘电阻大、耐磨、耐高温等优良的性能,使其广泛的应用于电子、化工、军事等领域。氧化铝陶瓷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粉体的性能,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制备高纯氧化铝陶瓷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法国BAIKOWSKI、日本往友化学工业和大明化学等公司。他们制备的高纯氧化铝粉体能做到高纯超细、较窄的粒径分布和无硬团聚。国内近几年制备α-Al2O3粉体的方法一般采用溶胶-凝胶法和醇盐水解法等。虽然上述方法在微量杂质元素方面实现了突破,但还存在成本高、工艺路线复杂、获得粉体的粒度分布宽及易团聚等问题。因而,对粉体性能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机械球磨法成本较低,产量较大,制备工艺简单一直以来是人们常用的制备α-Al2O3粉体的方法。但由于其得到产品粒径及纯度不够,粒度分布较宽,粒子容易氧化变形等缺点,使得最终氧化铝陶瓷的性能不理想。本文讨论了球磨时间、分散剂用量、矿化剂、预烧温度等因素对α-Al2O3粉体性能的影响。通过SEM和粒度分析等检测手段对粉体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球磨时间及分散剂用量,可以获得平均粒度<4μm、粒度分布较窄、分散性较好的α-Al2O3粉体;且通过控制矿化剂的加入量,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的α-Al2O3粉体。本文对粉体进行了改性研究,并采用干压成型的方法,烧结采用常压烧结和液相烧结两种方式。研究了成型过程中压力及粉体烧结的温度对产品致密性能的影响,并对烧结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烧结初期以晶粒的生长发育为主;烧结中后期以表面扩散和晶粒生长为主。

李敏[6](2011)在《硝酸钾结晶器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空结晶器具有蒸发能力高、运行成本相对低廉,并且能在低压下进行连续操作等特点,因此真空结晶器广泛应用在化工、石油等多种不同行业的无机盐溶液的蒸发浓缩,也可以用在废液处理等方面。硝酸钾就是利用这种结晶器来进行真空冷却结晶工艺生产。根据对丹祥农资有限公司的调研结果以及参考文献资料得出,硝酸钾结晶器在真空冷却结晶时,由于硝酸钾结晶器的喷射器抽真空的作用而出现的溶液闪蒸飞溅现象以及硝酸钾微小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堆栈而导致的结晶器内壁结垢,因此硝酸钾结晶器结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硝酸钾真空冷却结晶连续生产的能力。本文是针对硝酸钾结晶进行相关的研究的。硝酸钾真空冷却结晶时,需要通过蒸汽喷射器抽真空,以维持结晶器内的真空度,由此可见蒸汽喷射器是整个冷却结晶工艺的关键性部件之一。在设计资料手册上,喷嘴出口到混合室入口的距离X(见图3.2)是一个范围值,而这个值对喷射器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不同X的喷射器采用Fluent 6.3进行模拟计算,分析选取最佳X值。真空冷却结晶硝酸钾时,水溶液会出现闪蒸现象,这个过程涉及到了相变,因此将所研究的模型定性为气液固三相流,本文采用ANSYS 12.1中的Fluent模块模拟计算。在处理溶液中水分闪蒸相变时,利用了Fluent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编写了UDF程序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硝酸钾溶液的进口上方的结晶器内壁面上,固相体积分率相对于进口对面的内壁面多,并且在母液Ⅰ上方的壁面处,硝酸钾固相体积含率达到了0.7,这一模拟结果与丹祥农资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对此,将原来的硝酸钾结晶器进行了结构优化改进,设置相同的工况参数和进出口边界条件,同样用Fluent模块对优化结构的结晶器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出母液Ⅰ排出口不会出现大块颗粒结晶,便于母液Ⅰ的排出。而且优化的硝酸钾结晶器在结构上减少了与溶液的接触面,从根源上减少了结垢现象。

张博涛,闵峰,刘云峰,李晓哲,杜玮[7](2010)在《液晶生产中废水污染源的控制要点及预处理方法》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本公司液晶生产过程中,针对有机物污染的生产废水COD过高问题及如何有效的做好废水源头控制及末端处理前的预处理工作。

刘伟华[8](2009)在《新型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制备技术及硬化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铸造对于机械工业的作用举足轻重,针对铸造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防治也越来越急迫。在铸造生产中,传统的冷芯盒工艺如三乙胺法、SO2法采用了对人体和环境有毒、有害的气体作催化剂或固化剂,不利于环境保护,开发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的新型铸造粘结材料及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新型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制备技术以及硬化机理的研究就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研究开发的。该粘结剂由特别合成的甲阶酚醛树脂、分散剂、交联剂和增强剂等组分组成,本研究的工作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对甲阶酚醛树脂的合成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基本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催化剂选用NaOH,NaOH/苯酚=0.06/l(摩尔比),甲醛/苯酚=2.5/l(摩尔比),采用分段升温、甲醛滴加的合成工艺,并根据物料粘度控制反应终点,从而得到具有较佳分子量分布、较高粘结强度的甲阶酚醛树脂,为下一步粘结剂的制备打好基础。CO2气体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制备是本文的重点,在制备过程中选择了KOH作为分散剂、硼砂作为交联剂、硅烷作为增强剂,以强度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粘结剂的各组分进行选择和优化,得出CO2气体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优化的配比为甲阶酚醛树脂:KOH:硼砂:硅烷=100:45:16:1。通过在粘结剂中添加两种有机活性助剂A剂、B剂,大幅度地提高了粘结剂的强度,初强度可达1.8MPa以上,终强度值可达4.0MPa以上,其中有机活性助剂A剂加入量为5%,B剂加入量为15%。有机活性助剂A剂、B剂的成功添加是本文大幅度提高粘结剂粘结强度的技术关键。针对粘结剂吹气硬化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硬化的实质,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仪对甲阶酚醛树脂进行分析,确定了其结构以及结构中官能团-CH2-与-CH2-O-CH2-数量的比值。主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合电镜、pH的测量等方法对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硬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粘结剂在CO2的作用下,随着体系pH值的不断降低,硼酸盐的负离子先后与甲阶酚醛树脂的羟甲基和酚羟基发生交联反应而硬化,而有机活性助剂在粘结剂中起到了重要的络合、交联作用。研究中发现混砂过程中添加一些粉状物质能有效地促进粘结剂硬化,因此特别地配制了一种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粉状促硬剂,是由Ca(OH)2、硅酸盐水泥以及ZnO、MgO复合混制而成,原料便宜易得。试验得出促硬剂的优化配比为:Ca(OH)2:5.0、ZnO:2.0g、MgO:1.5g、42.5#水泥:3.0g,促硬剂加入量占树脂量30%左右效果较佳。促硬剂的添加可增加酚醛树脂粘结剂CO2气体硬化的敏感性,缩短吹气硬化时间,在吹气硬化后,大幅度地提高了粘结剂的工艺强度,当粘结剂加入量为3.O%时,添加适量的促硬剂,能够达到初强度>1.8MPa,终强度>5.2MPa的技术水平。粉状促硬剂的研制成功,在提高粘结强度方面有所突破,并为CO2气硬酚醛树脂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酚醛树脂粘结剂的成本,本文还对其新型交联剂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了一种硅酸盐-R很有粘结潜力。通过试验确定粘结剂的各组分优化配比为:甲阶酚醛树脂:NaOH:R:硅烷=100:15:45:1.6,吹气硬化后获得了较高的终强度。针对这种交联剂初强度低的不足,对酚醛树脂进行了改性,通过在酚醛树脂合成过程中添加一定数量丙烯酸或聚丙烯酸钠进行接枝共聚,并添加一定量的Ca(OH)2,使其初强度大幅度提高,达到0.8MPa以上,终强度达到4.0MPa以上。硅酸盐R作为交联剂制备的粘结剂成本低廉、终强度高,特点明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对CO2气体硬化酚醛树脂的制备进行了中试、对气硬酚醛树脂砂的可使用时间、发气量、溃散性等工艺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并进行了现场生产验证。该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成功地被用来制造铝合金铸件、铸铁件、铸钢件的砂芯,制芯过程简便,制芯速度很快,芯子溃散性好,生产出来的铸件内腔光洁,完全能够满足铸造生产的要求。采用该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制芯成本大大低于三乙胺冷芯盒工艺,具有很广的推广应用前景。

彭志威[9](2009)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虹吸现象是一种常见的非稳态流动现象,虹吸式流道因其具有只要抬高液面高度差就能获得动力源的优点,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虹吸式流道的形状优化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已经在虹吸式流道的应用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是,针对非稳态虹吸过程的相关理论研究还较少见;在流体机械的形状优化设计方面,非稳态流动现象的优化设计是个长期存在的难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本论文首先在研究非稳态虹吸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生虹吸的基本条件,再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深入分析非稳态虹吸的流体流动特性和启动特性,探究基于逆向工程的流道几何形状获取方法,结合提出的虹吸性能评价指标对复杂虹吸式流道进行形状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研究,并对复杂虹吸式流道的神经网络优化方法展开了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了适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及产生虹吸的所需条件根据虹吸原理分析了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明确了非稳态虹吸基本概念,并以此确定了适用的CFD模型;同时采用定常形式的伯努利方程对稳态流动假设条件下的虹吸作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定常形式的伯努利方程只能用于虹吸式流道的定性分析,对非稳态虹吸作定量研究宜采用CFD方法;压强是产生虹吸的必要条件,流态为产生虹吸的激发条件,在一定压强作用下,虹吸式流道出水段出现封闭水柱或局部满管流的流态都可能激发虹吸的产生;虹吸过程可视为一种活塞效应的结果。这些结论可为后续的非稳态虹吸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了非稳态虹吸的流体流动特性及启动过程建立几何模型和CFD模型用于研究非稳态虹吸的流体流动特性,并以工程上常用到的虹吸滤池中的虹吸式流道为例,研究其非稳态虹吸的启动过程。研究明确了非稳态虹吸的流态、速度场和压强特性,指出通过调节虹吸式流道出水管道的长度可有效控制非稳态虹吸过程的最大平均流速、最大平均负压,证实了虹吸启动的关键是应尽快促使虹吸式流道中形成封闭水柱,并促成活塞效应将气体排出流道,促使全局满管流动的形成。3.研究了复杂虹吸式流道的几何形状获取方法及形状特征以坐便器中的虹吸式流道为例,研究如何获取复杂虹吸式流道的几何形状。结果表明,可采用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为复杂虹吸式流道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精确的CAD模型。虹吸式流道主要形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道的直径、α角、β角、水封高度和收缩口曲线是复杂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的关键,且在设计虹吸式流道时应考虑保持流道曲率总体上的光滑过渡,以减小流动过程中的阻力。4.研究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坐便器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方法建立CFD模型并用粒子图像测速(PIV)实验来验证,用该模型预测复杂虹吸流道内部速度场和压强的变化,并根据预测值与多个评价虹吸性能的指标来研究流道的收缩口截面、流道上升段仰角α和下降段长度L等对虹吸性能的影响,以优化设计流道的形状。结果表明,建立的CFD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能很好地模拟复杂虹吸式流道中的流场变化;虹吸式流道的收缩口截面、流道上升段仰角α和下降段长度L对虹吸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当采用光滑曲线设计及α为39°、L为227 mm时,虹吸性能最佳,可使坐便器实际用水量从6升降至5升,具有节水效果;并证实累积负压是非稳态虹吸研究中最佳的虹吸性能评价指标。5.研究了神经网络的坐便器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技术通过CFD模型计算得到神经网络建模样本,以几何变量为输入、累积负压为输出,建立非稳态虹吸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在网络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复杂虹吸式流道使用Levengerg-Marquardt(L-M)神经网络和贝叶斯神经网络建模的优缺点。结果表明,L-M神经网络对训练样本有很好的拟合能力,贝叶斯神经网络则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L-M神经网络的最佳模型结构为2-4-1,贝叶斯神经网络有效节点数为3.67967,通过贝叶斯神经网络进行仿真,确定了流道形状的最佳设计参数(弯道半径为80 mm、出水段直径为45 mm);并构建了基于CFD和神经网络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平台框架,以期为虹吸式流道形状的快速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参考。6.研究了虹吸式流道优化设计过程中的实验验证方法针对坐便器中复杂虹吸式流道的形状优化设计建立相应的实验验证方法,评价优化设计效果。即,采用PIV实验测量虹吸式流道内部实际流场,结果证实了所建CFD模型的准确性;利用相似理论研制了用于制备不同形状虹吸式流道的实验装置,可根据模型仿真计算寻得的较优流道形状参数制备出相应的虹吸式流道实物,验证设计出的不同形状流道的虹吸效果,这可为类似的不规则流道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根据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构建了配套模拟实验装置,无需采用费时费力的修改企业模具这一传统方法,可更简便地进行不同形状虹吸式流道的虹吸性能测试和坐便器节水性能测试;结合节水实验,证实了本文构建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方法确能有效实现流道形状的优化、改进流道虹吸性能。

单惠江[10](2008)在《环形喷嘴射流泵的理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钻孔水力采煤是一种既安全、又能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的采矿方法。作为钻孔水力采煤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形喷嘴射流泵因为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射流泵是一种利用高速流体作为工作动力来传递能量的流体机械,由于其自身没有运动部件,且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易维护及成本低廉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在许多工艺流程和恶劣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改变其结构以提高它的效率。近年以来,随着计算方法的突破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实验手段的部分代替手段,但是对环形喷嘴射流泵的理论设计研究却不多。本文以射流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对比中心射流泵和环形喷嘴射流泵的优劣的情况下,选择环形喷嘴射流泵作为钻孔水力采煤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设计。环形喷嘴射流泵的基本特性方程表征了其基本性能和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是进行环形喷嘴射流泵研究、设计、制造和优化的基础。射流泵的汽蚀是射流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会影响到射流泵的效率。环形喷嘴射流泵的几何结构参变数包括喷嘴、喷嘴的安装角及个数、喉嘴距及喉管长度和直径、扩散管的扩散角等,都因环形喷嘴的特殊结构而与中心射流泵不同,其最优值选择也相应发生变化。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了上述几何结构参变数以后,结合河南平顶山水头河煤矿的钻孔水力采煤要求,对环形喷嘴射流泵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并设计了一个适用于钻孔水力采煤的环形喷嘴射流泵。

二、射流真空泵在化工制药行业中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流真空泵在化工制药行业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液环真空泵系统的应用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液环真空泵系统的应用
        1.2.2 液环真空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液环真空泵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实验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流程
        2.2.1 实验平台介绍
        2.2.2 参数测量管路
        2.2.3 性能测试实验流程
    2.3 实验原理
        2.3.1 吸入气量的测定
        2.3.2 吸入压力(即真空度)的测量
        2.3.3 转速的测量
        2.3.4 轴功率的测量和效率的计算
    2.4 实验条件和测量精度
    2.5 实验注意事项
    2.6 实验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环真空泵的相似定律
    3.1 相似定律的应用价值和应具备的条件
    3.2 相似定律理论推导
    3.3 相似定律实验探索
        3.3.1 转速对性能的影响
        3.3.2 泵尺寸对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环真空泵与管网联合工作性能
    4.1 液环真空泵系统
    4.2 管路性能曲线
    4.3 液环真空泵管网联合工作的Flowmaster计算
        4.3.1 Flowmaster计算原理
        4.3.2 Flowmaster与Excel连接方法简介
    4.4 管路系统对液环真空泵运行工况的影响
        4.4.1 管道长度的影响
        4.4.2 管道直径的影响
        4.4.3 液环真空泵吸入压力的影响
        4.4.4 阀门开度的影响
        4.4.5 弯头曲率半径和角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调节
    5.1 液环真空泵的吸入性能调节
        5.1.1 喷射器与液环真空泵联合工作
        5.1.2 喷射器的工作原理
        5.1.3 喷射器与液环真空泵联合工作的应用
    5.2 液环真空泵的串联调节
        5.2.1 液环真空泵串联运行的应用及性能
        5.2.2 液环真空泵串联运行方案的确定
        5.2.3 Flowmaster中液环真空泵串联运行的建模计算
    5.3 液环真空泵的并联调节
        5.3.1 性能相同的液环真空泵机组的并联
        5.3.2 不同性能的液环真空泵机组的并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2.1 国外的发展和应用
        1.2.2 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1.3 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简介
        1.3.1 低温多效蒸馏技术(LT-MED)
        1.3.2 多级闪蒸技术(MSF)
        1.3.3 海水反渗透技术(SWRO)
        1.3.4 压汽蒸溜技术(MVC)
    1.4 余热的回收利用
    1.5 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
        1.5.1 热管
        1.5.2 重力式热管的工作原理
        1.5.3 热管的性能特点
        1.5.4 热管式换热器的应用
    1.6 降膜蒸发器
    1.7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的工艺设计
    2.1 工艺流程设计
        2.1.1 工艺系统
        2.1.2 工艺流程图
    2.2 工艺计算
        2.2.1 蒸发工艺计算步骤
        2.2.2 各效物料平衡计算
        2.2.2.1 定性温度计算
        2.2.2.2 进料量的计算
        2.2.3 热管的选取
        2.2.4 第一效的工艺计算
        2.2.5 第二效的工艺计算
        2.2.6 海水预热侧的工艺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的结构设计
    3.1 设备结构
    3.2 选材
    3.3 设计温度和设计压力的确定
    3.4 筒体厚度的计算
        3.4.1 发动机冷却水段的计算
        3.4.2 第一效的蒸发和冷凝段的计算
        3.4.3 第二效的蒸发和冷凝段的计算
        3.4.4 海水蒸发侧冷凝段壁厚的计算
    3.5 上下封头厚度的计算
    3.6 热管的布管
    3.7 管板的设计计算
    3.8 竖管降膜布液装置的结构设计
        3.8.1 布液装置的种类
        3.8.2 液体布液装置设计的要求
        3.8.3 液体布液装置的选用
        3.8.4 降膜布液装置的结构设计
        3.8.5 液体布液装置的工艺计算
    3.9 本章小结
4 竖直管外降膜蒸发的数值模拟
    4.1 物理模型
        4.1.1 液膜的流动过程
        4.1.2 液膜的传热过程
    4.2 降膜流动的几何模型
    4.3 降膜流动的数学模型
        4.3.1 降膜流动的控制方程
        4.3.2 多相流模型
    4.4 数值模拟
        4.4.1 网格划分
        4.4.2 边界条件
        4.4.3 材料属性的设置
        4.4.4 各相的相互作用设置
        4.4.5 操作条件设置
        4.4.6 求解器设置
        4.4.7 监视器设置
        4.4.8 初始化条件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降膜分布图
        4.5.2 液膜速度分布示意图
        4.5.3 布膜环隙的大小对降膜流动的影响
    4.6 管外液膜传热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海水淡化装置试验平台
    5.1 单管降膜试验
        5.1.1 单管降膜试验设计
        5.1.2 试验设备仪器
        5.1.3 单管降膜装置
        5.1.4 试验步骤
        5.1.5 试验结果分析
    5.2 多管降膜试验
        5.2.1 多管降膜试验设计
        5.2.2 多管降膜装置
        5.2.3 试验步骤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小型海水淡化试验装置
        5.3.1 试验流程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3)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水淡化技术概况
        1.2.1 多效蒸馏法(MED)
        1.2.2 多级闪蒸法(MSF)
        1.2.3 压汽蒸馏法(VC)
        1.2.4 电渗析法(ED)
        1.2.5 反渗透法(RO)
    1.3 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的发展现状
        1.3.1 船用单效蒸馏法装置
        1.3.2 船用反渗透装置
        1.3.3 船用闪蒸装置
    1.4 热管式换热器简介
        1.4.1 热管的性能特点
        1.4.2 热管的发展历史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工艺设计
    2.1 工艺系统
        2.1.1 发动机冷却水系统
        2.1.2 海水系统
        2.1.3 抽真空系统
        2.1.4 淡水系统
    2.2 工艺流程设计
    2.3 工艺条件
    2.4 工艺计算
        2.4.1 热管的设计
        2.4.1.1 热管工作介质选取
        2.4.1.2 热管管材的选取
        2.4.2 蒸发段工艺计算
        2.4.2.1 蒸发段物料参数的确定
        2.4.2.2 温度推动力
        2.4.2.3 蒸发段总热量及热流密度
        2.4.2.4 降膜蒸发计算
        2.4.2.5 蒸发段传热系数计算
        2.4.3 冷凝段工艺计算
        2.4.3.1 冷凝段物料参数的确定
        2.4.3.2 温度推动力
        2.4.3.3 冷凝段总热量及热流密度
        2.4.3.4 冷凝段传热系数计算
        2.4.4 热管传热极限的校核
        2.4.4.1 携带传热极限的计算
        2.4.4.2 声速传热极限的计算
        2.4.4.3 沸腾传热极限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液-液气射流泵结构设计
    3.1 射流真空泵简介
    3.2 工艺计算
    3.3 结构计算
        3.3.1 面积比
        3.3.2 喷嘴出口直径
        3.3.3 喷嘴前工作水接管直径
        3.3.4 喉管内径
        3.3.5 吸入室直径
        3.3.6 吸入室内径
        3.3.7 喉管长度设计
        3.3.7.1 喉管总长
        3.3.7.2 喉管收缩段参数
        3.3.7.3 喉管直管段长度
        3.3.8 扩压管设计
        3.3.8.1 扩压管出口处内径
        3.3.8.2 扩压管总长度
        3.3.8.3 扩张全角
        3.3.9 喷嘴出口离喉管入口的距离
    3.4 本章小结
4 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结构设计
    4.1 选材
    4.2 装置的工艺条件
    4.3 筒体强度计算
        4.3.1 冷凝段壁厚计算
        4.3.2 蒸发段壁厚计算
    4.4 封头强度设计
    4.5 容器法兰及接管法兰选取
    4.6 管板的设计
    4.7 布液器设计
        4.7.1 布液器简介
        4.7.2 布液器的选用
        4.7.3 布液器的结构设计
    4.8 其他附件的选用及安装
        4.8.1 除雾器
        4.8.2 水泵
        4.8.3 真空压力表
        4.8.4 液位计
        4.8.5 流量计
        4.8.6 盐度计
        4.8.7 阀门
        4.8.8 热管的安装
    4.9 控制系统设计
    4.10 本章小结
5 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初步试验研究
    5.1 试验研究内容
    5.2 关键操作参数的测量及控制
        5.2.1 温度
        5.2.2 压力
        5.2.3 流量
        5.2.4 数据测量及显示系统
    5.3 试验流程
    5.4 试验数据采集
        5.4.1 淡水水质分析
        5.4.2 试验数据
    5.5 试验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关键部位流场数值模拟
    6.1 数值模拟及软件简介
    6.2 液-液气射流真空泵流场模拟
        6.2.1 几何建模
        6.2.2 网格划分
        6.2.3 边界条件设定及求解
        6.2.3.1 选择求解器
        6.2.3.2 边界条件设置
        6.2.3.3 计算模型的确定
        6.2.4 模拟结果
        6.2.5 结果分析
    6.3 降膜蒸发流场模拟
        6.3.1 数学模型
        6.3.1.1 控制方程
        6.3.2 几何建模
        6.3.3 网格划分
        6.3.4 边界条件设定及求解
        6.3.5 UDF 编程
        6.3.6 模拟结果
        6.3.7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疏浚船加气减阻装置结构优化与特性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情况
        1.2.2 国内发展情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重点
第2章 粘性流动数值计算理论
    2.1 流态分类
        2.1.1 两相流
        2.1.2 其他多相流
    2.2 流体运动三大基本定律
        2.2.1 连续方程
        2.2.2 动量方程
        2.2.3 能量方程
    2.3 湍流的数值计算理论
        2.3.1 Reynolds应力方程模型法
        2.3.2 涡粘模型系数法
        2.3.3 双方程模型
    2.4 CFX及ICEM软件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射流管的几何设计与仿真
    3.1 多相流的的表征参数
        3.1.1 流量
        3.1.2 速度
        3.1.3 滑差和滑动比
        3.1.4 含气率
    3.2 射流管的性能与结构参数
        3.2.1 射流管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3.2.2 射流管的性能参数
    3.3 射流管的几何设计
        3.3.1 喷嘴出口直径的计算
        3.3.2 吸入室的确定
        3.3.3 最优面积比m_y的计算
        3.3.4 喉管最优长度的确定
        3.3.5 扩压管的确定
        3.3.6 其他尺寸的确定
    3.4 射流管仿真
        3.4.1 数值计算方法
        3.4.2 射流管的建模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旋加气装置的仿真与分析
    4.1 螺旋加气助送装置的工作原理
    4.2 螺旋加气装置的建模与仿真
        4.2.1 气道出口到螺旋挡板距离L'_c对加气效果的影响
        4.2.2 螺旋挡板长度L'_d对加气效果的影响
        4.2.3 螺距L_p对加气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射流管和螺旋加气装置效果比对
    5.1 射流管和螺旋加气装置设置
    5.2 射流管和螺旋加气装置仿真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高纯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烧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铝及其陶瓷的性质与结构
    1.2 氧化铝陶瓷的应用
    1.3 氧化铝陶瓷的历史与现状
    1.4 氧化铝陶瓷的制备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原料粉体的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原理和工艺流程
        2.2.1 AlOOH 原料的制备原理
        2.2.2 球磨改性的原理
        2.2.3 工艺流程
    2.3 检测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球磨方式的选择
        2.4.2 分散剂(乙醇)用量的确定
        2.4.3 球磨时间对粉体性能的影响
        2.4.4 预烧温度对粉料性能的影响
        2.4.5 AlF_3用量对粉体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铝粉体的成型与烧结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原理
    3.3 样品的测试方法与表征
        3.3.1 样品致密参数的测试
        3.3.2 样品微观形貌的表征
        3.3.3 平均晶粒度的测定
    3.4 氧化铝粉体成型的研究
        3.4.1 成型时固含量对陶瓷性能的影响
        3.4.2 成型压力对陶瓷性能的影响
    3.5 氧化铝粉体烧结的研究
        3.5.1 不同预烧温度对烧结致密度的影响
        3.5.2 烧结助剂用量对陶瓷致密度的影响
        3.5.3 烧结温度对致密度的影响
        3.5.4 烧结温度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3.6 氧化铝陶瓷烧结动力学的研究
        3.6.1 烧结温度对烧结致密过程的影响
        3.6.2 烧结初期的动力学分析
        3.6.3 烧结中后期的动力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硝酸钾结晶器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生产硝酸钾工艺
    1.3 目前生产硝酸钾瓶颈问题
    1.4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硝酸钾结晶器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2.1 流场数值计算的基本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定律
        2.1.2 动量守恒定律
        2.1.3 能量守恒定律
    2.2 流场数值计算的求解方法
        2.2.1 求解计算过程
        2.2.2 守恒方程的离散化
        2.2.3 离散方程的求解法
        2.2.4 SIMPLE 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硝酸钾结晶器的蒸汽喷射器的设计与CFD 分析
    3.1 硝酸钾结晶器的蒸汽喷射器的设计
        3.1.1 蒸汽喷射器的工作原理介绍
        3.1.2 蒸汽喷射增压器主要尺寸设计计算
        3.1.3 蒸汽喷射器几何尺寸
    3.2 硝酸钾结晶器的蒸汽喷射器的CFD 模型的建立
        3.2.1 物理模型及控制方程
        3.2.2 建立模型
        3.2.3 网格的划分
        3.2.4 计算的边界条件
        3.2.5 湍流模型的选取
    3.3 硝酸钾结晶器的蒸汽喷射器的计算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计算分析讨论
        3.3.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硝酸钾结晶器内气液固三相流的模拟
    4.1 硝酸钾结晶器计算模型的选取
    4.2 硝酸钾结晶器的CFD 模型的建立
        4.2.1 硝酸钾真空结晶的工况
        4.2.2 模型假设
        4.2.3 控制方程、物理网格模型及边界条件
        4.2.4 硝酸钾结晶器计算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硝酸钾结晶器结构优化及模拟分析
        4.3.1 硝酸钾结晶器结构优化
        4.3.2 CFD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液晶生产中废水污染源的控制要点及预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废水的来源及主要组分
    1.1 产品水洗水相排放
    1.2 清洗生产工具及车间冲洗
    1.3 真空泵换水
2 废水来源的控制要点及与处理方法
    2.1 产品水洗废水排放过程中的控制
    2.2 清洗生产工具及设备
    2.3 真空泵换水
3 结论

(8)新型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制备技术及硬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铸造用冷芯盒工艺的发展
        1.1.1 有毒气体冷芯盒法
        1.1.2 低毒气体冷芯盒法
        1.1.3 CO_2气体冷芯盒法
    1.2 酚醛树脂的合成研究与生产应用
        1.3.1 酚醛树脂合成的研究进展
        1.2.2 酚醛树脂的生产应用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准备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酚醛树脂的合成优化
    3.1 酚醛树脂的化工合成原理
    3.2 酚醛树脂合成工艺的设计
        3.2.1 酚醛树脂合成的影响因素的确定
        3.2.2 酚醛树脂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设计
        3.2.3 酚醛树脂分子活性点的设计酚醛树脂端基的设计
    3.3 酚醛树脂合成工艺的优化
        3.3.1 酚醛树脂合成工艺的优化选择
        3.3.2 催化剂种类以及加入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3.3.3 苯酚与甲醛的摩尔比对合成工艺的影响
        3.3.4 甲醛加料方式对树脂强度的影响
        3.3.5 高温段反应时间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CO_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制备技术及吹气工艺的研究
    4.1 新型CO_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组成
        4.1.1 分散剂
        4.1.2 交联剂
    4.2 粘结剂各组分配比的优化
        4.2.1 正交试验因素以及水平的选取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3 有机改性剂对粘结剂强度的影响
    4.4 CO_2气硬酚醛树脂粘结剂吹气工艺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硬化机理的研究
    5.1 酚醛树脂分子结构的测定
    5.2 酸碱中和反应
    5.3 氧负离子络合反应
    5.4 红外光谱分析
    5.5 有机活性助剂对粘结剂增强机理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O_2硬化酚醛树脂促硬剂的研究
    6.1 试验准备
        6.1.1 促硬剂的成分选择
        6.1.2 促硬剂的制备方法
        6.1.3 粘结剂组分的调整
    6.2 试验结果及讨论
        6.2.1 促硬剂各组分最佳配比的确定
        6.2.2 促硬剂对气硬树脂砂工艺性能的影响
        6.2.3 促硬剂促硬机理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O_2硬化酚醛树脂新型交联剂的研究
    7.1 酚醛树脂合成工艺的调整
    7.2 分散剂的选择
        7.2.1 碱的种类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7.2.2 碱的含量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7.3 R盐的加入量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7.4 偶联剂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7.5 粘结剂的加入量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7.6 CO_2气硬酚醛树脂粘结剂的改性
        7.6.1 采用丙烯酸改性
        7.6.2 采用聚丙烯酸钠改性
        7.6.3 采用丙烯酸改性+Ca(OH)_2促硬
    7.7 新型交联剂的硬化机理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试、生产验证及经济性分析
    8.1 CO_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中间放大试验
        8.1.1 中试用设备
        8.1.2 中试用原材料
        8.1.3 CO_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的制备要点
        8.1.4 CO_2硬化酚醛树脂的性能指标
    8.2 CO_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工艺性能的测试
        8.2.2 粘结剂加入量对砂芯抗压强度的影响
        8.2.3 CO_2气硬树脂砂可使用时间的测量
        8.2.4 CO_2气硬树脂砂的发气量
        8.2.5 CO_2气硬树脂砂溃散性的测量
    8.3 生产验证
    8.4 经济性分析及应用展望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虹吸的研究进展
        1.2.1 虹吸的理论研究
        1.2.2 虹吸的应用研究
        1.2.3 虹吸式流道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1.3 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现状
        1.3.1 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2 内流场的实验方法研究现状
    1.4 流体力学中的形状优化研究现状
        1.4.1 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
        1.4.2 常用的优化方法
        1.4.3 反问题方法
    1.5 本文研究工作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确定及产生虹吸条件探讨
    2.1 虹吸原理分析
        2.1.1 稳态假设及其缺陷
        2.1.2 非稳态虹吸的基本概念
        2.1.3 非稳态虹吸的基本研究内容
    2.2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确定
        2.2.1 控制方程
        2.2.2 边界条件
        2.2.3 自由面追踪
        2.2.4 方程的离散
        2.2.5 虹吸过程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确定
    2.3 基于伯努利方程的虹吸产生条件的定性分析
        2.3.1 产生虹吸的重力条件
        2.3.2 产生虹吸的压强条件
        2.3.3 产生虹吸的几何参数条件
        2.3.4 产生虹吸的流态条件
    2.4 虹吸过程的活塞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稳态虹吸流动特性及启动过程分析
    3.1 非稳态虹吸模型的建立
        3.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1.2 非稳态虹吸过程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
    3.2 非稳态虹吸过程的流体流动特性和性能控制分析
        3.2.1 非稳态虹吸的基本特性
        3.2.2 出水管道长度对虹吸性能的影响
    3.3 非稳态虹吸启动过程的分析
        3.3.1 虹吸滤池中的虹吸启动1过程研究的意义
        3.3.2 虹吸滤池的结构
        3.3.3 虹吸滤池中虹吸式流道几何模型的建立
        3.3.4 数值模型和边界条件
        3.3.5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逆向工程的复杂虹吸式流道形状获取与分析
    4.1 基于逆向工程的复杂虹吸式流道形状获取技术
        4.1.1 逆向工程技术简介
        4.1.2 虹吸式流道的逆向工程
        4.1.3 虹吸式流道的CAD 模型
    4.2 复杂虹吸式流道的主要形状特征分析
        4.2.1 流道的直径
        4.2.2 角度
        4.2.3 坐圈出水孔
        4.2.4 喷射口直径
        4.2.5 排口直径
        4.2.6 水封高度
        4.2.7 收缩口直径
        4.2.8 虹吸式流道对称面面积
        4.2.9 虹吸式流道空间特征分析
    4.3 复杂虹吸式流道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坐便器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研究
    5.1 节水研究的意义
    5.2 CFD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5.2.1 湍流模型
        5.2.2 计算网格
        5.2.3 边界条件
    5.3 PIV 实验对CFD 模型的验证
        5.3.1 流态的验证
        5.3.2 速度场的验证
    5.4 复杂虹吸式流道的形状优化研究
        5.4.1 流道收缩口截面的优化
        5.4.2 进一步优化的参数及虹吸性能评价指标
        5.4.3 流道仰角α的优化
        5.4.4 虹吸式流道出水段长度L 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坐便器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技术
    6.1 神经网络概述
        6.1.1 BP 神经网络
        6.1.2 BP 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L-M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6.2.1 基于L-M 优化算法的虹吸性能神经网络模型
        6.2.2 基于L-M 优化算法的坐便器虹吸性能预测模型
    6.3 贝叶斯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6.3.1 贝叶斯推理理论
        6.3.2 贝叶斯神经网络的学习和参数估计
        6.3.3 建模流程
        6.3.4 贝叶斯神经网络计算结果与讨论
    6.4 基于CFD 和神经网络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平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虹吸式流道优化设计的实验验证方法研究
    7.1 PIV 实验方法及对CFD 模型的验证
        7.1.1 粒子图像测速法
        7.1.2 PIV 测速原理
        7.1.3 虹吸式流道的PIV 实验装置及参数
        7.1.4 PIV 实验结果与讨论
    7.2 虹吸式流道制备装置的设计与构建
        7.2.1 相似理论
        7.2.2 虹吸式流道的制备装置
    7.3 坐便器模拟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构建
        7.3.1 现代设计方法
        7.3.2 基于产品设计理论的模拟实验装置设计研究
    7.4 节水性能实验
        7.4.1 节水实验标准
        7.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10)环形喷嘴射流泵的理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射流泵的研究现状
        1.2.2 射流泵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液体射流泵理论概述
    2.1 射流泵技术的理论基础
    2.2 轴对称有限空间伴随射流
    2.3 射流泵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分类
    2.4 液体射流泵的基本参数
    2.5 恒定液体射流泵的基本方程
3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基本性能方程研究
    3.1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基本参数
    3.2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基本方程
    3.3 射流泵的装置性能
    3.4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汽蚀
        3.4.1 中心射流泵的汽蚀计算
        3.4.2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汽蚀
        3.4.3 射流泵汽蚀的影响因素
        3.4.4 结论
4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理论设计
    4.1 环形喷嘴射流泵几何结构参数研究
        4.1.1 喷嘴、喷嘴个数及喷嘴安装角
        4.1.2 喉嘴距、喉管进口角及喉管长度和直径
        4.1.3 扩散管扩散角、排出管直径
        4.1.4 小结
    4.2 矿物颗粒的悬浮速度与沉降速度
        4.2.1 球形颗粒的沉降速度
        4.2.2 不规则形状矿物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4.3 固、液两相流的临界流速与临界管径
    4.4 两相流阻力损失及水力提升射流泵的扬程
        4.4.1 沿程损失
        4.4.2 局部损失和动能损失
        4.4.3 位能损失
    4.5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优化设计步骤
        4.5.1 钻孔水力采煤中的水力计算
        4.5.2 环形喷嘴射流泵设计计算
        4.5.3 射流泵的结构设计
    4.6 水头河煤矿环形喷嘴射流泵设计
        4.6.1 矿区概况
        4.6.2 矿区条件对环形喷嘴射流泵的要求
        4.6.3 环形喷嘴射流泵的设计
        4.6.4 工作水泵的基本参数计算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射流真空泵在化工制药行业中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液环真空泵系统的性能研究[D]. 舒亚篮.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2]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发[D]. 陶丹.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3]热管式海水淡化装置开发与研究[D]. 杨茜.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4]疏浚船加气减阻装置结构优化与特性参数研究[D]. 蔡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5]高纯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烧结的研究[D]. 张野. 大连交通大学, 2012(03)
  • [6]硝酸钾结晶器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研究[D]. 李敏. 湘潭大学, 2011(04)
  • [7]液晶生产中废水污染源的控制要点及预处理方法[J]. 张博涛,闵峰,刘云峰,李晓哲,杜玮. 广东化工, 2010(03)
  • [8]新型CO2硬化酚醛树脂粘结剂制备技术及硬化机理的研究[D]. 刘伟华. 沈阳工业大学, 2009(09)
  • [9]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D]. 彭志威. 湖南大学, 2009(01)
  • [10]环形喷嘴射流泵的理论设计研究[D]. 单惠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  ;  ;  ;  ;  

喷射真空泵在化工医药行业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