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翅换热器论文-张延静,江楠,李毅

针翅换热器论文-张延静,江楠,李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翅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针翅,换热器,数值模拟,强化传热

针翅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静,江楠,李毅[1](2013)在《斜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和柴油为换热对象,利用叁维模型对2种不同规格的直针翅管以及30°,45°和60°的斜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温度场、压降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将斜针翅管、直针翅管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斜针翅管的压降是光滑管的1.06~1.4倍,是直针翅管的0.96~1倍,其总传热系数约是光滑管的1.7~3倍,以及直针翅管的0.85~0.93倍。从模拟结果看,β在大约30°存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3年06期)

王真勇,张正国,吴炳权[2](2012)在《叁维针翅片管在螺旋板换热器应用传热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光滑管外表面进行滚压—犁切复合加工,形成了叁维A型针翅片管,应用于连续形的螺旋导流板换热器中,流体在连续形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中类似于塞状流流动,几乎没有返混和流动死区。在相同压降下,其传热系数比普通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高得多。文章以润滑油作为实验介质,研究了润滑油在螺旋导流板叁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和压降性能,并与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Reynolds数下,螺旋导流板叁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Nusselt数和压降△p分别是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2.4~2.8倍和1.2~1.4倍。与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相比,螺旋导流板叁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提高远高于压降的提高,证明在螺旋流条件下,叁维A型针翅片管具有很好的传热强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12期)

张延静[3](2010)在《针翅管套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翅管作为一种高效强化传热管,具有扩大传热面积,增强流体湍流度,提高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及防止振动的优势。由于针翅管换热器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实验研究上,在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较匮乏。本文采用Fluent对针翅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针翅管结构参数及工艺条件对针翅管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分析针翅管换热器流动特性和阻力的基础上,分别以热水-冷水和热水-柴油为传热介质利用正交设计进行了针翅管数值模拟,得到了其传热性能曲线。在本文所选的4针翅管的4个影响因素中,以各组总换热系数K作为考查指标分析,其中针翅间距s是最为敏感的。采用壳程ho/△p作为考查指标分析,其中针翅长度l是最为敏感的。本文还以水和柴油为换热对象,利用叁维模型对2种不同规格的直针翅管以及30 0、45 0和60 0的斜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温度场、压降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将直针翅管、斜针翅管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斜针翅管的压降为光滑管的1.06~1.4倍,总传热系数约是光滑管的1.7~3倍。直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压降约是光管换热器的1.1~3倍,总换热系数约是光管换热器的2~3.6倍。在相同的条件下,斜针翅管换热器比直针翅管换热器综合性能更优。在低流速下,斜针翅管的强化传热效果显着,能降低壳程流动阻力,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但随着流速的增加,综合换热性能迅速下降,逐渐不如光管的综合换热性能好,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来选择合适的倾斜角,β(°)为30~45之间存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通过对叁种不同针翅形状的针翅管换热器的压降△p、总换热系数K、综合换热性能ho/△p的模拟结果比较,得到滴形针翅的针翅管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都比圆柱形针翅的好,椭圆针翅的传热性能不及滴形和圆柱形针翅,但是阻力是叁者中最小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延静,江楠[4](2010)在《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针翅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针翅管的传热效果,对针翅的长度、直径、间距和倾角等参数进行最优组合,对针翅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分别模拟9组针翅管的压降及传热性能,流体介质为水-柴油,物性参数为等效温度下的常量。结果表明,针翅管有较大的扩展表面,且针翅对流体有扰动作用,能大幅度地提高外传热膜系数;在所选针翅传热性能的4个影响因素中,针翅纵向间距是最敏感的。最后从理论上指出下一步强化传热的发展趋势,即改变纵向间距或改变针翅间的倾斜角度。(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0年02期)

张延静,江楠[5](2009)在《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壳程传热与压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柴油换热为对象,对直针翅管和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柴油在直针翅管和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壳程层流流动时的流场、温度场以及传热与压降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流动条件下,直针翅管与光管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的比值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同时分析了斜针翅管纵向流流动特性,压降低于直针翅管换热器,强化传热为光管的1.5~2倍,并设计应用于炼油换热器中。(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技术》期刊2009年06期)

唐刚志[6](2009)在《整体针翅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性能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能源储量有限,但是消耗巨大,这要求使用能源应“开源节流”,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探索新的节能方法。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具有很大的优点,但也存在热流密度低、间断性的缺点,另外,利用工业余热和废热正成为有效的节能手段,但却受时效性和空间性的限制。因此,开发高效的蓄热换热技术对太阳能利用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近年来,相变蓄热技术及其相关理论已成为研究热点,但主要集中在高温段和低温段,中温段相变蓄热技术的有关应用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本课题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中温相变蓄热及强化传热技术,设计和研制出一种整体针翅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并搭建了测试系统对该蓄热换热器的蓄放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本课题以空气为传热介质,分别对相变蓄热换热器进行了熔化和凝固实验,以研究蓄热换热器在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中的换热特性和相变材料的蓄放热性能;改变工质流量和进口温度,进行实验以考察工况变化对蓄放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研究相变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对流现象对该蓄热换热器的蓄放热性能和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相变材料赤藻糖醇熔化温度在120℃~125℃范围左右,相变潜热为333KJ/kg,凝固时有5℃~10℃左右的过冷度。(2)当相变材料为固态时换热方式为纯导热,相变时换热方式为导热和自然对流两种方式,液态时主要为自然对流方式。影响最终换热效果因素包括换热温差、换热系数和自然对流效应以及其它次要因素。(3)相变蓄热换热器管间工质流动基本均匀,垂直流动方向平面内材料温度分布均匀。沿工质流动方向,出口端相变材料完成相变过程所需时间比进口端相变材料长。(4)流量提高,换热量增大,完成相变过程所需时间减小。空气进口温度提高,换热量增大,完成相变所需时间减小。(5)针翅管相变蓄热换热器比光管换热器换热效率平均提高了约16%,瞬时换热效率最大提高42%。相变蓄热换热器的主要热阻在空气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4-01)

宋绍峰,姜培学[7](2007)在《泡沫金属与针翅结构换热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实验研究了泡沫金属和针翅结构换热器在低雷诺数下的流动和换热。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金属的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随孔密度增大而增大;30PPI泡沫铜的换热系数最大,但同时压力损失最大,在本文实验参数下,对流换热系数比空气直接横掠扁管增强了8~12倍;平直翅片具有最好的综合换热性能。(本文来源于《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张亚平,雷勇刚,王建国[8](2005)在《针翅式换热器的正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正交设计的方法应用在针翅式换热器的结构优化试验中,以传热系数作为考察指标来对正交设计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四个因素的极差对比以及它们分别对传热系数影响的水平趋势图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强化传热的四个因素之间的灵敏度差异,结果表明针翅纵向间距是最为敏感的,所以下一步强化传热的重点应该放在改变针翅纵向间距,改变针翅的倾斜角度,来达到换热器优化和紧凑的目的。(本文来源于《2005年陕西省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3-05)

张亚平[9](2004)在《针翅式换热器的结构优化与传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针翅导热入手,在分析针翅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得出了针翅效率的计算公式及针翅效率和参数的曲线。推导了针翅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与光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公式的对比分析,为下一步针翅结构的优化研究确定了四个主要几何因素。分别为针翅长度、针翅纵向间距、针翅直径和针翅数目。以单位传热量下,所需要的针翅体积及换热器体积之和为目标函数,以这四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为约束条件,对影响针翅式换热器的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惩罚函数法和鲍威尔法计算,得到了优化结果。在分析针翅式换热器流动特性和阻力的基础上,分别以热水(冷水)和柴油为传热介质利用正交设计进行了针翅管试验,在综合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其传热性能曲线,并且利用修正威尔逊法和量纲理论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传热和压降的关联式。通过计算表明,优化设计结果和正交实验结果的最优方案基本一致,并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对正交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4个因素之间的灵敏度差异,其中针翅纵向间距是最为敏感的。从理论上得出了下一步强化传热的发展趋势:改变纵向间距或改变针翅间的倾斜角度,能更好的达到针翅管强化传热和紧凑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04-04-25)

李志文,赖学江,杨丽明[10](2002)在《整体针翅管和螺旋扭曲管在制冷机换热器上运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整体针翅管和螺旋扭曲管是两种新型的高效传热管,本文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和探讨了在制冷系统换热器运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02年02期)

针翅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光滑管外表面进行滚压—犁切复合加工,形成了叁维A型针翅片管,应用于连续形的螺旋导流板换热器中,流体在连续形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中类似于塞状流流动,几乎没有返混和流动死区。在相同压降下,其传热系数比普通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高得多。文章以润滑油作为实验介质,研究了润滑油在螺旋导流板叁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和压降性能,并与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Reynolds数下,螺旋导流板叁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Nusselt数和压降△p分别是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2.4~2.8倍和1.2~1.4倍。与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相比,螺旋导流板叁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提高远高于压降的提高,证明在螺旋流条件下,叁维A型针翅片管具有很好的传热强化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翅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延静,江楠,李毅.斜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J].广州化工.2013

[2].王真勇,张正国,吴炳权.叁维针翅片管在螺旋板换热器应用传热强化研究[J].广东化工.2012

[3].张延静.针翅管套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张延静,江楠.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针翅优化[J].石油机械.2010

[5].张延静,江楠.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壳程传热与压降的数值模拟[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9

[6].唐刚志.整体针翅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性能实验[D].重庆大学.2009

[7].宋绍峰,姜培学.泡沫金属与针翅结构换热器的实验研究[C].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8].张亚平,雷勇刚,王建国.针翅式换热器的正交分析[C].2005年陕西省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9].张亚平.针翅式换热器的结构优化与传热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

[10].李志文,赖学江,杨丽明.整体针翅管和螺旋扭曲管在制冷机换热器上运用的探讨[J].制冷技术.2002

标签:;  ;  ;  ;  

针翅换热器论文-张延静,江楠,李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