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炉膛含尘气流冲洗管束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锅炉炉膛含尘气流冲洗管束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一、锅炉炉内含尘气流冲刷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齿型螺旋翅片结构是在传统连续型螺旋翅片结构上发展而来,其换热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且更易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性能,提出对开齿部分做扭转和倾倒处理,目前关于开齿部分处理后的齿型螺旋翅片管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一套大型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性能测试系统对其性能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为研究不同开齿结构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性能,在高温烟道中对相同结构的折齿和平齿螺旋翅片管束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Re=6000-11000范围内折齿与平齿性能特点及比较结果,实验还研究了烟气含水量对折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折齿的综合性能优于平齿,且适当提高烟气中水蒸气含量,有利于提高换热管束性能,这为工程应用选择合适齿型和操作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对高温烟道进行改造并研究了高管间流速下一种新齿处理结构——倒齿的换热及阻力性能特点,主要研究了相同结构倒齿与平齿性能比较以及不同烟气流速,烟气入口温度和冷却水流速对倒齿换热管束性能特点的影响。实验结果指出在本文研究的高管间流速范围内(vg=8-16 m/s),控制实验条件相同,倒齿的总传热速率、烟气侧换热系数及压降相对于同结构平齿均有所提高。倒齿的换热因子和摩擦因子分别比同结构平齿提高7.0-16.6%和7.9-23.3%,小翅片间距的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有利于促进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综合性能的提升。入口烟气温度升高使得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总换热量显着提高,当换热管束入口烟气温度从250℃升高到350℃时,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总换热量提高了64%左右。但升温对倒齿的总换热系数、Nu数和流动阻力影响不大。在管间流速为8-16 m/s范围内,烟气流速增大促进了Nu数和流动阻力的增大。冷却水流速增大有利于换热的强化,当冷却水流速从0.5 m/s增大到0.6 m/s时,管束总换热量、总传热系数和Nu数分别增大了2.9%、3.7%和1.7%,但是冷却水流速改变对于管束的阻力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扩展研究了不同齿结构及翅片参数对倒齿螺旋翅片管特性的影响。本文共对9个翅片管束模块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变量包括开齿部分倾倒方向和角度,开齿部分是否扭转,翅片厚度(0.8-1.2 mm)和翅片间距(4.23-8.47 mm)。通过对9个模拟对象数值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对开齿部分做倾倒、倾倒并扭转均可以强化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的换热性能,对齿同时做扭转和倾倒处理强化换热效果会强于只做倾倒处理的齿型翅片管,开齿部分倾倒角度及扭转处理对其换热特性的影响强于齿倾倒方向的影响。翅片间距减少有利于强化换热,但是阻力效果更差,对j/f分析发现翅片间距小的综合性能更好,但工程应用选择时还需考虑换热器重量,工作环境的因素。保证其他结构不变时,翅片厚度增大能够强化换热,但同时阻力也会有所增加,翅片厚度对齿的综合性能影响不明显。此外本文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齿型螺旋翅片管进行减料处理(即切除尾迹部分翅片达到减少翅片耗材)对其性能的影响。尾迹翅片切除后对总换热量以及烟气流动均影响很小,其对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后续螺旋翅片管束设计时可以考虑适当切除翅片管束尾迹流动区域的翅片来减轻翅片管束的重量,节约生产成本。

徐荣广,李东涛,刘洋,马超,晁伟,张效鹏[2](2019)在《干熄焦锅炉炉管失效机理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干熄焦锅炉炉管及腐蚀产物开展系统研究,提出炉管失效原因为氧化/硫腐蚀+高温粉尘冲刷。长寿命炉管仅耐磨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氧化及硫腐蚀,而近基体层发生了轻微氧化及硫腐蚀,基体只发生了轻微氧化;短寿命炉管耐磨层、近基体层以及基体裂纹内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氧化及硫腐蚀,且存在珠光体球化、内表面产生全脱碳层等缺陷。推测短寿命炉管存在超温现象,而超温可加剧氧化及硫腐蚀反应。此外,短寿命炉管遭受了较为严重的高温粉尘冲刷,不仅可造成炉管减薄,还会导致炉管表面温度升高。因此,减少循环气体中粉尘量尤其是大颗粒,可有效减弱冲刷以及控制炉管表面温度,是提高炉管使用寿命的关键。

吴洋宽[3](2018)在《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的改进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卧式管壳式冷凝器作为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在工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对于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某型船用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壳程换热效率低下,提出在壳程进口下方添加防冲板(Impingement Plate),通过改变流场分布,达到强化换热效果。采用了模拟分析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了防冲板对于壳侧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首先,分析了冷凝器内部热阻分布,得到冷凝侧热阻占总热阻的75%,明确了强化方向,并结合冷凝器结构特点,设计了初始防冲板。基于壁面冷凝模型,考虑混合工质在壁面处共轭换热,建立了冷凝器壳程三维流动换热模型,模拟了混合工质在壳侧的流动和换热过程,分析了防冲板对冷凝换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壳程雷诺数越大,防冲板的冷凝换热效果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含不同结构的防冲板冷凝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重点探究了防冲板长度、高度以及开孔对冷凝器壳程压降、换热性能和综合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防冲板长度L<150mm时,流场分布逐渐均匀,整体换热性能提升显着;防冲板高度越小换热性能越好,但壳程压降增加明显,导致综合性能较差;防冲板开孔是调整局部流场分布的关键,纵向开槽的防冲板相比于径向开槽,壳程平均冷凝换热系数提高21%左右。综合各项性能,最终得到了防冲板最优结构,其综合性能相较于原冷凝器提升了21.3%。最后,搭建了冷凝器测试系统,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冷凝器添加最优防冲板前后的换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标况下,新型冷凝器壳侧冷凝换热系数平均提高了15.1%,总传热系数平均提高了11.2%,压降提升9.2%左右;在非标况下,防冲板依然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壳侧冷凝换热性能平均提高了11.3%,总传热系数平均提高了8.5%,而压降只提升8.1%左右。验证了防冲板的强化效果,为冷凝器壳侧强化以及防冲板改进设计提供了参考。

秦远智,付豪,苗国耀,王进仕,刘明,严俊杰[4](2017)在《灰分对冷凝式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分广泛存在于锅炉尾部烟气和各类干燥乏气中,在烟气/乏气余热回收环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含灰分烟气/乏气的余热和水回收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含灰分湿空气模拟烟气/乏气,对含灰分湿空气的换热特性展开实验研究,获得了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观察了积灰形态。实验研究发现:在含灰分的情况下,湿空气对流冷凝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维持稳定,呈现指数规律变化。相比较于干空气,湿空气换热系数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较长、降低幅度较大,积灰严重且主要集中于上部管束。

周璇[5](2017)在《锯齿螺旋翅片管束的阻力与换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联合循环余热锅炉中,螺旋翅片管是非常关键的设备,关于翅片管强化换热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研究螺旋翅片管的阻力和换热特性对于工程和研究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联合循环余热锅炉上锯齿螺旋翅片管束的阻力和换热特性。本文在高温风道上对平齿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水分含量以及水流量情况下翅片管束的换热和阻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着两侧工质流速的增大,换热增强。烟气中水分含量对换热有较大影响,对阻力影响不大,与5%水分含量的工况相比,7%和9%水分含量的工况下Nu分别增加了 1%~2%和7%~9%左右。烟温升高强化换热,减小阻力,然而烟温升高的同时会增加投资成本,同时对设备也有影响。为了分析翅片螺距和翅片齿形对翅片管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分别在250℃和350℃情况下,对三个不同螺距的平齿型锯齿螺旋翅片管以及相同翅片螺距下不同齿形的平齿和折齿锯齿螺旋翅片管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增大螺距有利于强化换热,减小流动阻力,螺距对翅片管的阻力和换热特性均有比较大的影响。折齿型螺旋翅片管与平齿型螺旋翅片管相比,换热和阻力均有加强,综合换热性能更好。

王沛丽[6](2017)在《余热锅炉受热面的传热和积灰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工业余热资源常通过换热设备来进行回收利用。常见的余热烟气中含有飞灰颗粒,在外掠换热管束中造成积灰、结渣、磨损等问题。顺排布管时易于清灰,叉排布管时换热较强,阻力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顺排错流受热面,对其传热、流动和积灰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旨在解决工业中强化换热、流动阻力和清灰的矛盾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在搭建的余热锅炉试验平台中运用了顺排错流受热面结构,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征,得到了热源温度、给水流量等参数对受热面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获得了受热面的动态响应特征,计算了热效率等性能指标。2.建立了顺排错流受热面结构的三维几何模型,数值模拟单相烟气流的传热和流动过程,经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得到了壳侧的流场,以及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分布,给出了传热和阻力准则拟合关系式,运用PEC综合评价指数和场协同理论分析了受热面结构的综合传热性能,并与顺排和叉排受热面作比较。3.建立了颗粒的沉积模型,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UDF),采用拉格朗日框架下的离散相模型(DPM)模拟研究含尘烟气两相流动及飞灰颗粒沉积过程。通过颗粒运动轨迹追踪,得到了受热面不同位置处的积灰分布,给出了沉积率随风速和粒径的变化规律,并与顺排和叉排受热面的积灰特性作比较。在顺排错流受热面内设置合理的吹灰口的位置和数量,探索性的研究了其清灰性能。4.分析受热面结构的优势和不足,寻求性能提升的改进方法。对顺排错流受热面的结构参数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换热管类型、折流板位置和形状等对受热面传热、流动性能的影响,为结构参数的优化作参考。

吴剑恒[7](2016)在《燃用福建无烟煤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2台燃烧福建无烟煤的中温分离技术的75t/hCFB(Circulation Fluidized Bed,循环流化床)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为研究对象,分析燃煤CFB锅炉NOx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当前各类适用的脱硝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在整理国内外脱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低氮燃烧改造(Low-NOx Combustion Transformation,LNC)结合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对75t/hCFB锅炉进行NOx达标排放改造,并进行了实施和运行优化。在低氮燃烧改造前后,分别在燃烧福建无烟煤的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上进行了工业热态试验,优化调整锅炉运行参数以降低NOx排放。运行结果表明,燃烧福建无烟煤的中温分离CFB锅炉存在有一个最佳的上(中)二次风率,使NOx排放浓度最小。从NOx生成机理和优化锅炉结构等方面着手,对采用中温旋风分离器的75t/hCFB锅炉采取了缩减布风板有效截面积(由13.43m2缩减为11.38m2,缩减15.26%)、增设一层上二次风(国内首台布置3层二次风的75t/hCFB锅炉)、抬高下二次风喷嘴高度(0.4m)、提高二次风率(从40%提高到50%)及提高二次风速度(改进喷嘴设计,增强二次风穿透力)等低氮燃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NOx排放浓度从约230mg/m3(标态、干基、6%O2,下同)降低到140mg/m3左右。在优化运行调整和低氮燃烧改造的基础上,采用改造简单、初投资较小、运行费用低的SNCR技术对2台75t/hCFB锅炉进行脱硝达标改造。对75t/h CFB锅炉应用SNCR改造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研究,并根据CFD仿真计算结果进行SNCR喷枪及其喷射系统优化设计,量身定制最适合的SNCR脱硝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了喷枪布点、停留时间、炉内混合等问题,并在调试中持续优化完善,在保证较高脱硝效率的同时减少氨逃逸质量分数。现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100%BMCR和75%BMCR工况下,实测SNCR脱硝效率超过60%,NOx排放浓度小于100mg/m3,氨逃逸质量分数小于8mg/m3,NOx达标排放改造取得了成功。根据2015年下半年2台75t/hCFB锅炉的SNCR运行统计数据,建立了LNC+SNCR脱硝成本模型并分析了改造投资折旧费用、运行维修费用、影响锅炉效率所增加的煤炭费用、上网脱硝电价补贴和环境保护收益对脱硝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扣除脱硝电价补贴和环境保护收益后,每上网1MWh电量仍需要支出脱硝成本费用18.90元(其中运行维护费18.01元);也就是每脱除1tNOx仍需要支出6112.07元(其中运行维护费5824.33元)。运行维护所占脱硝成本最大,节省氨水耗量和优化压缩空气是控制LNC+SNCR运行维护费用的关键。

李飞[8](2014)在《燃煤锅炉烟气含酸灰粒沉积特性与工程酸露点研究》文中提出烟气露点是低温腐蚀的关键指标,制约着锅炉尾部排烟余热的深度利用。传统的热力学酸露点计算及测量主要考虑烟气中硫酸蒸汽、水蒸气及氧气量等的影响,忽略了飞灰对露点的影响作用。实际应用中发现露点变化与飞灰有很大关系,在积灰存在工况下,运行在热力学酸露点以下的换热器腐蚀状况并未如预想严重,因此依然采用热力学酸露点作为低温腐蚀的评判标准已不合适,使得换热器余热回收设备设计温差降低,设备面积增大,烟气余热回收成本增加,限制了烟气余热利用效率;新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灰对露点的影响及测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此的研究目前较少。同时随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及低低温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已有不少换热设备实际运行在热力学酸露点温度以下,但对其在有硫酸蒸汽凝结环境下的传热特性及流动特性研究报道较少,缺乏实验及理论支持。因此,本文从露点形成理论、热态模型试验、含酸灰粒微观成分分析、含酸灰粒沉积特性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有硫酸蒸汽凝结的烟气环境下含酸灰粒在不同换热元件表面的沉积特性规律以及不同换热元件表面的灰污特性与换热系数变化规律,探索了含灰条件下酸露点形成的过程、机理,分析了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了燃煤烟气工程酸露点的系统理论,设计构建了工程酸露点测试试验台。与传统的热力学露点不同,工程酸露点是基于硫酸蒸汽凝结后对于灰的沉积影响、对于换热元件传热系数的影响获得的,考虑了烟气中灰的沉积、灰对于酸液的吸收、酸液的浓度对于腐蚀的影响等因素,更接近于工程实践,更能代表烟气真实的露点特征。工程酸露点温度比热力学露点更低,建立了烟气低温腐蚀新的评判标准,为可靠地进行深度烟气余热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工作如下:1.考虑到酸液沉积对灰粒表面特性影响,积灰吸收酸液后,更易粘附在换热器表面,灰层变厚,热阻增大,传热系数将变小。在含酸、含灰环境下,通过直接测量不同换热管外壁温度下换热管传热特性变化规律,分析蒸汽凝结与灰耦合作用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并结合不同过冷度下管壁积灰状况判断换热管积灰及腐蚀规律;采集不同工况下灰样进行微观表面状态及元素成分分析,深度解析灰粒在烟气结露过程中对露点影响的规律及机理,提出更适用于烟气环境下的工程酸露点概念及测试原理。2.设计构建了工程酸露点实验台,并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实验工况下工程酸露点温度,用以指导含灰含酸环境下换热器设计及改造工作,并与传统热力学酸露点设计温度进行系统比较,对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设计及改造提供理论指导作用,建立了烟气低温腐蚀新的评判标准。3.建立了含灰、含酸环境下单管换热器热力性能实验台架,研究在蒸汽凝结及积灰耦合作用下的传热特性变化规律,以不同管径及试验工况下套管换热器验证工程酸露点,通过露点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分析,为工程酸露点测量装置各关键设备选型奠定基础。研究不同管径、冷却水流速及外壁温对传热特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尤其对管外雷诺数对换热系数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拟合给出了适用于结露环境下的试验关联式,为低低温深度余热利用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4.搭建了顺列及错列布置下管束现场灰粒沉积特性试验台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椭圆翅片管束、圆形H型翅片管束及椭圆H型翅片管束为试验管段进行现场热力试验。综合比较了不同蒸汽凝结量下三种管型的热力及灰污特性,研究不同管型、不同布置方式、不同流速及不同管外壁温下换热器特性变化规律,并详细讨论了各影响因素对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影响规律,结合总体比较情况,对不同状态下换热器选型给出理论指导。5.模拟烟气主要成分,在实验室搭建了工程酸露点形成机理分析试验台架,通过控制不同烟气温度、含酸量、含水量及灰粒浓度制取受硫酸蒸汽凝结影响的灰粒试样,采用颗粒粒径试验、粘附性试验及灰样导热系数试验分析酸凝结液对积灰特性变化的影响规律,进而分析含酸灰粒在换热面的沉积机理。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提出了工程酸露点概念,替代热力学酸露点创建以工程酸露点为基础的烟气低温腐蚀新的评价标准。在理论上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对实验环境工程酸露点进行测量,并利用电镜、能谱及XRD等技术对其进行了验证。(2)设计工程酸露点测试实验台,并用于现场测量,得到实验工况下工程酸露点真实温度,较传统热力学酸露点计算温度分析可知,新标准将余热回收利用深化了35℃以上,为低低温余热利用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3)得到了酸凝结工况下换热器换热特性变化规律,发现随平均外壁温度及热力学酸露点过冷度降低,换热系数整体下降,换热过程呈阶梯状变化,传热系数三次发生较大幅度降低,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了真实烟气环境下换热管的四个稳定换热区域,即洁净区域、积灰区域、积灰-酸凝结耦合区域及积灰-水凝结耦合区域,为露点下工作换热器选型奠定基础。(4)得到了结露环境下不同布置工况下典型换热管束表面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变化规律,给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实验拟合关联式,并验证了工程酸露点及水露点的存在,为低低温深度余热利用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5)综合比较了不同蒸汽凝结量下典型换热器的传热及流动特性,对于不同工况下换热器选型给出理论指导,发现顺列布置下椭圆H型翅片管在酸露点下明显优于其他形式,有较高的灰粒沉积特性。(6)得到了含酸颗粒在换热管表面沉积规律,研究灰粒特性受烟气过冷度、含酸量、含水量及灰粒浓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影响因素改变时灰粒沉积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工程酸露点形成机理。本文提出的燃煤烟气工程酸露点系统理论,确立了烟气低温腐蚀判定的新标准,为深度降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所建立的含酸、含灰环境下的换热器实验模型,为深度余热利用的发展创造条件;得到的典型管束凝结环境下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变化规律,为酸露点下工作的换热器设计及选型提供了新思路及方法。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及工程应用价值。

张晓博,曹琪,韩涛,李国强,史晓云[9](2013)在《H型翅片管在高含尘烟气中的换热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水泥窑窑尾余热资源,对H型翅片管在高浓度烟尘环境中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H型翅片管束在含尘量大的烟气中换热性能较光滑管优越,但阻力性能影响比较大。

邹欢[10](2013)在《锅炉尾部烟道烟气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均流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电厂锅炉尾部烟道由于转弯以及变截面致使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速度场和飞灰颗粒浓度场分布不均,进而造成烟道和换热器的积灰和磨损以及换热器的换热不均等问题,对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威胁。因此,研究锅炉尾部烟道内流场的分布特性以及寻找均流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针对弯道内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但是大多集中研究小截面尺寸的管道,对于像锅炉尾部弯曲烟道这样的大截面尺寸研究比较少;针对稀疏气固两相流的分析大多集中在速度分布特性上,对于固相的浓度分布特性的研究也比较少;针对不规则变截面弯曲烟道内流动特性的研究也比较零散。此外,烟道内均流装置优化研究大多针对除尘器以及SCR反应器入口均流问题,对于尾部烟道加装换热器的均流研究比较少,且均流优化中仅考虑了烟气速度场的优化,往往忽略飞灰颗粒浓度场的优化。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水平转竖直锅炉尾部等截面弯曲烟道计算模型,分析了弯曲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速度场和飞灰浓度场的分布特性,并研究了入口烟气速度、飞灰颗粒加载量两个边界条件以及弯曲比、截面高宽比两个烟道结构参数对烟道内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竖直转水平等截面弯曲烟道的计算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弯头走向形式下烟道内飞灰浓度场的分布特性;针对工程实际中两种常见的锅炉尾部变截面弯曲烟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烟道内的含灰烟气流的速度场以及飞灰浓度场的分布情况,寻找烟道内易于积灰以及换热器的磨损和换热不均的位置;通过调整烟道结构以及加装导流板的方法,对异型弯头变截面烟道进行烟气速度场以及飞灰浓度场的均流优化设计。本文研究表明,入口边界条件和烟道结构参数对等截面弯曲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流动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入口烟气速度下,烟道各截面中心交线上的无量纲速度沿无量纲半径的分布曲线几乎完全一致;随着飞灰颗粒加载量的增加,含灰烟气流的速度分布以及飞灰颗粒浓度分布的均匀性恶化;弯曲烟道曲率比对弯曲段流场特性的影响十分明显,到达下游直段时影响作用逐渐减小;随着截面高宽比的增加,烟道内速度和飞灰颗粒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截面高宽比并非越大越好。由于重力对二次流的作用方式不同,竖直转水平弯曲烟道内飞灰颗粒更快的趋于均匀。通过对比两种变截面弯曲烟道结构下烟道及换热器的积灰和磨损情况,建议采用转弯后扩口变截面烟道结构形式;通过调整异型弯头弯曲段结构和在弯曲段加装三块导流板,导流板采用直板加弧形板的组合形式,有效地改善了烟道弯曲段积灰和换热器内侧换热效果差以及前排管束的磨损问题。

二、锅炉炉内含尘气流冲刷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炉内含尘气流冲刷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翅片管换热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2.1 翅片管强化传热原理
        1.2.2 结构参数对不同翅片结构的翅片管换热器特性影响
        1.2.3 操作条件对换热器特性影响
        1.2.4 齿型翅片管换热器特性关联式
        1.2.5 齿型翅片管翅片效率计算与换热器特性综合评价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强化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及研究对象
        2.2.1 实验系统组成
        2.2.2 数据测量采集系统
        2.2.3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换热平衡
        2.4.2 平齿与折齿换热性能的比较
        2.4.3 平齿与折齿阻力性能的比较
        2.4.4 平齿与折齿阻力综合性能比较及相关关联式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烟气含水量对折齿换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换热平衡
        3.3.2 含水量对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换热特性的影响
        3.3.3 含水量对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阻力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倒齿螺旋翅片管束热力性能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及研究对象
        4.2.1 实验系统组成
        4.2.2 研究对象
    4.3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4.3.1 实验方法
        4.3.2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操作条件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和测量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入口烟气温度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5.3.2 烟气流速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5.3.3 冷却水流速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倒齿结构参数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数值模型及计算方法
        6.2.1 物理模型
        6.2.2 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6.2.3 边界条件设置
        6.2.4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6.2.5 数值模拟结果数据处理方法
    6.3 模拟结果可靠性验证
        6.3.1 数值模拟换热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3.2 数值模拟阻力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4 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6.4.1 齿型结构的影响
        6.4.2 翅片间距的影响
        6.4.3 翅片厚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翅片尾迹切除对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7.1 引言
    7.2 模拟对象
    7.3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翅片尾迹切除对换热的影响
        7.3.2 翅片尾迹切除对阻力的影响
        7.3.3 翅片尾迹切除对综合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8.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教育经历
    项目经历
    获奖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干熄焦锅炉炉管失效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炉管失效现象
2 微观分析
    2.1 腐蚀产物
        2.1.1 物相分析
        2.1.2 化学成分
        2.1.3 微观形貌
    2.2 炉管
        2.2.1 金相分析
        2.2.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超温加剧炉管氧化和硫腐蚀
    3.2 超温产生原因分析
    3.3 失效机理
4 结论

(3)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的改进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壳式冷凝器强化换热研究
        1.2.2 换热器内流动分布不均研究
        1.2.3 冷凝换热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某型卧式冷凝器结构参数与数值模拟方法
    2.1 某型卧式冷凝器介绍
        2.1.1 结构参数及设计要求
        2.1.2 卧式冷凝器热阻分析
    2.2 防冲板设计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冷凝模型
        2.3.2 控制方程
        2.3.3 湍流模型
        2.3.4 流固壁面处理方法
    2.4 R404a材料定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型船用卧式冷凝器数值模拟计算
    3.1 冷凝器模型网格划分与无关性验证
        3.1.1 网格划分
        3.1.2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 边界条件与评价因子
        3.2.1 边界条件设置
        3.2.2 评价因子
    3.3 卧式冷凝器改进前后模拟结果对比研究
        3.3.1 流场分布
        3.3.2 温度场分布
        3.3.3 压力分布
        3.3.4 综合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冲板结构参数优化
    4.1 防冲板长度优化
        4.1.1 不同长度的防冲板UG模型
        4.1.2 流动特性分析
        4.1.3 换热特性分析
        4.1.4 综合性能分析
    4.2 防冲板高度优化
        4.2.1 不同高度的防冲板UG模型
        4.2.2 流动特性分析
        4.2.3 换热特性分析
        4.2.4 综合性能分析
    4.3 防冲板开孔优化
        4.3.1 不同开孔方案的防冲板UG模型
        4.3.2 流动特性分析
        4.3.3 换热特性分析
        4.3.4 综合性能分析
    4.4 优选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型卧式冷凝器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简介及主要部件
        5.1.1 实验系统简介
        5.1.2 主要部件
    5.2 测量仪表及数据采集系统
        5.2.1 温度测量
        5.2.2 压力测量
        5.2.3 流量测量
        5.2.4 数据采集系统
    5.3 系统调试
        5.3.1 系统检漏
        5.3.2 启动前准备工作
        5.3.3 正常启动步骤
        5.3.4 正常停机步骤
    5.4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5.4.1 数据处理
        5.4.2 误差分析
    5.5 实验数据分析与比较
        5.5.1 标况下原型机与新型机冷凝特性研究
        5.5.2 非标况下原型机与新型机冷凝特性研究
        5.5.3 标况下新型机盲管冷凝特性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灰分对冷凝式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系统与数据处理
    1.1 实验系统
    1.2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干空气
    2.2 湿空气
3 结论

(5)锯齿螺旋翅片管束的阻力与换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翅片管研究现状
        1.2.1 积灰特性及对换热的影响
        1.2.2 不同翅片管型式及结构参数的影响
        1.2.3 螺旋翅片管的研究现状
        1.2.4 锯齿螺旋翅片管的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翅片管传热对流过程中的基本理论
    2.1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2.1.1 流动状态的影响
        2.1.2 流体物性的影响
        2.1.3 几何因素的影响
    2.2 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2.3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结果
    3.1 实验系统介绍
        3.1.1 实验对象
        3.1.2 试验系统
        3.1.3 参数测量系统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烟气中水分含量对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3.4.2 烟气温度对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3.4.3 水流量对换热特性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理论和计算方法
    4.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4.1.1 数值模拟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1.2 数值模拟的求解过程与控制方程
        4.1.3 求解软件
    4.2 数值模拟方法
        4.2.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
        4.2.2 网格划分和网格独立性检验
        4.2.3 数值模拟数据的处理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及与实验对比
    5.1 数值模拟结果
        5.1.1 翅片螺距对阻力特性的影响
        5.1.2 翅片螺距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5.1.3 翅片齿形对换热和阻力的影响
    5.2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 结论及工作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余热锅炉受热面的传热和积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余热利用技术概况
    1.3 余热锅炉的研究进展
        1.3.1 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1.3.2 积灰特性研究进展
        1.3.3 积灰防治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余热锅炉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系统
    2.3 实验测量仪器
    2.4 实验步骤
    2.5 实验误差分析
    2.6 实验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受热面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单相流动的数值算法
        3.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3.2.2 三维模型与单相流的数值算法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受热面的流场与速度分布
        3.3.2 受热面的传热特性分析
        3.3.3 受热面的压降特性分析
        3.3.4 受热面的综合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受热面的积灰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积灰成分测试
    4.3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算法
        4.3.1 离散相模型
        4.3.2 简化的二维模型与两相流的数值算法
    4.4 稳态追踪颗粒轨迹
    4.5 瞬态追踪颗粒状态
        4.5.1 管束间积灰分布
        4.5.2 管束间颗粒沉积率
        4.5.3 整体受热面结构的积灰分布
    4.6 清灰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受热面的结构及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换热管结构
    5.3 折流板结构
        5.3.1 折流板位置
        5.3.2 折流板形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燃用福建无烟煤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福建无烟煤特性
        1.1.1 无烟煤的分类
        1.1.2 福建无烟煤的特性
    1.2 燃用福建无烟煤之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结构特点和现状
        1.2.1 锅炉结构特点
        1.2.2 锅炉运行现状
        1.2.3 二次风系统与风帽改造情况及效果
    1.3 早期投运的CFB锅炉面临的环保压力
        1.3.1 早期投运的CFB锅炉污染物排放现状
        1.3.2 对NOx排放的要求
        1.3.3 早期投运的CFB锅炉面临的环保压力
    1.4 NOx的危害及生成机理
        1.4.1 火电厂NOx排放情况
        1.4.2 NOx的危害
        1.4.3 燃煤锅炉NOx生成机理
        1.4.4 降低NOx排放的措施
    1.5 CFB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和应用SNCR研究进展
        1.5.1 CFB锅炉低氮燃烧技术进展
        1.5.2 CFB锅炉应用SNCR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采用中温分离技术的75t/h CFB锅炉低氮燃烧优化运行的工业热态试验
    2.1 试验方法及过程描述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空气过量系数λ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2.2 二次风率β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2.3 上二次风率kup对 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2.4 料层厚度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2.5 炉膛出口烟温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2.6 煤种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3 降低NOx排放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用中温分离技术的75t/h CFB锅炉低氮燃烧改造
    3.1 影响中温分离CFB锅炉NOx排放浓度的因素分析
        3.1.1 NOx生成机理的影响
        3.1.2 锅炉结构的影响
        3.1.3 运行参数的影响
    3.2 缩减布风板有效面积的低氮燃烧改造
        3.2.1 改造思路
        3.2.2 改造方案
        3.2.3 改造实施
        3.2.4 验证缩减布风板有效面积低氮燃烧改造效果的工业热态试验
    3.3 增设一层上二次风和抬高下二次风喷嘴高度的低氮燃烧改造
        3.3.1 改造思路
        3.3.2 改造方案
        3.3.3 改造实施
        3.3.4 验证增设一层上二次风和抬高下二次风喷嘴改造效果的工业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烧福建无烟煤75t/h CFB锅炉的SNCR改造
    4.1 燃烧福建无烟煤75t/h CFB锅炉SNCR改造的性能要求
        4.1.1 设计原则
        4.1.2 性能保证
        4.1.3 改造重点
    4.2 75t/h CFB锅炉SNCR改造的CFD模拟与优化
        4.2.1 SNCR改造的CFD模拟对象
        4.2.2 SNCR改造的CFD模型
        4.2.3 SNCR改造的CFD模拟结果与讨论
    4.3 针对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改造所采取的措施
        4.3.1 喷枪布点
        4.3.2 合适温度区间内的停留时间
        4.3.3 氨与烟气中的NOx均匀混合
        4.3.4 储运、计量和分配系统
    4.4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改造实施与运行情况
        4.4.1 SNCR改造整体设计
        4.4.2 供应系统
        4.4.3 混合计量系统
        4.4.4 喷射系统
        4.4.5 一次风冷却风系统
        4.4.6 压缩空气系统
        4.4.7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的投运
        4.4.8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正常运行
    4.5 锅炉运行参数对SNCR脱硝效果的工业热态试验
        4.5.1 炉膛出口温度对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4.5.2 氨氮摩尔比NSR对 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4.5.3 喷枪位置对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4.5.4 喷枪数量对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4.5.5 SNCR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4.6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性能试验结果
        4.6.1 SNCR性能试验技术依据及试验仪器
        4.6.2 SNCR性能试验结果
        4.6.3 SNCR性能试验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75t/h CFB锅炉LNC+SNCR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5.1 75t/h CFB锅炉SNCR运行数据及其分析
        5.1.1 运行情况
        5.1.2 运行数据
    5.2 75t/h CFB锅炉LNC+SNCR改造的经济分析
        5.2.1 锅炉NOx达标改造的经济分析成本建模
        5.2.2 改造投资折旧费用
        5.2.3 改造运行维护费用
        5.2.4 对锅炉效率的影响及增加的煤炭费用
        5.2.5 上网电价脱硝补贴收益和环境保护收益
        5.2.6 锅炉LNC+SNCR改造脱除NOx量
        5.2.7 锅炉LNC+SNCR改造经济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主要不足
    6.4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8)燃煤锅炉烟气含酸灰粒沉积特性与工程酸露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降低排烟温度技术研究现状
    1.3 高效余热回收换热器研究现状
    1.4 烟气露点研究现状
        1.4.1 烟气露点理论研究
        1.4.2 烟气露点测量技术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传统热力学酸露点评价分析
    2.1 引言
    2.2 热力学酸露点计算分析
    2.3 热力学露点下酸凝结量分析
    2.4 热力学露点下颗粒团聚特性影响研究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锅炉露点及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实验模型
    3.1 引言
    3.2 露点测试装置试验模型
        3.2.1 实验系统组成
        3.2.2 实验内容
        3.2.3 实验数据分析
    3.3 典型换热器含酸灰粒沉积特性试验台
        3.3.1 实验系统组成
        3.3.2 实验参数的确定
        3.3.3 实验内容
        3.3.4 实验数据处理
    3.4 灰样颗粒特性实验模型
        3.4.1 灰样粒径实验台
        3.4.2 粘附性实验
        3.4.3 导热系数试验台
    3.5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煤烟气工程酸露点提出与微观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换热管积灰及腐蚀状态分析
        4.2.2 壁温对换热管热力特性的影响
        4.2.3 壁温对换热管外壁面积灰成分的影响
    4.3 工程酸露点
    4.4 工程酸露点与传统酸露点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酸露点测试试验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
    5.3 工程酸露点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5.3.1 管内冷却水对Nu的影响
        5.3.2 外壁温对Nu的影响
        5.3.3 不同管径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5.3.4 不同外壁温下灰、酸、水耦合规律
        5.3.5 管外流动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酸露点形成过程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烟气颗粒粒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烟气含酸量对颗粒粒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6.2.2 烟气含水量对颗粒粒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6.2.3 粉尘浓度对颗粒粒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6.3 灰粒粘性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6.3.1 含酸量及过冷度对灰粒粘附特性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6.3.2 烟气含水量对灰粒粘附特性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6.3.3 烟气颗粒浓度对灰粒粘附特性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6.4 积灰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6.4.1 填充密度对灰样导热系数影响规律实验研究及分析
        6.4.2 实验温度对灰样导热系数影响规律实验研究及分析
        6.4.3 粒径范围对灰样导热系数影响规律实验研究及分析
        6.4.4 含酸量对灰样导热系数影响规律实验研究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典型换热管束表面含酸灰粒沉积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螺旋翅片管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分析
        7.2.1 工程露点下换热器传热特性
        7.2.2 工程露点下换热器阻力特性
        7.2.3 露点下灰污特性分析
        7.2.4 螺旋翅片管管束热力性能比较及分析
    7.3 H型翅片管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分析
        7.3.1 工程露点下换热器传热特性
        7.3.2 工程露点下换热器阻力特性
        7.3.3 露点下灰污特性分析
        7.3.4 H型翅片管管束总体性能比较及分析
    7.4 椭圆H型翅片管含酸灰粒沉积特性分析
        7.4.1 工程露点下换热器传热特性
        7.4.2 工程露点下换热器阻力特性
        7.4.3 露点下灰污特性分析
        7.4.4 椭圆H型翅片管束总体性能比较及选型分析
    7.5 不同管型管束试验比较分析
        7.5.1 积灰工况下不同管型换热器特性比较
        7.5.2 酸凝结与积灰耦合工况下不同管型换热器特性比较
        7.5.3 水凝结与积灰耦合工况下不同管型换热器特性比较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PAPERⅠ: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CFB Ash Deposition on H-style Finned
PAPERⅡ:Hot-state experiment on double-pipe heat exchanger under coupled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9)H型翅片管在高含尘烟气中的换热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H型翅片管的优点
2 试验系统
3 H型翅片管传热和阻力计算
    3.1 换热特性试验原理
        1)对流换热
        2)热平衡
        3)总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3.2 烟气阻力特性试验原理
        1)烟气通风阻力计算
        2)顺列布置的肋片管束阻力系数计算
        3) 修正系数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换热特性
    4.2 阻力特性
5 结论

(10)锅炉尾部烟道烟气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均流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弯管内流动特性
        1.2.2 烟道及换热器磨损和积灰
        1.2.3 烟道均流方法
    1.3 本文内容
2 弯曲烟道气固两相流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2.1 烟气流动的湍流模型
        2.1.1 湍流的数学描述
        2.1.2 涡粘模型及其应用
        2.1.3 近壁区壁面函数法
    2.2 烟气-飞灰颗粒两相流模型
        2.2.1 气固两相流的分类及特性
        2.2.2 气固两相流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2.3 多孔介质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锅炉尾部等截面弯曲烟道内流动特性
    3.1 锅炉尾部弯曲烟道的数值建模
        3.1.1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3.1.2 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
        3.1.3 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
    3.2 水平转竖直弯曲烟道内的流动特性
        3.2.1 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3.2.2 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流场分析
        3.2.3 入口速度对烟道内流动的影响
        3.2.4 飞灰颗粒加载量对烟道内流动的影响
        3.2.5 烟道曲率比对烟道内流动的影响
        3.2.6 烟道截面高宽比对烟道内流动的影响
    3.3 竖直转水平弯曲烟道内的流动特性
        3.3.1 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流动分析
        3.3.2 与水平转竖直烟道内飞灰浓度场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锅炉尾部变截面弯曲烟道内流动特性
    4.1 异型弯头变截面烟道内的流动特性
        4.1.1 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流动分析
        4.1.2 烟道及换热器积灰和磨损情况分析
    4.2 转弯后扩口变截面烟道内的流动特性
        4.2.1 烟道内含灰烟气流的流动分析
        4.2.2 烟道及换热器积灰和磨损情况分析
    4.3 两种变截面弯曲烟道内流动特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锅炉尾部变截面弯曲烟道均流研究
    5.1 烟道结构的优化调整
    5.2 导流板的选择安装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锅炉炉内含尘气流冲刷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特性研究[D]. 刘丹. 浙江大学, 2021(01)
  • [2]干熄焦锅炉炉管失效机理分析[J]. 徐荣广,李东涛,刘洋,马超,晁伟,张效鹏. 中国冶金, 2019(10)
  • [3]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的改进设计研究[D]. 吴洋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4]灰分对冷凝式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J]. 秦远智,付豪,苗国耀,王进仕,刘明,严俊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7(11)
  • [5]锯齿螺旋翅片管束的阻力与换热特性研究[D]. 周璇. 浙江大学, 2017(07)
  • [6]余热锅炉受热面的传热和积灰特性研究[D]. 王沛丽. 山东大学, 2017(01)
  • [7]燃用福建无烟煤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D]. 吴剑恒. 集美大学, 2016(05)
  • [8]燃煤锅炉烟气含酸灰粒沉积特性与工程酸露点研究[D]. 李飞. 山东大学, 2014(04)
  • [9]H型翅片管在高含尘烟气中的换热特性试验研究[J]. 张晓博,曹琪,韩涛,李国强,史晓云. 水泥, 2013(05)
  • [10]锅炉尾部烟道烟气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均流装置的研究[D]. 邹欢. 山东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锅炉炉膛含尘气流冲洗管束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