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文学批评别论

胡风文学批评别论

论文摘要

胡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悲剧性人物,他的存在,书写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别一种人格类型;胡风事件,可以称为“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与精神事件”;胡风的文艺理论,是左翼阵营内带有生命体验和内在张力的独创性成果。多舛的命运、坚贞的意志、真诚的人格、特异的理论,共同成就了他的独特存在。面对胡风,总让人心中倍感沉重而又充满敬意,他个人的心理“死结”,也昭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症候”,对知识者来说,解读胡风也是在反省自己。因此,胡风及“胡风现象”对于我们仍将是一个未完的话题。已有的胡风研究,对其批评实践关注较多,对他从事批评的深层原因则大多忽略;对其文学观、创作论关注较多,对其批评观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其文艺理论的内部开掘较多,对他本人的批评心理却少有涉及。对于身为批评家的胡风来讲,这自然无法凸显出他对批评本身的独特见解和在批评中展现出的自我个性,也势必影响到胡风批评研究的深入推进。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上述为人忽视的三方面进行探讨,努力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将通过个案剖析和系统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简述胡风的批评之路,解析其批评观,展示其批评中的思维方式及心理依据,进而在内外比较中揭示出他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的存在价值。全文具体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第一、胡风的批评之路。该部分大致勾勒了胡风的批评历程,重点放在其文学批评的发生学研究上,将目光主要集中在他早年直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从事批评之初,从个体心理、文学传统、时代环境等方面进行求证。其中,笔者认为胡风在心理类型上属于“艺术型”思维批评家,这一心理存在直接影响到他的批评实践和处世之道。第二、胡风的批评观。这一部分立足于胡风本人对于批评及批评家所作的严格界定,结合具体的批评实践,全面、系统地阐释其批评观。总体而言,胡风的批评观带有“为人生”的实用性,他对于批评家主体素质的要求格外引人关注,在他看来,批评家作为批评的实际操作者,其潜在质素和外在职责均至关重要。第三、胡风批评的思维形态。照应前述的“艺术型”思维特征,该部分重在展示个性心理作为内在动力对胡风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与心理类型相联系的内在运思过程,具有倾向性,容易形成某种心理定势,进而影响人的实践行为。这里具体涉及到胡风批评中的四种思维方式,即体验—有我思维、理性—收敛思维、情绪—二元思维、直觉—整体思维。第四、胡风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笔者认为,整个中国现代批评的发展历史就是文艺与政治的纠葛史,胡风的文学批评总体上可以视为徘徊在文艺与政治之间的批评,他极力想在两者之间做出调和。因此,将胡风的批评和左翼阵营内激进、趋政治化的“讲话派”的批评,以及左翼之外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京派”批评相比较,当能看出他在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处境与选择,进而显示出他在批评史上的独特地位。总之,本文认为,胡风是一位情感丰富、对文学创作规律有着深刻理解、敢于坚持己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批评家。但自身经历、性格特征及时代的局限,总让他无法超脱现实。“艺术型”思维却伴随着功利化的文学观、批评观,在左翼内部属于异端派,在其外部却属于正统派。胡风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态,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另一种发展可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批评”概念辨析
  • 一、胡风的批评之路
  • (一) 批评发生之自我陈述
  • (二) 批评发生之心理类型
  • (三) 批评发生之传统与时代
  • 二、胡风的批评观
  • (一) 批评本体论
  • (二) 批评功能论
  • (三) 批评主体论
  • 三、胡风批评的思维形态
  • (一) 体验—有我思维
  • (二) 理性—收敛思维
  • (三) 情绪—二元思维
  • (四) 直觉—整体思维
  • 四、胡风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一) 文艺与政治之间
  • (二) 胡风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态
  • 结论:诗与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胡风文学批评别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