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

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

论文摘要

硒为人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人体内最强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重要组成部分,缺硒会造成GPx活性降低,导致组织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减弱,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繁殖、遗传及生长,进而干扰核酸、蛋白质、多糖及酶的合成及代谢。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体的低硒状态与克山病、癌症、心血管病、白内障、糖尿病、爱滋病等40余种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土壤缺硒是全世界广泛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有72%的国土为不同程度的缺硒区,形成食物链的普遍低硒状态,只靠天然食品补硒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缺硒状况。如何合理、安全地满足人和动物硒的需要,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是当前人和动物营养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有机硒补剂产品在毒理安全性、生理活性和吸收率上具有优越性,因此这类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一直广为关注。因为人体内的硒存在于硒代氨基酸代谢库和硒调节代谢库中,由于人不能在体内合成硒代蛋氨酸((Se-Met),当膳食硒供应不足时,人体会动用硒代蛋氨酸代谢库中的硒代蛋氨酸通过转硫途径降解为硒代半胱氨酸,供人体合成硒蛋白。因此,硒代蛋氨酸全部来自于外源供应。对有机硒源的开发,据最新发现某些食用菌具有很强的富硒潜能,且可通过菌丝细胞的代谢实现硒的有机化。蛹虫草是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肿瘤活性方面越来越得到人们公认的药用真菌;而金针菇在蔬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名列前茅,堪称一个微型的营养“宝库”。以蛹虫草和金针菇两种有代表性的食用菌作为富硒载体,培养富硒虫草和富硒金针菇,同时又可发挥硒和食用菌固有的以及协同的生理作用,在当前普遍硒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将其作为食品硒源,无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生物体固有的复杂性,人们对动植物及微生物中的硒的存在形态以及各形态中硒的含量尚未完全明了,食品硒源在提供丰富硒的形式的同时,其中部分形态的生理活性和化学稳定性相差很大,致使对食品硒源的安全评价缺乏应有的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获得富硒食用菌子实体栽培的成功经验,并可用于生产实践,为富硒食用菌的科学化、规模化、市场化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研究硒在食用菌体内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各种存在形态,可知通过食用菌为载体能有效地将无机硒转化为人体极易吸收且无毒的有机硒化合物。并对其中的有机硒化合物从分子水平上采用现代HPLC-ICP-MS联机技术进行分离分析,研究其活性机理和生物学功能,实现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新的补硒资源和更有效的生物活性因子进行有益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2 硒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 1.3 硒源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 1.4 生物体中硒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1.4.1 生物体中硒的存在形态
  • 1.4.2 不同形态含硒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
  • 1.5 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5.1 含硒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 1.5.2 硒的分析测定
  • 1.5.3 硒的形态分析
  • 1.6 硒的生物活性、功效学及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设计
  • 1.8 [参考文献]
  • 第二章:富硒食用菌的培养及其生物富硒特性的研究
  • 2.1 绪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硒浓度对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3.2 硒浓度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3.3 硒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2.3.4 硒对金针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食用菌中硒的分析方法研究
  • 3.1 绪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仪器工作条件
  • 3.2.3 样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消化条件的选择
  • 3.3.2 GF-AAS法测定食用菌中的硒
  • 3.3.3 ICP-MS法测定食用菌中的硒
  • 3.3.4 食用菌中硒的测定方法比较
  • 3.4 结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富硒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布
  • 4.1 绪言
  • 4.1.1 硒在富硒生物体中的分布
  • 4.1.2 硒在富硒生物体中的赋存形态
  • 4.1.3 富硒食用菌中硒的生物利用度
  • 4.1.4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菌种与仪器药品
  • 4.2.2 样品中不同部位硒的测定
  • 4.2.3 样品子实体中有机硒的提取分析
  • 4.2.4 样品中可溶态硒的提取、分离、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蛹虫草子实体的富硒能力
  • 4.3.2 金针菇子实体的富硒能力
  • 4.3.3 硒对富硒蛹虫草子实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硒的影响
  • 4.3.4 硒对富硒金针菇子实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硒的影响
  • 4.3.5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态硒的分布转移规律
  • 4.4 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富硒食用菌中硒蛋白的形态分析
  • 5.1 绪言
  • 5.1.1 硒蛋白的来源
  • 5.1.2 硒蛋白的分离分析
  • 5.1.3 硒代氨基酸的分析
  • 5.1.4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5.2.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5.2.3 硒蛋白的提取、分离、检测
  • 5.2.4 食用菌中可溶性含硒化合物的分离、检测及特性研究
  • 5.2.5 食用菌中硒代氨基酸的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性蛋白提取条件的确定
  • 5.3.2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性硒蛋白的提取及硒的分布
  • 5.3.3 SE-HPLC-ICP-MS对食用菌中硒蛋白的分离分析
  • 5.3.4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态含硒化合物的分离、检测及特性研究
  • 5.3.5 RP-HPLC-ICP-MS对食用菌中硒代氨基酸的分离分析
  • 5.4 结论
  • 5.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食用菌中硒多糖的形态分析
  • 6.1 绪言
  • 6.1.1 硒多糖的来源和分布
  • 6.1.2 硒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 6.1.3 硒多糖的分析和鉴定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6.2.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6.2.3 粗硒多糖的分离提取
  • 6.2.4 多糖含量的测定
  • 6.2.5 粗硒多糖的凝胶层析
  • 6.2.6 可溶性硒多糖中硒含量及样品中总硒含量的测定
  • 6.2.7 SE-HPLC-ICP-MS联机分离检测含硒多糖
  • 6.2.8 硒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 6.2.9 硒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可溶性硒多糖提取条件的确定
  • 6.3.2 粗硒多糖的分离分析
  • 6.3.3 分子筛柱层析分离硒多糖
  • 6.3.4 SE-HPLC-HPLC-MS对可溶性多糖的分离、检测
  • 6.3.5 红外光谱对硒多糖的结构分析
  • 6.4 结论
  • 6.5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富硒食用菌的抗氧化及对DNA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7.1 绪言
  • 7.1.1 自由基的危害及分析研究
  • 7.1.2 富硒生物样品清除自由基的研究
  • 7.1.3 富硒生物样品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7.2 实验部分
  • 7.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7.2.2 样品中硒蛋白的提取、纯化
  • 7.2.3 样品中硒多糖的提取、纯化
  • 7.2.4 Fenton体系的建立
  • 7.2.5 富硒食用菌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的测定
  • 4-Phen-Vc-H2O2-DNA体系的建立'>7.2.6 CuSO4-Phen-Vc-H2O2-DNA体系的建立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富硒食用菌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7.3.2 富硒食用菌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7.4 结论
  • 7.5 [参考文献]
  • 附录1: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附录2: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9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龙县召开[J]. 食药用菌 2019(06)
    • [2].探讨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J]. 种子科技 2019(13)
    • [3].数字图书馆在山西省食用菌产业中的作用[J]. 现代农村科技 2019(12)
    • [4].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1)
    • [5].特定区域食用菌产业现存问题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19(35)
    • [6].《菌物学报》“食用菌遗传学专刊”征稿通知[J]. 菌物学报 2019(12)
    • [7].食用菌生产企业引入HACCP的必要性及关键点[J]. 中国食用菌 2019(12)
    • [8].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9(12)
    • [9].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实践[J]. 中国食用菌 2019(12)
    • [10].休闲农业旅游与食用菌产业化发展融合的路径[J]. 中国食用菌 2019(12)
    •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9(12)
    • [12].职业教育背景下食用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规制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9(12)
    • [13].宣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J]. 绿色科技 2019(24)
    • [14].互联网时代创意食用菌销路拓展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1)
    • [15].休闲类食用菌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J]. 中国食用菌 2020(01)
    • [16].与产业相结合的高校真菌学教学方法——以食用菌生物学为例[J]. 海峡科学 2019(11)
    • [17].互联网订单模式与食用菌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发展[J]. 中国食用菌 2020(01)
    • [18].食用菌产业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J]. 中国食用菌 2020(01)
    • [19].木腐菌产业国际化发展愿景下我国食用菌人需思考的问题[J]. 食药用菌 2020(01)
    • [20].农百访四方:食用菌生产迈入智能化时代[J]. 农村百事通 2020(03)
    • [21].黔山珍蘑引裂变 “菌”俏产业富农家[J]. 当代贵州 2020(02)
    • [22].食用菌产业亟需转型升级[J]. 农经 2020(Z1)
    • [23].基于电商为主体的食用菌产业链营销对策与发展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1)
    • [24].贫困山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01)
    • [25].盆栽食用菌景观在室内空间的设计艺术[J]. 中国食用菌 2020(02)
    • [26].基于食用菌文化的景观设计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20(02)
    • [27].食用菌供应链物流网络的智能建设和管理[J]. 中国食用菌 2020(02)
    • [28].中日菌文化比较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20(02)
    • [29].食用菌企业生产成本管控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20(02)
    • [30].财税激励政策助推食用菌企业转型升级[J]. 中国食用菌 2020(02)

    标签:;  ;  ;  ;  ;  

    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