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拔极限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桩基工程,爆扩桩,分析总结,抗拔桩极限承载力
上拔极限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康正炎[1](2018)在《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计算爆扩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结合两组试桩试验,将试验结果与各种方法的计算值作比较。结果表明:规范算法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50%左右,过于保守忽略了桩体自重,不能充分地计算承载力值;圆柱面剪切法计算结果比实际值相差大10%左右,不适宜用来估计承载力值;一些学者依据有限元模拟,提出了扩大头段产生局部破坏,破裂面曲线可以采用对数螺旋线表示,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适用于不同分层土体计算。也为以后类似抗拔桩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伟,高文华,赵璞,刘顺凯,龙诚璧[2](2019)在《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极限拉拔力学机理和承载力理论研究存在人为区分浅埋、深埋,但界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对其开展了破坏机制分析和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的研究。通过板前四棱锥土核在垂直于板平面的竖直面和水平面投影叁角形的形状演化来分别反映竖向和水平向破坏机制随土性、埋深比等因素变化的对称性;构建了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极限拉拔的叁维统一力学模型;依次取不同受力体进行极限力学平衡分析;推导了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与其他理论方法、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表明:新的力学模型很好地实现了一个模型来反映不同埋深比范围破坏机制的连续变化规律,无需再人为区分浅埋和深埋;统一理论解计算结果不仅与室内模型试验数据符合的很好,也和现场、大尺寸室内试验数据吻合;较3种国外方法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测值,且具有更小的离散性,平均值总体上偏于安全,在4种方法中表现最好。(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柳晓科,鹿群,路士伟,刘春龙,郭少龙[3](2018)在《低裙式吸力桩真空沉贯及抗拔极限承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裙式吸力桩的承载力,使其更易于沉贯且能更好地保护主桶周围土体免受洋流刨蚀,提出了一种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采用双桶负压法沉贯该桩,能有效减小土塞高度。提出的超低位真空预压法能够快速固结土体,缩短试验周期,采用该方法加固的土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强度沿深度增加的地基土。在该土体上采用抽真空法沉贯不同规格的吸力桩模型,对比研究低裙式吸力桩的可贯性,分析其沉贯阻力,结合试验数据拟合出了沉贯阻力公式。最后,通过45°斜拉试验并结合PLAXIS 3D软件对吸力桩承载力展开研究,对比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新型低裙式吸力桩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胡伟,刘顺凯,邹贵华,赵璞[4](2018)在《竖向条形锚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统一理论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竖向条形锚板拉拔问题的研究存在人为区分浅埋、深埋,且界定标准及力学模型的对称性认识不统一,基于自主研制的条形锚水平拉拔可视化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拉拔过程中板前土体的位移变形规律。极限状态下,板前存在弹性核叁角形区域,其角度变化可反映板前滑移线场的对称性;随着埋深比的增大,叁角形弹性核的上角增大(φ~π/4+φ/2),上侧土体位移变形范围相对缩小,从延伸至地表收缩至板前附近;下角减小(π/2~π/4+φ/2),下侧土体位移变形范围则相对扩大,边界与竖向夹角在π/2~3π/4+φ/2间变化;上下角之和基本保持不变(φ+π/2),板前滑移线场由非对称逐步向对称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假定,构建可考虑埋深等因素变化的竖向条形锚定板的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学模型,并推导出极限承载力的统一理论解。计算结果表明:新的力学模型很好地反映了板前滑移线场的对称性随埋深比的连续变化规律,无需再人为区分浅埋和深埋;极限承载力统一理论解对砂土中竖向条形锚定板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的更好,较其它3种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淦方超,何利军,张浩文[5](2017)在《修正灰色理论预测抗拔极限承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灰色模型中理想的新陈代谢模型,基于MATLAB灰色模型的实现,对叁根桩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组数的试验数据残差值,对几组残差值进行比较,确定用于预测抗拔桩承载力的最佳试验组数。同时提出了一种预测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即利用双曲线数学模型对各桩的最佳预测数据进行分段线性拟合,联系拟合直线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研究得到抗拔极限承载力建议值。(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梁敬宝[6](2016)在《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状土基础是输电线路工程的基础型式,通过利用原状土基础的性质,可以提高基础的抗拔能力。这种方法具有保护环境、节省模板、施工简单方便等优点。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本文介绍了新旧两种有关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6年15期)
蔡函珂,张远芳,王月,孙勇[7](2014)在《基于突变理论的单根土钉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土钉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是土钉结构设计的关键。以往的土钉抗拔力的计算往往只通过力学平衡分析法进行计算,但是土钉的作用机理是相当复杂的,单纯具体的力学分析很难满足设计所需的计算公式。通过建立势能函数方程,运用突变理论原理,避开具体的力学分析,计算解析得出土钉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运用该公式可以更好的实现安全节能的设计理念。(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邹丹,贺怀建[8](2014)在《砂土中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桩侧极限摩阻力是砂土中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计算桩侧极限摩阻力的关键参数——土侧压力系数K的取值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的准确度。首先,基于密砂和松砂中的桩在上拔破坏时桩侧土压力分别呈被动和主动状态,同时考虑桩侧摩阻力和桩身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分别推导了不同相对密实度砂土中的土侧压力系数。然后,利用所得到的土侧压力系数并考虑桩侧单位摩阻力发挥的临界深度,按沿桩-土界面发生圆柱状剪切破坏模式建立了砂土中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该方法对已有的抗拔桩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S2期)
徐树锋,王旭[9](2014)在《西宁火车站改造工程桩基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工程中承载力的确定对地下工程的施工与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但受荷载装置、试桩费用、工程进度等条件限制,许多桩未能加载至破坏状态,不能直接得到极限承载力等重要参数.以西宁火车站改造工程的抗拔试验为例,根据静载试验得到的Q-S曲线,运用MATLAB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拟合出3种抗拔极限承载力预测函数模型的参数,并提出叁项式模型适用于该地区的抗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程刘勇,陈善雄,余飞,许锡昌,李剑[10](2013)在《斜坡桩基上拔极限承载力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开展了斜坡桩基上拔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了斜坡桩基上拔极限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平地桩基进行对比。分析了斜坡的存在对承载力的影响,给出了斜坡影响度的概念。研究表明:影响度大小呈现一定规律:随临坡距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随坡度的增大呈现增大趋势,随桩长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实际工况中可以通过增大桩长、增大临坡距、减小坡度来提高斜坡上桩基的上拔承载力。当临坡距大于2倍桩径或边坡坡度小于1∶1.5时,再通过增大临坡距或减小坡度来提高斜坡桩基的上拔承载力效果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18期)
上拔极限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极限拉拔力学机理和承载力理论研究存在人为区分浅埋、深埋,但界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对其开展了破坏机制分析和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的研究。通过板前四棱锥土核在垂直于板平面的竖直面和水平面投影叁角形的形状演化来分别反映竖向和水平向破坏机制随土性、埋深比等因素变化的对称性;构建了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极限拉拔的叁维统一力学模型;依次取不同受力体进行极限力学平衡分析;推导了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与其他理论方法、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表明:新的力学模型很好地实现了一个模型来反映不同埋深比范围破坏机制的连续变化规律,无需再人为区分浅埋和深埋;统一理论解计算结果不仅与室内模型试验数据符合的很好,也和现场、大尺寸室内试验数据吻合;较3种国外方法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测值,且具有更小的离散性,平均值总体上偏于安全,在4种方法中表现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拔极限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康正炎.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
[2].胡伟,高文华,赵璞,刘顺凯,龙诚璧.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3].柳晓科,鹿群,路士伟,刘春龙,郭少龙.低裙式吸力桩真空沉贯及抗拔极限承载力[J].岩土力学.2018
[4].胡伟,刘顺凯,邹贵华,赵璞.竖向条形锚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统一理论解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5].淦方超,何利军,张浩文.修正灰色理论预测抗拔极限承载力[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梁敬宝.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J].通讯世界.2016
[7].蔡函珂,张远芳,王月,孙勇.基于突变理论的单根土钉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
[8].邹丹,贺怀建.砂土中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J].岩土力学.2014
[9].徐树锋,王旭.西宁火车站改造工程桩基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及模型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4
[10].程刘勇,陈善雄,余飞,许锡昌,李剑.斜坡桩基上拔极限承载力数值模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