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疗效评价及证型演变规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疗效评价及证型演变规律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近3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探讨在疾病发展过程及治疗过程中中医证型的变化与演变规律,为确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依据,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和临床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为临床上治疗本病选择更有效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广东省中医院2003年12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病例,纳入68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搜集到第1、4、7、10天的双下肢肢围数值利用Excel及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疗效标准(主要根据肢围的变化)统计整体的治愈、显效、进步及无效的例数。对肢围及肢围周径差等数值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治疗的疗效。2、根据中医证型辨证标准进行归纳每一病例第1、4、7、10天的中医证型,因为各证候的具体描述均为客观指标,但未量化,在实分析中患者临床表现符合80%以上即纳入。对所得到的各证型的病例数利用Excel及SPSS13.0软件进行列表及建数据库,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治疗后,68例病例70条肢体中,治愈47例(67.14%),显效13例(18.58%),进步7例(10.00%),无效3例(4.29%),其中并发肺栓塞1例(4.13%),总有效率为95.71%。治疗前后患肢大腿中段肢围对比P<0.01,患肢小腿中段肢围对比P<0.01,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对比,大腿中段对比P<0.01,小腿中段对比P<0.01。2、治疗过程中中医证型包括实证即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与气滞血瘀型与虚证即脾虚湿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各证型分布均匀,治疗过程的早期以实证多见,共占83.82%,治疗后期则以虚证为主,共占86.76%。治疗前为实证者在治疗后期多为虚证,气滞血瘀型在后期转变为气虚血瘀型多见,占58.33%,而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后期转变虚证,但脾虚湿阻型与气虚血瘀型之间无明显差别。治疗前为虚证者在治疗后期仍表现虚证,脾虚湿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在后期仍表现为相同证型的分别占80.00%、66.67%。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2、在治疗过程中证型演变规律:在治疗早期以实证为多见,临床辨证为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气滞血瘀型,治疗后期则以虚证多见,临床辨证为脾虚湿阻型、气虚血瘀型,各证型分布均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病因病机
  • 二、现代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概况
  •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辨证论治概况
  • (一) 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二) 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概况
  • (三) DVT的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 四、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指标
  • (三) 疗效评价标准
  • 三、资料处理
  • 四、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该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疗效评价及证型演变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