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数学课堂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营造氛围;勇于质疑;拓展知识空间

作者简介:黄楚江,任教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连滩中学。

根据威廉斯教学模式论的教师行为的18种教学策略,笔者尝试转换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必须由教师引导,把学生引上“探”和“究”的道路。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营造探究氛围,提高数学探究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更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只有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才可能真正改变消极态度,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活动也才能得以真正开展。

例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三个角中两个的个数,教师就一定能够猜出另外一个角的度数。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老师,当然是都考不倒。于是,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之和有什么规律。”这是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

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勇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而其分支——建构主义也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修正错误的过程。而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动力是质疑。所谓质疑是指针对事实中存在的疑点来问明或辩别是非的过程。我们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扑面而来,如果我们不敢质疑,不辨是非,一古脑儿地吞进去势必食而不化,甚至深受其害。可我们仍有不少中学生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缺乏质疑精神。笔者曾作过调查,有35%的学生曾因质疑而遭到教师和同学的耻笑,而有的则是缘于人的惰性,懒得牺牲脑细胞,乐得做不质疑、笃信教师说法或权威定论的“乖孩子”。殊不知,勇于质疑乃是凸现主体地位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质疑我们才有可能有探究的课题,才能推动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这样说:勇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时候,不少同学对“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不能很好的理解,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可能性——“只有一组解”、“有无数组解”与“无解”。笔者尝试用以下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思考:

这就引出了学生最熟悉和最能理解的“唯一解”的第一种情况。

然后,教师把方程(2)改写成:x-5=y,再让学生把方程(1)的所有解代入方程(2),学生自然会发现,所有满足方程(1)的解都一定同时满足方程(2)。这时候,教师就总结出方程组的解的第二种可能,就是有“无数组解”——原因是两个方程实际可以转化成“同一个方程”。

最后,教师再把方程(2)改写成:x+y=3,学生当然很容易发现,不管方程(1)的哪一组解,都不能满足方程(2)。所以就得到结论,该方程组无解。

在进行了以上的引导之后,教师反过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思路,构建这样的方程组,使方程组的解出现“唯一解”、“无数解”和“无解”三种情况。由于有了教师的引导在先,而且学生又是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性都很高,同时,每一个学生的探索结果都不一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发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探讨,学生一般都能比较好地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三种可能情况。

三、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个环节的节奏,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者有联系;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个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索,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请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已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行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是往往最难控制的教学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能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应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过程,总结有过哪些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思路有什么区别,能否从成功的思路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是否已经彻底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答案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相关的问题可以继续探究,等等。

要培养学生形成流畅的思维方式、变通的思维模式和独创的思维特性,必须在情感领域对学生多加以启迪和引导,充分调动、运用和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想象力。

在学习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知识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平方差公式”,教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剪刀和硬纸片,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出示图形示范),如何又快又准地计算下列各题?

(1)(10+2)(10-2)=(2)(18+2)(18-2)=

(3)(a+1)(a-1)=(4)(a+b)(a-b)=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剪纸接拼: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数值替换,一般都能得到如下结果:

当然,教师同时鼓励和提倡同学们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知识直接进行推算,得到相同的结果:(a+b)(a-b)=a2-b2。

通过以上感性的实际操作和理性的数学推理,学生真实地感觉到了“诸途同归”的奥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表观性、重复性和探索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了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科书上的内容编排与小学的知识联系比较密切。如果能够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找到已有知识的“最临近发展区域”,进行“认知结构的扩充式”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知识链条的建构、知识体系的完整化等都很有成效,这样的教学效率一定是惊人的。

如在进行有关“整式的乘、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在小学形成的知识结构,从旧的知识结构入手,进行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自如、思维连贯、形成体系。

例如,教师从小学的数的乘法入手进行整式的乘法学习:

又例如,从小学的数的除法入手进行整式的除法学习:

在以上的举例和联系思维的基础上,在放手让学生总结出“整式的乘、除法的法则”,把学生的思维结果提炼成为“概念化的认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结构扩充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打折销售》的教学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如下思考题:

如果你有1万元做商业投资,现在有两种投资渠道:

1.电视机销售:每1台电视机的进货价是1000元,销售价是1200元;

2.电子手表销售:每个电子表的进货价是10元,销售价是13元。

—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渠道?

—请你说出你的理由。

总之,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勤芳.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9(9).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连滩中学邮编:527125

标签:;  ;  ;  

数学课堂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