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

丹参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

论文摘要

目的:(1)分别建立简单、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RP-HPLC),对丹参酮Ⅰ以及丹参醇提物中多组分在大鼠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并将其应用于药动学研究中。(2)考察复方丹参片对大鼠的肝药酶CYP450的影响。(3)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技术,用于复方丹参片中多元组分的定量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中的模式识别技术对复方丹参片进行质量评价方法:(1)采用Cosmosil C18column(4.6mm×150mm,5μm),流动相采用乙腈-0.02 mol·L-1乙酸铵缓冲液-三乙胺(66:34,v/v),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3nm。通过股动脉插管的给大鼠瞬间注射丹参酮Ⅰ的生理盐水后,采集血样,用含有内标10μg·mL-1苯甲酸雌二醇(内标)的乙腈沉淀血浆蛋白。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血浆中丹参酮Ⅰ的浓度,并用DAS1.0软件估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采用VP-ODS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05 mol·L-1醋酸铵缓冲溶液(醋酸调pH至2.5)(70:30,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3 nm,柱温40℃,以丙酸睾丸素为内标,给大鼠灌胃丹参的醇提取物后,通过股动脉插管的方式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样,测定血浆四种丹参酮的浓度,并估算药动学参数。(2)以非那西丁为探针药物,四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西咪替丁(酶抑制剂组)、苯巴比妥钠(酶诱导剂组)和复方丹参片(受试药物组)后,均连续给药7天,于第8日早晨腹腔注射探针药物非那西丁,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探针药物浓度,用DAS软件估算各组探针药物药动学参数。(3)应用HPLC-DAD-ELSD联用技术,根据各类成分紫外吸收光谱的差异,分别在287,246,263,292和268nm波长下检测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同时采用ELSD对5中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和Rd)进行测定。结果:(1)丹参酮Ⅰ在高、低浓度范围:(0.1-1.0μg·mL-1、1.0-10.0μg·mL-1)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0.8584X-0.0367和Y=0.9424X-0.4675,其相关系数r2均为0.9998,日内日间准确度均高于91.33%,精密度RSD均小于11.0%,回收率大于88.3%。在信噪比为10时,丹参酮Ⅰ的最低定量限为10 ng ml-1。大鼠静脉注射丹参酮Ⅰ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呈一级动力学消除,属于吸收快,消除较慢的过程。隐丹参酮、丹参酮Ⅰ、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0-25.5μg·mL-1;0.51-32.5μg·mL-1;0.40-27.5μg·mL-1;0.42-26.5μg·mL-1,其回收率均大于88.7%。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大鼠灌胃丹参醇提取物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在体内吸收后迅速分布;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模型,在体内吸收后分布缓慢。四种丹参酮中,隐丹参酮消除最慢,丹参酮Ⅰ次之,而丹参酮ⅡA的消除最快。(2)生理盐水组、西咪替丁组、苯巴比妥钠组和复方丹参片组探针药物的t1/2分别为93.51±9.21,161.67±10.95,85.36±8.98和77.93±6.54分钟。复方丹参片组探针药物的t1/2为77.93 min,与生理盐水组进行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t<0.01)。因而可以初步推断复方丹参片对大鼠肝药酶P450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3)测定了4个不同厂家的15批复方丹参片成品中11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法进行质量评价,得出生产工艺和药材产地为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1)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生物样品中丹参中多组分的血药浓度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丹参酮Ⅰ和次甲基丹参酮的药动学过程尚属首次报道。(2)由于复方丹参片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且用药周期长,因此提示:在和经肝药酶代谢的西药联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中西药的合理配伍。(3)本实验建立的HPLC-DAD-ELSD联用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该方法为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多组分定量测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可靠、简便易行的方法模式。创新性:(1)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四种丹参酮浓度的RP-HPLC方法,其中丹参酮Ⅰ和次甲基丹参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属首次。(2)首次研究了复方丹参片对大鼠肝药酶CYP450的影响。(3)首次采用HPLC-ELSD联用技术,测定了复方丹参片中的11个活性成分,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模式识别方法,全面系统的评价了复方丹参片的质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背景
  • 1.1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 1.2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
  • 1.3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2.中药对药物代谢酶影响的研究
  • 2.1 药物代谢酶
  • 2.2 考察药物对CYPs影响的模型
  • 2.3 中药对代谢酶的影响研究状况
  • 3.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
  • 4.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一部分 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Ⅰ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2.1 药品及试剂
  • 2.2 色谱条件
  • 2.3 动物及血样的采集
  • 2.4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6 回收率的考察
  • 2.7 精密度、准确度和定量限的考察
  • 2.8 稳定性的考察
  • 2.9 药代动力学研究
  • 3.结果与讨论
  • 3.1 色谱条件
  • 3.2 标准曲线
  • 3.3 回收率试验
  • 3.4 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和最低定量限
  • 3.5 稳定性考察
  • 3.6 药代动力学研究
  • 3.7 结论
  • 第二部分 RP-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四种丹参酮的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2.1 仪器
  • 2.2 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2.4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5 色谱分析条件
  • 2.6 标准溶液的制备
  • 3.结果与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3.3 回收率的考察
  • 3.4 精密度的考察
  • 3.5 稳定性的考察
  • 3.6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7 结论
  • 第三部分 复方丹参片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色谱条件
  • 2.4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 2.5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结果与讨论
  • 3.1 色谱行为
  • 3.2 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关系及最低定量限的考察
  • 3.3 回收率实验
  • 3.4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3.5 探针药物的药时曲线
  • 3.6 探针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 3.7 讨论
  • 第四部分 HPLC-DAD-ELSD法与化学计量学在复方丹参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色谱条件
  •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7 精密度、重复性和准确度考察
  • 2.8 回收率考察
  • 3.结果与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工艺的优化
  • 3.3 样品含量测定
  • 3.4 PCA和HCA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南鼠尾草脂溶性成分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09(08)
    • [2].RP-HPLC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丹参酮的浓度及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8(10)

    标签:;  ;  ;  ;  ;  ;  ;  

    丹参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