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肝炎论文-张飞龙,吴立盘,杨增利,徐圳,吴雪龙

急性乙型肝炎论文-张飞龙,吴立盘,杨增利,徐圳,吴雪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乙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茵陈蒿汤,《伤寒论》

急性乙型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龙,吴立盘,杨增利,徐圳,吴雪龙[1](2019)在《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茵陈蒿汤联合西药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急性发作患者肝功能、HBVDNA载量、HBVDNA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CHB急性发作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治疗,日1剂,分2次,每次1袋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8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TBIL水平、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48周后,两组ALT、TBIL水平、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ALT、HBVDNA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周、24周、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51.11%、71.11%、75.56%,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64.44%、88.89%、91.11%,两组同时期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44%、6.67%、44.44%,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67%、11.11%、66.67%,两组同时期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联合西药可以较快恢复CHB急性发作患者的AST、TBIL和HBVDNA,提高AS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促进肝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9年12期)

邓鹏飞,王琦璋,杨天,王卫平,杨来宝[2](201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该人群乙型肝炎防控及疫苗接种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献检索1989年1月—2018年2月符合本次分析要求的ALL患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免疫效果文献,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为效果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ALL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0.47(95%CI:0.28~0.66)。亚组分析显示,接种3、4、5剂次乙型肝炎疫苗程序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0.64(95%CI:0.54~0.73)、0.39(95%CI:0.04~0.83)、0.35(95%CI:0.28~0.42),且不同接种程序的抗-HBs阳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L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且高剂量组乙型肝炎免疫效果高于低剂量组,应加强该人群乙型肝炎防控宣传,积极开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多中心研究。(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22期)

侯艺鑫,王宪波,杨志云,杨玉英,张群[3](2019)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搜集8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应用SAS 9.2软件PROC PLAN程序制定随机方案,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序列,随机序号和分组方案采用不透光的密封信封隐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率、治疗的累积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累积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37.5%(15/40,P<0.05);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12.5%(5/40)]低于西医对照组[17.5%(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6及8周,中西医结合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下降(P<0.001),与同一时间点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TBIL自治疗2周后显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期西医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TBIL两组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1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明显升高(P<0.05),但与西医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时,中医证候评分及MELD评分较西医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朱晓宁,汪静[4](2019)在《分阶段辨证论治停用抗病毒药物后乙型肝炎复发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史资料患者,男,51岁,初诊时间2017年9月21日。因"发现HBV标志物异常3年余,身目小便黄染4个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汪静教授门诊。患者3年前发现HBV标志物异常,伴乏力、纳差、黄疸,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年半后,复查肝功能正常,HBV DNA阴性,自行停药,停药1年来规律复查肝功能均正常。4个月前患者因受凉感冒后出现纳差厌油,身目小便黄,外院就诊查肝功能:谷草转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吕超,毛德文,覃倩,石清兰,柏文婕[5](2019)在《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的70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退黄方,疗程均为8周,观察期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水平、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24周后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TBiL、ALT、AST及血氨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B、PT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24周后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温阳化瘀退黄方有助于改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疗效,且存活率高,适宜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30期)

张志侨,叶一农,何纲,王鹏,李静[6](2019)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分类树模型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分类树模型探索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结果急性肾损伤组患者的MELD评分(31.6±9.0)和年龄(51.0±14.3)岁显着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患者的MELD评分(21.5±6.1)和年龄(44.1±13.0)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ELD评分(OR=1.209,95%CI:1.141~1.281)和年龄(OR=1.042,95%CI:1.012~1.072)可能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分类树模型提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有MELD评分和年龄。基于MELD评分和年龄而建立的分类树模型的估计误差为0.127,提示该分类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分类树模型发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和MELD评分、年龄关系密切,根据这2个指标建立的简单风险评估方法可用于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的风险。(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9期)

赵东民,黄彬彬,林格[7](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106例,将治疗有效患者分为A组47例,治疗无效患者分为B组59例。统计HBV-ACLF发病诱因情况,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HBV-AC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V-ACLF发病诱因主要为HBV活动、停用抗病毒药、乙型肝炎+其他型肝炎病毒活动,而治疗无效的发病诱因主要为HBV耐药、诱因不明、停用抗病毒药。两组患者性别、消化道是否出血、是否有肝肾综合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否感染、是否有感性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ALT低于A组,INR、TBil、肌酐高于A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INR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肌酐、INR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7期)

周莉,邱源旺,黄利华,苏婷婷,周学士[8](2019)在《miR-223-3p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R-223-3p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50例HBV-ACLF、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miR-223-3p相对表达量,分析血浆miR-223-3p表达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MELD评分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ACLF组与CHB组、HC组比较,血浆中miR-223-3p表达量均显着升高(t=11.935、17.053,P均<0.001);miR-223-3p的表达量与HBV-ACLF患者的ALT、TBil、MELD评分呈正相关(r=0.610、0.808、0.702,P均<0.001),与PTA水平呈负相关(r=-0.846,P<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血浆miR-223-3p表达量(P=0.023)、PTA(P=0.044)和MELD评分(P=0.049)。结论血浆miR-223-3p在HBV-ACLF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与HBV-ACLF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在HBV-ACLF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洋[9](2019)在《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引起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未接受正规抗病毒药物治疗者31例(47.7%),自行停止抗病毒药物治疗者19例(29.2%),细菌感染者23例(35.4%),过度饮酒者17例(26.2%),服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者22例(33.9%),情绪波动或者过度劳累者5例(7.7%),合并有其他肝脏病毒感染者5例(7.7%),原因不明者7例(10.8%)。结论没有按时正规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服用肝毒性药物及细菌感染是造成患者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而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过度饮酒和情绪波动或者过度劳累诱发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呈增加趋势,因此抗病毒、保肝和预防感染治疗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减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6期)

储君,杨燕卿,林世德[10](2019)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其疾病发展快、病死率高,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免疫紊乱有关,因此控制HBV-ACLF的关键为纠正免疫紊乱。糖皮质激素(GC)作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免疫调节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HBV-ACLF是否应使用GC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就HBV-ACLF的免疫机制、GC在HBV-ACLF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及GC的应用原则几方面做一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7期)

急性乙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该人群乙型肝炎防控及疫苗接种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献检索1989年1月—2018年2月符合本次分析要求的ALL患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免疫效果文献,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为效果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ALL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0.47(95%CI:0.28~0.66)。亚组分析显示,接种3、4、5剂次乙型肝炎疫苗程序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0.64(95%CI:0.54~0.73)、0.39(95%CI:0.04~0.83)、0.35(95%CI:0.28~0.42),且不同接种程序的抗-HBs阳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L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且高剂量组乙型肝炎免疫效果高于低剂量组,应加强该人群乙型肝炎防控宣传,积极开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多中心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乙型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1].张飞龙,吴立盘,杨增利,徐圳,吴雪龙.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9

[2].邓鹏飞,王琦璋,杨天,王卫平,杨来宝.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9

[3].侯艺鑫,王宪波,杨志云,杨玉英,张群.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4].朱晓宁,汪静.分阶段辨证论治停用抗病毒药物后乙型肝炎复发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

[5].吕超,毛德文,覃倩,石清兰,柏文婕.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

[6].张志侨,叶一农,何纲,王鹏,李静.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分析[J].肝脏.2019

[7].赵东民,黄彬彬,林格.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8].周莉,邱源旺,黄利华,苏婷婷,周学士.miR-223-3p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9].刘洋.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10].储君,杨燕卿,林世德.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9

标签:;  ;  ;  ;  

急性乙型肝炎论文-张飞龙,吴立盘,杨增利,徐圳,吴雪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