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

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

一、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珊[1](2019)在《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细胞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6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M3组)和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非M3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AML患者初治和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后外周血中原始细胞与单核细胞、粒细胞的CD59-水平与FLAER-细胞比例,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16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按照FAB分型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其中M3组患者包括初治M3患者18例,CR M3患者42例;非M3组患者包括初治M2患者4例,CR M2患者4例;初治M4患者34例,CR M4患者18例;初治M5患者28例,CR M5患者13例。其中M3患者中,18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72.96±26.36%;42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21.20±19.94%;42例完全缓解患者的粒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17.08±12.89%。18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62.66±39.98%;42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17.36±17.18%;42例CR患者的粒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15.20±14.00%。非M3患者中,66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41.47±27.49%;35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21.88±19.22%;35例完全缓解患者的粒细胞平均CD59-水平为16.33±14.33%。66例初治患者原始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33.69±32.93%;35例CR患者的单核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11.61±11.10%;35例CR患者的粒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2.59±2.15%。初治M3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72.96±26.36%)明显高于初治非M3(41.47±27.49%)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3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为(62.66±39.98%)明显高于初治非M3(33.69±32.93%)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72.96±26.36%)明显高于CR M3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21.20±19.94%)、粒细胞(17.08±1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62.66±39.98%)明显高于CR M3患者的单核细胞(17.36±17.18%)、粒细胞(15.20±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非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41.47±27.49%)明显高于CR非M3患者的单核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21.88±19.22%)、粒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16.33±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非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33.69±32.93%)明显高于CR非M3患者的单核细胞中平均FLAER-细胞比例(11.61±11.10%)、粒细胞平均FLAER-细胞比例(2.59±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初治AML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的CD59-水平、FLAER-细胞比例与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初诊时血小板(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治M3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r=0.660,p=0.003)呈正相关。3.将初治非M3患者分为CD59->10%组和CD59-≤10%组,分别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WBC、初诊时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PT、APTT、TT、FIB、D-D、LDH等指标,结果发现CD59->10%组较CD59-≤10%组D-D、LDH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9->10%组相对CD59-≤10%组在性别、年龄、初诊时WBC、初诊时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PT、APTT、TT、FI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治非M3患者分为FLAER->3%组和FLAER-≤3%组,比较上述各指标,FLAER->3%组相对FLAER-≤3%组D-D、LDH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ER->3%组相对FLAER-≤3%组在性别、年龄、初治时WBC、初治时PL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CR率、PT、APTT、TT、FI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ML患者外周血细胞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CD59水平下降与FLAER-PNH克隆。2.AML患者CR后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PNH克隆水平较初治时下降。3.初治M3患者原始细胞中平均CD59-水平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提示CD59-细胞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相关。4.初治AML患者外周血细胞表面CD59-水平、FLAER-PNH克隆水平升高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一定关系。

周兰霞[2](2019)在《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拟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对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重要组分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相关作用;通过体外建立白血病细胞系和骨髓基质细胞或人HS-5细胞两组直接接触共培养细胞体系,探讨uPA系统在骨髓基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拟通过阿米洛利处理后,观察单独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和两组共培养体系中uPA系统中各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独培养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中三种细胞中的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阿米洛利作用后的表达水平做对比;采用MTT法测定阿米洛利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检测了单独培养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液中uPA、suPAR、PAI-1的含量。结果:(1)与HS-5细胞相比较,T-ALL和M1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uPA表达增高,T-ALL,B-ALL,M5和M1的PAI-1表达增高,M1的VEGF表达增高,T-ALL,B-ALL和M5的uPAR表达降低,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BMSCs-K562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的BMSCs细胞中uPA,uPAR,PAI-1,MMP-9和VEGF和共培养3天和4天的K562细胞中uPA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HS-5-K562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的HS-5细胞中uPA,PAI-1和VEGF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两组共培养体系相比较,BMSCs细胞和HS-5细胞中的mRNA的表达量均具有时间依赖的升高趋势,但BMSCs细胞升高的强度显着高于HS-5细胞。(3)阿米洛利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阿米洛利作用4小时后,BMSCs细胞uPAR和PAI-1表达量降低;作用13小时后,BMSCs细胞uPA表达量降低,MMP-9表达升高;K562细胞中uPA,uPAR和MMP-9的mRNA表达量均下降;HS-5细胞中PAI-1的mRNA表达量下降(P<0.05)。阿米洛利处理HS-5-K562共培养体系后,结果显示uPA系统的各因子在药物作用后有下降的趋势。其中K562细胞的VEGF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4)在单独培养体系中,与HS-5相比,BMSCs上清液中uPA和PAI-1含量较高。在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BMSCs细胞或者HS-5细胞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后的上清液中uPA含量均升高。阿米洛利处理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8小时和13小时后,上清液PAI-1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BMSCs-K562共培养体系中,在K562细胞的作用下,BMSCs中uPA,uPAR,PAI-1,MMP-9和VEGF的表达均显着增强;在BMSCs的作用下,K562细胞中只有uPA的表达增强,但不如基质细胞显着。(2)阿米洛利可以显着抑制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uPA、uPAR和PAI-1的表达,增强MMP-9的表达。阿米洛利抑制了HS-5-K562共培养体系中VEGF mRNA的表达。

郭鸿[3](2017)在《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考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在白血病患者、正常成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uPAs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及uPA受体衍生肽(RERF肽)对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和对K562/ADM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收集86例白血病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其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表达水平进行检测;86例白血病患者和7例骨髓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表达;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价suPAR对白血病分型的影响。2)细胞实验: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使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suPAR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对uPAR的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MTT法研究RERF肽和阿米洛利对K562细胞、HL-60细胞和K56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PCR技术检测RERF肽和阿米洛利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中uPAs及增殖凋亡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ERF肽和阿米洛利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中uPAs和P-gp等蛋白的表达。结果:1)白血病患者组suPAR表达水平为(3.53±1.15)ng/ml,而健康对照组为(2.27±0.36)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血病患者组uPAR平均表达率为36.2%(9.3%-63.7%),骨髓正常组为18%(1.2%-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工作曲线显示白血病患者suPAR水平对于急性白血病分型有一定的区分价值。2)在HL-60细胞、K562细胞、K562/ADM细胞中均有uPAR的表达,且与K562细胞相比,多药耐药K562/ADM细胞的uPAR表达显着增加。3)阿米洛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过程,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10-3 mol/L阿米洛利处理24 h后的K562细胞中uPA、uPAR、MMP-9、PAI、caspase 3、c-myc和P5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阿米洛利处理48 h后,uPAs、MMP-9和c-myc蛋白在K562细胞内的合成量显着减少(P<0.05)。4)阿霉素(ADM)对耐药细胞作用24 h、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88.96±0.34)、(42.21±0.19)和(26.00±0.12)ug/ml,ADM与非细胞毒性剂量的阿米洛利(10-9 mol/L)共同作用24 h、48 h和72 h,耐药细胞的IC50分别降低至(77.75±0.29)、(25.16±0.17)和(17.52±0.13)ug/ml,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14倍、1.68倍和1.48倍。阿米洛利抑制uPA、uPAR、MMP-9等uPAs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caspase 3、MDR1、c-myc和P65 mRNA的表达。10-10 mol/L、10-9 mol/L和10-8 mol/L阿米洛利可浓度依赖性影响uPA、uPAR、MMP-9、P-gp蛋白的表达。5)非毒性剂量RERF肽(10-7 mol/L)和阿霉素联合处理K562/ADM细胞48h,其uPA、uPAR和MDR1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且uPA、uPAR和p-gp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suPAR表达可能是白血病分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uPAR高表达与白血病患者化疗敏感性有关,suPAR和uPAR共表达可以更好的预测白血病患者化疗敏感性。2)与HL-60细胞、K562细胞相比,K562/ADM耐药细胞表面uPAR表达增加,uPAR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相关。3)阿米洛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过程,呈时效和量效性,抑制作用可能与uPA、uPAR、MMP-9和c-myc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有关。4)阿米洛利可通过uPA/uPAR途径干扰凋亡、影响c-myc、P65、caspase 3和MDR1基因,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5)RERF肽可能通过uPA/uPAR途径影响MDR1基因,可降低P-gp的表达,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

于斌[4](2007)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指骨髓中早幼粒细胞>20%的一种十分凶险高度恶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PL的白血病细胞内有大量异常嗜天青颗粒,这些颗粒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及纤溶酶原激活物,随着白血病细胞增殖或化学治疗,大量白血病细胞被破坏,细胞内促凝及纤溶活性物质释放入血,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激发纤溶系统,引起全身出血,最终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DI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酶和纤溶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特殊,包括出血、休克、微血栓引起广泛的器官功能不全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等症状。临床确诊DIC主要是通过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一系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研究这些凝血及纤溶指标的相关性,不仅可以准确诊断疾病,而且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目的:检测APL并发DIC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判定各指标间相关性。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期间住院的APL并发DIC患者67例,其中男45例,女22例,年龄12~84岁,平均37.93±18.37岁。健康对照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5~74岁,平均40.81±18.87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APL并发DIC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ed inhibitor activity,PAI-1)的含量,半自动血凝仪检测检测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分析其临床意义,对各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APL并发DIC患者组不同程度贫血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小板降低,骨髓中原始细胞明显增多。染色体异常表现及PML/PARα融和基因阳性多见。肝、脾肿大病例并不多见。从凝血和纤溶指标检测结果可以看出PT、AP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尤以APTT显着。患者组血浆PAI-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38.66±6.52 ng/L对31.74±4.61ng/L,P<0.05);患者血浆t-P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9.47±2.80 ng/L对11.93±1.64 ng/L,P<0.01);血浆PAI-1含量与APTT、PT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r=0.428;r=0.322,P均<0.05);血浆t—PA含量与APTT、PT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r=0.292,r=0.492,P均<0.05);血浆PAI-1含量及血浆t—PA含量与TT、Fg无相关关系。结论:APL并发DIC患者早幼粒细胞释放大量促凝物质是微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凝血及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在DI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断具有明显意义。

宋奎[5](2007)在《GPI-PLD对造血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hospha-dylinos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D,GPI-PLD)可在特定的条件下水解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中肌醇磷酸脂键,释放细胞膜上的锚定蛋白,从而调节细胞膜上GPI锚定蛋白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功能。许多与细胞粘附有关的膜蛋白通过共价键与GPI结合,锚定于包括造血细胞的多种细胞膜上。这些GPI锚定蛋白在白细胞的粘附、迁移及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的研究表明,造血细胞既能合成GPI-PLD,又有GPI锚定蛋白的表达,其中部分GPI锚定蛋白又是细胞粘附分子。新近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归巢以及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过程均涉及到细胞之间的识别、粘附、迁移等相互作用。GPI-PLD在一些实体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归巢、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同样需跨过基底膜及血管内皮细胞,与实体瘤的浸润转移存在着许多类似的过程。因此,GPI-PLD是否在这些的过程中发挥相似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来源于脐血(UCB)、骨髓(BM)和动员后外周血(MPB)中的CD34+细胞以及髓性白血病细胞株,如K562、HL-60和THP-1细胞中GPI-PLD和相关GPI锚定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粘附、迁移性的关系;通过体外调节GPI-PLD酶活性,观察其对这些正常和异常造血细胞粘附、迁移等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首先,我们采用免疫磁珠分选体系(MACS)分选来自UCB、BM及MPB中的CD34+细胞,并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这些不同来源的CD34+细胞GPI-PLD的表达水平;然后,用GPI-PLD抑制剂1,10-二氮杂菲处理UCB、BM和MPB CD34+细胞,并分析其对这些细胞的粘附、迁移、细胞膜GPI锚定蛋白CD48和CD90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MPB来源CD34+细胞GPI-PLD mRNA低表达,而UCB和BM来源的CD34+细胞GPI-PLD mRNA不表达或极低表达。1,10-二氮杂菲对UCB、BM和MPB CD34+细胞的粘附率、锚定蛋白CD48、CD90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P值均大于0.05)。经0.5mmol/L 1,10-二氮杂菲理处理1h后,UCB和MPB 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率和诱导迁移率明显下降,而BM来源的CD34+细胞无明显改变。同时,我们采用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了三种髓性白血病细胞GPI-PLD、uPAR的mRNA和蛋白表达;随后采用粘附、侵袭实验分析并比较了三种细胞的粘附、侵袭性。结果显示,THP-1细胞中GPI-PLD和uPAR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K562和HL-60细胞。THP-1细胞对Fn的粘附率显着高于K562、HL-60细胞;THP-1与HL-60细胞体外穿膜侵袭能力显着高于K562细胞。为进一步探讨GPI-PLD对髓性白血病细胞THP-1粘附和侵袭功能及GPI锚定蛋白uPAR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我们分别采用GPI-PLD的特异性抑制剂—1,10-二氮杂菲、酶活化剂—葡萄糖+胰岛素来分别处理白血病细胞GPI-PLD的活性。然后,通过体外粘附、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粘附、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锚定蛋白uPAR表达的变化。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处理前后THP-1细胞中GPI-PLD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经0.5mmol/L1,10-二氮杂菲处理4h后,三种细胞中仅THP-1细胞的粘附率和膜uPAR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THP-1细胞中GPI-PLD的表达并无明显改变。经葡萄糖+胰岛素(16.7mmo/L+10-7mol/L)诱导24h后,仅THP-1细胞的粘附、侵袭性和膜uPAR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该细胞中GPI-PLD的表达亦出现上调。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在HS/PC中低表达或不表达GPI-PLD,这可能意味着GPI-PLD与HS/PC粘附和迁移能力没有密切关系,GPI-PLD并不参与HS/PC的粘附和迁移。而在THP-1细胞中,GPI-PLD和uPAR的表达明显高于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并且GPI-PLD活性改变可调节细胞膜uPAR的表达,这提示GPI-PLD可能参与THP-1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uPAR的表达有关。为进一步研究HS/PC归巢,提高临床移植成功率,以及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实验基础和研究方向。

刘家华,钟明,徐军发,温才国,周君纯,陈小芳[6](2007)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和骨髓中纤溶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纤溶酶相关蛋白t-PA、u-PA、su-PAR、PAI-1、PAI-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组,22例非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骨髓液中t-PA、u-PA、su-PAR、PAI-1、PAI-2的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和骨髓液u-PA、su-PAR、PAI-1、PAI-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组血浆t-PA高于对照组,而骨髓液中t-PA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及骨髓液中PAI-1、PAI-2均无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血液和骨髓液中u-PA、su-PAR、PAI-1、PAI-2均有所降低(P<0.05)。将患者按治疗效果不同分为CR、PR、NR三组,预后越差者,u-PA、su-PAR、PAI-1、PAI-2越高。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纤溶酶系统表达紊乱。检测u-PA、su-PAR、PAI-1、PAI-2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杨洪涌[7](2006)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A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化疗策略逐渐完善,抗白血病新药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和基因疗法的使用,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欲真正明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探求安全、高效而经济可行的防治方法,则仍然任重而道远。从祖国医药宝库里探求抗AL新药,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据此,我院血证研究室从1991年至今,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其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委科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在自拟抗白血病中药Ⅰ、Ⅱ、Ⅲ号方治疗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清毒饮和养正片两个中药复方,辨证用于AL化疗的不同阶段,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又进而利用AL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开展了该二方抗AL疗效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受限于病床数等原因,既往的观察病例数偏少;自2002年以后,我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患者服用和携带,进一步改良了清毒饮,并将其改为素片,即成为清毒片;并增加了观察样本,继续与养正片一道辨证应用于化疗的不同阶段,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人类AL的增效减毒方案,并探讨其对人类白血病疗效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AL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更佳方案,并为将来开发抗AL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在先前系列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样本,以观察中药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AL近、中、远期增效减毒作用,并直接观察服用该二方后AL病人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文献研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国内外AL中西医研究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临床研究:1994年2月-2005年12月选取137例AL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92例,再按中医辨证分为两组,治以辨证分期、序贯服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并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组45例作组间和自身前后比较,从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症候积分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了清毒片和清毒饮、中西医联合疗法对AL不同亚型的疗效差异。 实验研究:选取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抽取化疗前患者用清毒饮和养正片治疗前、后的骨髓液,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观察了中药对其Bcl-2、p53、Fas及其mRNA表达影响。

王静[8](2004)在《恶性血液病血浆suPAR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受体(uPAR)和抑制剂(PAI),此系统在蛋白水解,细胞迁移及粘附,组织重建,血管新生,以及肿瘤浸润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uPAR与配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相互作用,激活纤溶酶,为肿瘤细胞提供局限在细胞膜表面某一部位的蛋白水解活性,降解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成分,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是失去磷脂酰肌醇(GPI)锚的uPAR变异体。许多研究发现一些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胸腹水或尿液中存在suPAR,且浓度高于健康人。实体瘤的研究表明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早期转移,生存期等有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suPAR水平,进一步探讨其在恶性血液病患者诊断、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44例急性白血病(AL),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6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suPAR水平进行检测。动态检测了部分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治疗前、缓解后血浆suPAR水平,并对ANLL患者血浆suPAR水平在各亚型的差异,suPAR与外周血自血病细胞数、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骨髓增生程度及乳酸脱氢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CML及MM患者化疗前血浆suPAR水平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L患者缓解后血浆suPAR水平降至正常,复发者血浆suPAR水平再次升高。难治性AL患者血浆suPAR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者(P<0.05)。M4、M5中文摘要患者血浆Sul〕A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0.05)。MZ、M:,患者血浆S、」PA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0 .05)。AN比患者血浆suPAR水平与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数成正相关(r=o.691,P<0.05)。八NLL患者血浆suPAR水平明显升高组(>.40ng/ml)完全缓解率、髓外浸润发生率较非明显升高组(<5.40ng/ml)高(}汉0.05),出血的发生率在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尸>.05)。MM患者中IgM型血浆SuPAR水平最高(6.18士3.6ing/m1),其次为不分泌型、垅G型和IgA型(4,43士1.55ng/ml、4.00士0.95ng/ml、3.50士l.6Ong/nll)。IgG型和不分泌型MM患者血浆suPA尺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血浆Sul)从水平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成负相关(r=一643,P<0 .01);与血沉、血肌醉成正相关(r二0.5 19,P<0.05:r=0.764,P(0.01)。 结论血浆SuPAR水平的检测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型有一定帮助;有助于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评价疗效、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并可能提示不良预后。

罗玉琴[9](2002)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怡,俞康,江松福[10](2000)在《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髓性白血病及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及血浆中uPA、tPA、PAI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 法测定20 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及15 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及血浆中uPA、tPA、PAI-1、PAI-2 抗原表达,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中tPA、uPA 和PAI-1 的活性。结果:骨髓中tPA 浓度白血病低于正常人( P< 0.01),血浆中相反。uPA 浓度骨髓及血浆中白血病均高于正常人( P< 0.001)。PAI-1 抗原测定两者骨髓及血浆均无差别。PAI-2 正常人骨髓中高于白血病( P< 0.01),血浆中相反。急性髓性白血病uPA、tPA和PAI-1 血浆活性均高于正常人。结论: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中uPA 表达增高,说明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uPA 为主,不产生tPA。tPA 的释放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白血病细胞损伤引起。在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机制与uPA、tPA 过度表达导致纤溶亢进有关,而且白血病早期浸润可能与uPA、PAI的表达有关。

二、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研究对象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分析
2.结果
    2.1 初治AML患者外周血CD59-、FLAER-原始细胞检测结果
    2.2 CR M3 患者外周血CD59-、FLAER-血细胞检测结果
    2.3 CR非 M3 患者外周血CD59-、FLAER-血细胞检测结果
    2.4 初治AML患者外周血CD59-、FLAER-原始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0%与CD59-(%)≤10%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2.5 CD59-(%)>10%与CD59-(%)≤10%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与FLAER-(%)≤3%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2.6 FLAER-(%)>3%与FLAER-(%)≤3%的初治非M3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髓基质细胞
    1.2 骨髓基质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1.3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
第二章 不同类型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uPA系统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在骨髓基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系中uPA系统的相关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阿米洛利对B-ALL骨髓基质细胞和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受体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受体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uPAR衍生肽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
    1、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凝血-纤溶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病例报道---感冒通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一例
个人简历
致谢

(5)GPI-PLD对造血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注解
正文
    前言
    第一章 GPI-PLD在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粘附和迁移中的作用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不同白血病细胞GPI-PLD的表达与粘附和侵袭的比较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GPI-PLD对白血病细胞粘附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和骨髓中纤溶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采集
    1.3 检测方法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比较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2.3 研究组不同疗效各组间各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3.1 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与白血病的关系
    3.2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与白血病的关系

(7)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研究进展
        一 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 西医治疗进展
        (一) 联合化疗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二) 基因治疗
        (三) 免疫治疗
        (四) 干细胞移植治疗
        (五) 抗多药耐药
        (六) 抗微小残留病
    第二节 白血病中医中药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机研究
        二 抗白血病实验研究
        三 治疗白血病临床研究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清毒饮和养正片对急性白血病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观察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恶性血液病血浆suPAR水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实验部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第二章 综述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9)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u-PA和u-PAR的生物学特性与u-PA纤溶途径
二、 u-PA和u-PAR的临床意义
三、 国内u-PA和u-PAR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四、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周血细胞CD59-水平与FLAER-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D]. 刘珊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D]. 周兰霞. 兰州大学, 2019(08)
  • [3]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D]. 郭鸿. 兰州大学, 2017(04)
  • [4]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相关性探讨[D]. 于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5]GPI-PLD对造血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及意义[D]. 宋奎. 中南大学, 2007(01)
  • [6]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和骨髓中纤溶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J]. 刘家华,钟明,徐军发,温才国,周君纯,陈小芳. 白血病.淋巴瘤, 2007(02)
  • [7]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杨洪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8]恶性血液病血浆suPAR水平的临床研究[D]. 王静. 青岛大学, 2004(04)
  • [9]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应用[J]. 罗玉琴.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2(06)
  • [10]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J]. 陈怡,俞康,江松福.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纤溶酶相关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浆和骨髓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