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涵—土作用机理及路基处理研究

山区高速公路涵—土作用机理及路基处理研究

论文摘要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高填方涵洞应用广泛,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的线性土压力理论未能准确反映涵洞的受力状态。由于涵顶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地基处理方法不当,导致涵洞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此外,路线穿越山涧谷地时,软土厚度和成分分布极不均匀,在软土地基上填筑高路堤常常面临地基承载力不足,整体或局部失稳,沉降、差异沉降及水平位移过大等问题。本文针对山区高速公路中高填方涵洞和高填方路基处理两大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路堤填土—涵洞—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系统分析了地形条件、地质条件、路堤填料性质、涵洞几何尺寸、偏载效应等因素对涵—土体系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的影响,讨论了涵洞基础埋深效应、宽度效应和固结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变形协调的高路堤下涵洞地基设计方法。(2)将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法应用于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处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高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详细讨论了筋材性质、加筋层数、桩墙性质、桩墙距径比、桩墙深度、路堤填料性质、地基土性质及接触界面强度等因素对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多种条件下,加载和固结过程中,软土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分布特性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时效性。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涵顶土压力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计算宽沟谷沟埋式涵洞(B≥3b)和上埋式涵洞的涵顶土压力是不安全的。(2)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涵顶等沉面的存在和填土内部的土拱效应。土拱效应能够缓解涵顶的土压力集中现象,但其具有不稳定性。(3)路堤填土—涵洞—地基作用机理受到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填料性质、涵洞几何尺寸、偏载效应、埋设型式、基础的埋深效应、宽度效应和软土固结的影响,涵洞结构和地基设计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4)研究表明,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法应用于山区高速公路软基处理,能够很好地控制路堤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减小侧向位移、提高路堤的稳定性。(5)受路堤侧向滑移和竖向荷载作用,筋材内部拉力呈非线性分布。从总体变化趋势看,由路堤中心向边缘呈减小趋势,但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筋材张力膜效应,桩间部分的筋材拉力小于桩顶部分的筋材拉力,在桩顶边缘处筋材拉力突然增大;另一方面,受路堤侧向滑移的影响,路肩附近筋材拉力最大。(6)沿路堤横向,桩顶水平位移随着距路堤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加,边桩水平位移最大;桩身最大轴力发生在路堤底面中心处,随着距路堤中线距离增大而减小,但在路肩附近桩身轴力有所增加;由于路堤侧向滑移作用,桩身产生较大弯矩,最大弯矩发生在路肩附近的桩墙内部。(7)高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受筋材模量、加筋层数、桩墙模量、桩墙距径比、接触界面强度、路堤填土性质、桩墙深度、地基土性质、固结时间、加载方案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设计应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8)桩端未穿透软土层时,中性点深度随着固结时间的增长而上下波动,并最终趋于稳定,一次性加载和分步加载两种方案下,最终中性点位置相差不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填方涵洞土压力研究现状
  • 1.3 涵洞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4 软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5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2 高路堤下涵洞受力状态及变形特性研究
  • 2.1 概述
  • 2.2 涵顶土压力现场试验研究
  • 2.3 涵顶土压力数值模拟
  • 2.4 涵顶土压力理论分析
  • 2.5 涵洞及填土变形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涵洞受力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3.1 概述
  • 3.2 沟谷宽度
  • 3.3 沟谷岸坡坡角
  • 3.4 涵洞几何尺寸
  • 3.5 涵顶填料性质
  • 3.6 涵洞台背填土模量
  • 3.7 涵洞地基刚度
  • 3.8 涵洞埋设非对称性
  • 3.9 沟谷边坡非对称性
  • 3.10 本章小结
  • 4 涵洞地基设计方法研究
  • 4.1 填土—涵洞—地基相互作用机理
  • 4.2 涵洞基底土压力分析
  • 4.3 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4.4 地基承载力确定
  • 4.5 涵洞地基处理设计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研究
  • 5.1 概述
  • 5.2 荷载传递机理
  • 5.3 作用机理理论分析
  • 5.4 作用机理数值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6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影响因素分析
  • 6.1 概述
  • 6.2 筋材刚度
  • 6.3 加筋层数
  • 6.4 桩墙模量
  • 6.5 桩墙距径比
  • 6.6 筋—土及桩—土界面强度
  • 6.7 填料性质
  • 6.8 桩长影响
  • 6.9 桩端与桩侧土体压缩模量比
  • 6.10 本章小结
  • 7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时效性研究
  • 7.1 概述
  • 7.2 数值分析模型
  • 7.3 超静孔隙水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 7.4 位移时效性
  • 7.5 应力时效性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大坝连锁桩墙施工[J]. 四川水力发电 2013(03)
    • [2].复合桩墙支护新技术概念与理论体系[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S1)
    • [3].“桩墙合一”结构体系的受力实测与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S2)
    • [4].硬切割连续桩墙施工工艺及应用[J]. 施工技术 2011(10)
    • [5].复合桩墙锚支护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 2010(10)
    • [6].麦洛维水电站连锁桩墙施工[J]. 水利水电施工 2009(04)
    • [7].土锚板桩墙施工及运营期的数值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04)
    • [8].大面积超级落深桩墙的施工与管理控制[J]. 建筑施工 2011(02)
    • [9].复合桩墙支护结构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S1)
    • [10].桩墙组合基础稳定性求解及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6(05)
    • [11].地下建筑“桩墙合一”技术综合分析[J]. 四川建材 2015(06)
    • [12].双排复合桩墙支护结构型式及其受力机理研究[J]. 建筑施工 2009(02)
    • [13].浅析深基坑工程中的复合桩墙支护结构[J]. 商品混凝土 2013(06)
    • [14].等值梁法在桩墙式支护结构中的应用[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9(02)
    • [15].基坑围护排桩与地下室外墙相结合的“桩墙合一”的设计与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S1)
    • [16].桩墙合一挡墙在城市护岸工程上的应用[J]. 市政技术 2012(S1)
    • [17].河道水源地建设中对桩墙结合截潜技术的应用[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04)
    • [18].桩墙式支护结构抗倾覆稳定性探讨[J]. 建材世界 2011(04)
    • [19].钻孔法在麦洛维大坝连锁桩墙施工中的应用[J]. 四川水力发电 2008(06)
    • [20].在渗流河床砂卵砾石地基建造高压旋喷防渗桩墙的实例分析[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13)
    • [21].横陡坡条件下桩墙联合支挡结构体系受力特性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5(10)
    • [22].浏阳河隧道出口摆喷桩墙施工技术[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2(02)
    • [23].复杂地层码头超深T形桩墙成槽施工关键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S2)
    • [24].紧贴式“桩墙合一”结构裂缝计算与试验[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S2)
    • [25].浅谈地下建筑桩墙合一技术[J]. 技术与市场 2016(09)
    • [26].复合桩墙支护结构关键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河南科学 2008(02)
    • [27].水泥土桩复合桩墙前墙抗裂计算与工程实例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S1)
    • [28].邻江基坑工程应用“桩墙合一”技术的设计与实践[J]. 施工技术 2017(S2)
    • [29].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桩墙合一”的基坑围护体施工及质量控制[J]. 建筑施工 2016(05)
    • [30].沉管干提土式矩形咬合灌注连续桩墙施工技术及设计要点[J]. 建筑技术 2018(05)

    标签:;  ;  ;  ;  ;  ;  ;  ;  

    山区高速公路涵—土作用机理及路基处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