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木论文-谭维政,徐华林,陈艺敏,赵万义,昝启杰

白桂木论文-谭维政,徐华林,陈艺敏,赵万义,昝启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桂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桂木群落,珍稀濒危种,物种多样性,内伶仃岛

白桂木论文文献综述

谭维政,徐华林,陈艺敏,赵万义,昝启杰[1](2017)在《广东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并且与其他3个热带或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3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种子植物有36科57属69种。种类组成以热带分布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达98.18%,具有南亚热带成分向热带成分过渡的性质。群落垂直结构较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白桂木、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和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等,其重要值依次为43.86、31.64、12.75和10.39;灌木层则以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为主;层间藤本植物亦十分发达。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皆为聚群分布,年龄结构以II级(DBH<2.5 cm)和III级(2.5 cm≤DBH<7.5 cm)立木占绝大多数,属增长型种群,但白桂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27,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结论】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是一个处于群落演替中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何淑滢,卢海啸,李蜜,刘娜,周琳英[2](2016)在《白桂木茎的化学成分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白桂木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白桂木茎用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到浸膏,浸膏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应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来解析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桂木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熊果苷(1),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蔗糖(3),β-谷甾醇(4),白桦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小芹,罗育,蓝秀万,廖烈君,尹利君[3](2015)在《白桂木凝集素基因cDNA克隆及其性质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白桂木凝集素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首次克隆了白桂木凝集素(Atrocarpus hypargyreus lectin,AHL)cDNA序列的全长。序列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AHL cDNA序列全长933 bp,含有一个编码4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个编码235个氨基酸的708 bp开放阅读框(ORF);AHL分子量为25 579.2 Da。同源性分析表明AHL与木菠萝家族相关凝集素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6期)

刘小芹,罗育,曾麒燕[4](2015)在《白桂木凝集素基因的5’RACE与3’RACE扩增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白桂木凝集素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扩增得到白桂木凝集素(AHL)基因的保守区域、5’末端及3’末端。用Vector NTI软件将测序得到的AHL c DNA的保守区域、5’末端、3’末端进行校正、拼接得到完整AHL c DNA序列。[结果]全长含有933个核苷酸。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NCBI做BLAST比对,相似度高达70%~80%。[结论]对白桂木凝集素基因的c DNA序列进行研究,可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明白桂木凝集素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小芹,罗育,曾麒燕[5](2014)在《两种提取白桂木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适合白桂木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TAB法及试剂盒法提取白桂木基因组DNA。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白桂木DNA纯度、浓度,比较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试剂盒法能够较好去除多糖及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结论]试剂盒法更适合从白桂木中提取高质量的DNA。(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乔欣,赵婷,王萌,雷春,侯爱君[6](2011)在《白桂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桂木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对白桂木茎枝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白桂木黄酮(artohypaflavone,1),brosimone H(2),artonin A(3),artocarpin(4),artopetelin B(5),(-)-表阿福豆素[(-)-epiafzelechin,6],氧化白藜芦醇(oxyres-veratrol,7),(+)-阿福豆素[(+)-afzelechin,8],(+)-儿茶素[(+)-catechin,9],(+)-阿福豆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10]。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异戊烯基黄酮,化合物2,4~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21期)

黎国运,徐佩玲,陈光群[7](2011)在《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桂木种子、半年生植株的幼嫩枝条为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的消毒灭菌,激素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嫩枝萌芽,获得无菌培养材料,进行组培育苗技术研究,掌握了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的技术:培养材料的消毒方法,初代培养的抗氧化褐变培养技术,丛芽诱导及继代增殖培养技术,生根诱导培养技术及生根苗炼苗移栽技术。(本文来源于《热带林业》期刊2011年03期)

申作洁,乔玉丹,欧阳胜,潘琳娜[8](2011)在《白桂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白桂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初步探讨白桂木有效部位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白桂木根总提取物、石油醚提取部位、醋酸乙酯提取部位、氯仿提取部位,观察连续15 d ig给予大鼠白桂木根各提取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结果白桂木醋酸乙酯提取部位显着改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症状,抑制大鼠血清中致炎物质前列腺素E2(PGE2)和一氧化氮(NO)的生成。结论白桂木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其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与抑制血清中PGE2和NO等致炎物质的生成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1年09期)

乔欣[9](2011)在《黄药子与白桂木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黄药子的化学成分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绍白桂木中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成分研究,第叁章为黄药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的综述。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茎,其性寒、味苦、小毒,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等疾病。而现代临床多用其治疗甲状腺肿、甲状腺癌、食管癌、胃癌、糖尿病等。目前,从黄药子中分离得到了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萜内酯类、黄酮类等;同时药理研究也相继发现,黄药子有多种多样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甲状腺肿等。其中,有报道显示黄药子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对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报道却很少。因此,我们对黄药子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6个二萜内酯类化合物:黄独素B (diosbulbin B,Ⅰ-4),黄独素D (diosbulbin D,Ⅰ-2),黄独素E (diosbulbin E,Ⅰ-1),黄独素F(diosbulbin F,Ⅰ-3),黄独素G(diosbulbin G,Ⅰ-5),黄独素L (diosbulbin L,Ⅰ-6);4个菲类化合物:2,3,5,7-四羟基菲(2,3,5,7-phenanthrenetetraol,Ⅰ-7),2,3,5,7-四羟基二氢菲(9,10-dihydro-2,3,5, 7-phenanthrenetetraol,Ⅰ-8),5,7-二甲氧基-2,6-二羟基菲(5,7-dimethoxy-2, 6-phenanthrenediol,Ⅰ-9),密茎贝母兰醌A (ochrone A,Ⅰ-10);2个黄酮类化合物:杨梅素(myricetin,Ⅰ-11),槲皮素(quercetin,Ⅰ-12);1个木脂素: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esinol,Ⅰ-13)和1个色原酮:柴胡色原酮A (saikochromoneA,Ⅰ-14)。其中化合物Ⅰ-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9,Ⅰ-10,Ⅰ-13,Ⅰ-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 Hance)系桑科波罗蜜属植物,味甘、淡,性温,具有祛风利湿、活血通络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头痛、腰膝酸软、胃痛、黄疽、产妇乳汁不足等。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白桂木的化学成分仅有少量的研究报道。我们课题组前期对白桂木粗提物进行初步的体外活性筛选表明,白桂木茎枝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对胰脂肪酶具有抑制作用,并对其中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酪氨酸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0.35±0.01μg/ml。酪氨酸酶是一种多酚氧化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等色素的关键酶、限速酶,酪氨酸酶的活性与黑色素合成量呈正相关。酪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生成,可用来预防和治疗色素沉着、黄褐斑和黑色素瘤等疾病。为寻找天然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我们有必要对白桂木的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筛选。作者共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白桂木黄酮(artohypaflavone,Ⅱ-1), brosimone H(Ⅱ-2), artonin A (Ⅱ-3),artocarpin(Ⅱ-4),artopetelin B(Ⅱ-5),(-)-表阿福豆素((-)-epiafzelechin,Ⅱ-6),氧化白藜芦醇(oxyresveratrol,Ⅱ-7), (+)-阿福豆素((+)-afzelechin,Ⅱ-8), (+)-儿茶素((+)-catechin,Ⅱ-9),(+)-阿福豆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Ⅱ-10).其中化合物Ⅱ-1为新的异戊烯基黄酮;化合物Ⅱ-2,Ⅱ-4~Ⅱ-6,Ⅱ-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6和Ⅱ-7对酪氨酸酶显示了显着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3.50±0.96μM和0.47±0.02μM。(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23)

沈琼桃[10](2011)在《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白桂木种子发芽抑制物的生物鉴定和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的活性对白桂木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生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桂木的果皮含有抑制物质;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变化不大;经300 mg.L-1GA3溶液处理白桂木种子在萌发初期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清水浸种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白桂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白桂木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白桂木茎用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到浸膏,浸膏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应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来解析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桂木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熊果苷(1),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蔗糖(3),β-谷甾醇(4),白桦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桂木论文参考文献

[1].谭维政,徐华林,陈艺敏,赵万义,昝启杰.广东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

[2].何淑滢,卢海啸,李蜜,刘娜,周琳英.白桂木茎的化学成分测定[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

[3].刘小芹,罗育,蓝秀万,廖烈君,尹利君.白桂木凝集素基因cDNA克隆及其性质预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4].刘小芹,罗育,曾麒燕.白桂木凝集素基因的5’RACE与3’RACE扩增及序列分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5].刘小芹,罗育,曾麒燕.两种提取白桂木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6].乔欣,赵婷,王萌,雷春,侯爱君.白桂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中国中药杂志.2011

[7].黎国运,徐佩玲,陈光群.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J].热带林业.2011

[8].申作洁,乔玉丹,欧阳胜,潘琳娜.白桂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1

[9].乔欣.黄药子与白桂木化学成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0].沈琼桃.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

标签:;  ;  ;  ;  

白桂木论文-谭维政,徐华林,陈艺敏,赵万义,昝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