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毒害论文-崔亚琼

铁毒害论文-崔亚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铁毒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铁毒害,OsMCO1,突变体

铁毒害论文文献综述

崔亚琼[1](2016)在《OsMCO1在水稻耐亚铁毒害中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铁毒害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低洼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我国水稻受铁毒害而减产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南方植稻区。亚铁是冷浸田土壤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占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80%左右。长期处于水淹条件下的水稻土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土壤中会积累大量的Fe2+,对水稻产生毒害,是造成这类稻田低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是根据基因芯片结果发现的一个受高铁诱导的基因LOC_OsO1g03630,将其命名为OsMCO1,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OsMCO1基因在铁毒害下的作用进行探讨。首先,我们对水稻和拟南芥MCO家族基因进行查找并绘制系统发育树,在水稻中查找到51个多铜氧化酶成员。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OsMCO1及其亚家族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OsMCO1编码一个多铜氧化酶,在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根部表达量最大,在生殖生长期的根部和花粉囊中也略有表达。水稻MCO亚家族中的五个成员均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上,并且都有数个糖基化位点,对它们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它们都具有多铜氧化酶保守的铜原子结合位点。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水稻根系中OsMCO1受铁诱导的表达模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MCO亚家族中,OsMCO1的表达受到高铁的诱导,在10μM Fe2+处理下表达量最大,并且在10 μM Fe2+处理12小时后表达量开始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在10 μMFe2+处理下水稻幼苗根部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地上部。用锌、铜、铝、镉和铁分别处理后发现OsMCO1基因受铁特异性诱导表达,高铁处理后OsMCO1的表达水平分别是锌、铜、铝、镉四种金属胁迫处理后的460、820、400、950倍。此外,OsMCO1在洋葱表皮细胞的定位显示,OsMCO1-GFP和GFP-OsMCO1在细胞内成零星点状分布,定位在细胞器中,结合生物信息学的预测,推断OsMCO1很可能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为了进一步确定OsMCO1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对OsMCO1的T-DNA插入突变体osmco1在不同铁浓度处理后发现,osmco1在高铁(10 μM、100 μMFe2+)处理下,根长相比野生型Dongjing较短,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并且osmco1主根的相对伸长率在10 μM、100 μMFe2+处理下显着低于野生型,而在锌、铝、铜、镉处理下osmco1突变体和野生型Dongjing根的相对伸长量之间并没有差异。对其干重进行统计后发现,osmco1在10 μM、100μM Fe2+处理下根的干重显着低于野生型Dongjing。用普鲁斯蓝染色后发现,高铁处理的突变体根尖普鲁斯蓝染色比野生型Dongjing深。分别检测铁梯度处理下野生型水稻Dongjing和突变体osmco1中铁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两者根部铁含量没有差异,而地上部在1 μM和10μM Fe2+处理下突变体铁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OsMCO1可能在缓解水稻铁毒害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减少水稻根系对过量Fe2+的吸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白红红,章林平,王子民,王兴春,邵国胜[2](2013)在《锰对水稻亚铁毒害的缓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个籼型水稻密阳46和珍汕97B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水平的亚铁处理和锰处理,研究了锰对亚铁胁迫下的水稻生长和植株铁、锰、锌、磷、钾等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处理和铁处理对水稻的株高、根长和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都有显着影响。随着亚铁处理浓度(2、50、100和200 mg/kg)的升高,密阳46和珍汕97B的株高和根长均显着降低;而随着锰处理水平(0、0.5、25 mg/kg)的上升,两材料株高均明显增加,但根长并未见有明显差异,而100 mg/kg锰处理对植株株高则具有抑制作用。在同一亚铁处理下,与0.5 mg/kg锰处理相比,25和100 mg/kg锰处理显着提高了两材料的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尤其在亚铁胁迫(50、100和200 mg/kg)时。这表明锰对水稻的亚铁毒害具有缓解作用,但目前实验结果尚不能解释0.5 mg/kg锰处理下的两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均显着低于0 mg/kg锰处理这一现象。结果显示,亚铁处理和锰处理对根膜、根系和地上部铁锰含量以及磷、钾和锌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密阳46和珍汕97B的根膜、根系和地上部的铁含量,随着亚铁处理水平的提高而显着增加;而在同一亚铁胁迫处理(50、100 mg/kg)下则两材料根膜中的铁含量随着锰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根系和地上部的铁含量却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200 mg/kg亚铁胁迫下,密阳46和珍汕97B的根膜、根系和地上部中的铁含量均随着锰处理水平(0.5、25和100 mg/kg)的上升而降低。两材料根膜、根系和地上部的锰含量则随着亚铁胁迫处理的提高而显着降低,而随着锰处理水平的上升而显着增加,表明锰处理浓度上升显着改善了因亚铁胁迫而导致的植株锰营养缺乏,是锰缓解亚铁毒害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白红红[3](2013)在《水稻亚铁毒害的铁吸收与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铁毒害是我国南方广大潜育性稻田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依据亚铁毒害程度和水稻品种耐性,亚铁毒害可导致水稻减产12%-100%,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稳定性,因此,对铁毒耐性品种的选育及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通过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研究了亚铁毒害对水稻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及根系铁吸收机制的基因表达分析,依据前期结果,初步开展锰元素缓解水稻亚铁毒害的农艺调控研究。1.对前人报道的5对亚铁毒害耐性差异显着的籼稻材料进行亚铁处理,结果表明各水稻品种中的P、Mn和Zn等矿质元素产生严重的缺乏,破坏了养分平衡,营养缺乏是铁毒发生的重要机理。2.对亚铁毒害耐性差异显着珍汕97B(耐)和密阳46(敏感)进行了不同水平铁锰处理,结果表明施加锰对水稻亚铁毒害具有缓解作用。3.对亚铁毒害耐性差异显着珍汕97B(耐)和密阳46(敏感)进行亚铁毒害发生根系铁吸收机制的基因表达分析,初步探索水稻根系Fe2+和Fe3+吸收的动态关系,了解亚铁毒害条件下根系主要以Fe2+形式吸收机理。综上所述,水稻铁毒造成矿质营养严重缺乏,是铁毒发生的重要机制,且通过施锰对水稻铁毒的具有缓解作用。初步揭示了水稻根系铁吸收的机制,主要以Fe2+形式吸收,对提高潜育性稻田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宁晋宪,吴献国[4](2008)在《水田亚铁毒害的治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铁毒害是在辽中县大黑乡进行水稻“红苗病”治理过程中发现的,其症状为插秧后返青至孕穗阶段秧苗分蘖缓慢,打绺,矮缩,叶片上出现大量锈斑,远看一片红,群众称之为“红苗病”。过去对它的研究着重于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绝对含量,认为土壤瘠薄所至。本项研究着重了土壤中各(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周锋利,江玲,王松凤,马文良,万建民[5](2005)在《钾离子对水稻亚铁毒害的缓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250 mg.L-1Fe2+胁迫下,不同K+水平对粳稻Asom inori(耐亚铁毒基因型)和籼稻IR24(亚铁毒敏感基因型)以及以IR24为背景的Asom inori与IR24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L ine22(亚铁毒敏感基因型)的株高、根长、地上部鲜重、根鲜重、叶片棕色化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液相比,高Fe2+胁迫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叶片出现了棕色化斑点。随着外源供K+水平的提高,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受Fe2+胁迫抑制程度减弱,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棕色化指数有所下降。K+对Fe2+敏感品系IR24和L ine22的缓解作用比对耐性品系Asom inori强,表明K+对水稻亚铁毒害的缓解作用存在基因型的差异。K+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水稻的耐Fe2+毒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胡彬,祝金明,吴运荣,罗安程,吴平[6](1997)在《过氧化物酶在水稻亚铁毒害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溶液培养试验从Azucena×IR64的DH群体中选出对铁毒抗性、敏感品系各5个,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其对铁毒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系叶片POD活性与其对铁毒耐受能力具有正相关性,抗性品系的POD活性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和敏感品系POD活性诱导程度与铁吸收量分别表现正相关和负相关.说明POD在水稻抗铁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铁毒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两个籼型水稻密阳46和珍汕97B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水平的亚铁处理和锰处理,研究了锰对亚铁胁迫下的水稻生长和植株铁、锰、锌、磷、钾等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处理和铁处理对水稻的株高、根长和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都有显着影响。随着亚铁处理浓度(2、50、100和200 mg/kg)的升高,密阳46和珍汕97B的株高和根长均显着降低;而随着锰处理水平(0、0.5、25 mg/kg)的上升,两材料株高均明显增加,但根长并未见有明显差异,而100 mg/kg锰处理对植株株高则具有抑制作用。在同一亚铁处理下,与0.5 mg/kg锰处理相比,25和100 mg/kg锰处理显着提高了两材料的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尤其在亚铁胁迫(50、100和200 mg/kg)时。这表明锰对水稻的亚铁毒害具有缓解作用,但目前实验结果尚不能解释0.5 mg/kg锰处理下的两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均显着低于0 mg/kg锰处理这一现象。结果显示,亚铁处理和锰处理对根膜、根系和地上部铁锰含量以及磷、钾和锌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密阳46和珍汕97B的根膜、根系和地上部的铁含量,随着亚铁处理水平的提高而显着增加;而在同一亚铁胁迫处理(50、100 mg/kg)下则两材料根膜中的铁含量随着锰水平的上升而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根系和地上部的铁含量却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200 mg/kg亚铁胁迫下,密阳46和珍汕97B的根膜、根系和地上部中的铁含量均随着锰处理水平(0.5、25和100 mg/kg)的上升而降低。两材料根膜、根系和地上部的锰含量则随着亚铁胁迫处理的提高而显着降低,而随着锰处理水平的上升而显着增加,表明锰处理浓度上升显着改善了因亚铁胁迫而导致的植株锰营养缺乏,是锰缓解亚铁毒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毒害论文参考文献

[1].崔亚琼.OsMCO1在水稻耐亚铁毒害中功能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白红红,章林平,王子民,王兴春,邵国胜.锰对水稻亚铁毒害的缓解作用[J].中国水稻科学.2013

[3].白红红.水稻亚铁毒害的铁吸收与调控机理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4].宁晋宪,吴献国.水田亚铁毒害的治理方法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8

[5].周锋利,江玲,王松凤,马文良,万建民.钾离子对水稻亚铁毒害的缓解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

[6].胡彬,祝金明,吴运荣,罗安程,吴平.过氧化物酶在水稻亚铁毒害中的作用[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

标签:;  ;  ;  ;  

铁毒害论文-崔亚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