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解毒酶(ADTZ)可溶性区域的高通量筛选及其结构信息学分析

黄曲霉解毒酶(ADTZ)可溶性区域的高通量筛选及其结构信息学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所已从一株Armillariella tabescens E-20菌株分离得到一种能够去除黄曲霉毒素的蛋白酶,命名为黄曲霉毒素解毒酶(Aflatoxin-detoxifizyme,ADTZ),该基因全长cDNA已被克隆,并已实现其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的分泌表达。研究已经表明:黄曲霉毒素解毒酶(ADTZ),是一种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的新加氧酶,但是对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甚少,虽然在ADTZ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预测方面可获取一些信息,但是却难以解释其实际的功能。无论是X-ray,NMR方法测定蛋白质结构,速度缓慢,实验造价高,所以有必要借助理论预测的方法来加速蛋白质结构的测定。基于GFP对相关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探索,此方向一直是国外此领域研究的热门,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成果显著。探索一个新颖的方式——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去研究蛋白的结构。这正是当今生物学的一个热门领域。因此,本文通过建立蛋白质折叠报告系统——proGFP,高通量鉴定ADTZ的可溶性区段,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ADTZ全序列和可溶区段序列进行分析,以获得指导进一步研究ADTZ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结果。方法:(1)改造ADTZ去除HindⅢ位点:通过重叠延伸PCR的定点突变法,引入突变位点,对ADTZ进行改造,在氨基酸水平上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达到去除HindⅢ位点的目的,使其符合实验操作要求。(2)截短型ADTZ片段制备:选用T-PCR法(标记随机引物PCR),获得目标序列中的随机小片段,并人为的设计酶切位点,用于进一步筛选实验。(3)ADTZ可溶性区段筛选: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体系,上游蛋白的快速折叠直接影响下游GFP的有效折叠,从而影响生色团的形成的原理。通过该体系所放出与正确折叠蛋白成正比的报告信号(绿色荧光),筛选可溶性片段。(4)ADTZ结构与功能生物学分析:使用结构生物学与功能生物学预测工具对于ADTZ结构与功能信息进行综合分析。(5)比较分析ADTZ序列可溶性区段序列的生物学信息。结果:(1)成功应用重叠引物PCR法有效的去除了ADTZ上的HindⅢ位点,为了进一步的筛选实验获得可操作的ADTZ突变模板。(2)使用T-PCR技术扩增ADTZ截短型标记HindⅢ位点的随机片段。(3)成功利用T-PCR技术和proGFP筛选可溶性片段联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鉴定出了黄曲霉毒素解毒酶(ADTZ)中的可溶性截短型片段:ADTZ-sub 3(第259-394残基)和ADTZ-sub 5(第101-194残基),ADTZ-sub 6(第150-193残基)。(4)从结构信息学入手,我们将ADTZ二级结构,ADTZ疏水结构,ADTZ折叠区,非折叠区,球状区域,以及构象变化等信息,叠加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存在着三个比较可靠的折叠区域:折叠区1(1-175氨基酸残基),折叠区2(225-425氨基酸残基)和折叠区3(500-695氨基酸残基)。(5)功能生物学分析发现ADTZ含有与金属蛋白酶M49家族相同的结构域。HEXXXH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锌依赖的酶活性位点结构,M49家族蛋白具有二肽基激酶Ⅲ(dipeptidyl peptidaseⅢ)的功能,能够催化含有四个或以上残基的二肽从N端释放,该结构与目前所发现的ADTZ的功能是否有关,需进一步证实。(6)通过筛选到的片段与结构和功能信息学比较发现,金属蛋白酶M49家族相同结构域则跨越了折叠区2和折叠区3,而将所有潜在的Domain进行综合分析,在结构层次来看,相当多的集中在折叠区1范围内,而另一部分Domain则覆盖了折叠区2和折叠区3,这将为今后的ADTZ功能与结构相关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参考数据。结论:本实验摸索了一条研究低同源性蛋白功能结构的工作思路,是进一步研究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的结构与功能一个重要基础工作,通过T-PCR与GFP筛选报告体系技术的联用,在无需对目的蛋白片段进行功能、结构或生物学分析的情况下,可达到筛选可溶性片段的目的,避开繁杂的纯化与结晶。本研究获得可供后续研究ADTZ底物结合中心和催化中心的可溶性截短ADTZ肽段。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 黄曲霉毒素简介
  • 1.1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
  • 1.2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
  • 1.3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1.4 黄曲霉毒素去毒化的研究进展
  • 2.绿色荧光蛋白简介
  • 2.1 绿色荧光蛋白的特性及发光机制
  • 2.2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 2.3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2.4 实验中涉及的蛋白折叠报告体系—proGFP Plasmid
  • 3.标记随机引物PCR(tagged random primers:T-PCR)
  • 4.定点突变(site-directed muagenesis)简述
  • 4.1 寡核有酸引物介导的定点突变
  • 4.2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
  • 5.蛋白质工程
  • 5.1 研究的核心内容
  • 5.1.1 蛋白质结构分析
  • 5.1.2 结构、功能的设计和预测
  • 5.1.3 创造和改造
  • 6.生物信息学简述
  • 6.1 生物信息学产生背景
  • 6.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 6.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 6.4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 6.5 蛋白质结构预测
  • 7.背景及思路
  • 8.研究方案
  • 第一部分 通过蛋白折叠报告体系proGFP筛选ADTZ可溶性片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实验材料
  • 2.2.1 菌种及载体
  • 2.2.2 酶类
  • 2.2.3 试剂合
  • 2.2.4 常用试剂
  • 2.2.5 培养基
  • 2.2.6 试剂与母液配置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重叠延伸法对ADTZ进行定点突变改造
  • 3.1.1 重叠延伸法对ADTZ进行定点突变改造的引物设计
  • 3.1.2 ADTZ Mutant的制备
  • 3.1.3 ADTZ Mutant片段的T克隆
  • 3.1.4 重组pMD-19 ADTZ Mutant Plasmid的鉴定
  • 3.2 通过蛋白折叠报告体系proGFP筛选可溶性片段
  • 3.2.1 蛋白折叠报告体系—proGFP Plasmid
  • 3.2.2 标记随机引物PCR(tagged random primers:T-PCR)
  • 3.2.3 通过蛋白折叠报告体系proGFP筛选可溶性片段的流程及原理
  • 3.2.4 proGFP载体片段的制备
  • 3.2.5 标记随机引物PCR获取小片段
  • 3.2.6 去磷酸化的proGFP载体片段与截短型ADTZ片段Step C的连接
  • 3.3 截短型ADTZ蛋白与GFP蛋白融合表达的鉴定
  • 3.3.1 截短型ADTZ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
  • 3.3.2 超声波破碎法提取总蛋白
  • 3.3.3 总蛋白透析除盐
  • 3.3.4 总蛋白的浓缩
  • 3.3.5 蛋白浓度测定
  • 3.3.6 PAGE活性电泳鉴定荧光融合蛋白
  • 3.3.7 镍亲和层析纯化荧光融合蛋白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重叠延伸法对ADTZ进行定点突变改造的结果
  • 4.1.1 ADTZ-AB、ADTZ-CD和ADTZ-EF突变片段的电泳检测
  • 4.1.2 回收ADTZ-AB、ADTZ-CD和ADTZ-EF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4.1.3 重叠延伸PCR合成全长ADTZ Mutant的电泳检测
  • 4.1.4 切胶回收突变产物ADTZ Mutant的电泳检测
  • 4.1.5 再次扩增突变产物ADTZ Mutant的电泳检测
  • 4.1.6 再次切胶回收突变产物ADTZ Mutant的电泳检测
  • 4.1.7 T载体平板结果(DH5α-PMD19 ADTZ Mutant Plasmid)
  • 4.1.8 重组pMD-19 ADTZ Mutant Plasmid的鉴定的电泳结果
  • 4.1.9 PMD19-ADTZ Mutant的测序结果
  • 4.2 proGFP载体片段的制备的结果
  • 4.2.1 酶切鉴定proGFP质粒的电泳结果
  • 4.2.2 HindⅢ单酶切制备proGFP载体片段的电泳结果
  • 4.2.3 proGFP-HindⅢ产物的去磷酸化的电泳结果
  • 4.2.4 检测proGFP载体片段去磷酸化效果的转化实验结果
  • 4.3 标记随机引物PCR获取截短型ADTZ片段的结果
  • 4.3.1 T—PCR获取截短型ADTZ片段Step B的电泳检测结果
  • 4.3.2 再次扩增截短型ADTZ片段的电泳检测结果
  • 4.3.3 回收酶切后的截短型ADTZ片段Step C的电泳检测结果
  • 4.4 截短型ADTZ片段的可溶性筛选结果
  • 4.4.1 去磷酸化的proGFP载体片段与截短型ADTZ片段Step C的连接转化结果
  • 4.4.2 PCR快速鉴定筛选阳性克隆的结果
  • 4.4.3 阳性克隆的测序鉴定结果分析
  • 4.5 截短型ADTZ蛋白与GFP蛋白融合表达的结果
  • 4.5.1 对蛋白融合表达进行荧光检验的结果
  • 4.5.2 冻干浓缩后融合蛋白荧光检验的结果
  • 4.5.3 冻干浓缩后融合蛋白浓度检验的结果
  • 4.5.4 GFP融合蛋白活性电泳检验的结果
  • 4.5.5 GFP融合蛋白镍亲和层析纯化结果
  • 第二部分 ADTZ结构生物学与功能生物学分析
  • 第五章 ADTZ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ADTZ常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1 基于组成的ADTZ辨识
  • 5.1.2 ADTZ疏水性分析
  • 5.1.3 ADTZ酶与非酶及酶的分类的分析
  • 5.1.4 蛋白质超家族分析
  • 5.1.5 亚细胞定位
  • 5.1.6 信号肽预测
  • 5.1.7 ADTZ跨膜区分析
  • 5.1.8 ADTZ蛋白可溶性分析
  • 5.1.9 ADTZ磷酸化位点分析
  • 5.1.10 PROSITE对ADTZ蛋白功能性质的分析
  • 5.2 ADTZ相关结构与功能的信息学分析
  • 5.2.1 二级结构分析
  • 5.2.2 ADTZ的二硫键的预测
  • 5.2.3 ADTZ二级结构组成的预测
  • 5.2.4 预测ADTZ氨基酸序列中的螺旋行为以及α碳氢原子构象变化
  • 5.2.5 AGADIR算法对ADTZ螺旋行为的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价比较
  • 5.2.6 ADTZ折叠区预测
  • 5.2.7 ADTZ未折叠区预测
  • 5.2.8 使用DisEMBL工具对ADTZ的混乱/非结构区域进行预测
  • 5.2.9 使用GlobPlot工具对ADTZ的球状结构区域进行预测
  • 5.2.10 ADTZ基序(Motif)和结构域(Domain)的预测分析
  • 第六章 讨论
  • 6.1 应用重叠引物PCR技术去除ADTZ片段的HindlII位点
  • 6.2 应用proGFP筛选可溶性片段
  • 6.3 使用T-PCR技术扩增随机片段
  • 6.4 可溶性片段的筛选效率
  • 6.5 对于ADTZ结构信息学与功能信息学的分析
  • 6.6 筛选实验与预测分析的综合比较
  • 第七章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黄曲霉解毒酶(ADTZ)可溶性区域的高通量筛选及其结构信息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