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局部围刺法和梅花针扣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观察局部围刺法和梅花针扣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孙远征刘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针灸二病房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围刺法和梅花针扣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采用局部围刺法配合红光治疗仪照射,口服维生素B1和B12;第二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法配合红光治疗仪照射,口服维生素B1和B12。结果两组有效率均为100%。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53-02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可加重;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但无肌萎缩或运动障碍,也被称为Roth综合征。笔者分别采用局部围刺法和梅花针叩刺法治疗本病60例,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

共60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23~56岁,病程为10天~3年,左侧22例,右侧31例,双侧7例。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疼痛治疗手册》拟定诊断标准:

(1)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异常、麻木、敏感或疼痛

(2)感觉障碍分布与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区相一致

(3)髂前上棘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外侧皮神经经过髂筋膜处有压痛

(4)久站或步行引起症状加重,坐位或髋关节屈曲及休息后可减轻。

纳入标准:

纳入:①临床症状:单侧或双侧大腿外侧有蚁走感、烧灼感、麻木感或疼痛,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遇寒均可加重

②查体: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可伴皮肤萎缩,无肌肉萎缩,键反射正常,无运动障碍。除外由于外伤、肿瘤压迫所致者,所有病例均经本院或外院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③签署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排除:①因带状疱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腰2、3椎间孔狭窄和高血糖等疾患所致者

②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或中途失访者

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疾病者

④排除晕针及惧怕针灸者。

实验器材:

华佗牌30号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梅花针,红光治疗仪,75%酒精,脱脂棉。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础治疗均为红光治疗仪照射及口服维生素B1和B12。

治疗组1:局部围刺患者健侧卧位,暴露针刺部位,医者用注射针头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在病变区中间、上下、左右确定进针点。局部常规消毒,用40mm长毫针在正中点直刺,再使用针灸针,分别在病变的上下、左右四边,以10°~15°角沿皮下平刺,针尖朝向中心点,施相应的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min,最后5min运针。得气后使用红光治疗仪照射,腰部取腰1-3夹脊穴,针灸针直刺,配穴取髀关,伏兔,风市,血海,针灸针直刺[1],每日1次,十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组2:梅花针叩刺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准确划定皮肤感觉异常的范围,常规消毒后,在病变范围内用梅花针均匀叩刺,视患者年龄、体质灵活撑握刺激强度,至局部潮红或微出血为度,刺激时间3~5分钟,刺毕用消毒干棉球轻拭皮肤血迹。梅花针叩刺结束后,选择适宜的频度在病变范围用红光治疗仪照射,腰部取腰1-3夹脊穴,针灸针直刺,配穴取髀关,伏兔,风市,血海,针灸针直刺,每日1次,十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期间,分别于第一和第二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变化情况。

疗效标准:

①数字评价量表(NRS)

②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显效:0分:无痛;

好转: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有效:4分一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无效: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并于治疗后计算患者疼痛缓解百分数。

③语言评价量表(VRS)评分

结果

组别例数显效好转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13016860100%

治疗组230141150100%

两组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均为100%,局部围刺法和梅花针扣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讨论

国内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五六十年代不多见,至70年代始有多病例观察的文章,主要是以刺激局部穴位和改善循环为治疗方法。国外对于该病也有一定的研究,采用给予维生素B1、B2、B12或皮质激素以营养神经,消除炎症,疼痛剧烈的给予镇痛剂或局部封闭,对病情严重难以缓解且病因不明者可施行手术切断神经或实行神经松解术。虽然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多种多样,但是仍不能很好地解决该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股外侧皮神经由L2~3神经后根发出,从腹股沟韧带向下约3~5cm处发出分支于大腿前侧和外侧面2/3的皮肤,司感觉功能。本病属中医学“皮痹”“着痹”“肌痹”等范畴与风、寒、湿、热等邪有关,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股外侧皮神经的任何一段受到损伤或炎症等均可发病。该部位既是阿是穴,又是足少阳、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故定位可在此两经。而从病因上讲,《灵枢?寿天刚柔》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素问?痹论篇》曰:“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金匮要略》曰:“荣气虚,卫气实,风寒人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中医就认为此病多因正气内虚、风寒湿邪乘虚外袭,久则血行不畅,阳气闭阻,经络损伤,肌肤失养而发病。

《针灸甲乙经》中描述“牌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与本病的临床表现颇相似。《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2-4],围刺其实由扬刺发展而来,可视为多针向心刺法,可用于局部肿胀、麻木、疼痛等,本病取之意在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参考文献

[1]孙申田《针灸治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杨海春.火针点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52例[J].河北中医,2010,32(4):573-573.

[3]赵青华等.多针浅刺、拔罐配合生姜片外擦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6例[J].河北中医,2009,31(10):1526-1527.

[4]杨晓波.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6,19(8):36-37.

标签:;  ;  ;  

观察局部围刺法和梅花针扣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