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损伤论文-赵保磊,余建星,刘源

低温损伤论文-赵保磊,余建星,刘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计算流体力学,天然气泄漏,低温损伤

低温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赵保磊,余建星,刘源[1](2016)在《FLNG甲板上部天然气管线破断低温损伤后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生产储卸装置甲板上部区域天然气产品输送管线发生泄漏的低温损伤后果,建立了甲板上部区域的泄漏扩散模型,将泄漏分为了低温气态天然气泄漏和液态LNG泄漏两大类,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和API相关规范确定了其泄漏扩散范围和低温区域。结果表明:当发生低温气态天然气泄漏时不会造成设备的低温损伤,但是时甲板人员有低温损伤风险;当发生液态LNG泄漏时,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受伤。(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平台》期刊2016年04期)

易晓阳,王艳,韩颖[2](2014)在《冰冻血小板低温损伤及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分,在生理性止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的输注主要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化疗病人的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室温保存时间(5 d)限制了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导致血小板的废弃率不断升高,因此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对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目前-80℃冻存血小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长期保存方法,本文就血小板冰冻保存过程中损伤及对其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丁鲲,涂崇一,叶键苍,涂光权[3](2012)在《应用雷射都卜勒微流仪量测手部血液灌流以探讨低温损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坑工人在寒冬长期低温环境中使用手控器具之后会有血管痉挛(vascular spasm)相关之刺痛、麻木、手指变白等等之症状,也就是之后所称的白指症(vibration-induced whitefinger,VWF)。众多相关之白指症中因为低温环境及使用振动工具两种机制而致病者,称为雷劳症状(Raynaud's Syndrome)。本研究将以雷射都卜勒微流成像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量测手部末梢血液灌流现象与低温变因之关系,以探讨雷劳症之低温损伤之机制。本研究在舒适温度(23℃)之环境下,以雷射都卜勒微流仪扫瞄并记录手掌指尖资料,以建立基准血液灌流数据,然后分别对受测者之手掌施加低温刺激变因,并增强变因之刺激,以观察手掌局部末梢血液灌流所产生之变异趋势,建立可供评估此项反应之参数,并期望能在诊疗及监控病人的致病机转上提供实质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2012年海峡两岸破坏科学/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01)

杨鹏飞,刘宝林[4](2012)在《低温损伤细胞的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医疗即利用低温治疗疾病。早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埃及人就利用低温治疗头部的复杂骨折和胸部的炎性反应,也有记载曾利用冰治疗出血和浮肿[1]。19世纪中期,英国医生Arnott[2]首次利用温度为-24~-18℃的含有碎冰的盐水溶液治疗乳腺癌和宫颈癌,这是组织冷冻技术在治疗疾病方(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3期)

韩松,郑小东,李琪,于瑞海[5](2010)在《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精子超微结构和低温损伤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金乌贼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以及超低温冷冻对精子超微结构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金乌贼精子为鞭毛型精子,外部附有光滑的裙边状被膜,分为头部、中部和尾部叁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位于细胞核前端,呈"囊"状。细胞核为长纺锤状。中部是由线粒体和垂直的中心粒构成,线粒体大小不一,多层分布。尾部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经超低温冷冻的精子被膜上出现很多凹陷;头部顶体破裂,大量的内容物流出,细胞核膜分离;线粒体解离,嵴变形;尾部缠绕在一起,少数鞭毛出现脱落。(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0年04期)

梁瑞,俞树荣,姜峰[6](2010)在《16MnR钢低温损伤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可用于压力容器材料的损伤力学模型Gurson-Tvergaard-Needleman模型,通过试验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在低温下损伤材料参数对16MnR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0年01期)

马宏跃,唐于平,段金廒,刘立,宿树兰[7](2009)在《内皮细胞的低温损伤及少腹逐瘀汤挥发油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低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用于寒凝血瘀证的方剂少腹逐瘀汤(SFD)挥发油部位的干预效果。方法:低温损伤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6~24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生化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及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并在该模型中采用SFD及组方药材的挥发油部位进行干预。结果:低温损伤18h后与正常组比较,内皮细胞活力显着下降;荧光染色出现核固缩、碎裂等凋亡和坏死的形态变化;氧化损伤标志物MDA含量显着升高,但胞内SOD水平无显着差异。SFD总挥发油及川芎油、当归油及有效成分藁本内酯和桂皮醛,对低温造成细胞活力下降有显着保护作用。结论:持续低温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和坏死,且伴有氧化损伤;少腹逐瘀汤及组方药材挥发油部位能够提高低温受损内皮细胞的活力,这种有益作用为其临床提供部分药理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09年06期)

张莲蕾[8](2009)在《真鲷(Pagrus Major)胚胎超低温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胚胎由于其自身结构特征:体积大、含水量高、多室结构等,迄今超低温保存尚未成功。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所造成的冷冻损伤是制约鱼类胚胎超低温保存成功与否的关键,具体表现为渗透压影响、抗冻剂毒性、冰晶损伤等。系统研究并阐明鱼类胚胎冷冻损伤机理,是成功建立鱼类胚胎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基础。本论文主要针对胚胎对渗透压的耐受性、抗冻剂对胚胎的渗透性、降温速率对胚胎内外冰晶形成温度的影响等冷冻损伤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检测胚胎在不同浓度人工海水(0%、25%、50%、75%、1×、2×、3×、4×,渗透压范围0~3740 mOsm/kg)中的孵化率,确定了真鲷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渗透压的耐受范围,以及心跳期胚胎浸泡不同时间对渗透压的耐受范围。结果显示:①真鲷2-4细胞期、原肠期、10-14体节期胚胎、心跳期和出膜前期胚胎孵化率>50%时渗透压的范围依次为:919~1391 mOsm/kg、919~1391 mOsm/kg、462 ~1391 mOsm/kg、232~1878 mOsm/kg和692~1391 mOsm/kg,表明心跳期胚胎对渗透压变化的耐受范围最广;②在不同浓度人工海水中分别浸泡10 min、30 min、1 h、5 h和10 h后,真鲷胚胎孵化率无显着变化的渗透压范围分别为0~2804 mOsm/kg、0~1878 mOsm/kg、232~1391 mOsm/kg、232~1391 mOsm/kg和919~1391 mOsm/kg;结果表明心跳期胚胎对渗透压的耐受范围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减小。2.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胚胎内部DMSO的浓度,并且分析了胚胎孵化率和胚胎内部DMSO的浓度随浸泡时间变化与外部抗冻剂的关系。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随胚胎外部抗冻剂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胚胎内部DMSO浓度随胚胎外部抗冻剂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胚胎孵化率(y1)随抗冻剂溶液浓度(x)的变化进行一元叁次多项式回归,当浸泡时间分别为10 min、30 min和60 min时,回归方程依次为:y_1 = -2832.7x~3 + 575.01x~2 - 37.011x + 99.641(R~2 = 0.9722);y_1 = 30288x~3 - 16322x~2 + 2077.3x + 27.603(R~2 = 0.9876);y_1 = 16052x~3 - 5985.2x~2 - 32.696x + 119.6(R~2 = 0.9124)。对胚胎内部DMSO浓度(y2)随抗冻剂溶液浓度(x)的变化进行回归,当浸泡时间分别为10 min、30 min和60 min时,回归方程依次为:y_2 = 0.2584e~(6.7294x)(R~2 = 0.9876);y_2 = 0.2521e~(10.964x)(R~2 = 0.9644);y_2 = 0.4054e~(10.95x)(R~2 = 0.8954)。3.利用低温显微镜观察了不同降温速率(20、40、60、80、100、120℃/min)对胚胎内外冰晶形成温度的影响。胚胎外部冰晶形成温度(TEIF)随降温速率的增加显着下降,在降温速率大于80℃/min之后,TEIF随降温速率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减小;胚胎内部冰晶形成温度(T_(IIF))在降温速率小于80℃/min时随降温速率的升高而降低,在降温速率大于80℃/min时随降温速率的升高而升高;胚胎内外冰晶形成温度差值(T_(EIF) - T_(IIF))在降温速率小于80℃/min时随降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在降温速率大于80℃/min时随降温速率的升高而减小。4.在低温显微镜下观察了真鲷胚胎低温保存中有复活胚胎记录的保存方法在冷冻解冻过程中的冰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①在冷冻过程中,玻璃化法冷冻的胚胎的内部冰晶形成温度(-53.70,-64.33℃)显着低于程序降温法(-17.51,-21.40℃);而且在玻璃化法冷冻的胚胎内部冰晶形成温度高于外部冰晶后形成(-70.30℃),程序降温法中则相反,胚胎内部冰晶形成温度显着低于外部冰晶形成温度(-4.93,-5.00℃);玻璃化法中,40%PG冷冻的胚胎外部溶液出现玻璃化现象,其他组均未出现;②在解冻过程中,各组均出现重结晶现象;解冻后,玻璃化法的胚胎完整率(62.82%)远高于程序降温法(9.21%)。(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9-04-01)

于瑜[9](2007)在《细胞连接相关蛋白在皮肤低温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及低温保护剂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低温保存是低温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而细胞和组织保存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低温损伤作用。低温保存的实践发现,当组织细胞以单细胞悬液的形式冷冻保存时可以保持更高的活力。最新的研究表明,细胞内的骨架系统对低温保存是不利的,原因可能是其与细胞膜的锚着限制了细胞对渗透压变化的适应性。而对于组织来说,其细胞间连接对细胞间的锚着则进一步加强了细胞骨架对细胞的固定作用,使其运动和形状变化受到更大的限制,因此对冷冻刺激更为敏感。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连接是组织低温保存过程中产生损伤的关键部位,其原因与其限制了细胞对体积剧烈变化的顺应性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研究皮肤低温储存与细胞连接相关蛋白的变化,从而分析其低温生物学效应,并将几种低温保护剂(cryoprotectant,CPA)进行比较,以期为探索低温组织保存液的有效成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实验中,将皮肤组织采用不同的温度组(4℃组、-20℃组、-80℃组和-196℃组)进行保存,并在保存7天、14天、21天、28天后进行实验观察,设新鲜皮肤为对照组。参与细胞连接及信号转导的相关蛋白主要有: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纽蛋白(vinculin)。首先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种病理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蛋白的改变,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表皮组织中的含量变化。进一步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对不同方法保存后的α-actinin、vinculin的含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从细胞连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寻找到低温损伤的位点,从而更深入了解抗低温损伤的机理。第二部分从海藻糖对皮肤细胞连接相关蛋白的保护作用入手,探讨一种新型的CPA对低温储存皮肤活力的影响。实验将新鲜成人皮肤分为4组,分别经海藻糖/二甲基亚砜(T/D)、二甲基亚砜/丙二醇(D/P)、二甲基亚砜/去血清角质细胞培养液(D/K)、DMEM作为低温保护剂保存,-196℃液氮冻存7天、14天复温,设新鲜皮肤为对照组。采用组织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琥珀酸脱氢酶(SDH)测定方法,对各组间皮肤活力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对不同低温保护剂保存后皮肤的vinculin、α-actinin蛋白含量和基因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1、皮肤组织低温储存后其细胞连接相关蛋白vinculin、α-actinin形态结构及分布改变,并且蛋白含量下降,它们可能是低温损伤皮肤细胞连接结构的作用位点。2、应用不同的温度储存皮肤得到不同的保存效果,在-196℃保存时细胞连接相关蛋白含量下降较少,形态改变不显着。3、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低温对细胞连接相关蛋白的损伤作用愈显着,-196℃组所保存的皮肤中细胞连接相关蛋白含量亦逐渐下降。4、通过蛋白分析结果及皮肤活力的测定表明,海藻糖在低温保存过程中,保护皮肤组织细胞连接相关蛋白,其中vinculin、α-actinin的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量与新鲜皮肤组相似。5、海藻糖/二甲基亚砜组具有提高低温保存皮肤活力的作用,并优于传统保护剂组。结论:细胞连接相关蛋白与皮肤组织的低温损伤机制密切相关,可能是低温损伤的重要位点。而且,海藻糖与二甲基亚砜联合应用是较好的冷冻保护剂,该保护剂可较好的提高冷冻后储存皮肤的活力,为皮库在今后常规应用保护剂时加入海藻糖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期刊2007-05-15)

贾晓明,蔡宏[10](2006)在《皮肤低温损伤机制中海藻糖的抗氧自由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海藻糖在低温储存皮肤组织中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方法取新鲜皮肤标本做正常对照组,另行海藻糖和二甲基亚砜处理后液氮低温储存,复温后测定皮肤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期刊2006-06-01)

低温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分,在生理性止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的输注主要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化疗病人的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室温保存时间(5 d)限制了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导致血小板的废弃率不断升高,因此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对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目前-80℃冻存血小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长期保存方法,本文就血小板冰冻保存过程中损伤及对其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赵保磊,余建星,刘源.FLNG甲板上部天然气管线破断低温损伤后果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6

[2].易晓阳,王艳,韩颖.冰冻血小板低温损伤及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

[3].丁鲲,涂崇一,叶键苍,涂光权.应用雷射都卜勒微流仪量测手部血液灌流以探讨低温损伤效应[C].2012年海峡两岸破坏科学/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4].杨鹏飞,刘宝林.低温损伤细胞的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

[5].韩松,郑小东,李琪,于瑞海.金乌贼(Sepiaesculenta)精子超微结构和低温损伤电镜观察[J].海洋与湖沼.2010

[6].梁瑞,俞树荣,姜峰.16MnR钢低温损伤力学性能研究[J].化工机械.2010

[7].马宏跃,唐于平,段金廒,刘立,宿树兰.内皮细胞的低温损伤及少腹逐瘀汤挥发油干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9

[8].张莲蕾.真鲷(PagrusMajor)胚胎超低温损伤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9].于瑜.细胞连接相关蛋白在皮肤低温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及低温保护剂的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10].贾晓明,蔡宏.皮肤低温损伤机制中海藻糖的抗氧自由基作用[C].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2006

标签:;  ;  ;  ;  

低温损伤论文-赵保磊,余建星,刘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