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

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

一、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少凰[1](2020)在《食一氧化碳梭菌(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制醇发酵过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一碳气体,如CO和CO2等,是地球上丰富的碳资源。一碳气体来源广泛,包括工业废气和含碳物质如工农业废料、城市垃圾气化而来的合成气等。实现一碳气体能源化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食气微生物通过化能固碳,将一碳气体转化为各类大宗化学品和生物燃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气体转化和产物合成效率尚不能满足工业发酵的要求。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是极少数被发现能够利用一碳气体合成高级醇(丁醇和己醇)的食气微生物之一,本研究旨在利用该菌实现钢厂尾气的重新利用。作者系统地研究了 C.carboxidivorans P7的基础生理代谢特征,为提高合成气制醇效率优化了发酵条件,同时探究了相关代谢机制,并基于5L搅拌式反应器建立了合成气转化平台,发展了连续进气发酵工艺。本文为提高C.carboxidivoransP7转化钢厂尾气效率、推进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研究依据,为有效解决废气污染和生产生物燃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探究了C carboxidivorans P7的营养模式。结果表明,C.carboxidivorans P7在合成气(模拟钢厂尾气,CO:CO2:H2:Ar=56:20:9:15)自养条件下主要以CO为底物,生产乙醇和乙酸;在2.0 g/L葡萄糖的异养条件下,培养密度和产物碳浓度分别只有自养模式的67.2%和48.6%;而在合成气和葡萄糖同时存在的混养条件下,菌体只消耗葡萄糖。因此推断,有机碳源的存在可能会抑制P7合成气的利用。为增强菌株合成气制醇能力,本研究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设计和Box-Behnken设计三步统计学策略优化了培养基中的微量金属组成。结果表明,在标准培养基微量金属组成的基础上,MoO42+减少到0.55倍,Cu2+增加到3.48倍,并额外添加44.32mMFe3+,总醇产量提高了 103.7%,即从原来的2.16 g/L提高到4.40 g/L,总酸产量从2.37 g/L减少到0.50 g/L,总醇占发酵总产物的碳比例从54.2%提高至92.0%,极大地提升了菌株产醇的效率。其次,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温度(25-37℃)对于C.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结果发现,37和33℃的培养温度虽然促进了生物量快速增长,却造成了细胞结团和高级醇低产;而29和25℃的培养温度虽然避免了细胞结团,但缓慢的生长速率造成培养密度低下。本文提出了一种37℃(0-24 h)-25℃(24-144 h)的两步温度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菌体结团,同时促进有机醇生产。在该条件下,乙醇、丁醇和己醇产量分别达到3.97、1.67和1.33 g/L,这是目前在摇瓶发酵中报道的最高总醇产量。另外,通过对八种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发现,在发酵液中添加0.1%(w/w)浓度的皂素或者Tween 80能够显着缓解37℃培养中的成团问题,延长有效发酵周期,进而提高菌体密度和增加产物浓度。然而,相比于表面活性剂的抗细胞成团作用,两步温度培养更有利于高级醇的生产。比较转录组学分析37℃、25℃和37-25℃三种培养模式下菌体生长前后期的转录反应后发现,温度主要影响了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此外,Wood-Ljungdalii途径的相关基因偏爱37℃的转录环境,而负责酰基缩合反应的催化酶编码基因则倾向于在25℃的环境中高表达。然后,本文测试了九种氮源对C.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结果发现,P7不仅可以利用丰富的有机氮源,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无机氮源;以蛋白水解产物为主且富含微量营养物的有机氮源更适合作为其合成气发酵的底物。然而,只有酵母提取物(YE)能够显着促进高级醇合成;而铵根虽能支持其生长,但会导致较长的延滞期且产物中几乎没有高级醇。此外,RT-qPCR结果揭示了在培养后期,菌株以YE为氮源时,负责高级醇生产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是以铵根离子为氮源时的3.3-8.4倍。在2.0 g/L硫酸铵的基础上,通过加倍浓度添加优化后的微量金属以及标准培养基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可以形成一个支持高级醇产量达到YE添加时的发酵水平的全合成培养基。最后,基于实验室规模的5L搅拌式反应器,通过在线控制系统和尾气质谱实现对整个发酵过程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CO摄取率(COUR)和CO2释放率(CER)等重要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结合离线生理数据,首先确定了 pH和ORP分别作为判断发酵阶段和细胞活力的宏观生理指标。通过跟踪操作过程发现,初始ORP在-273 mV以下时,P7的发酵表现较为稳定;罐压(0.03-0.10 MPa)会抑制细胞生长;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少量葡萄糖可以促进菌株在移种后复苏,继而稳定发酵初期的ORP值,保障后续自养发酵的正常进行。至此,建立了C carboxidivorans P7连续进气发酵的基本工艺操作。然后,通过发酵过程的pH控制发现,pH 5.6有利于细胞生长和产物积累,而pH 5.2虽能促进有机酸向有机醇转化,但损害细胞生长。亚硫酸钠稳态法评估了低通气环境中不同搅拌转速下反应器的体积传质系数(kLa)。同时生物发酵实验发现,搅拌转速也会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最后,建立了两个基于在线参数调控的高效发酵工艺:1)基于在线pH指导间歇补加YE的工艺:发酵过程中,当pH有回升趋势时,YE溶液被补入发酵体系,每次终浓度为0.5 g/L,该工艺通过三次补加后,生物量、乙醇、丁醇和己醇产量分别达到0.96、4.36、1.87和0.77 g/L;2)基于在线COUR指导调控搅拌转速的发酵工艺:发酵前后期控制低搅拌转速以促进接种后细胞复苏和减少剪切力对细胞的损害,生长期则根据COUR调整搅拌转速以满足细胞碳源需要,该工艺实现的生物量、乙醇、丁醇和乙酸产量分别达到0.93、3.70、0.93和1.74 g/L。

李攀恒[2](2020)在《四大名醋风味成分分析及镇江香醋香气释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传统食醋独具风味,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代表性的食醋为山西老陈醋(SAV,固态发酵)、阆中保宁醋(SBV,固态发酵)、福建永春老醋(FMV,液态静置发酵)和镇江香醋(ZAV,固态发酵),被美誉为我国“四大名醋”。然而,食醋传统酿造工艺普遍存在菌种单一、开放生产、手工操作、经验控制等问题,造成品质风味不稳定。另外,食醋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风味释放与产品感官体验的关联是科学定义风味品质特性的关键。本论文系统研究传统酿造食醋品质特色,明确了四大名醋相互区分的物质基础,为建立工艺技术与产品品质相关性和指导食醋生产和质量稳控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以镇江香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可溶性固形物、唾液对风味释放的影响规律,阐明了镇江香醋风味物质释放与调控的关联,为评价镇江香醋口感体验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四大名醋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主要通过检测总黄酮、总多酚、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及五种抗氧化指标(DPPH、ABTS、HRSA、TBARS、FRAP)展开。黄酮多酚与抗氧化线性拟合五种抗氧化性指标相关性强,其中液态红曲醋抗氧化性最差,四川阆中保宁醋清除能力最好,山西老陈醋和江苏镇江香醋清除能力居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四大名醋有机酸的种类,整体上看乙酸和乳酸的含量最高,其相对含量占样品总有机酸含量的80%以上,固态发酵食醋中的乳酸含量明显高于液态醋;四川阆中保宁醋有机酸含量最多,其次江苏镇江香醋,然后是福建永春老醋,最后是山西老陈醋。利用日立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四大名醋氨基酸的种类含量,整体上看四川阆中保宁醋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多,其次江苏镇江香醋,然后是山西老陈醋,最后是福建永春老醋。食醋里面含有除了色氨酸之外所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其中四川阆中保宁醋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最多,其次是江苏镇江香醋,然后是山西老陈醋,最后是福建永春老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香气成分的测定:利用HS-SPME-GC-MS测定市售四大名醋32个醋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鉴定出73种挥发物,香气物质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11种酸、15种酯、5种醇、8种酚、10种醛、4种酮、7种吡嗪、4种呋喃和9种其他种类;其中酯类和酮类在液发酵的食醋中含量丰富,但是乙醇,苯酚,醛和吡嗪在固态发酵食醋中突出。相同品牌的食醋的香气成分存在差异性小,统计分析表明,相同品牌食醋的香气成分具有聚类的现象。表现明显的是江苏镇江香醋和福建永春老醋。固形物影响是挥发性香气成分释放的重要因素。整体趋势随着醋龄的增加,可溶性固形含量也随之增加,新醋和5年、8年醋龄样品除外。食醋特性粘度跟醋龄关系不大,跟食醋固形物含量有关,固形物含量同时决定着食醋粘度的大小。整体上看,四种名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剪切力变化不大,这可能是食醋成分种类差异不大,但是其黏度趋势却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通过食醋的黏度来鉴别保宁醋。同时食醋的流变性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食醋品质优劣的一个快速检测的指标。风味顶空浓度可以预估人体进食过程中风味感知程度,运用数理统计所学的相关性分析(PCA)以及释放动力学研究食醋香味物质的释放规律。随着醋龄的增加呋喃类、酚类、烯类、萘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明显减少,醛类、吡嗪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明显增加,也和醋龄越久其功能性物质越多不谋而合;酯类、酸类、醇类随着醋龄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这也从侧面说明酸类和醇类会直接发生酯化反应,又因为酯化反应是可逆的,所以醇、酸、酯三者处于一个动态平衡。镇江恒顺香醋不同年份吡嗪种类数变化明显,随着醋龄的增加,种类数和含量都明显增加;整体看是醋龄越长糠醛含量越小,随着醋龄的增加,糠醛的含量降低;添加固形物后,随着固形物添加量的增加,检测含量也明显下降,由于食醋年份越久,多因素导致食醋固形物越高,由此可见,食醋固形物大分子物质对糠醛的吸附力很强,也可能是糠醛的官能团醛基与固形物发生反应,转变为其它物质。食醋体系固形物含量越多,对食醋香气分子吸附能力越强。挥发性香味种类和数量越少,相比香味物质数据越稳定。实验表明,通过唾液稀释的醋样,检测到的风味物质含量有所增加,说明唾液的黏蛋白、多糖,唾液淀粉酶,无机盐等物质的进入,其中离子键、氢键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和不可逆性共价键结合,破坏了食醋本身的平衡,促进了一些物质的释放。

覃航[3](2020)在《非对称结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及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可用清洁水资源日益短缺而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的相关问题,对污水排放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在众多水处理技术当中,陶瓷膜分离技术因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在含酸/碱或有机溶剂等苛刻环境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非对称结构陶瓷膜由支撑体和分离层组成,因运行阻力小、通量大、易于规模化生产,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逐层制备微滤膜、超滤膜和纳滤膜,从而在水处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选用合适的成膜工艺逐层制备大孔支撑体、微滤膜、超滤膜和纳滤膜,并对各膜层的分离性能进行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粒径和形貌的工业级Al2O3粗粉为原料,经1600℃热处理成功制备出球形Al2O3粗粉。高温球形化通过不同尺寸颗粒间或同一颗粒表面凹凸区域间的空位流动使得Al2O3粗粉的球形度从0.63增大至0.75,且量化该粉体粒径分布的四分位数比从3.3缩小至1.8。对工业级Al2O3细粉进行砂磨预处理,打破粉体中的硬团聚体,使得Al2O3细粉的球形度从0.76增大至0.81,四分位数比从2.4缩小至1.8。(2)以球形Al2O3粗粉(d50=8.33μm)为骨料制备大孔支撑体,当造孔剂添加量为10 wt%,热处理温度为1350℃时,支撑体的抗折强度为36.3 MPa,孔隙率为44.3%,平均孔径为3.3μm,纯水通量为3240 L/m2 h bar。球形粗粉堆积出的骨架兼具高强度和高孔隙率,使得支撑体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较低过滤阻力。以球形Al2O3细粉(d50=0.41μm)为原料制备微滤膜,其平均孔径为0.12μm,纯水通量高达850 L/m2 h bar。球形细粉堆积出的膜孔通道更加均匀,曲率因子较小,使得微滤膜具有较高通量。在炭黑悬浮液处理实验中,微滤膜对炭黑最大截留率可达99.7%。此外,被污染的微滤膜经反冲洗后可恢复原始渗透通量和截留率。(3)通过反胶束修饰的溶胶-凝胶工艺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30 nm、粒径分布窄、圆度值为0.92且适合制备超滤膜的勃姆石溶胶。经过一次浸渍-干燥-烧成工艺制备出厚度为2μm,孔径分布为4.8~6.8 nm,平均孔径为5.4 nm的γ-Al2O3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30.4 L/m2 h bar,截留分子量为8 k Da。γ-Al2O3超滤膜可高效截留牛血清白蛋白和甲基蓝,截留率分别为96.2%和96.8%。过滤实验中被污染的γ-Al2O3超滤膜经简易的清洗过程即可恢复原始渗透通量和截留率。(4)以草酸为螯合剂,通过无水溶胶-凝胶工艺在500℃制备出粒径约为10nm的α-Al2O3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相变晶种添加到勃姆石溶胶中制备涂膜液,经一次低温共烧在950℃制备出α-Al2O3超滤膜。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过程中,纳米级α-Al2O3相变晶种可提高Al2O3相变(γ相转变为α相)过程中的成核密度,缩短成核位点间距离,降低相变温度并实现低温制备α-Al2O3超滤膜的目的。α-Al2O3超滤膜的纯水通量为85 L/m2 h bar,截留分子量为15 k Da。在酸碱腐蚀实验中,α-Al2O3超滤膜表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在食醋发酵废水脱色处理中,α-Al2O3超滤膜表现出优异的脱色效果,其中COD去除率为63%而脱色率高达98%。(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正丁醇/环己烷系反胶束可用于修饰溶胶-凝胶工艺。采用该工艺可在10~30 nm内制备球形ZrO2纳米颗粒,颗粒圆度值均大于0.90。反胶束通过影响前驱体水解-缩聚过程中的成核、生长和团聚过程控制ZrO2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使得ZrO2纳米颗粒与反胶束间存在显着的尺寸复制和形貌复制。(6)选用球形ZrO2溶胶制备纳滤膜时,添加Y(NO3)3·6H2O可抑制四方相ZrO2与单斜相ZrO2间的相变过程,确保纳滤膜层的完整性。经一次浸渍-干燥-烧成工艺可制备出厚度约为260 nm,纯水通量和截留分子量分别为3.9~4.2 L/m2h bar和800±50 Da的8 mol%Y2O3稳定的ZrO2(8YSZ)纳滤膜。在农药废水处理中,8YSZ纳滤膜对克百威的去除率高达89%。碱洗和低温热处理可有效清洁被污染的纳滤膜,实现多次重复使用。

陈程鹏,邱晓曼,洪厚胜[4](2020)在《食醋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食醋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发并完善了食醋液态发酵工艺。与传统食醋的固态发酵相比,液态发酵具备发酵周期短、利用率高、劳动强度低等诸多优点,满足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阐述了表面静态发酵法、固定化醋酸菌发酵法和深层液态发酵法的工艺,分析了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对设备、材料和操作要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食醋的液态发酵工艺进行了展望,以期待在未来食醋生产中得到提升。

温宏亮[5](2019)在《基于醋糟酸化改性的玉米秸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醋生产国,醋糟作为食醋工业伴生的废弃物,由于其酸性大、含水率高、生物降解周期长等特点,如处理不当,极可能带来土壤酸化和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以玉米秸为代表的秸秆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但是由于秸秆木质纤维素的特征,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常面临水解周期长,降解率低的问题。因此,改性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酸化改性就是主要改性技术之一。目前,改性剂多以纯的化学试剂为主,如硫酸、硝酸等,不仅增加了技术的经济成本,而且如使用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鉴于玉米秸改性的需要,而醋糟既是一类富含有机酸的废物,也是一种生物质资源,同时其所含酸为挥发性脂肪酸,均可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被利用而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联合厌氧消化方法,以醋糟替代化学试剂,在不引入外援物的条件下,利用醋糟对玉米秸进行改性,同时通过联合厌氧消化技术,近同步实现两种物料的同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研究了醋糟与玉米秸的产甲烷潜力通过产甲烷潜力(BMP)试验和动力学模型分析,分别开展了醋糟与玉米秸各自产甲烷潜力和产甲烷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醋糟在基质微生物比F/M=0.25~2下系统产甲烷潜力良好,最大单位VS产甲烷率为93.79 mL/g VS;玉米秸在F/M=2时,单位VS产甲烷率最大,为290.61 mL/g VS。考虑提高有机负荷的需要,在基质微生物比F/M选择3.33时,醋糟和玉米秸之间的产甲烷过程均可顺利进行,但玉米秸存在一个25 d的延滞期,与醋糟的产甲烷过程存在明显的异步性。(2)研究了醋糟浸出液改性玉米秸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通过全因素试验设计的醋糟浸出液改性玉米秸批式厌氧消化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改性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浸出液对玉米秸改性效果和改性玉米秸的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并与纯水改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醋糟浸出液在150℃条件下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秸半纤维素的水解,半纤维素的相对百分含量可由27%降到6%,含量下降超过77.8%;同时水解液中VFAs、SCOD和还原糖浓度显着提高。在改性温度为90℃,改性时间为30 min条件下获得最大单位VS产甲烷率,为223.61 mL/g VS,与未改性的玉米秸单位VS产甲烷率(147.02 mL/g VS)相比,产甲烷性能提高了 52.1%;与纯水改性相比,浸出液改性可再提高约18.2%的系统产甲烷性能。(3)研究了醋糟改性玉米秸及其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通过以醋糟和玉米秸直接混合,由醋糟改性玉米秸后进行联合厌氧消化试验,系统的研究了醋糟直接改性玉米秸的改性效果;改性后的醋糟与玉米秸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和系统稳定性;确定了物料间联合厌氧消化过程的近同步效果。结果表明:通过醋糟直接改性玉米秸,可有效缩短玉米秸的延滞期,实现两种物料的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在醋糟混合比为5:1,150℃条件下改性60 min,混合物的半纤维的水解率可达73.7%,水解液中VFAs、SCOD和还原糖浓度显着增加,单位VS产甲烷率为140.5 mL/g VS,产甲烷性能提升了 35.7%,相比较玉米秸在F/M=3.33条件下长达25 d的延滞期,通过改性作用,联合厌氧消化体系延滞期可缩短10 d左右。(4)研究了醋糟改性玉米秸机理及其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物质转化机制通过对物质微观结构、物理化学结构以及水解物质组成的分析,研究了醋糟改性玉米秸的作用机理。得到:醋糟改性玉米秸在150℃下,改性作用有效破坏木质纤维素的微观结构;由于醋糟的酸性特点,改性所需的温度较与水热改性低,可有利于控制抑制物的产生,抑制物影响不显着。同时,通过厌氧消化全过程中SCOD浓度、木质纤维素组成、VFAs浓度和组成的变化过程分析,研究了不同改性温度对醋糟与玉米秸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机制。得到:150℃条件下,改性作用有利于纤维素在厌氧消化初期的快速大量水解产酸,水解酸化类型为丁酸发酵,较高浓度的丁酸产甲烷使其在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获得较高的产甲烷性能。180℃条件下,由于抑制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丁酸和丙酸浓度较低,制约了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产甲烷性能。(5)研究了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化及其对物质转化和产甲烷性能影响通过对不同改性条件下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改性条件下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从微生物群落特征角度分析了醋糟改性玉米秸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中最显着影响因子对系统产甲烷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得到了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与乙酸、丙酸、丁酸转化的相关性以及与产甲烷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0℃条件下可在厌氧消化初期实现了优势菌的快速增殖,进而有效的提升厌氧消化初期对纤维素分解产酸作用,有利于后续产甲烷过程,其优势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与丁酸表现为正相关,与丙酸呈现负相关性,从而导致其形成以丁酸和乙酸为主的丁酸发酵类型。同时,由于甲烷杆菌属消耗H2/CO2的代谢活动明显增强,有效的提升了醋糟与玉米秸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的性能。

尹秀清[6](2019)在《食醋的离心澄清和澄清剂澄清的工艺优化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食醋作为一种酸性液态调味品,营养丰富,口感醇厚,不仅具有调味功能,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但食醋在酿造和贮存过程中会产生浑浊,影响食醋的品质。因此,解决食醋的浑浊问题对食醋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为了提高食醋的澄清度,改善产品品质,本研究采用离心法、复合澄清剂法和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法对食醋进行澄清,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澄清条件,并对不同澄清方法的澄清效果进行了比较。1、将原醋分别在3500、4000、4500、5000、5500 r/min下离心5、10、5、20、25、30 min后,结果表明离心转速在35004000 r/min之间,同一转速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食醋的浊度逐渐降低,澄清效果越来越好;离心转速在45005500 r/min之间,浊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食醋在4500 r/min下处理15min后,食醋中的悬浮物明显减少,浊度显着降低(P<0.05),由130.40 NTU下降至80.95 NTU,且食醋的理化指标与未处理的原醋相比,六大理化指标(总酸、总酯、氨基酸态氮、不挥发酸、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均无显着变化(P>0.05)。2、以浊度为检测指标,确定了硅藻土、皂土和壳聚糖的较优添加量,将3种澄清剂以确定的较优添加量两两组合,结果表明:除了硅藻土和皂土组合,经其余组合方式处理后的食醋,浊度均显着降低(P<0.05)。其中壳聚糖与硅藻土复合处理后食醋的浊度最低(23.37 NTU),比原醋降低了82.07%,因此选取硅藻土和壳聚糖作为复合澄清剂进行复合澄清试验。3、对复合澄清剂澄清食醋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的最优参数分别为:壳聚糖与硅藻土的配比为1∶1,对食醋在31℃处理时间20 min,澄清后食醋的浊度为1.45 NTU,比原醋降低了98.89%,与预测值1.41 NTU基本一致,处理后的食醋呈红棕色,澄清透明,酸味柔和,口感协调,且理化指标均无显着变化(P<0.05)。室温下放置6个月无沉淀产生。4、响应面优化得到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澄清食醋的最佳工艺条件: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量(A:B)1:5,处理温度15.6℃,A、B组分的处理时间2.1h和3h。澄清后食醋的浊度为5.83 NTU,比原醋降低了96.7%,与预测值5.74 NTU几乎一致。处理后的食醋呈红棕色,澄清透明,酸味柔和,口感协调,且理化指标均无显着变化。室温下放置6个月无沉淀。综上所述,离心澄清、硅藻土-壳聚糖(1∶1)复合澄清剂、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食醋原醋进行澄清处理后,食醋的六大理化指标没有发生显着改变,但浊度与未经处理的原醋相比显着降低,浊度值分别下降了37.92%、98.89%、96.7%,澄清效果复合澄清剂优于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优于离心澄清。

周钰欣[7](2014)在《五种食醋质量及香味物质特征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食醋是以粮食、糖类等为原料发酵而成的产品。由于食醋特殊的营养功能及保健功能,食醋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必不可少且食用量最大的传统调味品之一。我国食醋产品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品种丰富、食用量大。作为与老百姓饮食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食醋的质量安全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密切相关。保证食醋的各项卫生指标达到安全标准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老百姓生活幸福的关键举措之一。食醋的香味物质是反映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食醋的营养价值以及风味特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测定食醋中的香味物质,可揭示食醋的风味特色并对其进行风味鉴定和产品溯源。因此,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来源食醋的质量安全状态,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不同来源食醋的香味物质及其成分,并建立了基于HACCP体系的食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主要获得了三方面成果:(1)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分别对岐山醋、北京米醋、山西陈醋、镇江陈醋和海天陈醋的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食醋的卫生状况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属于合格产品。(2)利用GC-MS对岐山醋、北京米醋、山西陈醋、镇江陈醋和海天陈醋香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5种食醋中香味物质的组成、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岐山醋、北京米醋、山西陈醋、镇江陈醋和海天陈醋中分别含有63种、54种、62种、55种和60种香味物质;岐山醋中主要香味物质为乙酸、糠醛、乙酸乙酯和丙酸乙酯,北京米醋为乙酸、苯甲酸和3-甲基丁酸,山西老陈醋为乙酸、糠醛和乙酸乙酯,镇江陈醋为乙酸和糠醛,海天陈醋为乙酸、糠醛、乙酸乙酯和苯甲酸;酯类香味物质相对含量岐山醋为33.37%,北京米醋为6.53%,山西老陈醋为14.4%,镇江老陈醋为8.31%,海天陈醋为13.58%。(3)紧密结合工业化生产中食醋工艺流程和操作实际,探讨了食醋生产过程中HACCP体系的应用。通过对食醋生产过程中不同加工环节存在的潜在危害分析及评估,制定了食醋生产的HACCP关键控制计划表,明确了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此将食醋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危害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最终建立了基于HACCP体系的食醋生产过程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技术体系,为保障食醋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

任静[8](2013)在《吸附包埋法固定化醋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麦芽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凭借其发酵速率快、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稳定、细胞可反复使用、易于实现连续化生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对于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而言,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传统的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载体选择时多考虑载体材料本身的特性,而忽略了载体材料对微生物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实际可操作性的影响,进而限制了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以醋酸菌等对氧及营养基质需求较高的菌株为主的领域的应用。一般地,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载体可分为天然材料制备的载体、人工合成材料制备的载体和复合材料制备的载体。天然材料制备的载体,如海藻酸盐、玉米芯等,其无毒、传质性好,但机械强度低、细胞易脱落,不利于反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制备的载体,如聚乙烯醇等,其机械强度大、稳定性好,但传质性差、细胞活性较低;而复合材料制备的载体兼具二者的优点,其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重点针对麦芽醋酿造工艺中的主要菌株——醋酸菌这类好氧菌固定化进行了研究,从玉米芯、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玉米芯-SA、玉米芯-PVA几种载体中选择适宜的醋酸菌固定化载体,对其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设计了固定化细胞反应器,进行了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对比,旨在为醋酸菌固定化及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麦芽醋酿造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玉米芯、SA、PVA、玉米芯-SA、玉米芯-PVA几种载体中确定玉米芯-PVA为较适宜的醋酸菌固定化载体,并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确定玉米芯-PVA吸附包埋法固定醋酸菌的最佳条件为:菌悬液浓度0.7g/100mL,吸附时间12h,PVA浓度13%,PVA与玉米芯比例2:1,冷冻温度-20℃,冷冻-解冻循环3次。2.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中的Box-Behnken确定固定化醋酸菌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11%(m/v),初始酒精度6.26%(v/v),发酵温度32℃,摇床转速为171r/min。3.采用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时,其发酵周期仅为96h,酸度为4.73g/100mL(以乙酸计),产酸速率达0.48g/L·h,且固定化醋酸菌重复使用稳定性好,使用6批次后,发酵性能无明显下降。4.与游离醋酸菌相比,固定化醋酸菌产酸速率提高了37%,醋酸发酵周期缩短了25%,同时,麦芽醋的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与游离醋酸菌发酵相比无显着差异。

陈思谦[9](2013)在《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生产广式米醋的作用机理及反应器设计》文中提出传统广式米醋以糙米酒为发酵原料,木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为菌种,采用表面静置发酵法生产。发酵过程中,木醋杆菌产生的细菌纤维素膜(Bacterial cellulosememberane)覆盖在发酵液表面并维持完整的特性对产品的总酸度和挥发性香味成分有重要影响。本文比较了完整细菌纤维素膜和受到机械力破坏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总酸度的影响,以菌落计数法比较了产酸高峰期完整细菌纤维素膜内和纤维素膜受到破坏的发酵液内木醋杆菌细胞数变化规律,比较了发酵时处于气液接触面和液面下方的细菌纤维素膜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完整细菌纤维素膜和受到机械力破坏的纤维素膜的微观结构,比较了细菌纤维素膜形成前后木醋杆菌的耗氧速率,比较了表面发酵法和摇床发酵法在总酸生成率和氧消耗速率间的区别。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确定了广式米醋的挥发性香味物质组成及来源,比较了发酵过程中细菌纤维素膜对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影响。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层板式成膜好氧发酵罐。主要结果如下:1.表面发酵时细菌纤维素膜保持完整,144h木醋杆菌发酵产总酸为3.75g/100mL;发酵过程中搅拌破坏细菌纤维素膜,144h发酵总酸仅为0.36g/100mL,说明纤维素膜完整性对发酵产酸有关键作用。发酵时使细菌纤维素膜强制沉入液面下方,360h木醋杆菌发酵总酸度为1.02g/100mL,说明细菌纤维素膜存在于气液接触面时,能较高保持木醋杆菌产酸效率。产酸高峰期(72216h)完整细菌纤维素膜内的木醋杆菌细胞数(菌落计数(1.34±0.32)E+09CFU/g)高于纤维素膜受到破坏样品发酵液内的细胞数(菌落计数(1.97±0.51)E+07CFU/mL),表明细菌纤维素膜是木醋杆菌生长代谢的主要场所。发酵时存在于气液接触面的细菌纤维素膜的ADH活力((4.93±0.13)E-02)与沉没于液面下方的细菌纤维素膜ADH酶活力((4.89±0.23)E-02)无明显差异,说明ADH活力不是细菌纤维素膜影响木醋杆菌发酵产酸的主要原因。SEM结果显示细菌纤维素内部呈网络状结构,木醋杆菌被包裹在其中,而发酵过程中遭机械力破坏的细菌纤维素膜不能保持网状结构,内部被包围细菌数量显着减少。发酵第40h后,发酵液表面开始形成较完整的细菌纤维素膜,木醋杆菌耗氧迅速增加。而发酵液表面无细菌纤维素膜的样品始终不能有效利用空气中的氧,说明细菌纤维素影响木醋杆菌产酸的主要原因为其有利于菌体利用空气中的氧。表面静置发酵法木醋杆菌耗氧速率约为8.1mg/h,产酸速率约为38mg/100mL·h;摇床发酵时木醋杆菌溶氧利用速率约为0.31mg/h,产酸速率约为13mg/100mL·h。说明表面发酵比摇床发酵更有利于木醋杆菌耗氧及产酸。2.广式米醋中的主要的香味成分为乙酸、乙酸乙酯、3-甲基丁醇和3-羟基2-丁酮。这些挥发性香味成分主要来源于原料糙米酒及发酵形成。广式米醋的风味比一般白米醋的风味更为浓郁,主要的香味成分乙酸乙酯的含量更高。发酵过程中维持表面细菌纤维素膜完整的样品,香味成分损失较少。以乙酸乙酯计,保持纤维素膜完整的样品比被破坏的样品高7.14%,说明细菌纤维素膜有减少易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的作用。3.层板式成膜好氧发酵罐能保证发酵过程中细菌纤维素膜不受到破坏,可连续化生产,缩短了生产周期,便于维护和清洗,是传统表面静置发酵法进行机械化连续生产的有效途径。

李历,郭会明,李军庆,张庆文,洪厚胜[10](2013)在《固定化醋酸菌在醋酸发酵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固定化醋酸菌发酵具有操作简单,周期短,稳定高效,经济节能等优点,大大提高了产酸速率和产酸量,成为了液体制醋和生产醋酸的发展方向。文章系统概述了固定化醋酸菌在醋酸发酵过程中载体材料的选择、常用的固定化方法、与游离醋酸菌发酵的比较,并对其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二、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一氧化碳梭菌(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制醇发酵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能源的发展概述
        1.1.1 能源的总体发展现状
        1.1.2 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
    1.2 合成气发酵概述
    1.3 合成气发酵研究进展
        1.3.1 合成气发酵菌株的选择与改造
        1.3.2 产乙酸菌的代谢途径与能量机制
        1.3.3 合成气发酵培养基优化
        1.3.4 合成气组分的影响
        1.3.5 发酵过程调控
        1.3.6 产物的细胞毒性
        1.3.7 气液传质
        1.3.8 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1.3.9 生物燃料的经济性分析与商业化进程
        1.3.10 生物燃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
    2.2 培养基
        2.2.1 活化培养基
        2.2.2 固体培养基
        2.2.3 发酵培养基
    2.3 培养方法与条件
        2.3.1 菌株保藏与活化
        2.3.2 摇瓶发酵
        2.3.2.1 自养发酵
        2.3.2.2 异养发酵
        2.3.2.3 混养发酵
        2.3.3 连续进气发酵
    2.4 分析与检测方法
        2.4.1 pH与ORP的检测
        2.4.2 生长与生物量的检测
        2.4.3 菌体元素含量的检测
        2.4.4 菌体生物学形态观察
        2.4.5 合成气成分的检测
        2.4.6 发酵产物的检测
        2.4.7 葡萄糖含量的检测
        2.4.8 铵根离子的检测
        2.4.9 相关指标计算
        2.4.10 数据处理与作图
    2.5 常用试剂
    2.6 特殊耗材
    2.7 主要仪器
第3章 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的基础生理代谢特性与发酵培养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与培养条件
        3.2.2 摇瓶发酵
        3.2.3 检测与分析
        3.2.4 三步统计学策略
        3.2.4.1 Plackett-Burman设计
        3.2.4.2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3.2.4.3 Box-Behnken实验设计
        3.2.4.4 拟合模型的验证
        3.2.4.5 方法矩阵与方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carboxidivorans P7的形态学特征与主要元素含量
        3.3.2 C.carboxidivorans P7在WCB中的生长与产物
        3.3.3 C.carboxidivorans P7不同营养模式下的生长与产物
        3.3.3.1 C.carboxidivorans P7的自养模式
        3.3.3.2 C.carboxidivorans P7的异养模式
        3.3.3.3 C.carboxidivorans P7的混养模式
        3.3.4 发酵培养基的微量金属优化
        3.3.4.1 Plackett-Burman实验
        3.3.4.2 最陡爬坡实验
        3.3.4.3 Box-Behnken实验
        3.3.4.4 最优培养基的确定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对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与表面活性剂的抗细胞成团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与培养条件
        4.2.2 摇瓶发酵
        4.2.3 检测分析
        4.2.4 转录组测序样本的制备
        4.2.5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恒温对C.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
        4.3.2 两步温度对C.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
        4.3.3 表面活性剂对C.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
        4.3.4 两步温度策略与表面活性剂添加的组合影响
        4.3.5 转录组分析
        4.3.5.1 样品比对分析和关系分析
        4.3.5.2 样品的基因表达差异性分析
        4.3.5.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5.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途径富集分析
        4.3.5.5 Wood-Ljungdahl途径和产物生成途径的转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氮源对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发酵的影响与支持高级醇生产的全合成培养基设计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与培养条件
        5.2.2 摇瓶发酵
        5.2.3 检测与分析
        5.2.4 RNA分离与反转录定量PCR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氮源及其浓度的影响
        5.3.2 无机氮源及其浓度的影响
        5.3.3 基于无絮凝发酵过程考察氮源对合成气发酵的影响
        5.3.4 混合氮源对合成气发酵的影响
        5.3.5 转录水平验证高级醇的生产差异
        5.3.6 全合成培养基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在线生理参数调控的合成气连续进气发酵工艺的建立与优化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与培养条件
        6.2.2 5L反应器发酵
        6.2.3 检测与分析
        6.2.4 验证ORP变化的冷模实验
        6.2.5 pH控制实验
        6.2.6 传质相关的检测
        6.2.6.1 不同流场条件下的气泡检测
        6.2.6.2 不同流场条件下的传质系数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5L反应器基础发酵工艺的建立
        6.3.1.1 微量金属优化培养基在5L反应器中的验证
        6.3.1.2 初始ORP对连续进气发酵的影响
        6.3.1.3 罐压对连续进气发酵的影响
        6.3.1.4 基于在线pH指导YE间歇补加工艺
        6.3.1.5 种子培养基对连续进气发酵的影响与探究
        6.3.2 两步温度策略在连续进气发酵中的应用
        6.3.3 pH对连续进气发酵的影响
        6.3.4 流场对连续进气发酵的影响
        6.3.4.1 传质效果的表征
        6.3.4.2 搅拌转速对连续进气发酵的影响
        6.3.4.3 基于在线COUR指导调控搅拌转速的发酵工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Ⅰ
附录Ⅱ

(2)四大名醋风味成分分析及镇江香醋香气释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食醋的酿造
    1.2 中国四大名醋
    1.3 食醋现存的问题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大名醋非挥发性指标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四大名醋总黄酮、总多酚的检测
        2.3.1 总黄酮的检测
        2.3.1.1 总黄酮的标曲
        2.3.1.2 样品的测定
        2.3.2 总多酚的检测
        2.3.2.1 总多酚标曲
        2.3.2.2 样品的测定
    2.4 四大名醋抗氧化指标检测
        2.4.1 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方法)
        2.4.2 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清除能力
        2.4.3 羟自由基(HRSA)清除能力
        2.4.4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2.4.5 脂质过氧化抑制力(TBARS)
    2.5 四大名醋有机酸的检测
        2.5.1 样品前处理
        2.5.2 色谱分析条件
    2.6 四大名醋游离氨基酸的检测
        2.6.1 样品前处理
        2.6.2 色谱分析条件
    2.7 结果与分析
        2.7.1 总黄酮总多酚
        2.7.2 五种抗氧化指标
        2.7.3 黄酮多酚与抗氧化线性拟合
        2.7.4 有机酸
        2.7.5 游离氨基酸
    2.8 小结
第三章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及流变性、固形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GC-MS测定四大名醋香气物质
        3.3.1.1 样品预处理
        3.3.1.2 色谱条件
        3.3.1.3 质谱条件
        3.3.1.4 定性和定量
        3.3.2 乌式毛细管法测黏度
        3.3.2.1 实验方法
        3.3.2.2 注意事项
        3.3.2.3 比浓黏度曲线
        3.3.3 固形物的测定
        3.3.3.1 恒温干燥
        3.3.3.2 冷冻干燥
        3.3.4 流变仪
        3.3.4.1 样品处理
        3.3.4.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结果
        3.4.1.1 四大名醋总离子流图
        3.4.1.2 气质分析表
        3.4.1.3 香气物质主成分分析
        3.4.2 乌式毛细管法测定粘度系数
        3.4.2.1 粘度计测定高聚物溶液
        3.4.2.2 比浓黏度分析
        3.4.3 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4.3.1 四大名醋固形物含量分析
        3.4.3.2 恒顺香醋固形物含量分析
        3.4.4 流变仪结果分析
        3.4.5 影响香气成分释放因素的PCA分析
        3.4.5.1 四大名醋PCA分析
        3.4.5.2 恒顺香醋PCA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恒顺原醋香气及释放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样品信息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预处理
        4.3.2 色谱条件
        4.3.3 质谱条件
        4.3.4 定性和定量
        4.3.5 顶空萃取时间对香气成分的影响
        4.3.6 固形物含量对香气成分的影响
        4.3.7 稀释倍数对香气成分的影响
        4.3.8 不同极性柱子对香气成分的影响
        4.3.9 唾液稀释对香气成分的影响
    4.4 流变性质与香气成分释放的关系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结果
        4.5.1.1 恒顺香醋总离子流图
        4.5.1.2 气质分析表
        4.5.1.3 香气物质分析
        4.5.2 时间对香气成份分析结果
        4.5.3 固形物对香气成份分析结果
        4.5.4 稀释倍数对香气成份分析结果
        4.5.5 柱子极性对香气成份分析结果
        4.5.5.1 柱子极性对香气成份种类影响
        4.5.5.2 柱子极性对醋酸酯数量影响
        4.5.6 唾液对香气成份释放分析结果
    4.6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非对称结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陶瓷膜概述
        1.2.1 陶瓷膜的特性与分类
        1.2.2 陶瓷膜的制备工艺
        1.2.3 陶瓷膜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
        1.3.1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简介
        1.3.2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的主要工艺步骤
        1.3.3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的优劣势
        1.3.4 反胶束修饰溶胶-凝胶法
    1.4 陶瓷膜的应用
        1.4.1 陶瓷膜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1.4.2 陶瓷膜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1.4.3 陶瓷膜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4.4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和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大孔支撑体的制备
        2.3.2 Al_2O_3微滤膜的制备
        2.3.3 γ-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
        2.3.4 α-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
        2.3.5 ZrO_2纳滤膜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4.1 试样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测试
        2.4.2 试样的体积密度和气孔率测试
        2.4.3 试样的热重分析和热膨胀系数测试
        2.4.4 试样的组成分析
        2.4.5 试样的微观形貌分析
        2.4.6 试样的抗弯强度测试
        2.4.7 试样的球形度及粒径分布测试
        2.4.8 陶瓷膜孔径测试
        2.4.9 过滤实验测试
第3章 Al_2O_3支撑体和微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Al_2O_3支撑体的制备和表征
        3.2.1 Al_2O_3粗粉的球形化预处理
        3.2.2 造孔剂含量对支撑体显微结构、孔隙率及强度的影响
        3.2.3 烧成温度对支撑体显微结构、孔隙率及强度的影响
    3.3 Al_2O_3微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3.3.1 Al_2O_3细粉的球形化预处理
        3.3.2 涂膜时间对Al_2O_3微滤层厚度的影响
        3.3.3 微滤膜烧成温度的确定
    3.4 Al_2O_3微滤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3.4.1 微滤膜的孔径分布及纯水通量测试分析
        3.4.2 微滤膜处理炭黑悬浮液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γ-Al_2O_3和α-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勃姆石溶胶的制备和表征
        4.2.1 勃姆石溶胶粒径大小的调控
        4.2.2 勃姆石溶胶颗粒形貌的调控
    4.3 γ-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4.3.1 超滤膜烧成温度的确定
        4.3.2 超滤膜的孔径分布
    4.4 γ-Al_2O_3超滤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4.4.1 超滤膜纯水通量及MWCO测试分析
        4.4.2 超滤膜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
        4.4.3 超滤膜对甲基蓝的截留
    4.5 α-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4.5.1 相变晶种添加量对涂膜液粒径分布的影响
        4.5.2 晶种对Al_2O_3相变温度的影响
        4.5.3 中间层的制备和表征
        4.5.4 超滤膜的微观形貌及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4.6 α-Al_2O_3超滤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4.6.1 超滤膜的耐酸碱性研究
        4.6.2 超滤膜处理食醋发酵废水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ZrO_2纳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反胶束对ZrO_2纳米颗粒大小和形貌的调控
        5.2.1 反胶束对ZrO_2纳米颗粒大小的调控
        5.2.2 反胶束对ZrO_2纳米颗粒形貌的调控
    5.3 ZrO_2纳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5.3.1 ZrO_2溶胶稳定性测试分析
        5.3.2 ZrO_2纳滤膜完整性测试分析
        5.3.3 ZrO_2纳滤膜微观形貌及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5.4 ZrO_2纳滤膜处理农药废水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食醋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表面静态发酵法
    1.1 表面静态发酵的工艺
    1.2 表面静态醋发酵的优缺点
2 固定化醋酸菌发酵法
    2.1 固定化载体
    2.2 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和现状
3 深层液态发酵法
    3.1 深层液态发酵工艺
    3.2 影响深层液态发酵的因素
        3.2.1 通气供氧
        3.2.2 温度控制
        3.2.3 合适的放罐指标
4 总结与展望

(5)基于醋糟酸化改性的玉米秸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醋糟与玉米秸的产生与处理利用现状
        1.1.1 醋糟的产生与处理利用现状
        1.1.2 玉米秸的产生与处理利用现状
    1.2 厌氧消化和联合厌氧消化技术
        1.2.1 厌氧消化技术
        1.2.2 联合厌氧消化技术
    1.3 纤维素类物质改性技术研究
        1.3.1 纤维素类物质组成特点及其改性技术
        1.3.2 超低浓度酸改性技术
        1.3.3 水热改性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醋糟和玉米秸产甲烷潜力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2.1.3 试验设计
        2.1.4 分析方法
    2.2 醋糟BMP及其动力学分析
        2.2.1 不同基质微生物比(F/M)下醋糟产甲烷分析
        2.2.2 醋糟的理论产甲烷能力
        2.2.3 醋糟产甲烷的动力学分析
    2.3 玉米秸BMP及动力学分析
        2.3.1 不同基质微生物比(F/M)下玉米秸产甲烷分析
        2.3.2 玉米秸的理论产甲烷能力
        2.3.3 玉米秸产甲烷动力学分析
    2.4 玉米秸与醋糟产甲烷过程的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醋糟浸出液改性玉米秸及其对产甲烷性能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3.1.3 试验设计
        3.1.4 分析方法
    3.2 醋糟酸性物质浸出条件
        3.2.1 30℃条件下酸性物质浸出试验研究
        3.2.2 60℃条件下酸性物质浸出试验研究
        3.2.3 120℃条件下酸性物质浸出试验研究
        3.2.4 酸性物质浸出的适宜条件
    3.3 浸出液对玉米秸的改性效果
        3.3.1 不同改性条件对玉米秸物质组成的影响
        3.3.2 不同改性条件对玉米秸水解效果的影响
        3.3.3 浸出液改性与纯水改性的玉米秸物质组成对比
        3.3.4 浸出液改性与纯水改性的玉米秸水解产物对比
    3.4 浸出液改性玉米秸的厌氧消化性能
        3.4.1 不同浸出液改性条件下的产甲烷性能
        3.4.2 不同浸出液改性条件下的产甲烷过程
        3.4.3 浸出液改性与纯水改性的产甲烷性能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醋糟改性玉米秸及其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4.1.3 试验设计
        4.1.4 分析方法
    4.2 醋糟改性玉米秸效果研究
        4.2.1 醋糟与玉米秸混合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4.2.2 改性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4.2.3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4.3 醋糟改性玉米秸条件下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
        4.3.1 物料混合比对醋糟和玉米秸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4.3.2 改性温度对醋糟和玉米秸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4.3.3 改性时间对醋糟和玉米秸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4.4 醋糟改性玉米秸条件下联合厌氧消化的近同步研究
        4.4.1 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的近同步过程研究
        4.4.2 联合厌氧消化对玉米秸延滞期的影响
    4.5 沼渣的物质组成和再利用
        4.5.1 沼渣的物质组成
        4.5.2 沼渣的再利用
    4.6 小结
第五章 醋糟改性玉米秸机理及其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物质转化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设计
        5.1.4 分析方法
    5.2 醋糟改性玉米秸的机理研究
        5.2.1 醋糟改性玉米秸对物料的微观结构影响
        5.2.2 醋糟改性玉米秸对物料的物理化学结构影响
        5.2.3 水解产物的组成及其对厌氧消化的抑制作用
    5.3 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物质转化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机制
        5.3.1 联合厌氧消化过程SCOD的转化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5.3.2 联合厌氧消化过程纤维素类物质转化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5.3.3 联合厌氧消化过程VFAs的转化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化及其对物质转化和产甲烷性能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原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分析方法
    6.2 细菌群落演化规律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研究
        6.2.1 细菌多样性指数
        6.2.2 细菌菌群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对物料水解酸化的影响
        6.2.3 细菌菌群组成的丰度及其对物料水解酸化的影响
        6.2.4 样本间多样性分析
        6.2.5 细菌群落与乙酸、丙酸和丁酸转化及产甲烷性能的相关性
    6.3 古菌群落演化规律及其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研究
        6.3.1 古菌多样性指数
        6.3.2 古菌菌群组成多样性
        6.3.3 古菌菌群组成丰度及其对物料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6.3.4 样本间多样性分析
        6.3.5 古菌群落与乙酸、丙酸和丁酸转化及产甲烷性能的相关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与导师简介
博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食醋的离心澄清和澄清剂澄清的工艺优化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醋概况
        1.1.1 食醋的定义及种类
        1.1.1.1 食醋的定义
        1.1.1.2 食醋的种类
        1.1.2 食醋的营养成分
        1.1.2.1 有机酸
        1.1.2.2 氨基酸
        1.1.2.3 糖类
        1.1.2.4 无机物及维生素
        1.1.2.5 香气成分
        1.1.3 食醋的营养价值及生理作用
        1.1.3.1 抗疲劳
        1.1.3.2 抗菌、杀菌作用
        1.1.3.3 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
        1.1.3.4 抗氧化、抗衰老、美容养颜
        1.1.3.5 抗癌作用
        1.1.3.6 减肥降脂作用
        1.1.3.7 预防骨质疏松症
        1.1.3.8 肝脏和肾脏保护作用
        1.1.3.9 促消化作用
    1.2 食醋发酵生产工艺简介
        1.2.1 食醋固态发酵传统工艺
        1.2.2 食醋固态发酵新型工艺
        1.2.2.1 酶法液化通风回流食醋酿造法
        1.2.2.2 蒸饭法
        1.2.3 山西老陈醋的发酵生产工艺
    1.3 食醋产生浑浊的原因
    1.4 食醋的澄清技术研究进展
        1.4.1 澄清剂法
        1.4.1.1 壳聚糖
        1.4.1.2 膨润土
        1.4.1.3 硅藻土
        1.4.1.4 活性炭
        1.4.1.5 复合澄清剂
        1.4.1.6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
        1.4.2 离心分离技术
        1.4.3 其他技术
        1.4.3.1 膜分离技术
        1.4.3.2 酶技术
    1.5 食醋澄清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澄清剂澄清工艺的优化及澄清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1.3.1 澄清剂的制备
        2.1.3.2 不同离心条件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1.3.3 各种单一澄清剂对食醋的澄清
        2.1.3.4 复合澄清剂的筛选
        2.1.3.5 复合澄清剂澄清食醋的单因素试验
        2.1.3.6 复合澄清剂澄清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2.1.3.7 理化指标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离心条件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2.2 各种单一澄清剂对食醋的澄清效果
        2.2.3 复合澄清剂的筛选
        2.2.4 复合澄清剂澄清食醋的单因素试验
        2.2.4.1 复合澄清剂配比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2.4.2 处理温度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2.4.3 处理时间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2.4.4 离心转速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2.4.5 离心时间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2.2.5 复合澄清剂澄清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2.2.5.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2.5.2 响应面分析
        2.2.5.3 食醋最佳澄清效果的条件验证试验
        2.2.6 食醋澄清效果及品质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澄清工艺优化与澄清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3.1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的配制
        3.1.3.3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澄清条件的优化
        3.1.3.4 理化指标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的单因素试验
        3.2.1.1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A,B组分用量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3.2.1.2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处理温度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3.2.1.3 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处理时间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3.2.1.4 离心转速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3.2.1.5 离心时间对食醋澄清效果的影响
        3.2.2 响应面优化ZTC1+1-II型天然澄清剂的澄清条件
        3.2.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3.2.2.2 响应面分析
        3.2.2.3 食醋最佳澄清效果的条件验证试验
        3.2.3 食醋澄清效果及品质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五种食醋质量及香味物质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醋概述
        1.1.1 食醋概念及营养功能
        1.1.2 中国食醋发展历史
        1.1.3 中国食醋发展现状
        1.1.4 世界食醋产业发展趋势
    1.2 食醋酿造技术原理
        1.2.1 淀粉糖化
        1.2.2 酒精发酵
        1.2.3 醋酸发酵
        1.2.4 食醋的陈酿后熟作用
    1.3 食醋的生产工艺
        1.3.1 固态发酵法
        1.3.2 液态发酵法
    1.4 食醋主要香味组成物质
        1.4.1 醇类
        1.4.2 酯类
        1.4.3 醛类
        1.4.4 酸类
        1.4.5 酮类
        1.4.6 杂环类
    1.5 食醋中香味物质富集及提取技术
        1.5.1 顶空法
        1.5.2 同时蒸馏萃取
        1.5.3 液液萃取法
        1.5.4 固相微萃取
    1.6 食醋香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1.7 研究内容与意义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五种食醋质量检测及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五种食醋香味物质的 GC-MS 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样品预处理
        3.1.3.2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3.1.3.3 质谱测定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5 种固态发酵食醋香味物质的组成、种类与相对含量
        3.2.2 5 种固态发酵食醋香味物质类型与相对含量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 HACCP 的食醋安全生产控制技术体系
    4.1 食醋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
    4.2 危害分析
    4.3 HACCP 关键控制点的建立
    4.4 HACCP 计划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吸附包埋法固定化醋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麦芽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概述
        1.1.1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载体的选择
        1.1.2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方法的选择
        1.1.3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食品与发酵行业中的应用
    1.2 酿造醋概述
        1.2.1 酿造醋发酵机理
        1.2.2 酿造醋原料
        1.2.3 酿造醋菌株
        1.2.4 一般酿造醋发酵工艺
        1.2.5 麦芽醋发酵工艺
    1.3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酿造醋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菌株与培养基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方法
        2.4.1 醋酸菌固定化
        2.4.2 麦芽醋发酵工艺流程
        2.4.3 麦汁的制备
        2.4.4 麦汁酒精发酵液的制备
        2.4.5 固定化醋酸菌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2.4.6 反应器中酿造麦芽醋试验
        2.4.7 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比较
        2.4.8 试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4.9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醋酸菌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3.1.1 不同载体固定化醋酸菌的性能比较
        3.1.2 不同载体固定化醋酸菌的连续使用稳定性
        3.1.3 扫描电镜
    3.2 醋酸菌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3.2.1 醋酸菌菌悬液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2 吸附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3 PVA 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4 PVA 与玉米芯比例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5 冷冻温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6 冷冻-解冻次数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7 响应面法优化醋酸菌固定化条件
    3.3 麦汁糖化工艺及麦汁成分测定
    3.4 麦汁酒精发酵液的制备
    3.5 固定化醋酸菌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2 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3 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4 摇床转速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5 响应面法优化醋酸发酵工艺条件
    3.6 反应器中酿造麦芽醋试验
        3.6.1 醋酸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酒精度与酸度的变化
        3.6.2 固定化醋酸菌的连续使用稳定性
    3.7 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比较
4 讨论
    4.1 醋酸菌细胞固定化
        4.1.1 醋酸菌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4.1.2 醋酸菌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4.2 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研究
    4.3 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发酵性能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生产广式米醋的作用机理及反应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醋概述
    1.2 木醋杆菌及细菌纤维素概述
    1.3 广式米醋概述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产酸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式米醋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及细菌纤维素膜对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板式成膜连续好氧发酵罐设计
    4.1 研制要求
    4.2 发酵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3 本章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固定化醋酸菌在醋酸发酵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固定化醋酸菌载体的选择
    1.1 无机载体
        1.1.1 水合氧化钛 (TiO2·H2O) 固定法
        1.1.2 瓷料块固定法
        1.1.3 木炭球固定法
    1.2 有机合成高分子载体
        1.2.1 聚丙烯纤维固定法
        1.2.2 聚氨酯泡沫固定法
        1.2.3 聚乙烯醇固定法
    1.3 天然高分子载体
        1.3.1 玉米芯固定法
        1.3.2 纤维素固定法
        1.3.3 卡拉胶固定法
        1.3.4 海藻酸盐固定法
    1.4 复合载体
2 固定化方法
    2.1 吸附法
    2.2 包埋法
    2.3 其他方法
3 固定化醋酸菌与游离醋酸菌发酵比较
4 前景展望

四、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一氧化碳梭菌(Clostridium carboxidivorans P7)合成气制醇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 沈少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2]四大名醋风味成分分析及镇江香醋香气释放规律研究[D]. 李攀恒.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3]非对称结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 覃航. 湖南大学, 2020(01)
  • [4]食醋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现状[J]. 陈程鹏,邱晓曼,洪厚胜. 中国调味品, 2020(01)
  • [5]基于醋糟酸化改性的玉米秸近同步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研究[D]. 温宏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1)
  • [6]食醋的离心澄清和澄清剂澄清的工艺优化及效果比较[D]. 尹秀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7]五种食醋质量及香味物质特征分析研究[D]. 周钰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吸附包埋法固定化醋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麦芽醋中的应用[D]. 任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9]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生产广式米醋的作用机理及反应器设计[D]. 陈思谦. 暨南大学, 2013(01)
  • [10]固定化醋酸菌在醋酸发酵中的应用研究[J]. 李历,郭会明,李军庆,张庆文,洪厚胜. 中国酿造, 2013(03)

标签:;  ;  ;  ;  ;  

纤维固定细胞反应器在食醋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