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规律研究

烧烤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饮食是诱发癌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杂环胺是肉品在高温加工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与自由基机制而形成的一类致癌致突变化合物。杂环的形成受物理与化学因素的影响,如加工温度与时间,加工方式与设备,以及前体物等。目前肉品加工过程形成的杂环胺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杂环胺的各个方面展开研究,如在不同食品中的形成与出现,暴露的水平,生物利用效率,生物转移和致癌性,从而确定其对人类癌症形成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加工方法与国外的有较大差异,且国内尚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烧烤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形成量与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天然抗氧化剂对烧烤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传统肉制品中杂环胺检测方法的研究选取烤鸭、烤羊肉、烧鸡、卤牛肉和肉松5种传统肉制品为对象分析其杂环胺含量,样品净化前处理通过串联Extrelut-PRS-C18柱进行固相萃取,经TSK-gelODS-80TM柱分离并以配备二极管阵列和荧光检测器的HPLC对杂环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中15种杂环胺的线性范围为0.01 ng·μL-1-1.0 ng·μL-1,检测限为0.02 ng·μL-1-0.3 ng·μL-1,回收率为61%-94%,相对标准偏差为2.4%-8.0%,该方法达到定量分析的要求。在传统肉制品中检测出6种杂环胺,且不同的肉制品中杂环胺的种类与含量不一致。9H-吡啶并[3,4-6]吲哚(Norharman)与1-甲基-9H-吡啶并[3,4-b]吲哚(Harman)均存在于所有肉制品中,含量分别为42.75 ng·g-1和33.9 ng·g-1。3-氨基-1-甲基-5H-吡啶并[4,3-b]吲哚(Trp-P-2)只存在于烤鸭与烤羊肉中,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在烤鸭、烤羊肉和肉松中检出,而2-氨基-9H-吡啶并[2,3-b]吲哚(AaC)、2-氨基-3-甲基-9H-吡啶并[2,3-b]吲哚(MeAaC)只存在于肉松中,其含量均小于2 ng·g~(-1)。2.加工方式对鸭肉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将鸭肉分别进行蒸煮、微波、炭烤、烘烤、油炸与煎烤加工处理,加工鸭肉中的杂环胺分析前处理通过串联Extrelut-PRS-C18柱进行固相萃取,经TSK-gel ODS-80TM柱分离并以配备二极管阵列和荧光检测器的HPLC对杂环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加工鸭肉的烹调损失及杂环胺的含量与种类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煎烤鸭肉中形成的杂环胺种类与含量最大,其次为炭烤、油炸、烘烤、微波与蒸煮鸭肉。9H-吡啶并[3,4-b]吲哚(Norharman)与1-甲基-9H-吡啶并[3,4-b]吲哚(Harman)存在于所有加工鸭肉中,其含量在0.1 ng·g-1-33 ng·g-1之间。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在煎烤与炭烤鸭肉中形成较多,含量在0.9 ng·g-1-17.8 ng·g-1之间。2-氨基-3甲基咪唑并[4,5-f]喹啉(IQ)只在煎烤与炭烤鸭肉中检出,含量在0.39 ng·g-1-4.19 ng·g-1之间。2-氨基-3,8-二甲基咪唑并[4,5-f]喹喔啉(MeIQx)在炭烤、烘烤、油炸与煎烤鸭肉中检出,含量高达4.49 ng·g-1,其他杂环胺含量均小于10 ng·g-1。加工鸭肉色泽随着加工温度升高而增加,但与杂环胺的形成量不存在相关性。3.原料肉中前体物含量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将牛、猪、羊、鸡、鸭和鹅肉分别在200℃下煎烤10 min,分析其原料肉中前体物的含量与加工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形成量,以探讨不同动物原料肉中杂环胺的形成量及原料肉中前体物的含量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原料肉中前体物含量差异较大,肌酸与葡萄糖的摩尔浓度比在0.89-9.84之间。加工肉制品中共检测出10种杂环胺,其中9H-吡啶并[3,4-b]吲哚(Norharman)与1-甲基-9H-吡啶并[3,4-b]吲哚(Harman)在加工肉品中含量最高,分别在10.90 ng·g-1-24.16 ng·g-1与4.64 ng·g-1-14.04 ng·g-1之间。而2-氨基-3,8-二甲基咪唑并[4,5-f]喹喔啉(MeIQx)在牛肉中形成量较高,达3.55 ng·g-1,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在禽肉中易于产生,其中鸡肉中含量最高,达15.26 ng·g-1。PhIP与肌酸和葡萄糖的摩尔浓度比存在相关性(P<0.05),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PhIP的形成量减少。4.模型体系中杂环胺形成的动力学研究以羊肉模型体系为对象对杂环胺形成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探讨加热温度、时间及前体物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羊肉分别在四个不同温度(160、180、200、220℃)下加热四个时间段(5、10、15、20 min),肉样中形成的杂环胺采用固相萃取并以配合二极管阵列和荧光检测器的HPL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肉中共检出IQ、MeIQx、4,8-DiMeIQx、PhIP、Norharman、Harman、Trp-P-2、Trp-P-1、AaC与MeAaC 10种杂环胺。随着加热温度与时间的增加,杂环胺的形成量增加,220℃下加热20 min,IQ、MeIQx、4,8-DiMeIQx、PhIP、Norharman、Harman、Trp-P-2、Trp-P-1、AaC与MeAaC的形成量分别为4.51 ng·g-1、10.99 ng·g-1、5.75 ng·g-1、7.44 ng·g-1、25.71 ng·g-1、22.04 ng·g-1、2.17 ng·g-1、1.80 ng·g-1、6.55 ng·g-1、6.32 ng·g-1。杂环胺前体物葡萄糖与肌酸的含量随着杂环胺形成量的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而肌酸酐则相反,呈正相关。杂环胺形成的机制遵循一种反应物浓度过量的双分子反应机制,为准一级反应。5.天然抗氧化剂对烤羊肉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将0.05%VE,0.1%与0.5%葡萄籽提取物,0.1%与0.5槲皮素添加于羊肉表面,分别在200℃下煎烤10 min,利用固相萃取-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HPLC分析烤羊肉中15种杂环胺的形成量,以探讨天然提取物对烤羊肉中杂环胺的形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羊肉中共检测出10种杂环胺,其中极性杂环胺4种,非极性杂环胺6种,总量达51.68 ng·g-1。在极性杂环胺中PhIP的形成量较高,达10.50 ng·g-1;非极性杂环胺中Norharman与Harman形成量较高,分别达19.66 ng·g-1与12.23 ng·g-1。烤羊肉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只对极性杂环胺有抑制作用。其中添加0.05%VE、0.1%槲皮素与0.5%槲皮素对杂环胺抑制作用不明显,添加0.5%葡萄籽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IQ,MeIQx,4,8-DiMeIQx与PhIP 4种极性杂环胺的生成(p<0.05),其生成量分别减少36.65%,67.73%,35.63%与30.00%。天然抗氧化剂对烤羊肉中非极性杂环胺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表格索引
  • 图形索引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1 杂环胺的分类
  • 2 杂环胺的生物毒性
  • 2.1 杂环胺的致突变性
  • 2.2 杂环胺的致癌性
  • 3 杂环胺的风险评估
  • 4 杂环胺的分析
  • 4.1 杂环胺的萃取
  • 4.2 杂环胺的测定
  • 5 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含量
  • 5.1 喹啉类杂环胺
  • 5.2 喹喔啉类杂环胺
  • 5.3 吡啶类杂环胺
  • 5.4 呋喃吡啶类杂环胺
  • 6 杂环胺的形成机制
  • 6.1 IQ型杂环胺的形成
  • 6.2 Norharman的形成
  • 6.3 PhIP的形成
  • 6.4 新的杂环胺和未确认的致突变化合物
  • 7 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因素
  • 7.1 模型体系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因素
  • 7.2 加工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因素
  • 8 杂环胺形成的抑制措施
  • 8.1 微波前处理
  • 8.2 添加碳水化合物
  • 8.3 添加抗氧化剂
  • 8.4 腌制
  • 9 存在问题与本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传统肉制品中杂环胺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样品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剂和材料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杂环胺的色谱行为
  • 2.2 工作曲线
  • 2.3 回收率
  • 2.4 精密度
  • 2.5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6 传统肉制品检测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加工方式对鸭肉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环胺分析的色谱图
  • 2.2 加工方式对鸭肉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
  • 2.3 加工鸭肉色泽与杂环胺形成量的关系
  • 2.4 不同加工处理鸭肉中杂环胺形成量的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原料肉中前体物含量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环胺分析的色谱图
  • 2.2 原料肉的基本化学成分
  • 2.3 原料肉经煎烤后杂环胺的形成量
  • 2.4 烤肉中杂环胺含量与原料肉中前体物的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模型体系中杂环胺形成的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4 反应动力学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加热温度与时间下杂环胺的形成量
  • 2.2 杂环胺形成的动力学
  • 2.3 不同加热温度与时间下前体物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烤羊肉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设计
  • 1.3 杂环胺萃取与HPLC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说明
  • 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烧烤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