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

李凤玉于敏(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门诊药房277100)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28-02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中药新剂型,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医特色,它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的优点。自1940年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柴胡注射液问世至今,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如刺五加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又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我国目前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就有109种,覆盖全国21个省市的1412家医院的5项调查发现,2005年1月--10月,中成药采购金额最高的20个品种中,注射剂占了16种[1]。然而,近10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69万余份,其中中药占了13.8%,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总数的50.9%。国家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达9种之多,分别是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莪术油注射剂,莲必治注射剂和细辛脑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如莲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肾衰竭,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以及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较高的死亡率,截至2006年上半年,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200余名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并导致其中部分患者死亡事件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果断而严厉的措施,暂停了7种鱼腥草系列注射剂的使用,引起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空前关注。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静脉系统给药,据高菁报道,中药静滴给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在其统计分析中构成比达75.68%,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2],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循环,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症不符致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虽然不像中药处方一样可随症加减,但每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功能主治,决不可滥用,作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时也不能离开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辨症论治,只有对疾病作出正确的中医辨症后,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而在临床“发烧用清开灵注射液,心血管病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这是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圈内形成的不成文法则,西医医生往往是以据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而说明书上陈述的多为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内容,功能主治或适应症也大多是西医病名,缺乏中医的描述。而中药的作用取决于药性,注射剂也不例外,中药注射剂属什么药性,说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不了解中药其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95%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所开,这些对中医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在适应症的选择上,必然是少了‘辨症论治’而多了‘望文生义’,从而在临床上滥用中药,直接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

2配伍不合理致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临床单独使用较少,多与其他药物(中西)联合使用。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溶液的ph变化,澄明度变化,颜色变化及出现絮状沉淀等一系列变化,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特别是和西药配伍使用,问题应当引起重视。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中报道的222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中,就有绝大部分病例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史。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注射液等奎诺酮类药物配伍时,会立刻出现混浊,有时有絮状沉淀临床统计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注,较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尽量单独使用。

3超剂量使用和滴速过快致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可导致不溶性颗粒增加,不溶性颗粒进入微血管,会造成水肿,肉芽肿,静脉炎,并可诱发热原反应和过敏反应,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3]。

4选用溶媒不当致过敏反应

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ph为4—6.5,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机会,一般应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在临床见不少医生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稀释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滴,其理由是复方丹参注射液大多是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这些患者又大多是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状况,不宜用5%或10%葡萄糖作溶媒如选用中药注射剂,照顾到高血脂,高血糖病人的用药禁忌,但却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不偿失。

5改变输注方式致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从植物,动物甚至是从矿药材中提取而成的,含有蛋白质,鞣质淀粉等杂质,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宜产生不良反应,而老人,孩子,体弱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对药物代谢力,机体耐受力差,也易发生中毒和机体过敏反应,应慎用中药注射剂,更不能随便更改输注方式。

6配药操作不规范致不良反应

严格避免二次污染,连续输注液体,组与组之间应使用中性液体间隔续滴。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增强中药注射剂自身的安全性,如何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注射剂?尽量避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如清开灵注射液:其功能是清热,化痰,醒神,主要用于热病所致神昏,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而外感风寒者不适用。

(2)遵守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的原则,特别是不与其他药物混用,如现在已确认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乳糖红霉素等配伍使用,双黄连注射液禁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伍使用。

(3)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中药注射剂应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并缓慢滴注,以减轻不良反应。如清开灵静滴1日量为20—40ml要求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滴速要慢,儿童应控制在20--40滴/分钟,成人在40—60滴/分钟为宜[4]。

(4)根据注射液本身的酸碱性等特点选用适宜的溶媒。

(5)由于输注方式对中药注射剂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随便更改注射途径,临床上有少数医生擅自将肌内注射的针剂加入到注射液中静滴,这是绝对禁止的,中药注射剂严格按照输注要求,分清肌肉注射于静脉注射。并在用药过程密切观察病人,做好抢救准备,备好急救药品: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

(6)所有使用单位要求一切操作应遵循无菌程序,规范操作,避免二次污染。

所以,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请谨慎选用中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1]王苏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专家呼吁开展评价,健康报[N]2006,2[3].

[2]高菁,朱令元:1199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6)335—337.

[3]王晓瑜,王宏敏:中药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探析及防范[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3).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05—613.

标签:;  ;  ;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