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论文-苏攀峰,陈盛,许剑锋,周帅,刘艳芳

葛仙米论文-苏攀峰,陈盛,许剑锋,周帅,刘艳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葛仙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葛仙米水溶性多糖,预处理,提取,苯酚-硫酸法

葛仙米论文文献综述

苏攀峰,陈盛,许剑锋,周帅,刘艳芳[1](2019)在《葛仙米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葛仙米中水溶性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对葛仙米水溶性多糖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并对苯酚-硫酸法测其多糖含量的方法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葛仙米水溶性多糖含量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水浴100℃、加热时间6 h、料液比1∶500,提取的多糖含量达32. 65%。葡萄糖标准溶液浓度(y)在0—0. 1 m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0. 1202x-0. 0054,R2=0. 9997;苯酚-硫酸法测定葛仙米水溶性多糖的精密度、重现性和显色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 289%和0. 584%,说明测定结果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显色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 13%、RSD为1. 18%,表明加样回收率高、结果可靠。(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洪权,柏玉冰,谢文剑,刘晓红,刘飞波[2](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葛仙米多糖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优化葛仙米多糖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为考察因素,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葛仙米多糖的提取工艺。葛仙米多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0(g/mL),浸提温度97℃、浸提时间110 min,在该条件下,葛仙米多糖的提取率为29.14%,与理论值30.64%相近。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度高,说明该模型切实可行,同时为葛仙米多糖的加工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7期)

易思富,田云[3](2019)在《葛仙米跑道池规模化培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葛仙米是一种营养丰富、开发应用价值较高的淡水微藻。其对生长环境要求很苛刻,野生分布区域狭窄,多年来人工培养技术主要采用塑料桶和玻璃缸等简单方式。本文介绍了一种跑道池培养葛仙米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以期为实现葛仙米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汪琼[4](2019)在《葛仙米基因组及其藻蓝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念珠藻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 Kützing),是久负盛名的食药两用藻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葛仙米在抗氧化等方面的资源价值愈发凸显。本研究以恩施地区珍稀念珠藻葛仙米为材料,采用第叁代基因组测序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葛仙米全基因组解析,克隆其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重要亚基的编码基因,Ns-PC-α和Ns-PC-β,并进行原核表达,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以无污染鲜活葛仙米藻体材料,提取其总DNA,进行基因组测序,首次获得恩施珍稀念珠藻葛仙米的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包含一条染色体,四个质粒,全长约66.8兆bp;G+C%含量达41.6%;预测葛仙米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基因达7125个,占其基因总量的98.9%。其中发现涉及氨基酸和维生素代谢的基因分别有254与196个,包括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生物素的代谢基因,这些基因是葛仙米食药价值的重要证据;(2)、设计基因特异引物,克隆葛仙米的藻蓝蛋白亚基基因Ns-PC-α和Ns-PC-β.Ns-PC-α和Ns-PC-β以双顺反子形式存在,Ns-PC-α位于Ns-PC-β下游。Ns-PC-α与Ns-PC-β基因编码蛋白多肽链上含有结合藻蓝胆素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点;模拟其高级结构,发现Ns-PC-α和Ns-PC-β单亚基均含有7个α-螺旋,除N端α-螺旋外,其它几个α-螺旋进一步折迭形成疏水核心区;并且,Ns-PC-α和Ns-PC-β单亚基结构上能够较好吻合,形成一稳定而封闭的单体,弧度近2π/3.该结构可能为其进一步建构叁聚体提供基础;(3)、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原核表达显示Ns-PC-α和Ns-PC-β分子量为近20kDa.分离纯化葛仙米藻蓝蛋白亚基Ns-PC-α和Ns-PC-β基因原核表达蛋白,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鉴定。ABTS+.作为底物,结果显示两种亚基蛋白Ns-PC-α和Ns-PC-β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并且其自由基清除活性与添加蛋白量成正比例。(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刘羽鑫,王文林,陈小兰,向守曲,彭未娟[5](2019)在《葛仙米的培养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葛仙米味道鲜美,食药俱佳,极具经济价值,然而受到自然条件与环境污染的制约,其产地和产量极小,自然产量无法满足需求。该文通过综述近15年的研究成果,对葛仙米的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自然生长条件、人工培养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其培养的最佳环境,为进一步完善葛仙米人工培养技术、提高产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8期)

周熙,柏玉冰,申磊,符春花,张瑞华[6](2019)在《单因素法考察葛仙米多糖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利用葛仙米多糖资源,基于多糖和单糖含量考察其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法,对工艺中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以及液料比进行考察。最佳提取方式为水浴提取,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5 h,液料比200︰1 mL/g,提取3次,此条件下测得不同批次的样品中粗多糖平均得率为51.51%,水解衍生后其组成为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单糖总量平均得率为28.72%。研究结果准确可靠,可为后续葛仙米地方质量标准中多糖提取、纯化、水解和含量测定等研究奠定基础,为规范葛仙米相关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余佳,张瑞华,王生,许文琦,王玉兰[7](2019)在《葛仙米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的体外抗炎和抗紫外活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葛仙米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的抗炎和抗紫外活性进行体外比较研究。方法:通过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和TNF-α,比较葛仙米中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的抗炎活性;通过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辐照诱导NIH-3T3成纤维细胞损伤,考察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的抗紫外损伤活性。结果:体外抗炎结果显示LPS能极显着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和TNF-α(P<0.01),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均能极显着抑制LPS诱导RAW264.7分泌的NO和TNF-α的含量水平(P<0.01),其中藻红蛋白抑制NO分泌能力高于藻蓝蛋白,藻蓝蛋白对TNF-α的分泌抑制作用高于藻红蛋白。体外抗紫外损伤结果显示UVB 4000 mJ/cm~2可以成功诱导NIH-3T3细胞的紫外损伤,但是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对NIH-3T3细胞的紫外损伤并无明显保护作用。结论:葛仙米中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具有很好的体外抗炎活性,但两者对UVB诱导的细胞损伤并无明显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陈静远[8](2019)在《食用蓝藻葛仙米和地木耳的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葛仙米(Mostoc Spaeroides)和地木耳(Nostoc Commune Vauch)属于蓝藻门念珠藻属,均是具有食用价值的蓝藻。二者在进化上亲缘关系很近,而生境不同,葛仙米为水生蓝藻,主要生长在水稻田中,地木耳则为陆生蓝藻,分布广泛。本文通过研究水分胁迫和盐胁迫对葛仙米和地木耳光合作用的影响,比较两种念珠藻光合作用对环境胁迫响应的差异,探讨了蓝藻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环境的适应机制,同时为这两种食用蓝藻的人工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BG110配置不同浓度的山梨醇溶液,模拟水分胁迫环境,研究葛仙米和地木耳光合作用应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随着山梨醇浓度的增加,葛仙米和地木耳光合机构的PSII的Fv/Fm都呈下降趋势,葛仙米Fv/Fm的IC5o浓度为1.03 M,而地木耳的则为1.22 M。PSI在山梨醇浓度≤IM时,PSI的Pm并无显着性差异,当山梨醇浓度达到1.5 M时,葛仙米和地木耳Pm分别显着性下降了 78.62%和63.25%。这些结果表明无论是葛仙米还是地木耳,其光合机构应对水分胁迫环境,PSII均比PSI更加敏感。相对于葛仙米,地木耳光合机构PSII和PSI在水分胁迫下耐受性更高。同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快速光强响应实验表明地木耳比葛仙米在水分胁迫环境下也具有更高的光合潜能。随着山梨醇浓度的增加,葛仙米和地木耳的热耗散机制Y(NPQ)被强烈激发,当山梨醇浓度达到1.5 M时,葛仙米和地木耳的Y(NPQ)都分别增加了 6.5倍和11倍左右。二者的光合环式电子传递量子效率Y(CEF)/Y(II)也被强烈激发,在山梨醇浓度达到1.5 M时,地木耳和葛仙米的Y(CEF)/Y(II)分别增加了 17倍和13倍左右。这些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环境下,二者光合保护机制均被有效激发,但地木耳相较于葛仙米,其保护机制更加有效。同时本实验利用BG110配置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研究人工液体培养和野生地木耳光合作用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培养实验表明野生和人工液体培养地木耳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人工液体培养的地木耳为球状,而野生地木耳为片状。光合作用实验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两种状态的地木耳PSI均比PSII更加稳定,但野生比人工液体培养地木耳在低盐胁迫下具有更高的光合潜能。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快速光强响应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培养地木耳无论是否受到盐胁迫均对高光非常敏感,而野生地木耳在0.2 M NaCl条件下,在高光下依然具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在应对盐胁迫环境,野生相对于人工培养地木耳其光合机构保护机制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罗诚,周熙,王希,刘水平,符春花[9](2019)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葛仙米干品中16种微量元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葛仙米中16种元素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以铑、铟、铼为内标物,用ICP-MS同时测定16种元素。结果 16种元素的检出限在0.002~0.03mg/kg之间,方法精密度的RSD为0.64%~9.18%,16种元素加标回收率82.8%~103.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定量准确,将为葛仙米样品中重金属水平及使用安全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19年01期)

魏芬芬,王文娟,贺青华,张波[10](2018)在《葛仙米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葛仙米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活性功能,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对葛仙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葛仙米培养条件、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的优化,以及少部分的活性功能研究。综述葛仙米中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等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以及调节脂代谢等活性功能,为葛仙米资源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33期)

葛仙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优化葛仙米多糖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为考察因素,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葛仙米多糖的提取工艺。葛仙米多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0(g/mL),浸提温度97℃、浸提时间110 min,在该条件下,葛仙米多糖的提取率为29.14%,与理论值30.64%相近。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度高,说明该模型切实可行,同时为葛仙米多糖的加工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葛仙米论文参考文献

[1].苏攀峰,陈盛,许剑锋,周帅,刘艳芳.葛仙米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9

[2].李洪权,柏玉冰,谢文剑,刘晓红,刘飞波.响应面法优化葛仙米多糖提取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3].易思富,田云.葛仙米跑道池规模化培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汪琼.葛仙米基因组及其藻蓝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湖北民族大学.2019

[5].刘羽鑫,王文林,陈小兰,向守曲,彭未娟.葛仙米的培养与利用[J].科技资讯.2019

[6].周熙,柏玉冰,申磊,符春花,张瑞华.单因素法考察葛仙米多糖提取工艺[J].食品工业.2019

[7].余佳,张瑞华,王生,许文琦,王玉兰.葛仙米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的体外抗炎和抗紫外活性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9

[8].陈静远.食用蓝藻葛仙米和地木耳的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D].湖北师范大学.2019

[9].罗诚,周熙,王希,刘水平,符春花.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葛仙米干品中16种微量元素的研究[J].食品与药品.2019

[10].魏芬芬,王文娟,贺青华,张波.葛仙米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

标签:;  ;  ;  ;  

葛仙米论文-苏攀峰,陈盛,许剑锋,周帅,刘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