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 ——以四家诗为主要对象

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 ——以四家诗为主要对象

论文摘要

汉代《诗》学是汉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汉代学术往往首先着眼于此。然而关于汉代《诗》学的渊源问题,却向来争讼不绝、难有定见。幸而大地献宝,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的相继出现,使得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史、《诗》学史得到了改写,这也为重新审视汉代《诗》学渊源提供了契机。故而本文结合最新考古发现、辑佚资料、传世文献及学界成果,主要从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入手,着力于理清孟子与汉代四家诗之间的深层渊源,并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探讨。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对孟子与战国秦汉《诗》学发展关系的纵向考察,主要从学术渊源、地缘关系、时代变换与孟子地位变迁三个层面,探讨孟子与周秦两汉的《诗》学渊源。从学术渊源来看,孟子秉承了孔子《诗》学的余续又有所发展,不仅把《诗》作为构建自己哲学思想的基石,而且还从“王道”与“性情”两个角度界定了《诗》的价值,这为汉代《诗》学阐释的王道倾向和性情特点奠定了基础;从地缘关系来看,孟子的活动与《孟子》的流布,主要集中在齐鲁和南楚地区,而这两大区域恰恰是春秋以来《诗》的主要传播地与保存地,共同的地域文化倾向及共同的传承者,为两者在秦汉年间的汇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孟子》的地位演变来看,汉代的《孟子》虽位列诸子,但已经被汉儒视为解读经典的辅翼之书,甚至也享有经书的待遇,《孟子》在汉代的地位之尊,也正是汉代《诗》学重视孟子其人其书的原因与表现。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以鲁、齐、韩、毛四家诗为主体,从各自的学术渊源、经学特征、诗学主旨、诗义承袭和学者接受等角度,分析了孟子与四家诗的深层关联。第二章为孟子与鲁诗关系的研究。经过考查发现,被视为鲁诗乃至汉代《诗》学发展纲领的鲁诗“四始”观,其对《诗》的经学化定位直接受到了孟子“迹熄诗亡”说的影响,这同时也证实了汉代《诗》的经学化倾向与孟子《诗》学的直接关联;此外,不仅鲁诗的诗义阐释与《孟子》关系密切;甚至鲁诗学者的著述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孟子的影响:例如司马迁《史记》的史学定位与史料选择,赵岐《孟子章句》的章指设置等均源于对孟子《诗》学不同层面的贯彻。第三章着眼于孟子与齐诗的关联。指出影响齐诗乃至汉代学术发展的阴阳五行观,其远源正是思孟学派的“五行观”;此外,齐诗“匡扶邦家”的经学意图和“以诗为谏”的用诗方式,也均源于对孟子“诗载王道”观的贯彻。第四章着重考察了孟子与韩诗的关联。韩诗展现出了强烈的宗孟特点:这不仅表现为韩婴对孟子《诗》学正传地位的高度肯定;同时《韩诗外传》的诗义阐释和《诗》学解读也全然因袭了孟子“诗载王道”和“以意逆志”的《诗》学观;此外,其仁政思想、士人观与圣人观,也直接导源于孟子。第五章是对孟子与毛诗关系的判断。相关研究主要从《毛诗序》、《毛诗故训传》、《毛诗笺》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毛诗著作入手。就《毛诗序》而言,经考证《毛诗序》中《诗》“发乎情”的观点源于思孟学派的性情观,而孟子的性情思想又是其直接渊源;另外,不仅《毛诗序》的诗义阐发多与孟子相合;其《诗》学阐释的王道政教倾向也源于孟子的“诗载王道”观。再者,《毛诗故训传》的政教意图、诗义阐释也同样对孟子多有承传。此外,郑玄《毛诗笺》与《毛诗谱》的成书也正是源于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观。以上四章不仅从文本角度出发,通过对《孟子》与各家最具代表性的《诗》学主张和学术思想关联的梳理与比较,指其影响、辩其得失;同时还根据汉儒对师学家法的重视,把四家诗学者在著述、言行、思想倾向等诸多方面与孟子的相涉之处纳入探讨范围,以便对汉代《诗》学发展与孟子的关联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体认和把握。其中司马迁、赵岐、郑玄均有专节论述,而翼奉、班固、匡衡、蔡邕等则散入不同章节。考查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判定某家某派或某一人之风格,而在于从中发现整个汉代《诗》学承袭《孟子》的整体走向,并由此判定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的结语部分为总论,基于前面几章的分析指出,汉代《诗》学发展存在着以《荀子》为体、以《孟子》为用的“荀皮孟骨”现象,汉代《诗》学发展走的是外在祖荀、内在宗孟的发展理路。荀子对汉代《诗》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表面,而孟子对汉代《诗》学的影响却是根本和深远的:汉代《诗》学的发展进程赖孟子而定;汉代《诗》学发展重政教亦重性情的阐释路径由孟子而开,汉代四家诗的核心价值均源于对孟子的承袭;四家诗的思想,包括阴阳五行、仁政、性情观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孟子的影响;四家诗学者的著述也因孟子受益良多;此外四家诗在诗义阐释等诸多方面也与孟子密切相连。以上观点足以证明,汉诗源于荀子的定见应当改写,孟子才是汉代《诗》学发展渊源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新资料的使用和新观点的提出。一、新资料的运用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成果的涌现,大大改变了学界对先秦两汉时代学术状况的既定看法。杜维明先生曾评论说,郭店竹简的发现使得整个早期中国哲学史都应随之重写;而阜阳汉简《诗经》、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等一系列考古成果的问世,也为先秦两汉《诗》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思维向度。因此,在采纳传统资料的同时,本文也把近年来与孟子与汉代《诗》学研究关系密切的重大考古成果,悉数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以期对两者的关系给予更为中肯的评价。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简部分、阜阳汉简《诗经》、以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等。二、新观点的提出1、对孟子与《诗》的关系的新判定。历来人们所论多集中于孟子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赋予,而打破狭隘文学概念的局限却会发现:对于孟子而言,《诗》不仅是记录王道政教的载体与教科书;而且也是孟子哲学的根基与源泉——《诗》不仅为孟子的仁政举措提供了思想范本,同时也是其性善思想的直接来源。2、对孟子与《诗》的政教功能的新探讨。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正是孟子首先完成了对《诗》之文本的政教意义的重新赋予,从而使得《诗》三百在脱离了乐舞辅助之后,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政治教化功能。汉人解《诗》无不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来看,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3、对汉代《诗》学重政教、亦重性情的双重阐释路径与孟子关联的新体认。打破了长久以来把孟子《诗》学视为政治之学的定论,指出性情之学和政治之学共同构成孟子《诗》学的两翼。一方面,孟子对《诗》的政教意义的赋予开启了汉代以《诗》为史、以《诗》为谏的政教《诗》学解读方式,成为汉代《诗》的经学化特征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孟子《诗》学中的性情因素,也为汉代《诗》学阐释所继承,并突出表现为《诗》“发乎情”的观点。4、对孟子与汉代《诗》学源流关系的新观照。打破了以往仅从文本角度分析孟子和汉代四家诗关联的做法,选择从发生学的角度寻找二者之间的深层关联,从地缘关系和共同承传者的角度阐释汉代《诗》学承袭孟子的深层原因。5、对孟子与四家诗的核心《诗》学价值观的新审视。(1)对鲁诗“四始”设置意图与孟子《诗》学关系的溯源。鲁诗“四始”设置的经学意图向来争讼不绝,难有定见。而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鲁诗“四始”设置正是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的切实反映。作为鲁诗乃至汉代四家诗的纲领性观点,鲁诗“四始”对孟子的承袭,足以反映出孟子《诗》学在汉代《诗》的经学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2)对孟子与齐诗阴阳五行关系的新界定。指出影响齐诗乃至汉代学术发展的阴阳五行观并非源于邹衍,而是源于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这一观点的提出得益于本文的另一新发现:通过考证,汉代列入孟子名下的著作,除目前所知的《孟子》七卷及《孟子外书》四篇以外,还包括了“阴阳家《孟子》”一卷。(3)指出韩诗对孟子《诗》学地位的高度认可。本文发现,韩诗在《诗》学发展脉络中对孔子、孟子的《诗》学地位存在等量齐观的现象,这意味着韩诗对孟子仅次于孔子的《诗》学渊源地位的肯定与认可。这一发现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以荀子为韩诗正传的定见。(4)对《毛诗序》《诗》“发乎情”观点的思想溯源。结合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指出,孟子的性情思想是毛诗《诗》“发乎情”观点的直接导源。6、对孟子《诗》学在汉代影响的多维观照。打破了就《诗》论《诗》的研究模式,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孟子《诗》学对四家诗的影响,例如指出赵岐《孟子章句》具有开创意义的篇章安排、章指设置正是源于孟子的“以意逆志”观;《史记》的史学观和重要史料的取材也受到了孟子的影响;此外,汉代士人观的形成同样与孟子的诗义赋予关联密切。7、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中的地位的重新界定。颠覆了学界以荀子为汉代《诗》学正宗的主流观点。经过深入分析和综合探讨指出,汉代《诗》学承传中存在着“荀皮孟骨”现象:汉诗对荀子的承袭多是行之于表面的,而对孟子的承袭却融入到了整个汉代《诗》学的价值体系当中,孟子才是汉代《诗经》学的主要渊源。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孟子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 (二) 对汉代《诗》学渊源问题的重新审视
  • (三) 重大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
  • 二、研究现状
  • 三、所据文献与目标要求
  • 第一章 孟子与周秦两汉《诗》学发展关系溯源
  • 第一节 “恒久至道”:诗承渊源严秉孔学
  • 一、“述礼乐,备王道”——孔子对《诗》的经典地位的重新确立
  • (一) “述礼乐”
  • (二) “备王道”
  • 二、“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对孔门学术的坚守
  • 三、“继往圣,开来学”——孟子对孔子《诗》学的继承与发展
  • (一) “政治之学”
  • (二) “性理之学”
  • 第二节 “江山之助”:《诗》、《孟》流传并济齐楚
  • 一、《诗》的保存与流传:“惟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 (一) 齐鲁
  • 1、溯源:“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 2、表现:“汉之师儒,齐鲁为盛”
  • (二) 楚地
  • 1、表现:楚地“颇有《诗》、《礼》”
  • 2、溯源:“兰陵郁其茂俗”
  • 二、孟子与《诗》学传播在齐鲁与楚地的汇流
  • (一) “传道之所”:孟子学说在稷下的流布
  • (二) “诗礼之乡”:孟子传播与《诗》学发展在邹鲁的汇流
  • (三) “多能讽诵”:孟学南传及性情、王道《诗》学观在楚地的融汇
  • 第三节 “时运交移”:《孟子》辅经地位在汉代的确立
  • 一、汉代孟子的学术地位:“黜诸子而尊孟子”
  • (一) “孟子首置博士”
  • (二) 盐铁之论“多本孟子之言”
  • (三) 《孟子》注本的频现
  • 二、《孟子》与汉代经学的深层关联:“有六经,不可以无《孟子》”
  • (一) 《孟子》在汉代的学术定位:“序《诗》、《书》”
  • (二) 汉儒对《孟子》的广泛承袭:“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
  • 第二章 孟子与鲁诗
  • 第一节 孟子《诗》说与鲁诗的经学化
  • 一、鲁诗“四始”与孟子渊源
  • (一) “四始”释义
  • (二) 鲁诗“四始”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说
  • (三) 鲁诗“四始”与汉代《诗》的经学化
  • 二、鲁诗“以诗为谏”的经世致用方式对孟子的继承
  • (一) 以美刺言诗
  • (二) “以三百五篇谏”
  • 第二节 鲁诗诗义阐释中的绍孟倾向
  • 一、“颇重训诂”:字句使用对《孟子》的背离与承袭
  • (一) 背离:鲁诗与《孟子》用字差异辨析
  • (二) 承袭:孟子开鲁诗以字义释《诗》先河
  • 二、“尤重先秦古义”:诗义阐释对《孟子》的重视
  • (一) 对孟子独特释义的承袭
  • (二) 对孟子诗义中哲学观点的采纳
  • 三、“颇守典章之遗”:对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高度关注
  • 第三节 司马迁对孟子的推尊:“粲若经传,继乎六籍”
  • 一、司马迁与鲁诗
  • 二、司马迁对孟子《诗》学地位的肯定
  • 三、司马迁与汉代孟子地位的提升
  • 四、《史记》在主旨与选材上对孟子的重视
  • (一) “孔子惧而作春秋”:孟子对《史记》创作宗旨的影响
  • (二) “祖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对《孟子》尧舜题材的采纳
  • 第四节 赵岐对孟子的推尊:“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
  • 一、赵岐与鲁诗
  • 二、赵岐身世与注《孟》动机
  • 三、赵岐对孟子的推崇与评价
  • (一) “命世亚圣之大才”:对孟子“亚圣”身份的判定
  • (二) “尤长于《诗》、《书》”:对孟子《诗》学地位的认同
  • 四、《孟子章句》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采纳
  • (一) 赵岐对“以意逆志”的理解
  • (二) 《孟子章句》的章指设置对“以意逆志”的体现
  • 第三章 孟子与齐诗
  • 第一节 齐诗与孟子的地缘关系
  • 一、齐诗的地域特性
  • 二、孟子与齐地的关联
  • 三、齐地对先秦思想及典籍的保存
  • 第二节 齐诗“四始”、“五际”与孟子渊源
  • 一、阴阳五行与思孟渊源
  • 二、诗说的目的性指向:“言王道之安危”
  • (一) “四始”、“五际”的用《诗》倾向
  • (二) “四始”、“五际”设置中的“诗载王道“观
  • 第三节 诗义阐释对孟子的采纳
  • 一、诗旨理解相合
  • 二、诗义阐释相同
  • 三、引《诗》意图一致
  • 第四节 齐诗的经学特征与孟子的《诗》学定位
  • 一、齐诗“匡扶邦家”的经学定位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说
  • 二、齐诗“以诗为谏”的用诗方式与孟子“诗载王道”的政教观
  • 第四章 孟子与韩诗
  • 第一节 韩诗与《外传》的尊孟倾向
  • 一、以“子”敬称
  • 二、对孟子“圣”、“贤”地位的肯定
  • 三、对孟母教养之功的赞誉
  • 第二节 韩婴《诗》学的宗孟特点
  • 一、对孟子《诗》学渊源地位的肯定
  • 二、《外传》释义与孟子多合
  • (一) 诗义阐释多有承继
  • (二) 特定释义亦多采纳
  • 三、对孟子“诗载王道”观的承传
  • (一)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 (二) 韩婴:《关雎》为“王道之原”
  • 四、“以意逆志,得孟子之一体”:“推诗人之意,作《内》《外》传”
  • (一) “逆”:对读《诗》者主体地位的强调
  • (二) “志”:对《诗》背后的王道仁义思想的推求
  • 五、对孟子用《诗》方式的采纳
  • 第三节 韩婴对《孟子》的思想承传
  • 一、对王道观的承传
  • (一)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二) “省刑罚、薄税敛”,“仁政之大目也”
  • (三)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 二、对圣人观的承袭
  • (一) 尊崇圣字
  • (二) “古圣人”谱系的建构
  • (三)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 三、对士人观的继承
  • (一) 士人人格的构建:“立天下之正位”
  • (二) 士人人格的坚守:“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 (三) 不同境遇下的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第四节 韩诗学者对孟子的接受与承传
  • 一、诗说对孟子的继承
  • 二、著述与孟子的牵涉
  • 三、对孟子士人观的践行
  • 第五章 孟子与毛诗
  • 第一节 “毛诗诸序与孟子多合”
  • 一、《毛诗序》简考
  • (一) 《诗序》的产生时间
  • (二) 孟子与《诗序》关系的初步梳理
  • 二、“发乎情”:《诗大序》情志说与思孟学派性情思想的精神契合
  • (一) 《毛诗序》的“情”本因素
  • (二) “情”本思想溯源:思孟学派中“情”本思想的初现
  • (三) “情”本思想确立:《孟子》“情”本思想的集中彰显
  • 三、“言王政之废兴”:《诗序》“诗载王道”观与孟子的异趣同旨
  • (一) 缘起:“声歌之学渐微”——《诗》、乐分离,《诗》的文本价值得以彰显
  • (二) 表现:“义理之说既胜”——孟子率先赋予《诗》之文本以王道政教意义
  • (三) 影响:“见盛衰之由”——《诗序》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多层解读
  • 四、诸序“援据《孟子》”
  • (一) 原文采录
  • (二) 诗旨相合
  • (三) 言语化用
  • 第二节 《毛诗诂训传》对孟子的吸纳
  • 一、《毛诗诂训传》小考
  • (一) 《毛诗故训传》的作者与产生时间
  • (二) 河间献王的文化政策:《毛诗故训传》采纳孟子的学术背景
  • 二、故:“最得圣贤之意”
  • (一) “故”字释义:“备详前典”
  • (二) “显明王之政教”的阐释意图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观
  • 三、训:“解释经旨,贵于显明”
  • (一) “训”字释义:“道物之貌以告人”
  • (二) 《毛诗故训传》:“文简而义赡”
  • (三) 《孟子》:“解释经旨,贵于简明”
  • (四) 《毛诗故训传》与《孟子》的释义方法比较
  • 四、传:“孟子之后,知其解者,莫如毛公”
  • (一) “传”字释义:“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 (二) 对孟子《诗》学正传地位的肯定
  • (三) 对孟子王道思想主张的认同
  • 第三节 郑玄《笺》、《谱》“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
  • 一、郑玄对孟子的推尊
  • 二、“逆诗人之志”:《毛诗传笺》与孟子政教《诗》学的最终确立
  • (一) 诗义阐释对《孟子》的延续
  • (二) “以喻说诗”与“以意逆志”
  • (三) “以礼笺《诗》”对孟子《诗》学礼教意义的重新赋予
  • 三、“论古人之世”:《毛诗谱》对孟子“迹熄诗亡”观的整体贯彻
  • (一) 《诗谱》断代与王道终始
  • (二) 《诗》之正变与王道兴衰
  • 结语 孟子与汉代《诗》学关系重估——从“祖荀”到“宗孟”
  • 一、传统“祖荀”观——读《诗》“不知荀义,是数典而忘祖也”
  • (一) 汉宋“祖荀”说:“毛公亲事荀卿”
  • (二) 清儒“祖荀”说:“汉人之学为源于荀卿”
  • (三) 近人“祖荀”说:“荀子影响两汉《诗》学既深且巨”
  • 二、汉代《诗》学中“宗孟”现象——“虽云枝叶扶疏,实亦波澜莫二”
  • (一) 从“诗”到“经”:汉《诗》的经学化基调赖孟子而定
  • (二) “政教”与“性情”:汉《诗》双重阐释路径由孟子而开
  • (三) “四始”设置与“迹熄诗亡”:四家诗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孟子《诗》学观的全然贯彻
  • (四) “五行”与“性理”:思孟五行与汉代四家诗的思想渊源
  • (五) “杂花生树”:四家诗学者对孟子的多方蹈袭
  • 三、“荀皮孟骨”——汉代《诗》学渊源的一个合理解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变今之俗——孟子读法七则[J]. 书城 2019(12)
    • [2].民、仁、天下——论孟子对天下范式的重构[J]. 孔子研究 2019(06)
    • [3].试析孟子关于“父母之过”的处理与应对[J]. 华夏文化 2019(04)
    • [4].《论语》《孟子》中“敬”与“礼”“恭”“尊”之间的关系内涵探析[J]. 文化学刊 2020(01)
    • [5].孟子与三代时期的小共同体治理[J]. 孔子研究 2020(01)
    • [6].《孟子》对毛泽东的影响[J]. 当代贵州 2020(10)
    • [7].“见境”与“居境”——“情境化”视阈下的孟子性善论[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8].探究《孟子》中的君子形象——以在君主方面的体现为例[J]. 中国新通信 2020(04)
    • [9].《孟子》“其”字结构和功能分析[J]. 名作欣赏 2020(12)
    • [10].孟子“性善论”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4)
    • [11].心的两面:论孟子的心灵观念[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2].普遍性的追寻:何谓孟子的“恻隐之心”?[J]. 孔子研究 2020(02)
    • [13].从自然之气到生命之气——孟子“浩然之气”说再探[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9(04)
    • [14].山鹿素行对孟子思想的诠释研究——以《孟子句读大全》为例[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0(03)
    • [15].“以孝治天下”——从《孟子》对舜孝子形象的书写说起[J]. 今古文创 2020(03)
    • [16].《孟子》释读辨误(四则)[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7].论孟子“浩然之气”的内化及其“德性”显现[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8].《孟子》极简史:历史、思想与读法[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5)
    • [19].孟子仁政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J]. 理论观察 2020(07)
    • [20].君子三乐:孟子“教育”意蕴之体认[J]. 教育文化论坛 2020(05)
    • [21].高高举起,轻轻放下[J]. 决策探索(上) 2018(12)
    • [22].孟子生命教育观的文化解读[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3].孟子忧乐观刍议[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19(03)
    • [24].朱熹视野中的道统传承——以《孟子集注》为中心[J]. 衡水学院学报 2019(06)
    • [25].浅谈丁若镛及其《孟子要义》[J]. 北极光 2019(10)
    • [26].孟子“放辟邪侈”释论[J]. 史学月刊 2018(02)
    • [27].孟子“安身立命”思想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02)
    • [28].《孟子》节选[J]. 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18(05)
    • [29].寻找《孟子》里的智慧之光[J]. 南风窗 2016(26)
    • [30].孟子“心性”释义[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6(12)

    标签:;  ;  ;  ;  ;  ;  

    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 ——以四家诗为主要对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