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冰山

有温度的冰山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湘潭大学湘潭411105

【摘要】随着我国电视文化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电视文化节目使观众目不暇接。电视纪录片也在众多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国的纪录片常常局限于比较专业化的领域,商业化现象严重,这种脱离普通观众欣赏视角的专业化纪录片或者流于形式内容较为空洞的商业化纪录片,导致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的缺失。《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却打破了中国纪录片沉闷的局面,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各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构思和展示方式方面的成功之处,探求关注中华历史传统和人文关怀在纪录片中的意义,希望能为我国的影视纪录片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性历史性

纪录片最早表示为纪实电影,英文名称“Documentary”,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的一种影视艺术,内容以记实为主。早期的纪录片以历史题材或者以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题材为主,客观理性的记录分析有意义的历史片段是纪录片基本要求。如果仅仅从客观的角度理性的陈述再现历史事实,记录片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感染力和观赏性,注重人文关怀是纪录片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尊重人的生命,追求,情感和发自内心的生活体验,贴近于最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的好的素材才最能打动观众。《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各界的好评,不仅在于它的选材来自于普通百姓中,更重要的是编导能够在节目创作时既考虑到历史理性,又非常关注人文关怀。

一、从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可以虚构故事情节甚至夸大其词,达到娱乐性和欣赏性就行,纪录片相当于用现代媒体手段真实的记录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许多内容甚至可以充当史实,有“担当社会良心”的载体之说,可见纪录片具有较高的严肃性。纪录片的素材必须来自于社会真实,人物也是现实存在的,是现实社会中某一领域的缩影和真实再现。

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饮食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永远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话题。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怎样才能够打破常规,彰显自己独特的特色,是创作者们面临的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创作者们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考察,最终选择了回归土地和回归自然,正是因为《舌尖上中国》的主创人员的坚持,才让纪录片真实性得到了坚守。这部纪录片除了让观众体会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更让观众深深地感悟的人文关怀。

1.镜头语言与细节展现的人文关怀

《舌尖上的中国》画面有效地进行转换,能够让观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镜头对着那一位做虾酱的老奶奶,这就是故事要讲述的主人公,镜头非常的缓慢,也没有什么画外音,只看到老奶奶独自蹒跚地做着虾酱,他的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只有自己单独生活,夕阳西下中,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望失落.导演没有进行采访,只是用镜头记录了做虾酱的手艺,仿佛任何采访都会破坏画面,只用一个长镜头,就能够让一切无声胜有声,体现出创作者对老奶奶的体贴和关怀。

纪录片运用浅景深镜头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这种拍摄模式被大量的运用,在每一集中都有体现,在《自然的馈赠》中,卓玛重新填平的洞坑,和那些沾满淤泥的挖藕的双手,这些镜头都属于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食材获得的不容易,对劳动的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后期制作中的人文关怀

对于纪录片来说,后期的制作非常重要,不仅向原有的素材进行剪辑、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认识和升华,让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后期制作中,让人文关怀发挥到了极致,里面出现的人物不仅仅是单个人物,大多数都是父母、兄弟或者夫妻,甚至是一个家庭或者整个村落,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一个单独出现的主人公你,在后期也会和更多的亲人产生联系,比如那个做虾酱的老奶奶,虽然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在剪辑的过程中,墙上挂着的老伴的照片,仍然带给观众更多的心灵震撼。在第五集中,

。尽管做虾酱的老奶奶的老伴已经离世多年,但是挂在墙上的老伴的照片,仍然引发观众心底的触动。

《舌尖上的中国》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每一集的结束,都有一个灿烂的人物笑脸,他们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露出真挚淳朴的微笑,能够让观众好像体会到,拍摄结束之后又和主人公见面,就像舞台的谢幕,一段故事演绎之后,演员能够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导演组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那就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无上的敬意,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二、理性记录正在消逝的传统价值观

纪录片发挥着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因为记录的原始含义就包括文献和档案,能够体现出纪录片具有文献性。和普通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用的是影像技术记录历史,让历史的重现,让后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填补历史的空白,这也是纪录片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柏华英:《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谈纪录片的文化功能》,《新闻实践》,2012.8

]]。古代的史官用笔记录历史,现在的导演用镜头记录历史,他们都在共同演绎着一个历史传承问题,只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才能够正确地对待历史,才能够将作品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如果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把历史当成戏说,历史的泡沫就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失去了厚度和质感,所以在拍什么和如何拍的选择中,必定要体现出历史理性的选择,《舌尖上的中国》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1.拍什么:真真切切普通老百姓的美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特色,当前我国已经拥有八大菜系,无数个菜品分类,对美食的拍摄面临着巨大的选择。也是节目上的美食类节目也不断的推出,当前已经形成了两大类型,首先是名厨对菜肴进行评说,其次是主持人四处寻找发现,并向观众推荐美食招牌。如果延续这两种路径,《舌尖上的中国》就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另辟蹊径,颠覆传统美食类节目的类型,让观众彻底享受到一次别开生面的视觉体验,才能够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

纵观《舌尖上的中国》,来源于普通的社会生活,没有闪目的招牌门店,也没有炫耀的技术,美食制作的过程是一种普通的生活体现,这一种非常朴实中,体现百姓的真切生活,这也是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一种真切的美食文化内涵。

2.怎样拍: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随着世界民族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已经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陈晓夏:《提升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现代传播》,2011.3]]。《舌尖上的中国》不再循规蹈矩,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让观众领略到一种全新的体验。随着社会生活速度的日益加快,全世界人民都面临着一个食品问题,食品安全危机频频发生,速食消费不断扩大,人们渴望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回归传统的饮食,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返璞归真的需求都非常的强烈。导演就是按照这种思想理念构建了作品的框架,,既体现西方的分集方式,也处处透露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舌尖上的中国》用了一年的时间到田间地头进行准备,了解民间最朴质的故事,最传统的美食,每一期的分集导演都是前期调研员,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也见证了美食演变的一个历史,创作者就是用这种最真实的方法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也让《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部纪录片除了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对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影视记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宣扬。《舌尖上的中国》对于中国人庆生吃面条进行了诠释,在一起节目中,一位老人的生日宴会上,每个笑脸都要把最长的面条放进老人碗里,之所以要吃面条,就是因为面条曲曲弯弯的形状,和传统的汉字“寿”很相似,最长的面条也也寄托着长寿安康的意思,[[[]孙琳田霖:《<舌尖上的中国>——一场关于纪录片的实验》,《影视制作》,2012.7]]我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借着谐音,来讨一个好的口彩,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渴望。导演正是用影像记录了这个真实的场景,让更多的人记起生日悠久的回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记忆方式,是一种对亲情的呼唤,也是对传统文化回归和重现的一种渴求。

三、启示

1.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走出选题困境

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是饮食,饮食能够跨越地区,跨越民族,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热爱美食的人喜欢到处体验那种酸甜苦辣,对舌尖上的美味反复留恋。记录片属于小众化的电视形态,导演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大众收视率,记录了美食,并且挖掘了美食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同时对各种不良的食品问题进行了评判,对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留恋,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2.以人为本、尊重观众,转变话语形态。

现有的纪录片实质上是忽略了观众主体性的特点,是一种改变观众欣赏习惯的表现,缺乏尊重感,还有的作品通篇进行说教,缺乏欣赏性。另外有的纪录片内容浮夸,追求所谓的艺术手法和镜头语言,忽略了作品自身的内涵,让纪录片更多的缺乏内容、流于形式,也正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丧失。《舌尖上的中国》从选曲到镜头语言,到后期的制作,选用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走的也是普通大众路线。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后,对于国内的其他的纪录片的创作者也是一种警示,要正确地对待观众的收视需求,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寻常百姓喜闻乐见。在创作的背后,要坚持纪录片历史理性,再融合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被更多的普通群众所接受,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参考文献

标签:;  ;  ;  

有温度的冰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