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测论文-石美荣

心电监测论文-石美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电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远程心电监测,赋能,远程心电监护,心电图报告,医疗健康,卫生信息系统,中国医改,医院资源,远程医疗,基层卫生机构

心电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石美荣[1](2019)在《智慧医疗赋能远程心电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医改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智慧医疗俨然成为新风口,智慧医疗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包括形成新的医疗模式、创建新业态。智慧医疗将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就医及时性和提升就医品质,甚至通过发掘和创新关键信息通信技术形成新型民生产业等。随着智慧医疗行业蓬勃发展,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报》期刊2019-12-31)

周游,陈柯萍[2](2019)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的临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用于评估罕见或潜在无症状心律失常的有力工具,较动态心电图等传统心电监测设备具有体积小、依从性好、监测时间长、检出率高等特点。ICM最初被用于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可以明确晕厥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近年来,随着ICM的设计和计算法不断改进,其在心房颤动、隐源性卒中、心原性猝死等疾病管理或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彰显,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赖玉琴,钟全莲,欧阳雯,李昌英[3](2019)在《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存在胸闷、头晕等心脏不适症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同时展开常规心电图监测、远程动态心电监测两种监测方式,不同监测方式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对常见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符合率显着高于常规心电图监测(P<0.05);以临床心脏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远程动态心电监测与常规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动态心电监测的心电信号记录准确,能监测出常见的心律失常及恶性心律失常,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31期)

Steinberg,JS,Varma,N,Crgankiewicz,I,高洁,杨燕秋[4](2019)在《2017 ISHNE/HRS动态心电图和体外心电监测/远程监测专家共识(3):基于动态心电的标志物及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CG,AECG)在临床中不仅被广泛用于检测心律失常,还可采集到大量的心律信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对基于动态心电监测的自主神经张力及复极标志物、药物试验和安全性评估、心脏植入设备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等特定临床背景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黄蓓,徐涛,陈坤,徐云霞,庄建华[5](2019)在《发作性睡病猝倒过程中视频-脑电-肌电-心电动态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猝倒片段的动态视频-脑电-肌电-心电监测,全面解析猝倒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改变,提供临床快速识别、诊断猝倒的方法,并推进对猝倒机制的研究。方法筛选25位伴有典型猝倒症状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所有患者病程在1年以内,且均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监测前给予患者充足睡眠,监测中让患者站立于有保护措施的房间内,由专业医师协助其诱发猝倒,并记录猝倒全过程的视频-脑电-肌电-心电改变。结果共记录到25位患者的44个全面性猝倒片段。分析数据发现(1)猝倒是一个动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提出改进版的猝倒分期,包含诱发期、对抗/跌倒期、无张力期和恢复期,表现为患者受到情感刺激(诱发期)出现肌肉颤抖、姿势不稳(对抗/跌倒期),继而全身瘫软(无张力期),最后肌张力逐渐恢复(恢复期)的过程;(2)在对抗/跌倒期,患者肌肉颤抖抽搐时脑电可同步出现特征性短暂爆发的θ节律,即阵发性高同步化θ节律(HSPT),无张力期背景脑电为低电压混合频率波,恢复期脑电以α或β节律为主。(3)比较猝倒、清醒及睡眠各期的脑电特征,爆发性θ节律平均波幅119.60uV,频率5.23Hz,持续时间在2-3秒,与SOREMPs期θ节律(52.35uV,5.18Hz)相比波幅更高,频率更快。无张力期背景脑电平均26.25uV,8.28Hz,与清醒闭眼期α节律相比频率更慢,波幅更小,但高于夜间REM期(非SOREMPs)的低电压混合频率波。结论猝倒各期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改变均不相同,反映其背后神经递质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对抗/跌倒期蕴含了两种力量的博弈,其中阵发性高同步化θ节律(HSPT)可能为触发猝倒发作的关键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孙新建,邓咏梅[6](2019)在《心电监测服与人体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仿真与分析心电监测服与人体模型在模拟穿着状态下压力分布,采用手持式叁维扫描仪对穿着监测服的人体模型扫描,得到完整的点云数据。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模型重建,得到相应的曲面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得到的监测服和人体曲面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生成高质量的网格模型。由监测服和人体模型曲面的偏差分析结果可知,模型曲面光滑程度符合建模精度要求;模型的网格划分没有缺失,证明建立的心电监测服与人体有限元分析模型有效。(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国建,王土央,黄仁森,黄柯,刘锦泳[7](2019)在《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式心电电极、NF24L01和stm32单片机组成的心电监测系统。其中,心电信号的采集部分由非接触式的心电电极构成,而模拟前端模块则由AD8232芯片及其辅助电路构成,最后,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则通过stm32从机进行处理以后,通过NF24L01无线模块发送给stm32主机,在主机端显示出心电信号的波形和其它参数。(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9年19期)

侯姗姗[8](2019)在《循证护理对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失常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失常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30.24±3.85)分vs(59.97±4.66)分]、[(41.64±3.22)分vs (59.15±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56.12±2.54)%vs (47.54±2.63)%],LVEDD和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45.38±1.67)mm vs (50.24±2.16)mm]、[(37.53±2.14)mm vs(47.21±2.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有利于改善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患者转归,效果高于传统护理。(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丁有得,王倩,刘洋,巩萍萍,佘锦雄[9](2019)在《一种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设计,其可监测心率、R幅值、RR间期等常规生理参数。该设计对进一步研究家用便携式、微型化、低功耗新型医疗设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8期)

顾东袁,傅晓婕,杨东勇,李志中,卢瑾[10](2019)在《面向健康物联网的非接触式连续心电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采用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研发信号采集与处理的现场检测主机,构建非接触式人体生理参数检测的床垫系统;设计滤波器和自适应差分阈值方法,提取人体心率、呼吸率参数;基于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具有监测数据的存储、共享及APP终端访问等功能的心电监测系统;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与调试,并进行了实物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医用仪器相比,心率和呼吸率监测结果基本一致,满足长期健康监测应用中对数据准确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心电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用于评估罕见或潜在无症状心律失常的有力工具,较动态心电图等传统心电监测设备具有体积小、依从性好、监测时间长、检出率高等特点。ICM最初被用于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可以明确晕厥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近年来,随着ICM的设计和计算法不断改进,其在心房颤动、隐源性卒中、心原性猝死等疾病管理或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彰显,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电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石美荣.智慧医疗赋能远程心电监测[N].中国电子报.2019

[2].周游,陈柯萍.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的临床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9

[3].赖玉琴,钟全莲,欧阳雯,李昌英.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

[4].Steinberg,JS,Varma,N,Crgankiewicz,I,高洁,杨燕秋.2017ISHNE/HRS动态心电图和体外心电监测/远程监测专家共识(3):基于动态心电的标志物及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

[5].黄蓓,徐涛,陈坤,徐云霞,庄建华.发作性睡病猝倒过程中视频-脑电-肌电-心电动态监测与分析[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6].孙新建,邓咏梅.心电监测服与人体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9

[7].徐国建,王土央,黄仁森,黄柯,刘锦泳.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J].电子制作.2019

[8].侯姗姗.循证护理对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失常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

[9].丁有得,王倩,刘洋,巩萍萍,佘锦雄.一种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设计[J].医疗装备.2019

[10].顾东袁,傅晓婕,杨东勇,李志中,卢瑾.面向健康物联网的非接触式连续心电监测系统[J].传感技术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心电监测论文-石美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