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生态居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调查

西安生态居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调查

一、西安生态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郭星[1](2021)在《西安地区生态小区景观微气候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居住建筑的主要建设形式是城市居住小区,居住小区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聚居形态。因此,我国建筑领域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城市居住小区。西安属于寒冷地区,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平原地区夏季炎热湿润,高原地区夏季较凉爽,平原地区主要城市包括西安、天津、济南等。以往关于西安地区生态小区的研究大多处于定性评论,因此如何定量评估城市生态居住小区的微气候环境与建筑环境,从设计初期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生态小区微气候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首先通过认知调研、国内外研究分析,对生态小区和景观微气候的已有研究做了结构化的综述,总结分析了当前生态小区及其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其次,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生态小区景观微气候的现状,对西安市小区景观微气候进行实测调研,对比分析两个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空气温度与湿度、下垫面温度以及舒适度现状,总结其各测点下垫面类型对居住小区热湿环境的影响及作用肌理。第三,利用ENVI-met软件构建实况数值模拟模型,模拟所测试小区各时刻温湿度值,并将实测值与ENVI-met软件输出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精度和质量,为下一步基于ENVI-met软件模拟调控景观微气候提供技术可行性。最后,针对现有小区景观微气候突出的实际问题,并结合西安地区气候特点和陕西省生态小区标准景观设计关注内容,进行优良乡土植物推荐,以及针对乔木、硬质铺装以及建筑外立面反射率等方面进行不同情景方案模拟,重点阐释了乔木高度、下垫面类型以及建筑外立面反射率对热湿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具有气候适应型的生态小区景观设计方法提供指引,为未来生态小区景观微气候的调控提供定量化技术建议和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创建生态舒适的小区居住环境。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表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张婧[3](2021)在《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推广生态环保和绿色建筑理念,并成功订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从我国前期制定的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也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可取之处,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更能为今后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研究旨在从我国和美国各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中分析归纳出经验教训,并以两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首先梳理了美国LEED的发展以来的评估体系制定者、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发现LEED从制定到更新完善一直是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工作下,也有制定开发计划表,在版本修订中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逐渐扩充完善。选择变化和影响较大的LEEDv2009和其前一版本LEEDv2.2,以及LEEDv4.0和2019年更新的最新版本LEEDv4.1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分析其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得出其主要在理念和技术创新上优化评价指标、整合过程、重视性能计量,在一条既定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主线下有计划而又灵活地逐步精细化、高要求化发展。以时间为轴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演进,从《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2006版、2014版、2019版,对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每个标准体系的结合当时背景的先进性以及现在视角下的不足。纵向比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除在指标内容上进行更新外,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框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认证时计分方式也是三版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承接性、标准在涉及到其他标准的援引或是协同运作、以及全过程控制的执行等上尚存在不足。从演进的分析以及横向比较两国最新版本(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方面)所得的思路对我国当下发展绿色建筑评估的诸如绿色措施实际落地少、过程控制薄弱、评价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市场为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状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针对性建议:建立国家与地方在绿色建筑评价上的协同机制;增强指标评价的开放性如设置更多奖励类指标;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边雨[4](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鱼文宏[5](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王雪松[6](2020)在《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村镇人口众多,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发展比较滞后,许多村落还沿用原有的建造方式,对绿色技术的应用极度缺乏,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大多是针对城市建筑开发编制的,在农宅建设中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可供参考的建造标准和技术体系,有的是针对乡村建设中某一环节或一部分,例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这部分标准在全局内容上相对欠缺,大多局限于某一环节的介绍,2014年出台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是国家层面上首个与乡村系统性建设的相关标准,其内容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的方向,但是在技术细节和地域性适用上比较欠缺,所以在现有的关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适用范围的绿色(节能)建筑标准下探讨适合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的设计策略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目前国家和行业相关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共31个标准规范、2791个条例)作为理论基础和宏观的技术框架。首先根据建筑类型和适用范围对其细分为4大类别,并对每一个标准的框架内容和条例进行归纳和整理。其次从气候、经济、技术、文化几方面因素充分了解地域性乡村建筑的特殊性与局限性,探讨每类标准对地域性乡村住宅建设的适用性和可借鉴性,充分挖掘标准体系内的绿色技术因子,并在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之间建立良好的结合点。通过对寒冷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目前乡村住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上述的研究对这些标准条例根据科学的耦合路径进行删减、修改、增加和整合并根据指标内容转化为设计方法,从而提炼出适合寒冷地区绿色农宅设计的策略。在构建的策略指导下进行试设计实践,验证其适用性和可行性,从而为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建设提供系统规范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项秋银[7](2020)在《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有所变化,人民的需求也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住宅领域,供不应求的量化需求时期已经结束,住宅建设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品质住宅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居住倾向。但是,高速城镇化下的住宅建设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的粗放生产模式,由此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推进住宅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发展成为了住宅产业的迫切需求,提供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品质住宅也成为了住宅市场的趋势。然而,在当前品质住居的需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住宅品质需求研究不足,衡量住宅品质的标准也尚未出台,这不仅会给品质住宅的建设方向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因住宅品质的供给不匹配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鉴于此,从用户的品质需求识别出发,建立高品质住宅的品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充分识别用户的品质需求,给开发商提供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方向,给用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高品质住宅,给政府提供衡量住宅品质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ANO模型的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可拓云模型。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宅市场实际,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次,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和实地调研,收集并提炼出用户对于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项及具体内容;然后运用KANO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识别、分类、筛选用户品质需求项,结合重要度计算得出最终的品质需求分类结果及各类需求的重要度排序;最后,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基础上构建高品质住宅的品质复合评价层次模型,根据可拓云评价流程运用MATLAB程序算法完成住宅品质评价分级,并以大连市某住宅项目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研究结果既可为开发商建设高品质住宅提供指导,也可为高品质住宅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及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住宅品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且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为住宅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苏菲[8](2019)在《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高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环境,已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而居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更是环境改善的重中之重。则改善人类身体健康状况,首先应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建造有益于人们健康的居住区景观。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研究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从居民健康入手,将其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对居民身体健康与居住区景观空间中要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合对相关标准、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出对居民健康有影响的居住区景观空间要素。其次,基于居住区景观的特点,选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探索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指标因子选取、指标赋权。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对指标因子进行初选,再通过德尔菲法反复咨询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的筛选与修正,最终确定7个准则层因子、27个指标层因子。接下来将指标分层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对专家进行指标权重问卷调查,将收集的结果用Yaahp10.3进行处理,最终建立合理的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可用于居住区景观评价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后,利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所选小区西安市白桦林间小区、爱家朝阳门广场住宅楼进行实例分析,得出白桦林间居住区景观等级为“健康”,爱家朝阳门广场住宅楼景观等级为“亚健康”,最后对各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其提出改进方向建议。本文基于健康视角建立了健康导向下居住区景观评价体系,使其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居住区景观,最终成为日后居住区景观建设、改建的参考标准,使居住区景观带给人们健康效益。

吕添添[9](2019)在《基于绿色建筑需求的室外区域环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构建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性。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能够最大限度节流环保、削减污染,为用户创造健康、高效、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建筑物。建筑室外环境的好坏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营造舒适、健康、安全、怡人的室外生活环境尤为重要,建筑室外环境的建设应当尽量做到趋利避害,给人们提供更为愉悦宜人的空间环境,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本研究基于绿色建筑的要求,综合分析与研究住宅建筑室外风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以及用户舒适度。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研究建筑室外主导风向角下的风速以及风压差,根据其大小来判定风环境的好坏;利用声级的大小来判断室外声环境的优劣,探究室外区域声环境的分布规律;分析在室外光照影响下的建筑物之间的遮挡作用;根据计算得到的各热工参数,对室外热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实测,将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得到了不同时间段的室外区域风速、噪声、光照以及温湿度的分布情况,分析室外环境的影响因素,初步了解住宅建筑的室外环境现状,并根据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室外热舒适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极少部分的住户表示不能接受,大多数住户对其主观满意度良好,说明该区域室外热环境适宜进行户外活动。将数值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5%,数值模拟与实测有较好的吻合度,说明该方法科学可行。对室外环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不同工况下建筑室外环境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室外环境的影响因素,评价其对于人体的影响情况,根据最后的结果提出改善策略。结果表明:室外风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的模拟结果基本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可作适当的改善措施,使其为住户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宅室外环境;室外热环境的热岛强度较高,应采取相关的改进措施,在建筑整体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可尽量多种植树木,为室外场地建造遮阳物,扩大绿化和水域面积,从而改善室外热环境,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住宅建筑室外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建筑能耗和使用者的生活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基于绿色建筑需求的室外区域环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措施,为提高建筑节能率和增加人体舒适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朱晨宇[10](2019)在《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方面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雾霾、沙尘暴、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自上世纪90年代起,绿色建筑以其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回归自然的新型理念风靡世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不断重视,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因此,更加关注居住者肌体的健康建筑应运而生。为实现居民心理、生理以及精神上的全方面健康,打造良好的室内室外环境,本文从社区层面入手,力求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规范社区建设,建立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健康社区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查阅相关文献和评价标准,探究健康社区的兴起和发展,总结我国健康社区技术要点,形成健康社区价值观。本文从生态平衡、健康宜居、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公平、经济发展五个维度入手,分析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以及社区相关评价标准的标准框架、技术措施、权重分值等内容,将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空气质量、水环境、社区舒适、健身空间、人文打造、社区服务6大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研究分析,编写指标内容及评分细则,初步建立健康社区评价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模型中各指标权重进行几何计算,并将各指标权重转化为得分,计算过程中引入Yaahp软件,不仅简化了计算过程,而且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计算结果。本文将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认证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依据认证项目的指标得分情况进行等级划分。案例试评对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用性验证,前期通过网络检索、实地考证等方式对社区概况进行认知。试评阶段通过设计图纸分析、实地调查、居民问卷的方式对案例社区进行健康社区星级认证。认证结果表明,案例社区试评结果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打下基础,评价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的健康性能,将定性指标转变为定量的形式能够向社区居民提供直观可感的评价结果,在促进社区进行健康性能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进而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希望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我国健康社区的建设及相关标准的编写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二、西安生态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生态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地区生态小区景观微气候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小区与景观设计
        1.2.2 景观设计与微气候
        1.2.3 基于ENVI-met数值模拟软件的景观微气候研究
        1.2.4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1.7 研究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西安市居住小区与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
    2.1 西安市气候概况
    2.2 居住区及其景观设计的发展演变
    2.3 生态小区的发展及其现状
    2.4 景观微气候调控技术研究
    2.5 居住小区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小区景观微气候实测分析
    3.1 测试方案
        3.1.1 测试对象
        3.1.2 测试仪器及使用
        3.1.3 测点布置
        3.1.4 测试方法及内容
    3.2 夏季测试数据分析
        3.2.1 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空气温度分析
        3.2.2 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温度分析
        3.2.3 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空气湿度分析
        3.2.4 测试小区舒适度分析
        3.2.5 测试小区微气候对比分析
    3.3 冬季测试数据分析
        3.3.1 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空气温度分析
        3.3.2 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温度分析
        3.3.3 测试小区不同下垫面空气湿度分析
        3.3.4 测试小区微气候对比分析
    3.4 测试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小区景观微气候模拟分析
    4.1 ENVI-met模拟软件介绍
    4.2 ENVI-met软件模拟方法
    4.3 ENVI-met软件建模与参数设置
    4.4 基于ENVI-met软件模拟与实测对比验证分析
        4.4.1 模拟结果——空气温度的分析
        4.4.2 模拟结果——空气湿度的分析
        4.4.3 不同测点的模拟与实测的温湿度对比分析
        4.4.4 模拟与实测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地区居住小区景观微气候调控策略研究
    5.1 西安生态小区评价标准景观设计目标及设计内容
        5.1.1 生态小区标准中与景观设计相关的条文梳理
        5.1.2 西安地区生态小区案例分析
        5.1.3 西安地区生态小区景观设计优化重点
    5.2 西安地区居住小区乡土植物研究
        5.2.1 乡土植物的特点与优势
        5.2.2 中国主要城市园林植物区划
        5.2.3 西安地区常用园林植物及人工配置植物群落
    5.3 乔木对居住小区室外景观微气候的的研究分析
    5.4 居住小区硬质铺装的设计优化与调控技术研究
        5.4.1 基于实测分析的硬质铺装下垫面材料的建议
        5.4.2 硬质铺装空间优化技术调控策略研究
    5.5 建筑外立面反射率对微气候热环境分布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概述
        1.1.2 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
        1.1.3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及与我国的渊源
        1.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框架图
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2.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制定者
    2.2 美国LEED在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上的演进
    2.3 美国LEED在评价指标与权重上及认证模式上的演进
        2.3.1 LEED-v2.2与LEED-v2009之比较
        2.3.2 LEED-v2009与LEED-v4.0之比较
        2.3.3 LEED-v4.0与LEED-v4.1之比较
    2.4 本章小节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3.1.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1.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1.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1.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3.2.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2.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2.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2.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
        3.3.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3.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
        3.4.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4.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4.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
        3.5.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5.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5.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与2014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6.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分析
        3.6.2 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6.3 认证模式分析
    3.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与2019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7.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7.2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方法分析
        3.7.3 认证模式分析
    3.8 本章小节
4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比较——以两国最新版本为例
    4.1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4.1.1 中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比较
        4.1.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大类比较
        4.1.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指标比较
        4.1.4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权重比较
        4.1.5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定级比较
    4.2 中美绿色建筑认证模式比较
        4.2.1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阶段比较
        4.2.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认证流程比较
        4.2.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运营方式比较
        4.2.4 中美绿色政策激励比较
        4.2.5 中美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商业化比较
    4.3 本章小节
5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启示
    5.1 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5.1.1 评价标准制定上继承性不足
        5.1.2 国标地标等各个标准的协同运作上存在不足
        5.1.3 评价标准内容上待提高完善之处
        5.1.4 认证模式上存在待提高完善之处
    5.2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建议
        5.2.1 标准制定一以贯之,建立与地方标准及相关标准协同机制
        5.2.2 差异化发展,设置多类鼓励分值
        5.2.3 整合过程,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
        5.2.4 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录
附录2 图录
附录3 LEED-v2009与LEED-v4.0评价指标分大类比较表
附录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后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汇总表
附录5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现状及地方规范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1.2 研究概念辨析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小结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全周期理论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国外评价体系
        2.3.2 国内评价体系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2.5 小结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3.5 小结
    3.4 西安卓越坊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4.5 小结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4.3.1 建筑布局
        4.3.2 自然采光
        4.3.3 自然通风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4.4.1 绿化布局优化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4.6.1 室内健康环境
        4.6.2 室外健康环境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5.1.3 设计策略研究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6)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2 相关标准的论述分析及其耦合路径研究
    2.1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2.2 国家和行业相关绿色建筑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2.1 适用所有民用建筑类型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2.2 适用住宅(住区)建筑类型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3 乡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导则的论述与分析
        2.3.1 适用村庄建设方面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3.2 适用农宅设计方面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3.3 相关指导意见的论述与分析
    2.4 多标准耦合路径研究与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设计策略框架的提出
    2.5 本章小结
3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概况及问题分析
    3.1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概况
        3.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3.1.2 调研地区环境介绍
    3.2 村落规划与施工安全现状
        3.2.1 村落选址与规划现状
        3.2.2 室外环境与宜居
        3.2.3 建设施工与安全
    3.3 农宅设计与室内环境现状
        3.3.1 农宅类型的划分
        3.3.2 功能与空间布局
        3.3.3 室内环境满意度
    3.4 建筑结构与维护结构现状
        3.4.1 建筑结构
        3.4.2 维护结构
    3.5 农宅节能与资源利用现状
        3.5.1 能源利用现状
        3.5.2 材料利用现状
        3.5.3 水资源利用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相关适应性设计策略
    4.1 村落规划与施工安全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1.1 村落选址与规划
        4.1.2 室外环境与宜居
        4.1.3 建设施工与安全
    4.2 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环境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2.1 形体设计
        4.2.2 平面功能
        4.2.3 通风设计
        4.2.4 遮阳设计
        4.2.5 室外环境
    4.3 建筑结构与维护结构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3.1 建筑结构
        4.3.2 维护结构
    4.4 能源利用与资源节约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4.1 节能与能源利用
        4.4.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5 本章小结
5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试设计实践
    5.1 生产型农宅设计
    5.2 生活别墅型农宅设计
    5.3 经营型农宅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标准以及规范汇编
附录 B 乡村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农宅现状调研统计表
附录 D 试设计农宅相关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
        1.3.1 住宅品质的研究现状
        1.3.2 住宅性能评价标准的发展动态研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品质住宅有关概述
        2.1.1 住宅品质的内涵
        2.1.2 高品质住宅的特征
        2.1.3 相关概念间的辨析
        2.1.4 住宅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2.2 KANO模型
        2.2.1 基本概述
        2.2.2 应用方法
        2.2.3 应用优越性分析
    2.3 可拓云模型
        2.3.1 可拓理论
        2.3.2 云模型
        2.3.3 可拓云模型
        2.3.4 应用优越性分析
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
    3.1 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的总体流程
    3.2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步识别
        3.2.1 本研究住宅品质需求的范围界定
        3.2.2 住宅品质需求的特点
        3.2.3 住宅品质需求项的收集与选取
    3.3 基于KANO问卷的住宅品质需求修正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层次模型的构建
    3.4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的重要度分析
        3.4.1 获取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始重要度
        3.4.2 基于KANO模型的重要度调整
        3.4.3 确定住宅品质需求项的重要度排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拓云的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模型
    4.1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复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确定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4.2.2 基于C-OWA算子赋权法的权重确定
    4.3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综合评价可拓云模型
        4.3.1 确定待评物元
        4.3.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标准云
        4.3.3 确定住宅品质综合评价矩阵
        4.3.4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4.3.5 识别待提升品质项
    4.4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应用
    5.1 项目概述
    5.2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项目住宅品质评价
        5.2.1 确定待评物元
        5.2.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
        5.2.3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5.3 项目住宅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5.4 超熵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D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城市建设的要求
        1.1.2 城市居民居住理念的改变
        1.1.3 城市居民日益迫切的健康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
        2.1.2 健康城市
        2.1.3 居住区景观评价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健康城市研究
        2.2.2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2.2.3 健康社区研究
    2.3 现有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
        2.3.1 相关指标体系
        2.3.2 相关标准
    2.4 基于相关理论的指标体系研究方案
        2.4.1 评价指标体系切入点
        2.4.2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
        2.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路线图
    2.5 本章小结
3.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影响要素分析
    3.1 居住区居民健康需求
        3.1.1 居民生理健康需求
        3.1.2 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3.2 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空间要素
        3.2.1 舒适的自然空间
        3.2.2 积极的交往空间
        3.2.3 合理的交通空间
        3.2.4 完善的健身空间
    3.3 本章小结
4.健康导向下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
        4.1.2 以居民为评价主体的特殊原则
    4.2 初选评价指标
    4.3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4.4 指标评价标准
    4.5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赋权
        4.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
        4.5.2 评价指标赋权的过程
        4.5.3 各层次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4.6 本章小结
5.健康导向下居住区景观评价实例
    5.1 评价的程序
    5.2 实例评价过程
        5.2.1 白桦林间评价
        5.2.2 爱家朝阳门广场住宅楼评价
    5.3 实例评价结果
        5.3.1 综合评价结果
        5.3.2 分项评价结果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与表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9)基于绿色建筑需求的室外区域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绿色建筑室外环境理论
    2.1 室外风环境
        2.1.1 风环境定义
        2.1.2 风环境评价
    2.2 室外声环境
        2.2.1 声环境定义
        2.2.2 声环境评价
    2.3 室外光环境
        2.3.1 光环境定义
        2.3.2 光环境评价
    2.4 室外热环境
        2.4.1 热环境定义
        2.4.2 热环境评价
    2.5 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3 室外环境测评
    3.1 室外风环境测评
        3.1.1 实测方法
        3.1.2 实测仪器
        3.1.3 测点的选取
        3.1.4 实测结果与分析
    3.2 室外声环境测评
        3.2.1 室外噪声源
        3.2.2 实测方法
        3.2.3 实测仪器
        3.2.4 测点选择
        3.2.5 实测结果与分析
    3.3 室外光环境测评
        3.3.1 实测方法
        3.3.2 实测仪器
        3.3.3 实测结果与分析
    3.4 室外热环境测评
        3.4.1 实测方法
        3.4.2 实测仪器
        3.4.3 实测结果与分析
        3.4.4 用户热舒适调查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计算模拟
    4.1 数值模拟理论
    4.2 流体控制方程
        4.2.1 连续性方程
        4.2.2 动量方程
        4.2.3 能量方程
    4.3 湍流模型
    4.4 数值计算方法的概述
    4.5 数值计算的求解过程
    4.6 离散格式的比较
    4.7 数学模型验证
        4.7.1 室外热环境
        4.7.2 室外风环境
        4.7.3 室外声环境
    4.8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8.1 室外风环境模拟
        4.8.2 室外声环境模拟
        4.8.3 室外光环境模拟
        4.8.4 室外热环境模拟
    4.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住宅建筑室外热舒适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
        1.1.2 城市环境恶化
        1.1.3 人体机能弱化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满足群众需求
        1.2.2 支撑国家战略
        1.2.3 提高行业水准
    1.3 健康社区的需求及现状
        1.3.1 健康社区需求
        1.3.2 健康社区标准现状
        1.3.3 健康社区发展现状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健康社区相关基础理论
    2.1 绿色建筑发展
        2.1.1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1.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2.2 健康建筑发展
        2.2.1 绿色建筑向广度发展
        2.2.2 绿色建筑向深度发展
    2.3 社区发展分析
    2.4 健康社区发展分析
        2.4.1 生态平衡
        2.4.2 健康宜居
        2.4.3 可持续性发展
        2.4.4 社会公平
        2.4.5 经济发展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指标体系分析
    3.1 建筑评价标准分析
        3.1.1 国内绿色建筑相关标准
        3.1.2 国内健康建筑相关标准
        3.1.3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
        3.1.4 国外健康建筑相关标准
    3.2 建筑指标体系的比较
        3.2.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3.2.2 指标内容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社区指标体系分析
    4.1 国内社区指标体系
        4.1.1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
        4.1.2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4.2 国外社区指标体系
        4.2.1 WELL Community Standard
        4.2.2 BREEAM Communities
    4.3 社区指标体系的比较
        4.3.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4.3.2 指标内容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指标及指标体系
        5.1.1 指标及指标体系的定义
        5.1.2 指标体系的类型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5.1.4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健康社区评价的结构模型
        5.2.1 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5.2.2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5.3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3.1 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5.3.2 权重确定步骤
        5.3.3 Yaahp计算软件的引入
        5.3.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评价指标体系案例分析
    6.1 社区概况及现状
    6.2 工程项目实例评价
        6.2.1 问卷调查结果
        6.2.2 项目试评
    6.3 试评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西安生态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地区生态小区景观微气候调控技术研究[D]. 郭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D]. 张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5]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D]. 王雪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D]. 项秋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健康导向下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苏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绿色建筑需求的室外区域环境研究[D]. 吕添添.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可行性研究[D]. 朱晨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西安生态居住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