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

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

论文摘要

论文运用后现代叙事理论,从文本研究出发,论述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主要观点是:纳博科夫美国时期小说的元虚构性质主要是指小说本身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多种层面上,导致小说文本批判功能的加强,而贯穿其批评行为始终的是文本无所不在的戏谑性。 纳博科夫小说的“元虚构性”主要包括“文本的自我意识”。小说文本颇具自反性(reflexivity),产生于作家对形式的各种实验。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体现在他的戏仿之中;他自己的作品在他其它小说中被暗指和戏仿。丰富的西方文学知识以及他个人的创作刺激了其小说的自反性的形成。文本的自我意识又从另外两个方面进一步体现出来:其一,“文本的批评功能”。用戏仿和暗指演示别人的风格是特殊的文学批评方式,小说文本就演变成特殊的文学批评话语,对文学和艺术的关注成为小说自身的主题,从而演示文本隐含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也进一步增添了小说自反性。其二,“戏谑精神”(the ludic impulse)。指在文本中运用充满文学游戏以及各种具有戏谑性的修辞进行的叙事。由于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文学游戏,文本的风格就体现为充满戏谑性的风格,戏谑精神也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方式。当然,由于文本的复杂性,元虚构性也十分复杂,但小说的“自我意识”是元虚构性的核心,而“批评功能”和“戏谑精神”则是自我意识不同层面的体现。论文在论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论题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研究。 第一章,从文化语境对自反性写作的影响入手,研究纳博科夫小说自我意识的成因。小说的自我意识由作家本人的自我意识所决定,而作家的自我意识是对文化语境的折射。作家自我意识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和审美倾向都是由俄罗斯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所铸就。散居(Russian Diaspora)经历和文学生涯成为他作品的主题,自反性产生于对这种主题的表现过程之中。他对文学形式的实验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某些主张一脉相承,是产生文本自我意识的原因之一。论文将纳博科夫对形式的实验与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进行类比,以说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A Survey of Nabokov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fiction
  • Chapter One: The Awakening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Nabokov's American Novels
  • Ⅰ. Cultural context and Nabokov's seIf-conscious writing
  • Ⅱ. Experimentation on form as demonstra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 Ⅲ. The influence of Shakespeare's play-within-a-play upon Nabokov's self-reflective narrative
  • Ⅳ. Reality: the root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Nabokov's American novels
  • Chapter Two: Fiction as Artistic Criticism:Nabokov's Romantic Complex as Revealed in His American Novels
  • Ⅰ.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fiction as literary critique"
  • Ⅱ. A holistic analysis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Nabokov's American Hovels
  • Ⅲ. Nabokov's criticism on romantic literature
  • Ⅳ. Criticism on the literature of realism from a romanticist's view
  • Ⅴ. Nabokov's romantic view towar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Ⅵ.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Nabokov's romantic complex
  • Chapter Three: The Meaning of the Ludic Impulse
  • Ⅰ. Clarification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ludic impulse and relative reviews of the issue in Nabokov studies
  • Ⅱ.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onomasia and wordplay
  • Ⅲ. The effect of collage and the meaning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collaging
  • Ⅳ.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dic impulse and its meaning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纳博科夫的另一种解法[J]. 书城 2020(04)
    • [2].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再论纳博科夫的艺术观[J]. 外国语言文学 2020(04)
    • [3].从符号学视角看纳博科夫——纪念纳博科夫诞辰120周年[J]. 俄罗斯文艺 2019(02)
    • [4].纳博科夫的形上学——回顾与展望[J]. 俄罗斯文艺 2019(02)
    • [5].《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J]. 道路交通管理 2019(06)
    • [6].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 学术交流 2019(10)
    • [8].纳博科夫的生平境遇[J]. 世界文学 2019(06)
    • [9].20世纪80年代后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研究[J]. 出版广角 2017(23)
    • [10].从多重世界透镜解读纳博科夫艺术创作中的边界主题[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1].论纳博科夫与新批评[J]. 文艺评论 2017(05)
    • [12].排局与纳博科夫式叙事策略——以《说吧,记忆》为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色[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9)
    • [14].纳博科夫与文学自译[J]. 俄罗斯文艺 2016(03)
    • [15].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简析及其作品的文化译介研究[J]. 散文百家 2019(10)
    • [16].纳博科夫俄文诗选[J]. 江南(江南诗) 2020(05)
    • [17].纳博科夫英文诗选[J]. 江南(江南诗) 2020(05)
    • [18].纳博科夫的俄罗斯诗魂[J]. 南方文学 2019(02)
    • [19].纳博科夫的故事(9首)[J]. 作家 2019(03)
    • [20].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J]. 文教资料 2016(35)
    • [21].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之一[J]. 文教资料 2016(34)
    • [22].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以《文学讲稿》中的《包法利夫人》批评为例[J]. 文教资料 2016(36)
    • [23].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J]. 文教资料 2016(36)
    • [24].主持人语[J]. 诗歌月刊 2018(02)
    • [25].编织生命的花样——评博伊德《纳博科夫传》[J]. 现代传记研究 2016(02)
    • [26].艺术化的自我书写——论纳博科夫自传《说吧,记忆》[J]. 现代传记研究 2016(02)
    • [27].《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J]. 国家人文历史 2016(24)
    • [28].美国性·俄罗斯性·世界性:纳博科夫文学理论研究[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2)
    • [29].在观鸟的快乐中脱离自己[J]. 意林 2017(03)
    • [30].真实与虚幻之间——纳博科夫小说的时空叙事[J]. 青年文学家 2017(17)

    标签:;  ;  ;  ;  ;  ;  

    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