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理疗一科;0657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的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给予对照组行针灸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推拿手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对照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20例,占40%,有效例数是14例,占28%,无效患者16例,占32%;研究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40例,占80%,有效例数是9例,占18%,无效患者1例,占2%;②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收缩期的峰值血流是63.13±1.56cm/s,血管搏动指数是0.70±0.16,平均的血流速度是28.57±1.89cm/s,阻力指数是0.51±0.04;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收缩期的峰值血流是55.24±1.43cm/s,血管搏动指数是1.23±0.24,平均的血流速度是22.66±2.35cm/s,阻力指数是0.75±0.03;③研究组中,0例患者头痛(0%),2例患者恶心(4%),4例患者肩颈痛(8%),0例患者眩晕(0%;对照组中,10例患者头痛(20%),3例患者恶心(6%),3例患者肩颈痛(6%),1例患者眩晕(2%),结论: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的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427-02

中医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实则是眩晕、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生命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的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本院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上述患者均经过精确检查诊断,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是25例,女性患者是25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0.1±1.5)岁,体质量60~80公斤,平均体质量是71.0±2.4公斤,病程是7至10年,平均病程是4.8±1.3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是24例,女性患者是26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53.8±2.8)岁,体质量60~80公斤,平均体质量是70.4±1.6公斤,病程是6至13年,平均病程是5.1±2.2年。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即P>0.05。上述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病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对照组行针灸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推拿手法治疗,通过常规手法进行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取端坐位,通过推、揉、拿等手法,放松颈背部的肌肉,头、颈部位分别进行托拉牵引和旋转复位,患者头部进行左右缓慢的旋转治疗,然后进行三步的推拿法,每一步的维持时间是10分钟。上述操作每14天是一个疗程,每隔疗程间的间隔是2天。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采用统计学法分析数据将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是计量资料,应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计数资料,应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P值小于0.05,则代表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20例,占40%,有效例数是14例,占28%,无效患者16例,占32%;研究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40例,占80%,有效例数是9例,占18%,无效患者1例,占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68%,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8%,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收缩期的峰值血流是63.13±1.56cm/s,血管搏动指数是0.70±0.16,平均的血流速度是28.57±1.89cm/s,阻力指数是0.51±0.04;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收缩期的峰值血流是55.24±1.43cm/s,血管搏动指数是1.23±0.24,平均的血流速度是22.66±2.35cm/s,阻力指数是0.75±0.03;除收缩期的峰值血流和平均的血流速度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外,研究组患者的其他2项血流指标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3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中,0例患者头痛(0%),2例患者恶心(4%),4例患者肩颈痛(8%),0例患者眩晕(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2%;对照组中,10例患者头痛(20%),3例患者恶心(6%),3例患者肩颈痛(6%),1例患者眩晕(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34%,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类分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眩晕,又称为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发生了退行性的改变,进一步对患者的椎动脉造成了压迫或者是刺激,引发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引起了颈项痛、头晕及头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且病程较长。

本研究发现,①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68%,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8%;②除收缩期的峰值血流和平均的血流速度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外,研究组患者的其他2项血流指标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③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2%;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34%,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总之,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的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章.椎动脉型颈椎病行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9):158-159.

[2]金光虎.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5):138.

[3]王兴.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6):105.

标签:;  ;  ;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