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多棱分枝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大麦多棱分枝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论文题目: 大麦多棱分枝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黄碧光

导师: 吴为人

关键词: 大麦,遗传,基因定位,基因互作

文献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大麦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大麦突变体的获得和深入研究是开展大麦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的关键,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大麦农艺性状的基础。大麦多棱分枝穗突变体(prbs),是本课题组从玉米总DNA浸泡莆大麦2号花序的处理二代中发现的,表现为多小穗数目不规则,并且有产生穗分枝的倾向,从而呈现不规则多棱。初步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相对于受体亲本莆大麦2号的二棱为隐性,是穗棱型变异的一种,受一隐性基因prb控制。已发现的大麦穗棱型基因分别位于5条染色体上,即vrs1(2H)、vrs2(5H)、vrs3(1H)、vrs4(3H)和int-c(4H),这些基因等位基因内互作和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产生各种穗棱型。大麦穗棱型除二棱外,六棱是最常见的。本项目进一步研究了prb与六棱基因(记为n)之间的遗传关系,并利用SSR标记对prb和n进行了定位。另外,还对互作基因定位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对prbs的遗传分析:建立四个大麦杂交组合(六棱×二棱、多棱分枝×二棱、多棱分枝×六棱和六棱×多棱分枝),对其F1、F2和F3的穗棱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六棱×二棱组合中,六棱相对于二棱受一对隐性基因(n)控制;在多棱分枝×二棱组合中,多棱分枝相对于二棱也受一对隐性基因(prb)控制;在多棱分枝×六棱和六棱×多棱分枝组合F2代中,二棱∶六棱∶多棱分枝=9∶3∶4,穗棱型表现为受两对基因互作控制,其中一对基因控制二棱和六棱的表现,六棱为隐性,另一对基因控制多棱分枝与否的表现,多棱分枝为隐性,并且prb/prb对二棱/六棱基因具有隐性上位作用。 2、互作基因定位的策略:基因互作是常见的遗传现象,但目前还没有提出互作基因定位的专门方法。考虑到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结合Mapmaker/Exp软件是目前许多学者所熟悉的定位单个主基因的常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大麦连锁图及基因组研究进展

1.1 大麦的分类地位

1.2 大麦连锁遗传图谱

1.2.1 构建大麦连锁遗传图谱使用的标记

1.2.2 大麦的连锁图

1.2.3 大麦连锁图的应用

1.3 大麦基因组研究

2 大麦穗棱型的遗传研究进展

2.1 控制大麦穗棱型基因概况

2.2 vrs1

2.3 vrs2

2.4 vrs3

2.5 vrs4

2.6 int-c

2.7 pbrs性状剖析

3 禾本科小穗数目变异体的发现与研究

4 植物小穗发育遗传研究进展

5 基因互作遗传研究进展

5.1 基因互作现象的普遍性

5.2 基因互作的复杂性

5.3 花发育基因的互作

5.3.1 植物花器官特征基因的基因互作

5.3.2 植物花序发育和花器官发育的基因互作

5.4 互作基因的定位

第一章 大麦多棱分枝穗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棱×二棱的遗传表现

2.2 多棱分枝×二棱的遗传表现

2.3 多棱分枝与六棱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2.4 多棱分枝与二棱和六棱的遗传关系

3 讨论

第二章 互作基因定位的策略

1 基因互作的类型与遗传特征

2 利用BSA方法和Mapmaker/Exp3.0软件定位互作基因的基本策略

3 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单种表型亚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的可行性验证

4 各种互作类型的定位策略

4.1 重叠作用

4.1.1 合适的DNA池对

4.1.2 合适的作图(亚)群体

4.2 互补作用

4.2.1 合适的DNA池对

4.2.2 合适的作图(亚)群体

4.3 积加作用

4.3.1 合适的DNA池对

4.3.2 合适的作图(亚)群体

4.4 显性上位作用

4.4.1 合适的DNA池对

4.4.2 合适的作图(亚)群体

4.5 隐性上位作用

4.5.1 合适的DNA池对

4.5.2 合适的作图(亚)群体

4.6 抑制作用

4.6.1 合适的DNA池对

4.6.2 合适的作图(亚)群体

5 互作基因定位策略的总结

6 讨论

第三章 大麦多棱分枝穗突变基因prb的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与定位策略

1.2 DNA提取

1.3 SSR分析

1.4 连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间多态性分析及BSA分析

2.2 莆田乌肚六棱基因的定位

2.3 prb基因的定位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DNA提取(SDS大量提取法)

附录2 PCR扩增

附录3 SSR银染分析程序

附录4 定位中使用的引物列表

附录5 大麦属(Hordeum)普通大麦种(H. vulgare L.)分类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27

参考文献

  • [1].大麦种质资源磷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其转录组分析[D]. 任盼荣.甘肃农业大学2018
  • [2].西藏野生大麦干旱耐性基因等位多态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 张绵.浙江大学2017
  • [3].中国野生及栽培大麦的分子进化与大麦穗分枝新基因的分子作图[D]. 冯宗云.四川大学2003
  • [4].大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分析[D]. 许如根.扬州大学2005
  • [5].中国松嫩平原短芒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 Link.)天然种群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的研究[D]. 郭万里.东北师范大学2006
  • [6].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D]. 沈景林.吉林大学2006
  • [7].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贮藏蛋白基因克隆研究[D]. 侯永翠.四川农业大学2005
  • [8].大麦耐盐机理及部分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黄有总.浙江大学2007
  • [9].大麦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模拟研究[D]. 徐寿军.扬州大学2007
  • [10].中国松嫩草原短芒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Link)人工种群的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 李毅丹.东北师范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中国野生大麦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研究[D]. 郭红.四川大学2002
  • [2].中国野生及栽培大麦的分子进化与大麦穗分枝新基因的分子作图[D]. 冯宗云.四川大学2003
  • [3].大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分析[D]. 许如根.扬州大学2005
  • [4].拟南芥ess突变体定位克隆及遗传分析[D]. 刘天磊.复旦大学2005
  • [5].三个与水稻株型相关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克隆[D]. 汪得凯.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6].一个水稻早衰突变体pse(t)的遗传分析、定位及生理学研究[D]. 李付振.浙江大学2005
  • [7].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D]. 沈景林.吉林大学2006
  • [8].两个水稻花器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D]. 薛大伟.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9].水稻花器官突变体fon(t)和spp1的形态发生、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 李云.四川农业大学2006
  • [10].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贮藏蛋白基因克隆研究[D]. 侯永翠.四川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大麦多棱分枝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