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鹿寨县人民医院骨科545600

【摘要】目的:探析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半月板撕裂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在救治过程中施行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通过全内缝合法予以垂直缝合,而半月板前角撕裂伤者,通过可吸收线内外缝合法进行。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按照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半月板撕裂伤患者施行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宜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半月板撕裂伤;效果;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

人们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关节活动不协调或外力因素极有可能致使膝关节扭伤,这样半月板就会卡在股骨、胫骨间造成撕裂[1]。患者在行走或运动时关节部位会疼痛,半月板撕裂伤之后,自我修复较为困难,缝合后的愈合效果不理想,部分切除可能会出现关节疾病。当前临正致力于探究出一种具有良好修复效果的缝合手术,以促进半月板撕裂伤的愈合。本研究探析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半月板撕裂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35岁,平均(25.6±0.62)岁;13例为左膝,17例为右膝;6例为内侧半月撕裂伤,9例为外侧半月撕裂伤,12例为后角撕裂伤,3例为体部及前角撕裂伤;6例为前角至后角全层撕裂,24例是红区撕裂;病程2周~2.5年,平均(1.02±0.30)年;所有患者都有膝关节外伤史,存在肿胀、疼痛等症状且活动灵活度缺乏。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手术前对患处予以麻醉,将气囊止血带置于患侧大腿,以膝前内侧、外侧入路的方式连接关节镜器械,使用关节镜探针依次对髌上囊、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髁间窝、外侧间隙探查,使滑膜、软骨、交叉韧带、半月板的事情情况予以掌握[2]。如果新鲜半月板撕裂伤直接缝合,如果陈旧半月板撕裂伤,刨刀或半月板锉使伤缘出现新鲜创面后再修复缝合。如果半月板后角、体部撕裂,全内针缝合法予以垂直缝合,保持4~6mm的针距,推结器把缝线拉紧后剪断线尾。如果半月板前角撕裂伤通过内外缝合法予以缝合,在套管的作用下缝合针被牵引到撕裂伤部位进行缝合,半月板撕裂的情况不同,缝合针穿过撕裂缝的角度就不同。缝针经半月板至皮肤外,一根缝线于皮肤外,一根缝线于膝关节器械入口,使线另一端经半月板于皮肤外,拉紧两端,于缝线出口切小口,缝线结节点与皮下固定,缝合结束。当患者撕裂伤严重,需反复缝合。气化消融仪使残面光滑后将切口关闭。

术后冰袋于患膝处冷敷二十四小时,麻醉消除即可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同时屈膝15°外固定制动固定两周,期间进行髌骨按摩、踝泵运动。依托支具行走锻炼于术后六周开始,独立行走锻炼于术后八周开始,此时屈膝范围在1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四周内患膝屈曲要控制在90°内,患者完全摆脱支具在术后三个月[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对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的膝关节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灵活,即无症状率为94.22℅。按照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在手术前后患者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膝关节功能评分

评分平均分

术前41~60分42.9±4.1

术后79~100分94.0±3.4

3讨论

半月板是处于股骨、胫骨间的纤维软骨垫,其具有外缘厚、中间薄的特点,于关节囊内外侧附着,有内侧、外侧半月板。健全的半月板填充在膝关节中能避免股骨、胫骨相撞且使其外形相适应,此外半月板缓冲压力、吸收震荡、弹性的效果也较好。在治疗半月板撕裂伤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撕裂程度、患者年龄、半月板类型等进行,如果患者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下其其血供应区通常于整个半月板中心区,当患者达到十四岁,则其血供应区会扩散到半月板周围,因为如果患者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下,通常予以保守治疗。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其半月板撕裂伤易于破裂,修复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施行手术的时候应该认真、谨慎。在对半月板撕裂伤患者施行手术的时候要对其病情予以全面了解,进而选择合适的缝合手术。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可以由内而外,由外及内、全内缝合,进行起来相对简便也无需特殊器械,对于患者的预后修复效果较好,患者的神经血管可以得到切实保护,由内而外缝合时也不会由于出针点无法预料而引发神经血管损伤。在垂直缝合的时候,强度大,易于操作,能够确保撕裂边缘解剖对合。实施手术过程中,当第一次缝合、打结效果不佳的时候,能够拆除进行重新缝合,因为灵活性较强。患者在接受完手术之后,通常要进行约六周的康复,当患者长时间用石膏固定关节,关节僵硬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伤口的恢复,因此设置一个能够调节角度的支具,可以使半月板更快的愈合,防止关节僵化,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本研究中患者接受过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后,关节疼痛、弹响等症状得到缓解,关节可以灵活运动,在6~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伤口愈合较好,在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术前术后的评分差异显著,充分显示了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上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松林,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5,2(18):50-51.

[2]齐鹏坤,陈崇民,韩煜,等.关节镜下采用外-内缝合法治疗半月板损伤3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6(3):56-57.

[3]张洪涛,蔡道章,刘康.关节镜下修复半月板损伤69例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10):1066-1068.

标签:;  ;  ;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