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渗透油藏试井数学模型解分析

双渗透油藏试井数学模型解分析

一、双渗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帅[1](2021)在《缝洞型油藏三重介质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碳酸盐岩油藏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开采潜力,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裂缝和溶洞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其渗流规律不同于单重孔隙介质。为真实反映碳酸盐岩储层的储层特征,将碳酸盐岩简化为由基质系统、裂缝系统和溶洞系统构成的三重介质进行研究。考虑地层的应力敏感性、温度和储层的分形特性导出了三重介质三渗数学模型,该模型为非线性变系数偏微分方程组,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格式离散,自主开发了计算程序,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非线性差分方程组;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无因次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参数变化对计算过程的影响;为了描述各向异性储层,建立了椭圆流模型,并对渗透率较好与较差的方向进行了压力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针对储层在不同深度的位置有不同温度的特征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不同深度的压力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影响的定压边界三重介质储层中的流体流动可以划分为6个流动阶段:Ⅰ为井筒储存阶段;Ⅱ为表皮因子影响阶段;Ⅲ为溶洞向裂缝窜流阶段;Ⅳ为基质向裂缝窜流阶段;V为基质向溶洞窜流阶段;Ⅵ为稳定流动阶段。(2)无因次裂缝渗透率变化模数越大,无因次井底压力和压力导数的值也越大;无因次黏度变化因子越大,井底压力越大,三个窜流阶段出现得越早,而且会缩短溶洞向裂缝窜流进行的时间并减弱窜流效果,压力导数提前衰减;分形维数越大,压力和压力导数的数值越大,稳定流动阶段出现得时刻越滞后;基质的分形维数越大,各窜流阶段越滞后。(3)无因次渗透率变化模数、无量纲窜流系数、无量纲井筒储存系数、无因次黏度变化因子和分形维数的增加都会使计算的迭代次数增多。表皮因子的增加会使溶洞和基质压力的计算迭代次数减小,但是表皮因子增加到3之前裂缝压力的计算迭代次数会增加,在表皮因子大于3时再增加则会使裂缝压力计算的迭代次数减少。(4)椭圆流模型可以描述各向异性储层,由于定量生产,为了在井底达到特定的速度,渗透性较差的方向需要有更大的压力,但是压力向外边界的波及速度不改变。(5)考虑由于储层在不同深度的位置有不同的温度计算时,由于深度增加,温度升高,压力的数值偏大。但是不同深度的压力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6)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无因次压力在早期由于生产现场的不确定因素与实测曲线有一定偏差,但是晚期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在数值上拟合良好。压力导数的现场测试结果同样在早期与理论结果有一定的偏差,而且基质向裂缝窜流阶段进行的时间很短。这种现象可能与储层的非均质性有关。该论文有图33幅,表17个,参考文献149篇。

周明德[2](2020)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生产动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油气需求量的剧增,继页岩气开采之后致密油藏开发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新热点,通常采用体积压裂改造技术对致密油藏进行有效开发,但目前对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长期生产资料的应用和研究却比较少,录取长时间的生产资料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和利用,从而影响到了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和经济利益,因此本文开展了关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的生产动态分析及应用研究。基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改造方式的不同,建立了复杂缝网压裂水平井和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两种不稳定渗流模型,通过伽辽金有限元方法对渗流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解,建立了考虑任意复杂储层情况和人工裂缝非均质性的体积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计算方法。在生产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绘制并分析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Blasingame典型曲线形态特征,揭示了体积压裂水平井流动规律,复杂缝网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型主要包括6个流动阶段,分别是:SRV区域线性流阶段、SRV区域衰竭流阶段、窜流阶段、复合线性流阶段、晚期拟径向流阶段以及边界拟稳态流阶段;对比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型也主要包括6个流动阶段,分别是:裂缝双线性流阶段、SRV区域线性流阶段、SRV区域衰竭流阶段、复合线性流阶段、晚期拟径向流阶段和边界拟稳态流阶段。当流动传播到达储层改造体积区域边界时,生产动态曲线表现为SRV区域衰竭流动开始,可以此为时间点,来计算储层改造体积的大小,评价体积压裂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比了改造区范围、储层物性及人工主裂缝参数对两种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模型下的Blasingame典型曲线的影响,具体括不同改造区面积、储层渗透率、改造区储能比、改造区窜流系数、裂缝半长、裂缝间距、裂缝条数等因素,为体积压裂水平井Blasingame曲线拟合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型基础上绘制了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典型曲线,并对产能曲线特征及储层和裂缝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为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考虑任意复杂储层情况的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生产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对YP区块一口水平井的生产数据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利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型绘制了Blasingame典型曲线,对实测资料进行了拟合分析及产能预测。结果表明结合实际压裂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压裂井模型,能够有效对实例井生产资料进行分析解释,为致密油储层动态分析及水平井产能预测提供技术支持。

李蒙蒙[3](2019)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体积压裂水平井技术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较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体积压裂通过在水平井筒周围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减小储层与水平井筒之间的渗流阻力,从而有效改善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对于中高含水期的油藏以及注水开发的油藏,油藏中的流体大部分处于油水两相流动状态。如果采用单相流的试井理论对试井数据进行解释,解释结果会与实际储层和流体的物性参数存在偏差。因此,本文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与数学物理方法,形成了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试井分析方法。首先考虑流体饱和度梯度的变化和渗吸作用,建立了裂缝性油藏注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数学模型。结合渗吸经验公式与一维B-L水驱油理论,建立了饱和度求解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与反演方法进行解析求解,得到了注水过程中任意时刻的饱和度分布。然后与压力求解方程进行耦合,采用Laplace空间径向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求解得到无因次井底压力,绘制了典型曲线图版,并分析了注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曲线特征。在注水井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油藏系统与裂缝系统中含水率的变化以及裂缝的有限导流能力,将人工裂缝进行离散化,采用半解析方法进行求解,分析了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曲线特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种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数学模型,将人工裂缝分为主裂缝和二级裂缝,考虑裂缝的有限导流能力以及油藏系统与裂缝系统中含水率的变化,将裂缝进行离散化,采用半解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了两种不同裂缝网络条件下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试井曲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曲线与单相流试井曲线形状相似,但是随流体总流度的增大,曲线整体向左下方偏移。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试井曲线比常规压裂水平井多了一个二级裂缝流体向主裂缝流动阶段和主裂缝与二级裂缝之间的干扰流动阶段。体积压裂水平井油藏含水率的变化主要影响地层拟径向流动阶段和地层线性流动阶段,对裂缝系统流动阶段影响较小。裂缝系统的含水率主要对裂缝线性流动阶段及二级裂缝流体向主裂缝流动阶段产生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压力与压力导数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本研究对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开发与动态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治彬[4](2019)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连续介质试井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缝洞型油藏是碳酸盐岩油藏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储集空间以裂缝、溶洞和溶蚀孔洞为主,且发育与分布极不规则:溶洞多为离散孤立分布;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或呈单一大裂缝,或呈局部缝网。缝洞储集空间的多尺度性决定了储层流体流动的多尺度性,缝洞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又使油藏的流体流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模型基于连续介质进行分析,其连续介质假设不能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基于离散介质模型假设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描述出缝洞中的流动细节,但其建模困难和计算量大的特点制约了其在试井理论中的应用。针对上述缝洞型油藏试井问题,本文在认识缝洞储集体特征和渗流基本规律基础上,考虑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缝洞组合关系,采用连续介质假设描述油藏流体在天然裂缝和溶蚀孔洞中的渗流,对大尺度溶洞和裂缝则采用离散介质刻画,对两种介质边界进行耦合处理,建立了非连续介质缝洞油藏试井模型。相比于传统连续介质模型,新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出油藏的缝洞参数,丰富了缝洞型油藏试井理论体系,为现场试井解释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多缝洞串联试井模型,模型适用于缝洞一维发育的缝洞油藏。绘制了模型的试井典型图版,模型流动阶段包括:井筒储集效应段、表皮效应段、裂缝线性流动段、溶洞窜流段和边界响应段。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裂缝越长,溶洞窜流段凹子越滞后;增大溶洞体积,溶洞窜流段下凹幅度随之增大;(2)提出了溶洞点源等效的思想理论,建立了径向油藏溶洞点源等效试井模型。将天然微裂缝与溶孔视为双重连续介质,将大溶洞供液等效为变强度点源。绘制了模型的试井典型图版,压力导数曲线会出现两种窜流下凹:溶孔向裂缝窜流、大溶洞向裂缝的窜流。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溶洞距离越大,窜流段凹子越滞后,下凹幅度越小;溶洞体积越大,凹子下凹幅度越深;(3)建立了压裂油藏主裂缝沟通溶洞试井模型。对主裂缝线性渗流与溶洞泄油区径向渗流进行耦合求解,绘制了试井典型图版。流动阶段有:井筒储集效应阶段,主裂缝线性流动段、大溶洞向主裂缝窜流段,过渡流动段,天然裂缝径向流动段,系统总径向流动段和边界响应段。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主裂缝长度越大,主裂缝线性流动时间增加,溶洞窜流段凹子出现越滞后;溶洞半径越大,溶洞窜流段凹子下凹越深;(4)编制了缝洞油藏试井解释软件。软件包含了不同的缝洞组合方式、溶洞数量与边界条件下试井理论模型,可根据不同生产井的地层与生产条件,选取对应的理论试井模型进行解释分析。对TH39井和T40井实测压恢数据进行拟合解释。解释结果与现场认识吻合程度高,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吴磊[5](2019)在《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巨大,经济有效的开采能够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压力,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页岩气藏相比于常规油气藏在成藏机理、赋存方式、运移机制上有很大不同,常规油气藏的开采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页岩气藏,并且页岩极其致密,常利用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开采以提高页岩气藏的产能。压裂后产能模拟及预测对分析水平井压裂效果、指导页岩气藏压裂施工及工艺参数优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研国内外页岩气藏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页岩气藏储层特征、多重运移机理、水力裂缝形态及渗流特征,对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页岩气藏主要储集空间、气体主要赋存方式及多尺度运移机制,总结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产能研究方法和水力裂缝形态及渗流特征。(2)基于双重介质渗流理论,综合考虑页岩气在储层中的吸附解吸、扩散机理(拟稳态和非稳态扩散)及天然裂缝的应力敏感效应,运用点源函数理论、Laplace变换、贝塞尔函数及扰动变换方法求解得到页岩储层的点源解。(3)考虑水力裂缝的有限导流能力、裂缝方位角、裂缝不等长、裂缝间相互干扰等因素,通过离散水力裂缝、坐标变换和压降叠加原理,耦合页岩储层点源解,建立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并且给出模型的半解析解。(4)根据Duhamel定理,考虑表皮及井筒储集效应,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运用MATLAB编程求解产能模型,绘制了页岩气藏压力动态曲线和无因次产能递减曲线。并根据曲线特征划分了9个流动阶段,分析了页岩储层参数(应力敏感系数、储容比、吸附解吸系数等)、水力裂缝参数(导流能力、缝长、簇间距等)对压裂水平井井底压力响应及产能的影响规律。(5)利用某页岩气井数据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水力裂缝导流能力、裂缝缝长分布方式及裂缝间距。

杨成亮[6](2019)在《页岩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页岩油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页岩储层属于低孔低渗透的致密储层,储层微观结构复杂、渗流机理复杂、自然产能低或根本没有自然产能,需要通过水平井开采、储层改造等技术方可获得工业性油流。因而深入研究页岩储层水平井及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分析影响储层开发及改造的影响因素,对油井生产动态分析、页岩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页岩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为研究对象,充分调研了国内外页岩油藏开发技术及相关理论,基于页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渗流机理,根据油气渗流力学理论,建立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效应单独影响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双重介质页岩油层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油藏工程原理及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Bessel函数、等数学物理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不同模型定产压力解和定压产量解的表达式,并根据所求结果绘制了压力动态曲线和产量递减曲线,根据曲线特征,水平井流动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压裂水平井流动过程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然后分析影响页岩油藏渗流规律及生产动态的因素。再利用矿场实际生产资料,结合所建立的页岩油藏水平井数学模型和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数学模型,进行压力与产量递减分析,以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何孟袁[7](2019)在《缝洞型气藏数值试井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世界气田分布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值试井解释技术利用气藏数值模拟技术的优点,为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的精细描述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此类气藏储层类型和地层参数诊断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通过详细调研数值试井分析方法和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的相关文献后,选择用非结构的PEBI网格对气藏区域进行空间离散。结合典型的高石梯灯影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特征,总结了三种典型渗流物理模型,即孔洞型视均质、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和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模型,进一步综合考虑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以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后,分别建立孔洞型视均质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以及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在PEBI网格上使用有限体积方法进行离散,并数值求解,通过绘制井底压力和压力导数的双对数曲线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结合高石梯灯影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特征,确定了该气藏主要存在孔洞型视均质、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和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三种渗流模型;2)建立了三种模型的数值试井模型,计算获得了相对应的试井典型曲线。(1)在视均质碳酸盐岩气藏中,表皮系数和井筒存储系数主要对试井曲线的早期有影响。渗透率影响直线段的高度,渗透率越大,直线段越低。(2)在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中,弹性储容比反应了基质中储量占整个系统的百分比。弹性储容比不同,主要表现为窜流阶段出现的下凹段的大小不同。基质中储备的流体越少,窜流阶段持续时间越短,当其小到一定程度时,试井曲线就会呈现均质气藏特征。随着介质间连通性的变好,窜流阶段时间提前。(3)在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中,内区弹性储容比反应了基质中储量占整个系统的百分比。外区弹性储容比反应了裂缝中储量占整个系统的百分比。内区和弹性储容比不同,主要表现为内区和外区窜流阶段出现的下凹段的大小不同。内区窜流系数反应了裂缝系统和基岩系统之间的窜流强度。内区窜流系数反应了裂缝系统和溶洞系统之间的窜流强度。主要表现为内区和外区窜流阶段下凹段出现的时间早晚。内区和外区窜流系数越大,内区和外区窜流阶段出现的时间也就越早。此外,本文在所建立的基础数学模型上,编制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数值试井计算的程序。应用该程序对实例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满意的解释结果。

罗维芸[8](2019)在《注采系统下压力动态反演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采取注水开发,井网完善程度比较高,在研究压力动态时不能简单地考虑为单井系统,需要研究注采系统下的压力动态。在注采系统中,生产井的近井污染、增产措施等会对地层的渗透率产生影响,注水井由于注水冲刷也会对地层的渗透率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加剧地层的非均质性。因此研究非均质地层中注采系统下的压力动态及其反演技术尤为重要。而目前关于储层渗透率随机分布的非均质地层中注采系统的压力动态研究还不够完善。论文以数值试井技术为研究方法,引入渗透率参差系数表征地层的非均质程度,参考实际的注采井网特征建立了渗透率呈环形分布和扇形分布两类模型来研究非均质地层中注采系统的压力动态及其反演技术。论文首先建立不同渗透率分布模式以及不同渗透率参差系数下单井系统数值试井分析模型,获得这些模型的试井特征曲线并分析其压力动态特征;然后建立非均质储层中一注一采系统和两采系统数值试井分析模型,获得这些系统下的试井特征曲线并分析其压力动态特征,进而对比分析了不同渗透率分布模式、渗透率参差系数下单井系统和多井系统的试井特征曲线的异同点;最后结合非均质储层中不同渗透率分布下和不同邻井影响下的试井特征曲线形态,提出非均质储层中试井测试资料反演方法。应用论文提出的压力动态反演方法,对试井测试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可以获得修正邻井影响下的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分布。两个实例应用验证了论文提出方法的可靠性。

叶海峰[9](2018)在《缝洞型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既有可视为连续介质的缝洞表征单元体,又有可视为非连续介质的大尺度缝洞独立系统,溶洞可达几米甚至几十米。流体在缝洞型储层中的流动方式可能有渗流、管流、空腔流或多种流动的耦合,流动机理非常复杂。基于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并且缝洞的尺度具有多样性,使得缝洞型油气藏储层参数的解释工作很难展开,开发难度极大。利用试井分析方法解释储层,得到缝洞的大量参数,其意义在于能够为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和生产工作提供一些帮助。通过对塔里木典型的单井缝洞单元进行分析,根据地质资料抽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大尺度缝洞组合单元,可以将缝洞系统分为四种缝洞储集类型:大尺度单一溶洞(井钻遇单一大溶洞)、裂缝一大尺度溶洞(井钻遇裂缝再连接大溶洞)、多个裂缝-大尺度溶洞系统串联(井钻遇裂缝再连接溶洞,然后再连接另一个缝洞单元)、单一裂缝并联两个大尺度溶洞(井钻遇溶洞之间的裂缝)。为明确储集层中流体流动规律,对单一裂缝、大尺度单一溶洞、裂缝一大尺度溶洞组合这三种类型进行了相对应的流动实验研究和流动理论模型的建立,验证了实验反映地下缝洞系统流动规律的可行性。单一裂缝中的流动可视为达西渗流,单一溶洞中的流动可视为弹性膨胀,裂缝和溶洞组合下的流动为裂缝的渗流控制了洞穴系统的弹性膨胀流。由于大量的井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缝洞系统,多为通过井眼沟通大裂缝的独立缝-洞单元,采用连续介质理论解释所获得的结果难以和储层实际流动过程相对应。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把裂缝考虑为一维裂缝,溶洞考虑为等势体。缝洞组合模型中引入了瞬态流动概念和多重介质中窜流的概念,利用瞬态传导原理和拉普拉斯变换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拉普拉斯空间下无因次井底压力的解析解,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GWR数值反演方法和改进的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AWG)三种方法的多角度比较分析,最终选取改进的Stehfest数值反演(AWG)和Stehfest数值反演绘制四种不同理论模型的典型曲线,通过敏感性分析讨论发现理论模型可正确反映流动控制因素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和实例解释对比表明:理论模型可正确解释井筒储集系数,表皮效应,裂缝系统渗透率,溶洞系统等效渗透率,缝长和溶洞大小等几何参数。本文为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的缝洞参数求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张琪[10](2018)在《页岩油气宏观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燃料能源变革的新时代,“水平井+水力压裂技术”促使页岩油气成为新的开发热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烃类储集形式多样、孔隙介质尺度跨度大,常规渗流理论已无法准确模拟页岩油气流动,建立一套考虑页岩油气藏特性及开发特点的流动模拟方法意义重大。本论文提出了基于页岩油气微观渗流机理的宏观流动模拟和产能分析方法。首先,根据微纳米孔隙内油气运移机制,完善现有理论及表征模型,基于多孔介质参数(孔隙度和迂曲度),建立了无机和有机多孔介质内页岩油气运移数学表征模型,揭示了不同类型多孔介质内油气的耦合传输机制。其次,引入有机孔隙含量,分别提出了页岩油气藏基质表观渗透率数学表征模型,分析了气体(粘性流、努森扩散、吸附及表面扩散)和原油(粘性流、速度滑移及物理吸附)微观运移机制对页岩油气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及贡献度。第三,分别基于椭圆和分形SRV,建立了页岩油气藏压裂直井双孔单渗解析模型,分析了压裂直井压力响应和产能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于压裂直井典型曲线的SRV尺寸估算方法;同时,基于离散裂缝模型(DFM模型)和页岩油气藏基质表观渗透率模型,分别建立了页岩油气藏压裂直井双孔双渗数值模型(基质-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耦合),分析了产能影响因素,对比解析与数值模型结果,形成了页岩油气藏压裂直井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方法。第四,分别基于线性流动假设和点源函数,建立了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线性流动和复合流动双孔单渗解析模型,分析了分段压裂水平井压力响应和产能影响因素;同时,基于DFM模型和页岩油气藏基质表观渗透率模型,分别建立了页岩油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双孔双渗数值模型(双重介质模型和复合储层模型),分析了基质、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参数和改造模式对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模型结果,形成了页岩油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方法。最后,形成了基于解析模型和ES-MDA算法的自动生产拟合方法;根据矿场数据与数值模型,分析了页岩油气藏不同井型-缝网组合的“井工厂”模式产能变化,实现了页岩油气藏压裂井数学模型的应用。本论文形成了一套页岩油气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方法,为页岩油气的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双渗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渗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缝洞型油藏三重介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缝洞型三重介质三渗模型
    2.1 数学模型
    2.2 数值求解
    2.3 结果分析
    2.4 二向异性问题
3 考虑温度影响的缝洞型三重介质三渗模型
    3.1 数学模型
    3.2 数值求解
    3.3 结果分析
    3.4 不同储层深度的压力变化特征
4 缝洞型分形三重介质三渗模型
    4.1 分形基本概念和数学基础
    4.2 数学模型
    4.3 数值求解
    4.4 结果分析
    4.5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温度影响的分形三重介质三渗模型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生产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生产动态分析方法特点
    1.1 Arps方法的适用性
    1.2 Fetkovich方法的适用性
    1.3 Blasingame方法的适用性
    1.4 几种生产动态分析方法优缺点对比
第二章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数学模型
    2.1 致密油藏复杂缝网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型
        2.1.1 复杂缝网压裂物理模型
        2.1.2 复杂缝网压裂数学模型
        2.1.3 复杂缝网压裂数学模型有限元求解
    2.2 致密油藏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型
        2.2.1 密集切割压裂物理模型
        2.2.2 密集切割压裂数学模型建立
        2.2.3 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数学模型有限元方法求解
第三章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曲线分析
    3.1 致密油藏复杂缝网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曲线分析
        3.1.1 复杂缝网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典型曲线特征分析
        3.1.2 复杂缝网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曲线敏感性分析
    3.2 致密油藏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曲线分析
        3.2.1 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典型曲线特征分析
        3.2.2 密集切割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曲线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
    4.1 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典型曲线
    4.2 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曲线敏感性分析
    4.3 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
第五章 实例井分析
    5.1 体积压裂井生产动态拟合分析方法
    5.2 实例井地质及压裂基本情况
    5.3 Blasingame递减曲线拟合分析
    5.4 产量史拟合及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1.2.2 常规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1.2.3 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1.2.4 裂缝性油藏渗吸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理论基础
    2.1 Laplace变换方法
    2.2 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
    2.3 井筒储集和表皮因子考虑方法
        2.3.1 井筒储集效应和井筒储集系数
        2.3.2 表皮效应和表皮系数
        2.3.3 压裂水平井考虑表皮效应和井筒储集效应的压力表达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缝性油藏注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3.1 双孔单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3.1.1 裂缝性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3.1.2 注水井饱和度求解数学模型
        3.1.3 注水井压力求解数学模型
        3.1.4 实例验证分析
        3.1.5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3.2 双孔双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3.2.1 双孔双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3.2.2 注水井饱和度求解数学模型
        3.2.3 注水井压力求解数学模型
        3.2.4 实例验证分析
        3.2.5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4.1 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4.2 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4.2.1 油藏模型
        4.2.2 裂缝模型
        4.2.3 模型离散化与耦合求解
    4.3 模型验证分析
    4.4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5.1 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5.2 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5.2.1 油藏模型
        5.2.2 裂缝模型
        5.2.3 模型离散化与耦合求解
    5.3 实例验证分析
    5.4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重介质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6.1 双重介质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6.2 双重介质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6.2.1 油藏模型
        6.2.2 裂缝模型
        6.2.3 模型离散化与耦合求解
    6.3 模型验证分析
    6.4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连续介质试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油藏流动机理研究
        1.2.2 缝洞型油藏连续介质试井理论研究
        1.2.3 缝洞型油藏离散介质理论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缝洞油藏地质特征及渗流机理
    2.1 缝洞油藏储集体发育特征
        2.1.1 储集空间类型
        2.1.2 储集体主要类型
    2.2 缝洞油藏流动理论基础
        2.2.1 裂缝-溶孔连续双重介质渗流方程
        2.2.2 大裂缝基本渗流方程
        2.2.3 溶洞等势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缝洞串联试井模型
    3.1 物理模型
    3.2 数学模型
        3.2.1 有因次数学模型
        3.2.2 无因次数学模型
        3.2.3 模型拉普拉斯变换
        3.2.4 模型求解
    3.3 典型试井曲线
        3.3.1 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
        3.3.2 单缝洞模型
        3.3.3 多缝洞组合模型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3.4.1 溶洞个数的影响
        3.4.2 裂缝横截面积
        3.4.3 溶洞距井筒距离
        3.4.4 溶洞体积
        3.4.5 弹性储容比
        3.4.6 传导率比
        3.4.7 流动系数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径向油藏溶洞点源等效试井模型
    4.1 物理模型
    4.2 数学模型
        4.2.1 数学模型建立思路
        4.2.2 溶洞等效数学模型
        4.2.3 模型的解
    4.3 典型图版曲线
    4.4 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溶洞体积
        4.4.2 溶洞距离
        4.4.3 溶蚀孔洞储容比
        4.4.4 溶蚀孔洞窜流系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缝洞油藏压裂井试井模型
    5.1 物理模型
    5.2 数学模型
        5.2.1 数学模型建立思路
        5.2.2 溶洞及溶洞泄油区径向流模型
        5.2.3 裂缝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及耦合
        5.2.4 模型拉氏变换与求解
    5.3 典型图版曲线
    5.4 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溶洞半径
        5.4.2 主裂缝长度
        5.4.3 溶孔储容比
        5.4.4 溶孔窜流系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型现场应用
    6.1 缝洞油藏试井软件
        6.1.1 软件适用性
        6.1.2 软件运行环境
        6.1.3 程序流程图
        6.1.4 软件功能模块
    6.2 现场实测数据解释
        6.2.1 实例1-TH39压恢试井
        6.2.2 实例2-T40井压恢试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气复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1.2.2 页岩气藏压裂井产能研究现状
        1.2.3 源函数方法在渗流理论中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页岩气藏储渗特征描述
    2.1 页岩气藏储层物性特征
    2.2 页岩气藏孔隙结构特征
        2.2.1 基质孔隙
        2.2.2 天然裂缝
    2.3 页岩气体储存机理
        2.3.1 游离气
        2.3.2 溶解气
        2.3.3 吸附气
    2.4 页岩气藏气体运移机理
        2.4.1 页岩气藏渗流模型
        2.4.2 吸附机理
        2.4.3 扩散运移机理
        2.4.4 裂缝系统中气体渗流
    2.5 人工裂缝形态描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
    3.1 页岩气藏储层渗流模型
        3.1.1 物理模型及基本假设
        3.1.2 页岩气藏储层数学模型
        3.1.3 水力裂缝数学模型
    3.2 耦合渗流模型求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流动阶段的划分
    4.2 产能敏感性分析
        4.2.1 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
        4.2.2 页岩储层参数
        4.2.3 压裂裂缝参数
    4.3 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产能分析
        4.3.1 簇间距影响
        4.3.2 压裂段数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验证与应用
    5.1 模型验证
    5.2 模型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页岩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油藏开发现状
        1.2.2 页岩储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1.2.3 页岩储层水平井试井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页岩储层渗流理论基础及数学物理方法
    2.1 页岩油藏储层基本特征
        2.1.1 页岩油概念
        2.1.2 页岩油藏储层特征
        2.1.3 页岩油储集空间类型
        2.1.4 页岩油赋存机制
    2.2 页岩油藏渗流机理
        2.2.1 应力敏感效应
        2.2.2 启动压力梯度
    2.3 油藏基本渗流微分方程
        2.3.1 连续性方程
        2.3.2 运动方程
        2.3.3 状态方程
        2.3.4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2.4 数学物理方法
        2.4.1 拉普拉斯变换
        2.4.2 Bessel函数
        2.4.3 Duhamel原理
        2.4.4 Sturm-Liouville特征值理论
        2.4.5 正交变换
        2.4.6 Stehfest数值反演
第3章 页岩油藏水平井非线性渗流模型
    3.1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页岩油藏水平井渗流模型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学模型
        3.1.3 模型求解
        3.1.4 流动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3.2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页岩油藏水平井渗流模型
        3.2.1 物理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2.3 模型求解
        3.2.4 流动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3.3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的页岩油藏水平井渗流模型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模型求解
        3.3.4 流动特征分析
第4章 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非线性渗流模型
    4.1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模型求解
        4.1.4 流动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4.2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模型求解
        4.2.4 流动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4.3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的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4.3.1 物理模型
        4.3.2 数学模型
        4.3.3 模型求解
        4.3.4 流动特征分析
    4.4 实例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缝洞型气藏数值试井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研究现状
        1.2.2 数值试井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石梯灯影组气藏特征及渗流物理模型
    2.1 高石梯气藏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渗流物理模型建立
第三章 缝洞型多重介质数值试井理论研究
    3.1 数值试井网格建立
        3.1.1 网格剖分的步骤
        3.1.2 网格剖分的模块化方法
    3.2 孔洞型视均质气藏单相流数值试井分析
        3.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2.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 裂缝-溶孔型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数值试井分析
        3.3.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3.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4 缝洞体-溶孔型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数值试井分析
        3.4.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4.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实例应用分析
    4.1 裂缝-溶孔模型试井实例分析
        4.1.1 气井概况
        4.1.2 试井解释分析
    4.2 缝洞体-溶孔型模型试井实例分析
        4.2.1 气井概况
        4.2.2 试井解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注采系统下压力动态反演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均质性储层试井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2.2 注采系统下试井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数值试井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第2章 非均质储层单井系统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2.1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2.1.1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
        2.1.2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
    2.2 非均质储层单井数值试井模型建立
        2.2.1 渗透率环形分布试井模型建立
        2.2.2 渗透率扇形分布试井模型建立
    2.3 非均质储层单井系统压力特征分析
        2.3.1 不同渗透率分布模式下压力特征分析
        2.3.2 不同渗透率参差系数下压力特征分析
        2.3.3 不同渗透率变化距离压力特征分析
第3章 非均质性储层多井系统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3.1 非均质储层多井系统数值试井模型建立
        3.1.1 一注一采系统中生产井试井模型建立
        3.1.2 一注一采系统中注水井试井模型建立
        3.1.3 两采系统中生产井试井模型建立
    3.2 非均质储层多井系统压力特征分析
        3.2.1 一注一采系统中生产井压力特征分析
        3.2.2 一注一采系统中注水井压力特征分析
        3.2.3 两采系统中生产井压力特征分析
    3.3 非均质储层多井系统压力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3.3.1 渗透率分布的影响
        3.3.2 渗透率参差系数的影响
        3.3.3 邻井的影响
第4章 非均质储层多井系统试井测试资料反演方法及应用
    4.1 非均质储层多井系统试井测试资料反演方法
        4.1.1 渗透率非均质分布的反演方法
        4.1.2 反演修正邻井影响的方法
    4.2 非均质储层多井系统试井测试资料反演方法的应用
        4.2.1实例1
        4.2.2实例2
        4.2.3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缝洞型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2.1 离散介质模型
        1.2.2 缝洞型油气藏试井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工作量
第2章 塔里木部分典型井区地质特征
    2.1 塔中62井区基本地质特征
        2.1.1 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流体特征
    2.2 小结
第3章 流动实验测试及流动理论研究
    3.1 不同类型的缝洞型储集体的流动实验
        3.1.1 单根裂缝流动实验
        3.1.2 单个溶洞流动实验
        3.1.3 单一裂缝-溶洞流动实验
    3.2 岩溶缝洞流动理论研究
        3.2.1 孤立大洞穴流动模型
        3.2.2 裂缝流动模型
        3.2.3 单一裂缝-溶洞流动模型
    3.3 小结
第4章 缝洞介质试井理论模型建立
    4.1 数值反演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4.2 孤立大型洞穴模型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2.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4.3 单一裂缝-大型溶洞模型
        4.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3.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4.4 大型溶洞-单一裂缝系统串联模型
        4.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4.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4.5 大型溶洞-单一裂缝系统并联模型
        4.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5.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5.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试井分析流程
    5.2 实验参数解释验证
    5.3 实例计算
        5.3.1 孤立大型洞穴实例应用
        5.3.2 单一裂缝-大型溶洞模型实例应用
        5.3.3 大型溶洞-单一裂缝系统串联模型实例应用
        5.3.4 大型溶洞-单一裂缝系统并联模型实例应用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页岩油气宏观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储层特性及开采方式
        1.2.2 微尺度流体流动理论
        1.2.3 页岩储层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动模拟
        1.2.4 压裂缝网表征及自动生产拟合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技术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页岩储层微纳尺度流体运移数学表征
    2.1 微-纳米多孔介质内气体运移数学表征
        2.1.1 微-纳米无机孔隙内气体运移
        2.1.2 微-纳米有机孔隙内气体运移
        2.1.3 应力敏感对气体运移规律影响
    2.2 微-纳米多孔介质内液体运移数学表征
        2.2.1 微-纳米无机孔隙内液体运移
        2.2.2 微-纳米有机孔隙内液体运移
        2.2.3 应力敏感对液体运移规律影响
        2.2.4 模型对比及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页岩储层多孔介质表观渗透率数学表征
    3.1 页岩气藏多孔介质表观渗透率模型
        3.1.1 页岩气藏表观渗透率模型建立
        3.1.2 模型对比及验证
        3.1.3 敏感性及贡献度分析
    3.2 页岩油藏多孔介质表观渗透率模型
        3.2.1 页岩油藏表观渗透率模型建立
        3.2.2 模型对比及验证
        3.2.3 敏感性及贡献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页岩油气藏压裂直井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
    4.1 页岩气藏压裂直井双孔单渗解析模型
        4.1.1 基于椭圆改造体积的数学模型建立
        4.1.2 模型求解
        4.1.3 典型曲线与产能分析
        4.1.4 改造区域尺寸计算
    4.2 页岩气藏压裂直井双孔双渗数值模型
        4.2.1 基质-天然裂缝耦合数学模型
        4.2.2 基质-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耦合数学模型
        4.2.3 模型对比与分析
    4.3 页岩油藏压裂直井双孔单渗解析模型
        4.3.1 基于分形改造体积的数学模型建立
        4.3.2 模型求解
        4.3.3 典型曲线与产能分析
        4.3.4 改造区域尺寸计算
    4.4 页岩油藏压裂直井双孔双渗数值模型
        4.4.1 基质-人工裂缝-人工裂缝耦合数学模型
        4.4.2 模型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页岩油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
    5.1 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双孔单渗解析模型
        5.1.1 基于线性流动的数学模型
        5.1.2 基于点源函数的数学模型
    5.2 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双孔双渗数值模型
        5.2.1 基质-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耦合数学模型
        5.2.2 复合页岩气藏耦合数学模型
        5.2.3 模型对比与分析
    5.3 页岩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双孔双渗数值模型
        5.3.1 基质-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耦合数学模型
        5.3.2 复合页岩油藏耦合数学模型
        5.3.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4 模型对比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页岩油气藏流动模型应用及井工厂模式研究
    6.1 页岩油气藏压裂井解析流动模型应用
        6.1.1 页岩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线性流动模型
        6.1.2 ES-MDA自动生产拟合方法
        6.1.3 方法应用与结果分析
    6.2 基于数值流动模型的井工厂模式研究
        6.2.1 矿场参数获取
        6.2.2 井工厂模式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双渗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缝洞型油藏三重介质模型研究[D]. 陈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生产动态分析[D]. 周明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方法研究[D]. 李蒙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连续介质试井方法研究[D]. 刘治彬.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D]. 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页岩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研究[D]. 杨成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缝洞型气藏数值试井理论及应用研究[D]. 何孟袁.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注采系统下压力动态反演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罗维芸.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缝洞型油藏试井数学模型研究[D]. 叶海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10]页岩油气宏观流动模拟及产能分析研究[D]. 张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双渗透油藏试井数学模型解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