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湖南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选择湖南省衡邵盆地和湘西自治州沅水河谷丘陵这一水土流失和季节性干旱同步发生的重灾区,以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中的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为对象,在客观评价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保土效应机理和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设计研究,并配套探讨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为确立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在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技术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引导,同时以丰富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路线。主要结论如下:1、在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中,集成出了科学实用的新型植被恢复“复合种植”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这套指标体系优选出了适宜紫色土荒山坡地植被恢复运用的林草复合种植模式。2、在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保土效应机理研究中,明确了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保土效应状态和效应状态产生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集水”概念;进而从生态集水概念内涵和外延探讨中,论证出了适合我国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域防治干旱灾害的新技术。3、在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工程设计研究中,凝炼出了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理和原则,明确了工程设计中空间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时间设计方法,并以此实证了可供紫色荒山坡地植被恢复应用的几种林草复合种植模式。4、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探讨中,明确了新的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类型划分依据、率先理顺了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思路,并规范了龙须草与林木复合种植等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同时,初步研制出了林木与龙须草复合种植模式产业化开发中的核心技术—龙须草生物制浆技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1 本研究立题背景
  • 1.2 本研究目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2.1.1 关于紫色土性征的研究
  • 2.1.2 关于紫色土退化的研究
  • 2.1.3 关于紫色土响应的研究
  • 2.1.4 关于紫色土综合治理研究
  • 2.2 非紫色土区域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2.2.1 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
  • 2.2.2 植被恢复的生物效应
  • 2.2.3 植被恢复的水分效应
  • 2.2.4 植被恢复的其它效应
  • 2.2.5 植被恢复的林草模式
  • 3 本研究内容与创新
  • 3.1 本研究内容
  • 3.1.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3.1.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保土效应机理研究
  • 3.1.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工程设计研究
  • 3.1.4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方式探讨
  • 3.2 本研究创新点
  • 3.2.1 本研究预期结果
  • 3.2.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林草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述
  • 1.1.1 泸溪县武溪镇概况
  • 1.1.2 衡阳县西渡镇概况
  • 1.2 参试模式的选择
  • 1.2.1 参试模式特征要求
  • 1.2.2 参试模式样本确定
  • 1.3 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3.1 指标设置的原则
  • 1.3.2 指标设置的方法
  • 1.3.3 指标体系构成
  • 1.4 指标数据处理
  • 1.4.1 指标数据的提取
  • 1.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生态效益
  • 2.1.1 植被覆盖效益
  • 2.1.2 水土保持效益
  • 2.1.3 土壤改良效益
  • 2.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 2.2.1 资金投入效率
  • 2.2.2 综合生产效率
  • 2.2.3 劳动投入效率
  • 2.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社会效益
  • 2.3.1 产品供给率
  • 2.3.2 产业拉动率
  • 2.3.3 产品多样率
  • 2.4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主要结论
  • 3.2 主要讨论
  • 3.2.1 紫色土荒山坡地植被恢复模式选择
  • 3.2.2 理想的林草复合种植模式
  • 第三章 林草复合模式蓄水保土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述
  • 1.2 处理设计
  • 1.3 指标测定与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保土性能
  • 2.1.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性能
  • 2.1.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保土性能
  • 2.1.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保肥性能
  • 2.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蓄水保土机理
  • 2.2.1 对土壤粒径的影响
  • 2.2.2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2.2.3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2.2.4 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 2.2.5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2.2.6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2.2.7 对茎叶截雨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主要结论
  • 3.1.1 林草复合种植蓄水效应
  • 3.1.2 林草复合种植保土效应
  • 3.2 讨论
  • 3.2.1 林草复合种植与水土流失治理
  • 3.2.2 林草复合种植与蓄水保土机理
  • 3.2.3 关于龙须草产业开发
  • 第四章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设计研究
  • 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设计原则探讨
  • 1.1 模式结构与功能统一原则
  • 1.2 提高模式整体效益原则
  • 1.3 坚持相宜性原则
  • 1.4 资源开发与保护同步原则
  • 1.5 可调节性原则
  • 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设计原理集成
  • 2.1 生物与环境相适原理
  • 2.2 生物共生原理
  • 2.3 充实生态位原理
  • 2.4 食物链构成原理
  • 2.5 整合效益原理
  • 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设计方法探讨
  • 3.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平面结构设计方法
  • 3.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立体结构设计方法
  • 3.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时间结构设计方法
  • 3.3.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种群嵌合时间结构设计方法
  • 3.3.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种群密集时间结构设计方法
  • 3.3.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人工设施时间结构设计方法
  • 4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设计实证
  • 4.1 桤木+龙须草带状间作模式
  • 4.1.1 模式构建原理
  • 4.1.2 模式适应范围
  • 4.1.3 模式技术规程
  • 4.2 桤木+红车轴草带状间作模式
  • 4.2.1 模式构建原理
  • 4.2.2 模式适应范围
  • 4.2.3 模式技术规程
  • 4.3 紫穗槐+黑麦草块状混作模式
  • 4.3.1 模式构建原理
  • 4.3.2 模式适应范围
  • 4.3.3 模式技术规程
  • 第五章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
  • 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方式探讨
  • 1.1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类型划分依据
  • 1.1.1 长期复合型
  • 1.1.2 短期复合型
  • 1.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思路
  • 1.2.1 全效集成思路
  • 1.2.2 时效集成思路
  • 2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技术集成实证分析
  • 2.1 桤木与龙须草带状间作技术
  • 2.1.1 桤木栽培技术
  • 2.1.2 龙须草栽培技术
  • 2.2 桤木与红车轴草带状间作技术
  • 2.2.1 桤木栽培技术
  • 2.2.2 红车轴草栽培技术
  • 2.3 紫穗槐与黑麦草块状混作技术
  • 2.3.1 紫穗槐栽培技术
  • 2.3.2 黑麦草栽培技术
  • 3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产业联动技术研制
  • 3.1 技术研制材料与方法
  • 3.2 工艺技术参数研制
  • 3.3 产品质量测试
  • 3.4 污染控制效果分析
  • 3.5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湖南紫色土荒坡地植被恢复林草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