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 ——以陈凯歌的电影改编为例

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 ——以陈凯歌的电影改编为例

论文摘要

本文力图摆脱以往对改编问题的印象式评论或抽象式的理论演绎,尊重研究对象的有机性与完整性,通过研究改编以比较电影与文学在叙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差异,审视建立在文学叙事基础上的叙事学理论,以超越其局限,摆脱电影叙事研究对文学叙事理论的机械套用。论文首先梳理了改编研究中的不同路径与方法,认为符号学是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为我们比较不同的媒介叙事提供了相应的学理基础。皮尔士的符号学和索绪尔的语言学对电影理论的建设都产生过很大的作用,但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将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机械地套用于电影研究时,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失误。我们应该超越麦茨的理论局限,真正重视图像符号的本质特性。在借鉴彼得斯电影图像符号理论和英伽登作品构成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向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按照叙事文本的构成层次——故事、叙述、意义、载体——对陈凯歌电影改编中所涉及到的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进行细致深入地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中的相关叙事理论问题。论文第二章从故事层面探讨异同,认为媒介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建构叙事客体的。本文认为,文学叙事往往以话语或观念为中心;电影叙事则以运动为中心,即以人与物的各种言语、表情、表现的变化为中心。文字媒介难以呈现日常交流中的多层次性和多指向性;而电影媒介则能够真正地再现人类语言交流的复杂性。文学叙事几乎只使用日常语言,这造成了文学叙事无法摆脱人类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感知;电影媒介则可以很好地再现文学叙事无法再现的各种非语言艺术以及人类的各种非语言经验。论文的第三章探讨叙述层面上的异同。人称、视角既与叙述有关也与观察、感知有关。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构成了叙事视角的不同层次和维度,文字媒介的单一性却掩饰了文学叙事在生成上的多层次性。例如,在叙事时间的处理上,电影可运用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结合与分离以及摄影速度与放映速度的差异等多种表现手段,形成特殊的电影叙事频率的建构方式;而文字书写的线性特质往往使文学叙事对频率的建构变得简单。本文强调,图像符号在画面上的集合可能,帮助电影获得了一种共时叙事的能力,这使电影叙事内在地表现出某种集成叙事的特点,从而易于建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论文第四章探讨媒介符号与意义表达问题。文字直接和意义相关,而图像符号直接和世界相关(即其表意方式更多地依赖于视觉思维),电影叙事往往通过综合调动各种构图来表达意义。由于文学叙事无法直接呈现世界,这使其意义表达存在一定模糊性;而电影中的图像符号表达意义则相对显得明确而丰富。作为一种集成艺术,电影在同时讲述多个故事时实际上也传达着多种意义。本文第五章探讨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物质载体对于改编叙事的影响。作为一种现代工业的成果和大众传媒,电影叙事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叙述者与受述者关系。相遇在这里的力量,既有艺术家们的自由表达冲动,又有来自权力、资本、制度与习俗的控制。这些影响既有形式方面的,也有内容方面的。由而,改编过程也是一个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这使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之间会在认同方面表现出曲折而微妙的差异。虽然本文在细读的基础上,较为系统、深入地建立了一个研究改编问题的比较叙事框架,但所做工作仍然是初步的。首先,我们知道任何符号学的分析都依赖于最小符号单位的确定,而对电影符号研究来说,确定其最小单位目前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和困难。其次,由于本人的知识局限,论文对光的叙事性、音乐的叙事性、表演的叙事性还难以入其堂奥。而相对确定的研究例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自己的论述和发现。

论文目录

  • 答辩委员会签名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改编的研究及其路径
  • 1.2 符号学及其意义
  • 1.3 电影符号学的发展与理论价值
  • 1.4 叙事比较的分析框架
  • 1.5 选择陈凯歌电影的理由
  • 第二章 叙述客体的变异
  • 2.1 话语的变化
  • 2.1.1 由话语中心到体语中心
  • 2.1.2 话语从双重指向到单一指向
  • 2.1.3 电影中多向对话的呈现
  • 2.1.4 内部语言的视听转化
  • 2.2 声音:从间接出场到直接出场
  • 2.2.1 人的声音出场
  • 2.2.2 自然音响的再现
  • 2.3 时空:从间接到直接
  • 2.3.1 空间的呈现
  • 2.3.2 物的呈现
  • 2.3.3 时间的呈现
  • 2.4 非语言艺术成为电影直接对象
  • 2.4.1 歌唱的再现
  • 2.4.2 戏剧歌舞的再现
  • 2.5 电影叙事超越文学叙事的局限
  • 第三章 叙述话语的变异
  • 3.1 画面叙事中的历时与共时
  • 3.2 叙述视角的构成差异
  • 3.3 时间的历时性(一)
  • 3.3.1 时间的顺序、长短
  • 3.3.2 电影中的概括叙述与停顿
  • 3.4 时间的历时性(二):频率
  • 3.4.1 故事的频率
  • 3.4.2 叙述的频率
  • 3.4.3 事件的频率
  • 3.5 电影独特的共时叙事
  • 3.5.1 以《黄土地》为例
  • 3.5.2 其它电影
  • 第四章 意义的转换与变化
  • 4.1 意义在符号层面上的转换
  • 4.2 意义在画面层次上的转换
  • 4.2.1 画面的构图表意
  • 4.2.2 声音将画面赋予意义
  • 4.2.3 电影使小说的意义自然明现
  • 4.3 改编中意义与情节的转换
  • 4.3.1 将文学叙述中的思想建构成电影的情节
  • 4.3.2 电影改编建构小说所暗示的情节
  • 4.3.3 思辨性叙事的情节建构
  • 4.4 故事意义与媒介
  • 4.4.1 多重故事与意义复杂化
  • 4.4.2 故事世界的意义增值
  • 4.4.3 故事的文化意义呈现
  • 第五章 物质载体对故事转换的制约
  • 5.1 媒介载体对叙事时间之影响
  • 5.1.1 时间压缩
  • 5.1.2 时空压缩
  • 5.1.3 通过声画的平行叙述压缩时空
  • 5.2 欲望的投合
  • 5.2.1 欲望化叙述
  • 5.2.2 女性角色的增强
  • 5.3 市场定位
  • 5.3.1 精英立场的溃退
  • 5.3.2 全球化的转向
  • 5.4 权力的束缚
  • 5.4.1 隐约表达与闪烁其词
  • 5.4.2 身份差异与认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著作
  • 二 文章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 ——以陈凯歌的电影改编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