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高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论文摘要

目的:①观察一种新的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后凸成形手术器械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有效性、安全性。②评估该手术器械临床疗效及椎体后凸矫正效果。方法1、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9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50-80岁,24个骨折椎体(T9:2个、T11:4个、T12:3个、L1:5个、L2:4个、L3:4个、L4:1个、L5:1个),局麻下后路经椎弓根穿刺用新研制的椎体后凸成形器械将高粘度低温骨水泥加压注入骨折椎体(18个椎体单侧穿刺,6个椎体双侧穿刺)。记录手术器械加压泵渗水、穿刺针弯曲、折断、穿刺顺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出血量以及手术不良事件等指标;在X光片上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Kyphosis Cobb’s angle);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手术前和术后第3天及术后1月疼痛、运动功能。2、所得数据分别用PASW Statistic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计算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及平均高度、后凸Cobb角、VAS及ODI均数、标准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所得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将术前、术后2组所得的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及平均高度、后凸Cobb角、VAS及ODI测量值以及术后第3天VAS及ODI与术后1月VAS及ODI采用wilcoxon的符号配对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根据既往骨水泥注入量的研究分为高剂量组(>3.0ml)和低剂量组(≤3.0ml),对2组患者术后改善VAS、ODI、椎体前缘增加高度、椎体中部增加高度、椎体后缘增加高度及椎体平均增加高度、后凸Cobb角减小角度数采用非参数检验2个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ρ≤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根据术中单/双侧穿刺分为单侧穿刺组及双侧穿刺组,对2组术后较术前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及平均增加高度、后凸Cobb角减小角度采用非参数检验2个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ρ≤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均数、标准差;计算安全、有效率百分比及骨水泥渗漏率及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单个椎体手术时间72.83±12.67分钟,出血量3.91±4.21ml,骨水泥注入量3.27±0.99ml,4个椎体前方见骨水泥渗漏(16.67%),无相关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30次穿刺均穿刺顺利,无受试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月随访1例患者死亡,余18例患者未发生椎体再骨折。术前椎体前缘高度:20.57±6.87mm,术后椎体前缘高度:24.70±9.03mm(P<0.01);术前椎体中部高度:23.70±6.09mm,术后椎体中部高度:25.68±6.37mm(P<0.01);术前椎体后缘高度:28.68±5.84mm,术后椎体后缘高度:28.69±5.86mm(P=0.08);术前椎体平均高度:24.32±6.11mm,术后椎体平均高度:26.36±6.33mm(P<0.01);术前后凸Cobb角:26.40±10.82°;术后后凸Cobb角:20.32±10.79°(P<0.01)。术前VAS:7.74±0.81分,术后3天VAS:3.37±0.89分(P<0.01),术后1月VAS:2.72±0.69分(与术后3天相比P<0.01);术前ODI:76.09±6.26%,术后3天ODI:32.78±9.20%(P<0.01),术后ODI评级:优4例,良13例,可1例,优良率94.74%,术后1月ODI:31.43±8.08%(与术后3天相比P=0.87),ODI评级:优2例,良16例,优良率100%。高剂量组(n=11)术后改善VAS:4.45±1.21分,低剂量组(n=8)术后改善VAS:4.25±0.71分(ρ=0.65);高剂量组(n=11)术后改善ODI:42.59±6.67%,低剂量组(n=8)术后改善ODI:44.29±5.07%(ρ=0.56);高剂量组椎体前缘增加高度(n=13):5.09±1.15mm,低剂量组椎体前缘增加高度(n=11):3.00±1.09mm(ρ<0.01);高剂量组椎体中部增加高度(n=13):2.84±1.58mm,低剂量组椎体中部增加高度(n=11):0.98±1.0mm(ρ<0.01);高剂量组椎体后缘增加高度(n=13):0.02±0.0mm,低剂量组椎体后缘增加高度(n=11):0.00±0.00mm(ρ=0.09);高剂量组椎体平均增加高度(n=13):2.65±0.89mm,低剂量组椎体平均增加高度(n=11):1.32±0.59mm(ρ<0.01);高剂量组后凸Coob角减小角度(n=12):7.37±2.35°,低剂量组后凸Coob角减小角度(n=11):0.082±0.060°(ρ=0.<0.01)。单侧穿刺椎体组前缘增加高度(n=18):4.08±1.69mm,双侧穿刺组椎体前缘增加高度(n=6):4.28±0.99mm(ρ=0.69);单侧穿刺组椎体中部增加高度(n=18):1.99±1.76mm;双侧穿刺组椎体中部增加高度(n=6):1.97±1.24mm(ρ=0.62);单侧穿刺组椎体后缘增加高度(n=18):0.01±0.03mm,双侧穿刺组椎体后缘增加高度(n=6):0.02±0.04mm(ρ=0.72);单侧穿刺组椎体平均增加高度(n=18):2.03±1.12mm;双侧穿刺组椎体平均增加高度(n=6):2.08±1.12mm(ρ=0.48);单侧穿刺组后凸Cobb角减小角度(n=17):6.08±2.29°;双侧穿刺组后凸Cobb角减小角度(n=6):6.08±2.10°(ρ=0.81)。结论1、本组研究中高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器械手术过程顺利,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有效,操作简便。2、高粘度骨水泥后凸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有较好的恢复,可矫正椎体后凸畸形;高剂量组可更好恢复椎体中部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单/双侧穿刺在恢复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无明显差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研究对象
  • 2.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1.2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测量及评估指标
  • 2.2.3 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 Cobb 角的影像学测量方法
  • 2.2.4 手术器械安全有效性及不良事件记录方法
  • 2.2.5 术前及术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评估方法
  • 2.2.6 术后随访
  • 2.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影像学测量与比较
  • 3.2.1 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测量和后凸Cobb角
  • 3.2.2 骨水泥注入量与椎体增加高度的关系
  • 3.2.3 单/双侧穿刺与椎体增加高度及后凸 Cobb 减小的比较
  • 3.3 术前和术后第3 天VAS 及ODI 评估
  • 3.3.1 术前和术后第3 天及术后1 月VAS 及ODI 评估
  • 3.3.2 骨水泥注入量与术后VAS 及ODI 的关系
  • 3.4 手术器械安全有效性及不良事件记录
  • 第四章 讨论
  • 4.1 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流行病学
  • 4.1.1 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流行病学
  • 4.1.2 骨质疏松骨折与流行病学
  • 4.2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 4.2.1 保守治疗
  • 4.2.2 外科治疗
  • 4.3 本研究结果分析
  • 4.3.1 骨水泥量与临床结果的关系
  • 4.3.2 单/双侧穿刺与影像学结果的关系
  • 4.3.3 椎体成形术与再骨折或邻近椎体骨折
  • 4.3.4 骨水泥粘度与渗漏
  • 4.3.5 手术体会与注意事项
  • 4.3.6 本试验器械与Confidence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系统的比较
  • 4.3.7 本试验器械的安全有效性
  • 4.4 结论
  • 4.5 本研究的优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
  • 4.5.1 研究的优点
  • 4.5.2 不足之处
  • 4.5.3 下一步研究
  • 第五章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附录
  • 第七章 综述
  • 7.1 椎体成形术手术方法与手术适应征及禁忌症
  • 7.1.1 手术方式
  • 7.1.2 手术适应征及禁忌症
  • 7.2 椎体成形术并发症
  • 7.2.1 骨水泥渗漏
  • 7.2.2 栓塞
  • 7.2.3 术后再发骨折或邻近椎体骨折
  • 7.2.4 其它并发症
  • 7.3 椎体成形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7.3.1 骨水泥生物力学研究
  • 7.3.2 手术方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 7.3.3 单/双侧椎椎弓根注入的选择
  • 7.3.4 骨水泥注入量的生物力学研究
  • 7.4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7.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分布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11)
    • [2].不同骨水泥注入量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4)
    • [3].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和高黏度骨水泥实施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20(03)
    • [4].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的材料性能及改性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 2019(16)
    • [5].骨水泥用于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8)
    • [6].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05)
    • [7].高粘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8)
    • [8].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用于预防老年患者术中骨水泥反应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11)
    • [9].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因素的研究进展[J]. 微创医学 2016(04)
    • [10].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5(24)
    • [11].高黏度骨水泥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价值[J]. 青岛医药卫生 2020(01)
    • [12].椎体成形术治疗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不同骨水泥分布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02)
    • [13].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不同骨水泥分布类型的疗效比较[J]. 临床骨科杂志 2020(05)
    • [14].动物骨质疏松模型椎体成形术中复合应用骨水泥与同种异体骨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 2020(10)
    • [15].骨水泥分布系数及骨水泥量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早期疗效相关性分析[J]. 重庆医学 2019(05)
    • [16].不同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09)
    • [17].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04)
    • [18].负载利福平骨水泥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实验研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11)
    • [19].骨水泥分布模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临床治疗效果[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9(11)
    • [20].硅酸盐/磷酸盐复合型骨水泥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13)
    • [21].骨水泥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J]. 临床医学 2018(02)
    • [22].高黏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18(03)
    • [23].不同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J]. 海军医学杂志 2017(04)
    • [24].浅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分布欠佳的因素[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24)
    • [25].磷酸肌酸钠预处理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骨水泥植入术中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12)
    • [26].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弥散情况对再发骨折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6(06)
    • [27].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疗效的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 2016(03)
    • [28].两种不同复合唑来膦酸骨水泥的体外浸提对比实验研究[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6(02)
    • [29].单侧开口骨水泥推注器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6(04)
    • [30].高粘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27)

    标签:;  ;  ;  ;  ;  

    高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