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量磷脂酰胆碱制备方法研究

高含量磷脂酰胆碱制备方法研究

论文题目: 高含量磷脂酰胆碱制备方法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者: 张颖颖

导师: 任其龙

关键词: 磷脂酰胆碱,柱层析,硅胶,蛋黄粉,大豆浓缩磷脂,吸附,传质模型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磷脂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磷脂酰胆碱(PC)是磷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主要来源于大豆和蛋黄。PC有防止肝炎及脂肪肝,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及抗癌等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九大长寿食品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用级高纯度PC的需求趋旺。由于我国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滞后,高纯度PC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因此,研究如何从大豆和蛋黄中提纯PC非常必要。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部分内容展开工作: 首先,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以蛋黄粉或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粗提精制蛋黄磷脂酰胆碱(ePC)与大豆磷脂酰胆碱(sPC)的工艺过程,ePC和sPC质量指标符合医药级标准,为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ePC的制备分为溶剂浸取和吸附精制两部分。研究了溶剂浸取蛋黄的工艺,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设计法考察浸取时间、温度、乙醇浓度等对PC含量和收率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操作条件。蛋黄粉中的中性油脂等用丙酮去除,得到含量为68.0%的粗磷脂,达到国家对粉末磷脂含量的要求,溶剂浸取总收率高达95.5%。在吸附精制阶段,比较了不同孔径分布的200~300目粗孔硅胶与80~120目、100~200目粗孔2号硅胶分离效果,确定后者为最佳吸附剂。基于吸附分离的共性,用TLC法初步选定流动相体系为正己烷-异丙醇-水系统;在制备色谱柱上,以PE、PC的保留时间及分离度为指标,调整得到流动相最适配比为46:46:8。优化温度、流速、进样浓度和进样量等操作条件,得到纯度高达94%的产品,收率为60.9%。 本文提出了直接以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经层析纯化一步得到符合药品级规格的PC的分离方法,与报道的溶剂浸提或超临界CO2除杂后再经层析分离的工艺相比,工艺路线简单,消耗低,更具工业应用价值。通过比较层析产品中PC含量、收率和流动相的消耗,选用100~200目粗孔2号硅胶为固定相,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水(46:46:7.4),最适上载量为0.086 gPC.(g硅胶)-1,产品纯度高达85.5%,收率接近100%。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磷脂概述

1.2.1 磷脂的分子结构

1.2.2 磷脂的理化性质

1.3 磷脂的来源与功能

1.3.1 磷脂的来源

1.3.2 磷脂的生理功能

1.4 磷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4.1 磷脂的应用

1.4.2 天然磷脂生产发展前景

1.5 磷脂的分离提纯方法研究进展

1.5.1 溶剂萃取法

1.5.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5.3 吸附色谱法

1.5.4 酶催化精制法

1.5.5 膜分离法

1.6 磷脂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6.1 TLC法

1.6.2 HPLC法

1.6.3 其他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溶剂浸取法提纯蛋黄磷脂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化学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

2.1.3 分析方法

2.2 试验方法

2.2.1 蛋黄粉组成测定

2.2.2 蛋黄粗磷脂浸取方法

2.2.3 单因素法考察乙醇浸取过程

2.2.4 正交设计法研究乙醇浸取过程

2.2.5 丙酮脱除中性油脂

2.3 实验结果

2.3.1 蛋黄粉组成

2.3.2 蛋黄粗磷脂浸取方法

2.3.3 单因素法考察乙醇浸取过程

2.3.4 正交设计法研究乙醇浸取过程

2.3.5 丙酮浸取

2.3.6 物料平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黄磷脂与大豆磷脂的吸附分离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

3.2 流动相体系的选择

3.2.1 TLC法初步筛选流动相体系

3.2.2 层析实验确定流动相体系

3.3 三元流动相比例确定

3.3.1 分离ePC的最适流动相配比

3.3.2 分离sPC的最适流动相配比

3.4 吸附剂确定

3.4.1 硅胶的物理性质

3.4.2 分离ePC的适宜吸附剂

3.4.3 分离sPC的适宜吸附剂

3.5 工艺条件确定

3.5.1 ePC工艺条件确定

3.5.2 sPC最适上载量的确定

3.6 吸附分离EPC的放大实验

3.6.1 粗孔硅胶与粗孔2号硅胶

3.6.2 80~120目与100~200目粗孔2号硅胶

3.7 本章小结

3.7.1 ePC制备工艺条件

3.7.2 sPC制备工艺条件

第四章 蛋黄及大豆PC在硅胶固定床中的吸附特性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硅胶预处理

4.2.2 标样溶液配制

4.2.3 静态吸附

4.2.5 动态吸附

4.3 吸附速率

4.3.1 振荡速率影响

4.3.2 温度影响

4.4 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线

4.4.1 吸附平衡方程

4.4.2 吸附平衡实验结果

4.4.3 吸附等温线方程拟合

4.5 硅胶固定床吸附sPC与EPC过程模型

4.5.1 床层微元物料衡算方程(连续性方程)

4.5.2 吸附动力学方程

4.5.3 吸附平衡方程

4.5.4 参数计算与模型求解

4.6 固定床吸附穿透曲线

4.6.1 流速影响

4.6.2 温度影响

4.6.3 入口浓度影响

4.7 固定床色谱曲线拟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脂组分的检测与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

5.2 水分测定

5.2.1 测定原理

5.2.2 测定方法

5.3 丙酮不溶物AI值测定

5.4 薄层色谱法(TLC)

5.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5.5.1 UV检测器

5.5.2 RI检测器

5.5.3 HPLC-ELSD

5.5.4 UV、RI与ELSD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ePC与sPC制备方法

6.1.2 吸附分离的相平衡与传质模型

6.1.3 磷脂组分的检测与分析

6.2 建议

符号说明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10

参考文献

  • [1].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磷脂运载体制备、鉴定和功能研究[D]. 齐策.江南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水相体系酶法制备甘油磷脂酰胆碱及酰基转移机理研究[D]. 张康逸.江南大学2012
  • [2].海产动物来源n-3PUFA磷脂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 王琦.中国海洋大学2008
  • [3].植物甾醇酯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D]. 陈茂彬.华中农业大学2005
  • [4].聚丙烯腈膜分离材料的磷脂化改性[D]. 黄小军.浙江大学2006
  • [5].模拟移动床分离天然产物的研究[D]. 吕裕斌.浙江大学2006
  • [6].γ-亚麻酸油脂发酵和改性的研究[D]. 杨博.华南理工大学2002
  • [7].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技术及体内外特性研究[D]. 李颖.沈阳药科大学2006
  • [8].黄花蒿中提取与纯化青蒿素的研究[D]. 钱国平.浙江大学2007

标签:;  ;  ;  ;  ;  ;  ;  

高含量磷脂酰胆碱制备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