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一、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2.“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3.“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教师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4)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1.对牛顿第三定律中“总是”一词的理解。2.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五、教学仪器

PPT课件;鸡蛋和玻璃杯各一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桌一对、绳子、滑板等。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2分钟)

演示鸡蛋碰玻璃杯实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例如;鸡蛋给玻璃杯一个力的作用,玻璃杯也给鸡蛋一个力的作用,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出示目标(1分钟)

(1)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能够区分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3.自学指导(1分钟)

根据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有两个任务:一是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二是思考并回答学案上的几个问题。

4.先学(自学10分钟+自学检测5分钟=15分钟)

(1)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

(5)小结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的的概念。②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③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六、当堂训练(10分钟)

例题1: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这现象?

(请学生分析)

例题2:有人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可能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

(请学生上台演示拔河比赛)

例题3:一个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请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同时画出它们的反作用力示意图。

相互作用力:

五、作业(1分钟)

课本第84页《问题与练习》第2题、第4题。

六、反思

1.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这节课通过定量的实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学案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一般的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归到生活,将结论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3.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没法通过实验演示在两物体在加速和减速情况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学生对定律中“总是”一词还是比较模糊。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全过程学生自主。由于在备课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后教”环节中讲得有点多,没有真正达到为学生解疑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535000)

标签:;  ;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