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状元文化研究

庐陵状元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

科举取士制度在中国绵延存在了一千余年,斗转星移,现在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但是,“状元”一词作为一个吉祥的字眼,透露着一种公平竞争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一直流传和使用到今天。然而,现今的社会大众对于“状元”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偏颇,反映的是一种直接而浅陋的功利主义诉求。实际上,在科举时代中状元或者进士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梦想,但千百年来真正能够实现这种梦想,并且是持续地实现这种梦想的群体并不多,而一旦一个群体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中状元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运行机制。本文以庐陵地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从宋代开始出状元,到清朝为止总共出了13名状元,状元人数仅次于苏州,列全国同类地区第二,进士多达3000人,列全国同类地区第一。本文拟从庐陵状元入手,以庐陵状元文化为研究对象,探析状元文化的内涵、现状与传承。本文对科举与状元,社会结构、民风习俗与状元以及庐陵文化与状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了综合概述,认为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庐陵状元文化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考察古代庐陵状元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庐陵状元文化的现实和民众认知情况,初步形成关于状元文化的阐释与传承研究。在研究设计中,本文界定了状元、状元文化和庐陵状元文化等核心概念,同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对本文借助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路线,以及本文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做了详细的说明。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第一,本文考察庐陵状元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等主要问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索庐陵的历史风貌。首先,自隋唐以后,庐陵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长盛不衰,而雄厚的经济条件为庐陵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发达的经济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则造就了科举上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北宋开始庐陵科举状元和进士开始繁荣,无论在全国还是在江西,庐陵地区都是科举非常发达的地方,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状元和进士,经历了从唐朝的无到两宋、元的发达,到明的极盛,再到清朝衰落的发展过程;在区域内,庐陵地区状元和进士数量形成了以庐陵、吉水、安福和泰和四县为中心的科举中心,其他地区则在这几个县的辐射下形成边缘地区。其次,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庐陵状元文化的内涵表现为重教崇文、爱惜人才的传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力争上游、勇争第一的意志以及文章节义、回报社会的品质。关于这种内涵形成的原因,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看,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地方书院繁荣发展,村野私塾的支撑以及状元光环效应的驱动是庐陵状元文化产生以及千百年不衰的主要原因。第二,本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和记录发生在人们生活中依然留存的状元文化。主要是以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通常采用的田野调查法,再结合当地的文献资料、深度访谈和若干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庐陵地区的书院、古村和风俗三个面向对状元文化的民间存在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白鹭洲书院楹联传达了庐陵状元文化中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秉持礼义廉耻的儒家道统理念,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庐陵士大夫成为庐陵文化的榜样,被一代代传扬和学习;同时另一个表现就是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不断适应和融入,在融入中获得认可和上升的机会。其次,古村保留了完整的状元文化的家族痕迹,主要反映在民间建筑的风格、社会结构和群体聚居的模式和理念。最后,庐陵的民俗风情与状元文化息息相关,打上了深深的科举烙印,如“对轿对”、农耕和风水文化中都隐含着状元文化的气质。第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对状元知识的了解程度、关注态度、当代青年的状元意识、当代状元了解状元的途径等角度探讨了现代青年对对状元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从对状元文化的理解、对状元文化现状的认识、状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等角度探讨当代青年对状元文化和庐陵状元文化的认知现状。基于对现状的认识,本文研究认为在现阶段,我们对庐陵文化的研究意识还不够强、研究力度还不够大,这就导致对庐陵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对庐陵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表面的层次,没能很好地辨析其中的封建残留和积极成分并作出选择,同时又没能有效保护开发庐陵文化物质形态、真正把握庐陵文化精神精髓。此外,当代青年有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与前人。庐陵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途径比较单一、陈旧,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的需要。如果不对它进行创新,最终就会被年轻人所抛弃。第四,庐陵状元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内核。因此本文提出了状元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庐陵状元文化的实践原则主要包括:物质和文化同步推进,保护与开统筹兼顾,继承与发展双管齐下,政府和社会合力共治。在具体的操作上,一方面做到外塑形象,在保护和开发好庐陵状元文化中做好总体规划,切实地付诸行动,积极推进开发步伐;另一方面做到内铸灵魂,加强研究,增进文化宣传,提升教育,夯实传承基础,结合井冈山精神,推动优秀文化融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范围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框架
  • 第六节 研究创新与难点
  • 第三章 历史风貌:庐陵状元文化的内涵及成因
  • 第一节 庐陵历史、地理与人文
  • 第二节 庐陵状元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 第三节 庐陵状元文化的形成原因研究
  • 第四章 文化遗存:庐陵状元的民间存在
  • 第一节 庐陵状元文化田野调查概述
  • 第二节 书院:形式之变与内质之不变
  • 第三节 古村:格局与规训的遗迹
  • 第四节 民俗:以寄托理想的方式活着
  • 第五章 文化再认:庐陵状元的主体感知
  • 第一节 庐陵状元文化认知调查
  • 第二节 庐陵状元文化的主体感知
  • 第三节 状元文化传承的迷思
  • 第六章 文化传承:庐陵状元文化的再造
  • 第一节 现实与未来:区域文化变迁的新认识
  • 第二节 庐陵状元文化传承的实践原则
  • 第三节 庐陵状元文化传承的未来实践
  • 第七章 讨论与总结
  • 第一节 庐陵状元文化研究总结
  • 第二节 本文不足与延伸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庐陵地区状元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调查表
  • 附录二 庐陵历朝状元、榜眼、探花方阵
  • 附录三 庐陵地区著名进士列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祠堂:庐陵文化的载体[J]. 艺术品 2017(02)
    • [2].徐庐陵作品[J]. 黄河之声 2015(20)
    • [3].城乡建设背景下庐陵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0)
    • [4].欧阳修的庐陵情结及其籍贯平议[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5].庐陵文化精神的地域个性和儒学影响[J]. 兰台世界 2015(10)
    • [6].春游庐陵文化生态园[J]. 老友 2019(03)
    • [7].赞庐陵[J]. 老友 2019(07)
    • [8].游庐陵公园[J].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5(05)
    • [9].透过镜头看城市之肺——行摄庐陵文化生态园[J]. 江西画报 2013(02)
    • [10].庐陵文化[J]. 百花洲 2010(06)
    • [11].庐陵中医刍论[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12].品味茗茶,培育未来——庐陵文化资源在幼儿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福建茶叶 2020(08)
    • [13].城镇化进程中庐陵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6(03)
    • [14].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庐陵锡制銮驾手工艺器具审美解读[J]. 美术大观 2014(10)
    • [15].试论古代科举制度对庐陵文化的积极影响[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7)
    • [16].建设庐陵文化特色馆藏刍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04)
    • [17].略谈庐陵文化对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影响[J]. 党史文苑 2012(06)
    • [18].一个不应忽视的地域文学研究:元代庐陵文学[J]. 兰台世界 2016(09)
    • [19].庐陵高跷与高跷文化的研究[J]. 运动 2014(20)
    • [20].浅谈庐陵文化生态公园铺装设计[J]. 城市地理 2014(22)
    • [21].浅谈庐陵文化在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公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2(12)
    • [22].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11)
    • [23].关于弘扬与开发庐陵文化的几点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9)
    • [24].文化吉安耀千秋庐陵音乐誉九州[J]. 黄河之声 2019(16)
    • [25].庐陵文化生态公园的旅游情感体验过程的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09)
    • [26].养在深闺的庐陵传统营造技艺[J]. 中华文化画报 2013(11)
    • [27].农禅角度的“庐陵米价”诂[J]. 农业考古 2009(06)
    • [28].庐陵丧葬中的“唱哭”仪式及其文化意义[J]. 文化遗产 2019(05)
    • [29].庐陵本土民俗文物——锡制銮驾的工艺及文化意蕴[J]. 美与时代(上) 2013(11)
    • [30].江西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4)

    标签:;  ;  ;  ;  ;  ;  

    庐陵状元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