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氮杂芴论文-邓博

二氮杂芴论文-邓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氮杂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二氮杂芴

二氮杂芴论文文献综述

邓博[1](2018)在《含二氮杂芴结构高性能聚合物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性能聚合物是一种在高温条件下依旧能保持高强度、高模量等物化性能的聚合物。因其质量轻便、易于加工,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开发和制备新型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具有很大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性能聚合物,在保证高的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同时,往往存在溶解加工性能差的问题。研究开发具有良好溶解加工性能,并具备优异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的高性能聚合物,对于降低材料成本、拓宽加工窗口以及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二氮杂芴是芴的一种衍生物,将其引入到聚合物中可以明显改善所得聚合物的溶解性能、耐热性能、提高折射率和降低双折射。本论文从非共平面二氮杂芴结构出发,制备了一种新型二酐单体和一种二酸单体,并得到相应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高性能聚合物,对其所制备的聚合物进行了相关性能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含二氮杂芴结构的酸酐单体,并与四种芳香二胺制备了四种可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热重、溶解度等测试详细讨论了二氮杂芴结构引入对聚酰亚胺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氮芴结构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聚酰亚胺溶解性能,部分聚酰亚胺甚至可溶于1,4-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等低沸点溶剂。同时,所得聚酰亚胺保证了优异的耐热性能和高的机械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为270 ~oC~311 ~oC,T_(10%)为387 ~oC~552 ~oC,拉伸强度介于92 MPa~105 MPa。另外,所得聚酰亚胺膜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低的介电常数(2.78~3.38)和低的吸水率(2.8%~4.9%)。(2)制备了一种二酸单体9,9-(2,7-二羧基蒽)-4,5-二氮杂芴,并与联苯四胺聚合得到了一种具有优异溶解性能的聚苯并咪唑,进一步研究了经过磷酸的掺杂后,作为一种新型高温质子交换膜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由于二氮杂芴结构的引入,在保证聚苯并咪唑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的同时,材料的溶解性能得到极大改善。磷酸掺杂前后,所有的膜保持优异的热稳定性(T_(5%)为215 ~oC~238~oC,T_(10%)为273 ~oC~402 ~oC)和机械性能。拉伸强度达到13 MPa~135 MPa,断裂伸长率在3.4%~47%之间;通过抗氧化稳定性测试,磷酸掺杂后的膜在Fenton试剂中保持120 h而不发生破裂;膜在7 mol/L浓度的磷酸掺杂后,磷酸掺杂水平达到了9.70,在180 ~oC时质子传导率为0.023 S/cm。(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允凯,张劲,刘慧君,王小峰[2](2018)在《含二氮杂芴基的旋光环氧化合物的合成及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0-邻菲罗啉(1)为原料制备4,5-二氮芴-9-酮(2),并合成4,5-二氮杂芴(3)和9-亚甲基-4,5-二氮杂芴(5),再利用正丁基锂(或甲基锂)与上述两种二氮杂芴反应得到相应的锂盐,在-50℃下与旋光的环氧氯丙烷(ee>98%)反应得到光学纯的含二氮杂芴基取代末端环氧化合物,它们的ee值均大于98%.将4,5-二氮芴-9-酮与乙基溴化镁(或苯基溴化镁)反应,得到相应的叔醇.叔醇在氢氧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存在下,与旋光的环氧氯丙烷反应,也得到光学纯的含二氮杂芴基取代末端环氧化合物,ee值均大于97%.将末端环氧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布很窄的含二氮杂芴基的聚醚.通过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对影响聚合的相关因素做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方振,王来柱,陈琳[3](2016)在《4,5-二氮杂芴类给体-受体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5-二氮杂芴类化合物为电子受体单元,构建给体-受体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文章从给体-受体型有机化合物的独特优势谈起,综述了4,5-二氮杂芴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基于4,5-二氮杂芴类给体-受体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28期)

李辉[4](2015)在《新型含二氮杂芴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结构设计,在聚合物中引入特定结构的功能基团是制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含二氮杂芴结构的聚合物不仅具有优良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同时由于二氮杂芴结构中相邻氮原子的存在,易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使其成为潜在的聚合物传感器材料。本论文在合成含二氮杂芴结构聚合物的基础上,进而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包括叁方面内容:1)以分子设计原理为基础,结合4,5-二氮杂芴结构的特点,以4,5-二氮芴-9-酮为主要中间体,分别将-O-、-CF3、-F和-CH3入设计单体的结构中,成功合成六种新型含4,5-二氮杂芴结构的芳香二胺及六个系列的含二氮杂芴结构的聚酰亚胺,研究其溶解性和热稳定性。深入探讨主链含二氮杂芴结构对聚合物热性能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氮芴Cardo型结构的引入可以显着提高所得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最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79 ℃。2)设计合成含有2,2':6',2"-叁联吡啶基团的新型二氟单体,该单体与含二氮杂芴结构的二酚单体通过亲核缩合反应,制备一种新型含二氮杂芴结构的聚芳醚(PAET)。系统研究该聚合物作为荧光探针在DMF溶液中与金属离子作用下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聚合物(PAET)可以通过荧光淬灭方式实现对Ni2+高选择性和灵敏性检测,并且紫外吸收光谱中伴随有明显的红移。研究表明聚合物(PAET)可以作为一类有前景的Ni2+荧光和紫外双传感器功能材料。3)设计合成一种新型含类二氮杂芴结构的二溴单体,该单体与9,9-二己基芴-2,7-双(硼酸频哪醇酯)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得到一种新型共轭聚合物PFDPPZ。系统研究该共轭聚合物在CHCl3/EtOH(v/v:80/20)溶液中与金属离子作用下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共轭聚合物PFDPPZ可以通过荧光淬灭现象实现对Cu2+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检测,并且在400-477 nm的紫外光谱中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分析共轭聚合物对Cu2+实现荧光检测的原因为Cu2+和探针分子间形成了配合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李能泉[5](2015)在《基于叁苯胺和4,5-二氮杂芴的双极性磷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机电致磷光来提高发光器件效率,是近年来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热点,而磷光主体材料的研究则是进一步拓展电致磷光器件商业化的关键。在保证磷光主体材料较高叁线激发态能级和热化学稳定性前提下,双极性结构可促进主体材料电荷传输平衡,扩展器件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复合区域,提高发光效率。本文巧妙地利用一种亲电取代的Friedel-Crafts反应,制备了基于叁苯胺(TPA)以及4,5-二氮杂芴作(DAF)的双极性小分子/齐聚物主体材料。主要研究工作概述如下:1.利用亲电取代的Friedel-Crafts自缩聚反应,合成了基于叁苯胺和4,5-二氮杂芴的环状立体结构的双极性齐聚物分子(TPA-DAF)3。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质谱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热分析、紫外吸收、荧光、循环伏安等手段对这叁个化合物的热性质、光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PA-DAF)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成膜稳定性。将(TPA-DAF)3作为单一主体材料,制备结构为 ITO/PEDOT:PSS(25 nm)/(TPA-DAF)3:15 wt%FIrpic(35 nm)/TPBI(35nm)/Ca(10nm)/Ag 的蓝色磷光器件,在亮度为 102、217、406、1086、2096、3262 cd/m2 时,电流效率分别 9.6、10.0(最大)、9.6、9.4、8.7、7.4 cd/A,显示了较低的电流效率滑落较低;进一步将(TPA-DAF)3作为母体材料与空穴传输型材料TAPC以5:5的质量比共混作为主体材料,可将器件电流效率和亮度分别提高到13.5 cd/A、23357 cd/m2,表明TAPC能够较好地促进(TPA-DAF)3载流子传输平衡。2.利用亲电取代的Friedel-Crafts共缩聚反应,合成了基于叁苯胺和4,5-二氮杂芴的叁种双极性主体材料,TPA-DAF、TPA-(DAF)2、和TPA-(DAF)3,叁个化合物中电子传输单元和空穴传输单元比例分别为1:1、2:1、3:1。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质谱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热分析、紫外吸收、荧光测试等手段对这叁个化合物的热性质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分子中DAF的增加,材料的热稳定性逐渐增加,分子荧光光谱蓝移。采用溶液成膜方法制备了结构为 ITO/PEDOT:PSS(25 nm)/15 wt%FIrpic:Host(30 nm)/TPBI(35 nm)/Ca(10 nm)/Ag(100nm)的蓝色磷光器件。结果显示,TPA-DAF具有最优的载流子平衡传输能力,其器件性能最优。基于TPA-DAF的器件在亮度为207、973、2728、4023、11332 cd/m2 时,电流效率分别 17.4、20.0、20.5(最大)、20.1、16.5 cd/A,器件显示了较低的效率滑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尹国杰[6](2014)在《9-苯基-9-羟基-4,5-二氮杂芴水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格氏试剂与4,5-二氮杂-9-芴酮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C17H12N2O·H2O,并通过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在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包括两个有机分子和两个水分子,每个分子中两个4,5-二氮杂芴环几乎在一个平面上,4,5-二氮杂芴环平面与相应苯环平面的二面角分别是80.49(6)°和76.57(7)°。并且,由于桥联溶剂水分子的存在,使得整个晶体通过O—H…N和O—H…O氢键堆积而成为叁维的网状立体结构。(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伟杰,刘彬,孙明礼,解令海,黄维[7](2013)在《4,5-二氮杂芴光电材料的合成及薄膜器件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杂芴类是构筑有机、聚合物半导体的重要单元,已经成为塑料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对比芴类单元,二氮杂芴具有配位超分子作用与强电子亲合能双层功能,因此,该类半导体材料延伸了芴类半导体在有机薄膜器件、生物传感以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4,5-二氮杂芴类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传输材料、有机发光类材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光配合物、传感材料及其杀菌材料等方面,文中重点描述了4,5-二氮杂芴光电材料的合成以及薄膜器件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杨春和,唐爱伟,滕枫[8](2013)在《二氮杂芴化学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氮杂芴衍生物及其配位化合物在化学、有机光电器件,以及生物学方面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文章对二氮杂芴的基本化学结构、化学性质,以及二氮杂芴衍生物和配位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方面的应用给予综述。对二氮杂芴材料目前在合成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进行了讨论,对其在未来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3年02期)

杨玲玲,刘乾才[9](2011)在《2-芳基-3,4-二氮杂芴酮和2-芳基-3,4-二氮杂螺二芴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合茚叁酮与芳甲基酮、水合肼缩合环化制得2-芳基-3,4-二氮杂芴酮(2);2经还原得2-芳基-3,4-二氮杂芴(3)。2与2-溴联苯格氏试剂反应得到中间体叔醇(4);4在酸性条件下关环合成了2-芳基-3,4-二氮杂螺二芴,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1年01期)

陈琳,解令海,赵祥华,石乃恩,黄维[10](2010)在《氧化-溴化-重排串联反应制备2-溴-4,5-二氮杂芴酮及其有机半导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杂芴酮体系及其配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化学传感等领域,然而利用其缺电子性作为电子受体,构建基于氮杂芴的给体-受体(D-A)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报道却为数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对氮杂芴酮体系的合成方法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探索,并且鲜有研究致力于新型氮杂芴酮及其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4,5-二氮杂芴酮(DAFO)是氮杂芴酮体系的典型代表,在总结DAFO现有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期刊2010-06-14)

二氮杂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10-邻菲罗啉(1)为原料制备4,5-二氮芴-9-酮(2),并合成4,5-二氮杂芴(3)和9-亚甲基-4,5-二氮杂芴(5),再利用正丁基锂(或甲基锂)与上述两种二氮杂芴反应得到相应的锂盐,在-50℃下与旋光的环氧氯丙烷(ee>98%)反应得到光学纯的含二氮杂芴基取代末端环氧化合物,它们的ee值均大于98%.将4,5-二氮芴-9-酮与乙基溴化镁(或苯基溴化镁)反应,得到相应的叔醇.叔醇在氢氧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存在下,与旋光的环氧氯丙烷反应,也得到光学纯的含二氮杂芴基取代末端环氧化合物,ee值均大于97%.将末端环氧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布很窄的含二氮杂芴基的聚醚.通过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对影响聚合的相关因素做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氮杂芴论文参考文献

[1].邓博.含二氮杂芴结构高性能聚合物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孙允凯,张劲,刘慧君,王小峰.含二氮杂芴基的旋光环氧化合物的合成及聚合研究[J].有机化学.2018

[3].方振,王来柱,陈琳.4,5-二氮杂芴类给体-受体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展望.2016

[4].李辉.新型含二氮杂芴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

[5].李能泉.基于叁苯胺和4,5-二氮杂芴的双极性磷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5

[6].尹国杰.9-苯基-9-羟基-4,5-二氮杂芴水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李伟杰,刘彬,孙明礼,解令海,黄维.4,5-二氮杂芴光电材料的合成及薄膜器件的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杨春和,唐爱伟,滕枫.二氮杂芴化学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J].液晶与显示.2013

[9].杨玲玲,刘乾才.2-芳基-3,4-二氮杂芴酮和2-芳基-3,4-二氮杂螺二芴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1

[10].陈琳,解令海,赵祥华,石乃恩,黄维.氧化-溴化-重排串联反应制备2-溴-4,5-二氮杂芴酮及其有机半导体[C].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10

标签:;  ;  ;  

二氮杂芴论文-邓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