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论文摘要

目的:1.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形态、分子表型和分化能力等基础特征。2.研究低氧环境、青霉素和链霉素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增殖、凋亡和胞外基质(ECM)成分基因表达的影响,寻找最适培养条件,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用酶消化法从脐带中分离出单个细胞,贴壁法进行培养、纯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用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剂予以诱导,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进行分化能力鉴定。2.取稳定增殖的UC-MSC,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置于低氧和常氧条件下培养,分别在24h、48h以MTT法检测两组UC-MSC增殖情况,2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UC-MSC表面抗原表达情况,24h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法检测两组UC-MSC中ECM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cDNA表达情况。3.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对照组、青霉素组和链霉素组培养,其中对照组不加抗生素,青霉素组与链霉素组各分为100、500和1000 U/mL三个浓度组,培养24h后以MTT法检测各组UC-MSC增殖情况,培养12h后以real-time Q-PCR法检测各组UC-MSC中ECM和bcl-2、bax的cDNA表达情况。4.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不加PDGF,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5、10、20、50ng/mL)的PDGF,加入PDGF24h后,以MTT法检测各组UC-MSC增殖情况,加入PDGF12h后,以real-time Q-PCR法检测各组UC-MSC中ECM和bc1-2、bax的cDNA表达情况。结果:1.从人脐带中分离出的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长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CD105, CD90、CD73、CD166和CD44阳性表达,CD29阳性表达率为47.45%,CD34、CD45和CD31阴性表达;在外来诱导剂的诱导下,脐带中分离得到的细胞可向成骨、软骨和脂肪细胞分化。2.培养条件优化实验中,低氧组UC-MSC的OD值及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常氧组;两组UC-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总体无明显差异,低氧组CD105阳性表达率略高于常氧组;低氧组UC-MSC中ECM成分的表达较常氧组有所增加;bcl-2与bax在低氧条件下表达均上调,但bcl-2的上调程度较bax更明显。3.低浓度的青霉素和链霉素作用下,UC-MSC的OD值明显升高,浓度为100U/mL时OD值最高;同时青链霉素能降低其ECM成分的表达,且抗生素浓度越高,ECM表达降低越多;低浓度的青链霉素能提高bcl-2/bax的cDNA表达比值。4.随着PDGF浓度的增加,细胞OD值逐渐增加,且PDGF在20ng/mL浓度时达到最高值,但PDGF浓度为50ng/mL时OD值反而降低;PDGF为2ng/mL时,ECM成分表达和bcl-2/bax比值较对照组有所降低,随着PDGF浓度的增加,ECM的表达和bcl-2/bax比值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0ng/mL时达到最高值。结论:1.从脐带中成功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MSCs生物学特性。2.在UC-MSC的体外培养中,低氧环境能够促进UC-MSC的增殖并增加ECM成分的表达,使细胞耐受凋亡。3.低浓度的青链霉素可促进UC-MSC增殖,降低凋亡比率,但大剂量使用会降低UC-MSC中ECM成分的表达。4. PDGF可以促进UC-MSC的增殖,同时能促进其ECM的表达,还能提高细胞耐受凋亡的能力,最佳作用浓度为10 ng/mL。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 解剖学杂志 2016(05)
    • [2].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7)
    • [3].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9(06)
    • [4].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06)
    • [5].静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病损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6)
    • [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3)
    • [7].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 2019(12)
    • [8].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 解剖学杂志 2020(01)
    • [9].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9(11)
    • [10].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14)
    • [11].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12].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修复庆大霉素致犬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5)
    • [13].口腔疾病治疗中如何应用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5)
    • [1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管理及有效性和安全性[J]. 转化医学杂志 2020(02)
    • [1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05)
    • [16].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4)
    • [17].犬间充质干细胞在兽医临床的应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20(01)
    • [1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同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08)
    • [19].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犬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J]. 动物医学进展 2020(10)
    • [20].三维立体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8(11)
    • [21].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与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3)
    • [22].基于细胞生物学方法比较5种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3)
    • [23].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药学评价[J]. 药学学报 2019(07)
    • [24].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前景[J]. 动物医学进展 2019(08)
    • [25].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及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08)
    • [26].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系统医学 2019(16)
    • [27].间充质干细胞更改名称的时候到了[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7(05)
    • [28].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难治性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03)
    • [29].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17)
    • [30].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肿瘤的调控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5)

    标签:;  ;  ;  ;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