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纪连海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百家讲坛纪连海系列》随感

由纪连海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百家讲坛纪连海系列》随感

苏凯霞(新郑二中分校河南郑州451100)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纪连海的名字逐渐为大家所熟悉。从和珅到纪晓岚再到袁崇焕,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中的每一次开讲都引起极大关注,他的“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近日,纪连海主讲的《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又在街头巷尾掀起了评说清宫秘史的热潮,他的无数粉丝也以“海米”自居。

和易中天、刘心武等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的身份不同,在屏幕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的纪连海,只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一位普通的历史教师。纪连海的演讲找不到学者常有的儒雅风度,他总是激情万丈,讲到激动处还常常跺脚、拍桌子,甚至双手颤抖、呼吸困难。纪连海的长相与导演冯小刚颇为相似,他在讲台上拍桌子的手势与冯小刚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扮演的中学老师如出一辙,平添了几分“冯式”幽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历史教师,纪连海迅速走红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会给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哪些借鉴呢?在持续不断收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我认真探研大师的演讲风格,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情:讲袁崇焕曾泪洒现场

谈到自己另类的演讲风格,纪连海坦承:“我在生活中就好激动,我平时跟学生讲课比在电视上要激动一百倍,我20多年来都是用这种地动山摇的方式讲课。因为我是一个崇尚英雄的人,讲英雄是需要激情的。”纪连海曾经这样告诉记者,去年在《百家讲坛》讲袁崇焕时,他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以至于接着要录制的另一场讲座被迫取消。“我讲到后来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我万箭穿心、泪洒当常现在讲起来,我都有点泪花闪闪。”纪连海声音有些哽咽。

纪连海的激情感染了亿万观众,那我们这些整天讲历史的高中教师又该如何去打造激情课堂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确实,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

试想一个缺乏激情语言平淡如白开水的课堂怎么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充满了青春与活力的学生为什么一走入课堂就无精打采?本当激情四射、阳光的他们为何会在课堂上沉默呢?因此,我们要想吸引住学生必须抓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必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历史事件中,让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主动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二、踏实:功底深厚征服导演组

回忆和《百家讲坛》结缘的过程,纪连海恢复了他的“冯式”幽默。“当时导演组找到我,问我知道《百家讲坛》不?我说知道。导演问我看过没,我老实回答没有。导演就叫我回去看一下。第二次导演再问我看没,我还是说没有。导演急了,质问我为什么没看,我也老实回答,太忙没时间。”导演组还是让他去试镜试讲。纪连海草草准备了一下就站在镜头前讲林则徐,洋洋洒洒80分钟没有间断,导演组看呆了:“不用剪辑就可以播啊“

纪连海的演讲风采和他常年的研究分不开。教学之余,纪连海一直坚持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国内出版的汉文的少数民族书籍我全都认真看过。”

正是由于纪连海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乃至在百家讲坛上挥洒自如。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因此我们为人师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修养。试想如果只有教科书和教参,平时不看书不看报,更不用说学富五车了,那和学生有多大区别呢?怎么能够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侃侃而谈呢?在课堂上又怎样会做到旁征博引笑谈古今呢?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推行的今天,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命题“题在书外”的趋势也深刻表明了历史与时政的密切联系,以及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拥有更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必须与时俱进,知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三、执着:让学术研究回到人间

纪连海在获得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他的考证观点每每被批评为噱头有余而严谨不足,是在“游戏”学术。面对这样的质疑,纪连海坦率地表示自己并不赞同:“知识分子研究知识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吗?以前的学术研究是金字塔的顶端,只有少数人在听。学术研究必须平民化、大众化,让学术回到人间才是最终出路。”

纪连海告诉记者,平时讲课,如果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他就很内疚,“我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如果学生不爱听,那不是他的问题,是讲课老师的问题”!于是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讲课方式,力求做到生动有趣。“上《百家讲坛》也是,如果我只是把历史研究复述一遍,谁爱听?我只有把深奥的历史研究变成通俗的语言,还要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隔几分钟设置一个悬念,才能吸引观众听下去。”

看过纪连海的演讲,听了他自己的反思和总结,我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和反思。我们很多老师都习惯于抱怨,抱怨学生不知道学习,抱怨领导对自己重视不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学生的切身感受。传统的教学环节是: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课本,教师讲解重难点,教学小结,课后练习。这种设计有其优越性,几乎每门课都是这样的环节,但是现在的高中生要求个性,追求新颖,一天要上好几门课,都是这样的程序难免出现厌烦情绪。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怎样设计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首先,教师应运用历史课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前提下,在教学环节上追究新颖,不断变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时,我把课后习题的解决提到首位,让学生先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先做,他们可能会不知如何下手,会做出多种多样不一定恰当的答案;做完题让他们学习课本的重难点,朗读,再做题,这样他们可以把题与教材知识点自主的结合起来,老师再讲他们就很容易接受了。有时又让学生自己去讲,其他学生补充,有时是问题探究,通过连环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有时是深入浅出,通过老师的激情语言讲授让学生感受历史知识和规律。

其次,适当运用一些授课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导入新课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先复习旧课,再按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导入,尽管是“温故而知新”,但如果节节如此,则令学生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应根据新课特点,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故事、新闻、歌曲、电影片段、现实生活中的简单事例等进行导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机地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再次,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竞赛中,由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往往能更加认真。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教师和全班学生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等。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了,激励的作用加大了,参与的热情增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空前提高。

最后,“教无定法”,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灵活的,而且也应该是因班而异,因人而异,也要根据现实的授课情况而随机改变授课方法,就像纪连海那样随时反思,不断改进,不是为了单纯地完成教的任务,而是真正让学生实现学的目标。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随着纪连海、袁腾飞等一批中学历史教师在电视、网络的迅速走红,实际也给我们这些一线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契机,我们可以快速地借鉴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而且学海无涯,教无定法,历史的课堂博大精深,我们每个历史教师也可以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摸索出更高效的课堂模式和授课技巧,真正为高中历史教学尽心尽力!

标签:;  ;  ;  

由纪连海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百家讲坛纪连海系列》随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