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醛糖还原酶(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抗醛糖还原酶(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论文题目: 抗醛糖还原酶(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遗传学

作者: 马达

导师: 谢维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醛糖还原酶相似蛋白,单克隆抗体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属于醛—酮还原酶家族,来自不同哺乳动物的AR有80%以上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这种序列的保守性提示这种蛋白质可能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AR生理功能还不是很清楚,有文献报道AR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R及ARL-1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抗药性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关系。AR及ARL-1与人类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为了进一步研究AR蛋白的功能,以及探索AR与ARL-1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本实验制备了抗AR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与我室制备的抗醛糖还原酶相似蛋白(aldose reductase-like protein,ARL-1)mAb的特性进行比较,并初步探讨其应用价值。提取正常人胎盘总RNA,经RT-PCR获得AR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His)6C -AR,转化入E.coli Rosetta诱导表达GST-AR蛋白,用纯化的GST-AR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由于AR和ARL-1的氨基酸序列71%同源,本实验用同样方法诱导表达AR与ARL-1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的一段蛋白GST-dAR(第80~142氨基酸),以筛选特异性强的抗AR mAb。并参考相关软件(Clustalx、Antheprot)分析AR的抗原性,将AR分为四段,采用同样基因重组方法诱导表达AR四段截短蛋白GST-dA1(第1~79氨基酸)、GST-dA2(第80~99氨基酸)、GST-dA3(第111~142氨基酸)、GST-dA4 (第143~316氨基酸),以分析制备的抗AR mAb与AR抗原的结合部位。采用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试验对抗AR mAb进行筛选和鉴定。利用抗AR mAb和抗ARL-1 mAb,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正常人肝脏组织、肝癌及癌旁组织中AR与ARL-1蛋白的表达。结果获得5株稳定分泌抗AR蛋白的mAb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ARB3、ARE6、AR7B3G4、ARF10、ARH8。经鉴定,该5株抗AR mAb的Ig亚类均为IgG1,轻链属于κ型;均可与胎盘组织中的AR蛋白起反应,而与GST-ARL-1、GST蛋白无交叉反应。用AR全长蛋白和AR五段截短蛋白分别鉴定5株mAb,证实所获得的mAb可以针对AR至少三个不同的抗原表位,即ARB3和ARE6分泌的mAb识别AR第1~79位氨基酸,AR7B3G4分泌的mAb识别AR第111~142位氨基酸,ARF10和ARH8分泌的mAb识别AR第143~316位氨基酸。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用AR7B3G4分泌的mAb及抗ARL-1 mAb检测的11例肝癌组织中,45.5%(5/11)存在AR高表达, 54.5%(6/11)存在ARL-1高表达,且ARL-1高表达的肝癌组织AR不表达,AR高表达的肝癌组织ARL-1不表达;在相应癌旁组织中AR和ARL-1不表达或表达较弱(11例);在正常肝组织(3例)中未检测到AR与ARL-1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说明利用该mAb检测AR蛋白在肝癌患者中存在高表达。本研究表达了AR全长及五段截短蛋白,成功制备了5株特异性抗AR蛋白的mAb,可以分别识别至少三个不同的AR抗原表位。有利于更好地分析AR蛋白的功能;将抗AR mAb与抗ARL-1 mAb的特性进行比较,联合应用抗AR mAb和抗ARL-1 mAb,可能找到一个新的、特异性高的肝癌早期诊断指标,将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从而提高肝癌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也为进一步研究AR及ARL-1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以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个有力工具。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文献综述:醛糖还原酶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章 AR全长及截短重组蛋白的表达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抗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识别抗原表位区段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抗AR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已或待发表的论文清单

发布时间: 2007-03-12

参考文献

  • [1].慢性应激对性动机的影响以及睾丸vimentin、AR表达的变化[D]. 熊微.浙江理工大学2013
  • [2].雄激素对去势大鼠下丘脑AR和NGF表达的影响[D]. 田光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3].PTEN及AR在PCOS大鼠模型卵巢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 覃茜.中南大学2013
  • [4].SRY、AR、RSPO1基因与性分化异常的相关研究[D]. 蔡珍.汕头大学2011
  • [5].AR基因CAG、GG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指长比的关联性研究[D]. 张钏.宁夏医科大学2013
  • [6].Erbin在β2-AR介导 MAPK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 赵明珍.河南大学2012
  • [7].Erbin介导Her2与β2-AR相互作用及参与MAPK信号通路调控的探讨[D]. 曹宏.河北医科大学2011
  • [8].解氏肝癌一号方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D]. 张爱丽.大连医科大学2012
  • [9].肝癌细胞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与制备[D]. 谢松丽.重庆医科大学2009
  • [10].旋毛虫与肝癌H7402相关抗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D]. 张桐嘉.吉林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抗牛IFN-γ单克隆抗体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李川.华中农业大学2006
  • [2].大肠杆菌F18菌毛FedF亚单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D]. 丁爱云.扬州大学2006
  • [3].猪细小病毒核衣壳蛋白VP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D]. 董振杰.河南农业大学2006
  • [4].人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 刘进.扬州大学2006
  • [5].抗牛型结核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D]. 朱德全.甘肃农业大学2006
  • [6].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D]. 连晓雯.甘肃农业大学2006
  • [7].毒死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D]. 王亚.东南大学2006
  • [8].膝沟藻毒素GTX2,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酶免疫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D]. 罗辉武.暨南大学2006
  • [9].GS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D]. 才华.吉林大学2007
  • [10].一株新的鼠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D]. 庄羽美.苏州大学2005

标签:;  ;  ;  

抗醛糖还原酶(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