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的结合特性

鲤鱼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的结合特性

一、鲤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离子的结合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丛丛[1](2021)在《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及其铁螯合物的补血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缺铁性贫血(IDA)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营养性疾病之一,会引起机体认知能力、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阿胶(Colla Corii Asini)作为一种具有补血功效的药食两用资源,研究其补血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对科学理解阿胶的补血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有关阿胶中发挥补血作用的活性成分仍未充分阐明。本研究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和Ussing chamber吸收模型评价阿胶的铁螯合能力和促铁吸收作用,经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IMAC)制备获得阿胶肽铁螯合物(EPI),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基于IDA小鼠模型评价EPI的补血活性,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究EPI对IDA的代谢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对阐明阿胶的补血活性成分,促进驴胶原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分析阿胶中铁元素的存在形态及含量,评价消化过程对阿胶的铁螯合能力和促铁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胶中的铁主要以游离态和螯合态形式存在,铁螯合率为46.45%。随着膳食铁的加入,阿胶的铁螯合量增加;与消化前阿胶相比,经胃肠两步消化后其铁螯合能力显着提升16.22倍(P<0.05)。Ussing chamber吸收实验表明,阿胶经模拟消化后,胃肠消化产物的铁转运和铁吸收率均高于Fe SO4(P<0.05),且表观渗透系数从5.15×10-6 cm/s提高至6.18×10-6 cm/s,促进了肠粘膜Fe2+的吸收,提示阿胶经消化后与膳食铁结合形成的铁螯合物具有潜在的补铁活性。其次,利用IMAC从阿胶酶解液中分离获得具有铁螯合能力的肽组分F2,并对制备得到的EPI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F2肽组分的铁螯合能力为23.58±0.70μg/mg,相较分离前提高了27.15倍。具有强铁螯合能力的F2肽组分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含量达97.01%,且集中分布在180~2000(含量为70.51%);其中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20.08%和14.51%,并以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脯氨酸(Pro)的含量较高,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5.14%、13.25%和11.22%。质谱鉴定得到的6条含量较高肽序列为:AGPPGADGQPGAK、LQGMPGERG、GPAGPIGPV、VGPVGPA、IDGRPGPIGPA和LRGPRGDQGPVGRA,分别来源于胶原蛋白α-1(I)链和胶原蛋白α-2(I)链。利用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扫描电镜等对EPI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铁离子主要与肽链中的羧基氧和氨基氮发生螯合,能够中和肽链中的负电荷,且螯合后多肽向更加有序稳定的结构转变,形成的螯合物分子发生折叠聚集。最后,基于IDA小鼠模型评价了EPI的补血活性,并利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探究了EPI对IDA小鼠的代谢调控作用。小鼠体重增长率、脏器指数和血象基础值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EPI能有效改善IDA,并促进IDA小鼠的生长,使小鼠的脏器指数、基础血象指标等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与阿胶酶解液铁螯合物(EJI)的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EPI能够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血作用。通过计算铁的相对生物利用率以及对小鼠血清铁、铁蛋白和组织铁含量等指标分析发现,与Fe SO4相比,EPI的铁相对生物利用率提高至123.45%,更利于铁的吸收,并能改善机体铁稳态水平。探究EPI的代谢调控作用发现EPI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花生四烯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等代谢途径来调控IDA引起的小鼠代谢紊乱,并能在提升小鼠机体铁水平,恢复铁稳态的同时改善其脏器状态。综上所述,阿胶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具铁螯合能力的肽作为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可促进肠道铁吸收,与膳食铁通过羧基氧和氨基氮发生螯合形成EPI。EPI可提高铁的生物利用率并改善机体铁稳态,被机体吸收利用后主要通过调控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改善IDA造成的代谢紊乱,并在补血的同时对组织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郝文文,兰欣怡[2](2020)在《哺乳动物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乳铁蛋白是一种人体必不可缺,存在于人体液中的蛋白质,能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对铁的结合力是转铁蛋白家族中最强的。乳铁蛋白本身具有抗病毒能力,但和过氧亚硝酸盐相结合会降低其抗病毒能力。基于不同哺乳动物自身乳铁蛋白的机理及其发展状况、未来应用前景、自身检测方法等进行详细地阐述。

刘海燕[3](2020)在《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高温灭菌乳(UHT乳)具有常温下保质期长的特点,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量非常高,UHT乳在贮藏过程中经常发生品质和风味劣变问题,对乳品工业带来很大的困扰。本论文以工业产品UHT乳和巴氏杀菌乳(PAST乳)为目标,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热稳定性、乳蛋白的降解和氧化作用,以期为液态乳的科学生产和贮藏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PAST和UHT灭菌对乳的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没有显着的影响,但能导致维生素C的损失(7.9%~12.8%)和少量胶体钙(0.7%)解离成游离钙。PAST乳冷藏(2~4°C)7 d后,能保持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维生素C的损失率增加到19.7%,游离钙的含量增加了12.3%;PAST乳有轻微的哈败味和塑料味。UHT乳常温贮藏6个月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维生素C和泛酸的损失率分别为27.1%和35.0%,游离钙的含量增加了6.5%,乳胶体稳定性降低;UHT乳出现了塑料味、氧化味、金属味、陈腐味等不良风味。乳胶体稳定性的本质是酪蛋白胶束的稳定性。PAST和UHT灭菌后乳蛋白的降解率分别为2.2%和6.1%,部分酪蛋白解聚,但是PAST乳和UHT乳均保持优良的胶体稳定性。PAST乳冷藏7 d后,有27.2%酪蛋白发生了降解,非蛋白氮含量增加了27.3%,~40%的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及~25%的血清白蛋白进入胶束相;乳胶体保持着很好的稳定性。UHT乳贮藏6个月后,乳蛋白降解率为29.5%,非蛋白氮含量增加了82.4%;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在胶束相的比例下降,酪蛋白胶束粒径增大,乳胶体稳定性显着降低。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还原反应在贮藏过程中持续进行,氧化改变了乳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主要是氨基酸侧链氧化、氨基酸N-端氧化、蛋白裂解、乳糖基化和美拉德反应。UHT乳蛋白的氧化程度显着地高于PAST乳;UHT乳氧化修饰产物以蛋氨酸氧化物(M+O、M+2O)、焦谷氨酸、赖氨酸乳糖基化和蛋白质N-末端乳糖基化产物为主;蛋氨酸亚砜和焦谷氨酸是PAST乳主要的氧化修饰产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UHT乳蛋白氨基酸侧链氧化、热损伤、乳糖基化程度逐渐增加;PAST乳贮藏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氨基酸侧链氧化,其它氧化修饰程度较低。加热和贮藏过程中乳清蛋白的氧化、脱酰胺作用和热损伤程度高于酪蛋白。PAST杀菌强度不足以引发乳蛋白的美拉德反应和蛋白质交联作用;UHT灭菌强度能够引发美拉德反应,并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程度高于乳清蛋白,贮藏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继续进行,并引发了乳蛋白质的交联作用。乳铁蛋白的保留量是评价优质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之一。建立了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乳铁蛋白的铁饱和度越高,热稳定性越高。热处理强度超过72°C/15 s,乳铁蛋白开始变性和降解,降解产物为35~60 k Da和20~25 k Da的蛋白片段;热处理强度越高,蛋白片段含量越高,其含量随着铁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天然无铁型乳铁蛋白对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高于天然含铁的乳铁蛋白;热处理对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抑菌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经过85°C/15 s热处理,半饱和型和饱和型乳铁蛋白的抑菌活性增加。杀菌后和冷藏7 d的PAST乳均对大肠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UHT灭菌乳中未检出天然结构的乳铁蛋白,但杀菌后和贮藏1个月的UHT乳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理论上认识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成和结构变化,对工业生产中合理改进工艺参数保证UHT乳货架期内质量稳定和营养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雯倩[4](2019)在《转铁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及其多天线修饰改变在HBV相关肝病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包括两种主要的组织学类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其中HCC占我国肝癌总数的83.9%92.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HCC发生的相关系早已明确。HBV感染导致的肝癌比例高达70%80%,我国的肝癌患者多具有乙肝和肝硬化背景。第一部分转铁蛋白在HBV相关肝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TF)调控铁在体内的吸收、转运、利用和储存,并维持体内铁平衡。由于TRF主要由肝细胞分泌,肝脏疾病对TRF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具有研究价值。本部分研究对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健康体检者(Healthy control,HC)的血清TRF进行评估,并对血清TRF水平与疾病特征和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利用西门子BN-Ⅱ特定蛋白仪对685例样本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血清TRF水平在HCC、ICC、LC、CHB和HC组分别为1.82±0.50、1.83±0.58、2.32±0.70、2.57±0.82、1.40±0.59(均数±标准差,单位:g/L),LC、CHB组TRF水平显着高于HCC组(p<0.001),HC组TRF水平显着低于HCC组(p<0.001),ICC组TRF水平与HC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TRF水平与多个实验室肝功能相关指标间具有相关性:与总胆汁酸(TBA,R=-0.135)、直接胆红素(DBIL,R=-0.085)等呈负相关(p<0.05),与白蛋白(ALB,R=0.262)、总蛋白(TP,R=0.218)、血小板(PLT,R=0.240)、红细胞(RBC,R=0.228)、血红蛋白(HGB,R=0.238)等呈正相关(p<0.05),与实验室指标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甲胎蛋白(AFP)、癌抗原(CA19-9)等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TRF在HCC不同临床分期和MVI分级间无差异。综合上述结果可知,HCC患者的TRF水平介于健康人和良性疾病之间,且和ICC无差异,因此TRF可能不适合单独应用于HCC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基于凝集素芯片的血清转铁蛋白聚糖结构分析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血清中50%-70%的蛋白均为糖基化修饰蛋白。异常糖基化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具有密切关系。凝集素芯片的应用使同时检测多种糖链结构种类和丰度成为可能。我们用含有45个凝集素的Lec Chip TM凝集素素芯片分析从HCC、ICC、LC和HC血清中分离纯化出的TRF,结果显示19个凝集素在HCC、ICC、LC、HC四组中的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患癌组中高于非患癌组的凝集素有SNA、SSA,在non-CA中高于CA的凝集素有LTL、AOL、MAL、PHAL、ACG、ECA、RCA120、NPA、Con A、GNA、TJAⅡ、EEL、UDA、Jacalin、HPA、PTLⅠ。根据不同凝集素识别的特定糖链结构,本研究提示,在HCC、ICC、LC和HC四组中有差异的糖链结构主要包括核心岩藻糖(Fucα1-6Glc NAc)、唾液酸(Sia)、半乳糖β1-4连接的N-乙酰半乳糖胺(Galβ1-4Glc NAc)、三、四天线的复杂N-聚糖(Tri/Tetra-antennary complex-type N-glycan)和高甘露糖(High Man)结构等,患癌组的唾液酸结构显着高于非患癌组,其余结构主要在非患癌组增高。本研究提示,TRF糖链结构种类在不同肝脏疾病和健康人中具有较大差异。第三部分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SA-TRF的方法学建立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TRF是肝脏合成并分泌到血清中的一种高丰度糖蛋白,含有两个N-linked糖基化位点。正常人血清中的TRF基本只含有两条二天线糖链,肝癌患者血清中TRF糖链分枝增加。本研究自行建立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Lectin-ELISA)对多血清天线TRF进行检测。该方法效仿“三明治”法ELISA,用抗TRF抗体包被酶标板,抓取样本中的TRF,用曼陀罗凝集素(Datura stramonium agglutinin,DSA)代替检测抗体,识别TRF的多天线结构(DSA-TRF)。以倍比稀释的混合血清作为替代标准品建立浓度-梯度曲线,并评价该方法重复性和抗干扰性。结果显示批内最大变异系数(CV%)为7.72,批间最大变异系数(CV%)为9.34,各干扰物质对该体系无明显干扰。通过对HCC、ICC、LC、CHB和HC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通过对685例样本的检测,发现HCC组DSA-TRF(0.282±0.06)显着高于疾病对照组(0.200±0.07)和健康对照组(0.238±0.100)(p<0.001),患癌组DSA-TRF显着高于非患癌组(vs 0.208±0.084,p<0.001),甲胎蛋白(AFP)阴性的HCC患者DSA-TRF显着高于非患癌组(0.276±0.067 vs 0.208±0.084,p<0.001)。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诊断模型Logit TRF1(=55.711×DSA-TRF/TRF-8.057×DSA-TRF+0.017×AFP-0.077×TBIL+0.357×ALB-16.437)用于HCC与高危人群(LC、CHB)的鉴别诊断,Logit TRF2(=24.125×DSA-TRF-2.279×TRF-24.346×DSA-TRF/TRF-0.059×TBIL+3.315)用于AFP阴性HCC和non-HCC的鉴别诊断。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DSA-TRF和Logit TRF1、Logit TRF2对不同疾病组的诊断价值,发现鉴别HCC与良性疾病(LC、CHB)时,DSA-TRF曲线下面积(AUC)达0.859(95%CI:0.8180.900);Logit TRF1的AUC达0.981(95%CI:0.9710.992)。鉴别AFP阴性HCC与非肿瘤对照时,DSA-TRF的AUC达0.775(95%CI:0.7260.824);Logit TRF2的AUC达0.839(95%CI:0.7990879)。本研究提示,DSA-TRF和诊断模型Logit TRF1、Logit TRF2对HCC以及AFP阴性HCC的鉴别诊断可能具有应用前景。第四部分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SA-AGP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初步的应用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AAG/AGP)是肝细胞合成分泌至血浆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血清中含糖量较高的特定蛋白之一,具有5个N-linked糖基化位点。在HCC中,异常岩藻糖基化的AGP已有相关报道,但关于HCC中AGP的多天线糖链如何改变尚缺乏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建立了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Lectin-ELISA)检测HCC、ICC、LC、CHB和HC样本血清中多天线AGP(DSA-AGP)水平,同时配对检测样本血清AGP水平。结果提示HCC组DSA-AGP(0.471±0.07)显着高于疾病对照组(0.443±0.09)和健康对照组(0.389±0.10)(p<0.001);HCC组AGP显着高于HC(0.63±0.30 vs 0.45±0.15,单位:g/L,p<0.001)。患癌组(HCC和ICC)DSA-AGP和AGP显着高于非患癌(0.462±0.08 vs 0.428±0.10;0.67±0.32 vs 0.52±0.28,单位:g/L,p<0.001)。AFP阴性HCC患者血清DSA-AGP和AGP显着高于non-HCC患者(0.478±0.09 vs 0.428±0.10,p<0.001;0.60±0.28 vs 0.52±0.29,单位:g/L,p<0.05)。用Logistic回归方法联合DSA-AGP、AGP和临床指标(AFP、TBIL、ALB)构建了两个诊断模型:Logit AGP1(=6.578×DSA-AGP+1.445×AGP+0.013×AFP-3.258)用于HCC与非肿瘤对照的鉴别诊断,Logit AGP2(=6.912×DSA-AGP-0.126×TBIL-0.193×ALB+6.417)用于AFP阴性HCC与非肿瘤对照的鉴别诊断。ROC曲线分析血清DSA-AGP、AGP、Logit AGP1和Logit AGP2的诊断价值发现诊断HCC时,Logit AGP1的AUC达0.836(95%CI:0.7970.874),显着高于DSA-AGP(0.651,95%CI:0.5940.707)、AGP(0.632,95%CI:0.5770.687)及AFP(0.803,95%CI:0.7480.836)单项;诊断AFP阴性HCC时Logit AGP2的AUC达0.929(95%CI:0.8990.959),显着高于DSA-AGP(0.669,95%CI:0.6030.735)和AGP(0.607,95%CI:0.5360.678)单项。本研究提示DSA-AGP对HCC及AFP阴性HCC的鉴别诊断可能具有应用前景。

王芝荣[5](2019)在《优化和筛选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突变型转铁蛋白》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又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87%左右。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发现,通过降低铁过载,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神经保护性作用。转铁蛋白是铁结合血浆糖蛋白,可控制生物体液中游离铁水平。其含有两个独立的部分—N端和C端,每个部分可以单独结合一个铁。转铁蛋白结合铁的过程是可逆的,对Fe(III)的亲和力极高,但随着pH降低至中性以下而逐渐降低,在pH大约5.6时将铁释放。基于转铁蛋白自身的结构特点,我们对转铁蛋白进行改造,以期获得一个保护作用更强的突变型转铁蛋白,并分析该保护性作用所涉及的可能机制,以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结果如下:首先,对C57BL/6小鼠进行脑表面光栓造模,对造模3天后小鼠进行灌流取脑,冰冻切片等操作。用铁蛋白及TF抗体分别与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标识蛋白——MAP2和GFAP进行染色,结果显示,铁蛋白及TF在病灶区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且可以与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共染,从而推测出在脑卒中发生后,铁过载现象和TF的合成上调在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发生。其次,我们对转铁蛋白进行改造,通过真核表达获得一系列不易释放铁、分子量更小的转铁蛋白。转铁蛋白N端的K296/K206的二联体残基以及C端的R632/K534/D634的三联体残基和铁释放密切相关。其中N端296位的赖氨酸(Lys)残基和C端634位的天冬氨酸(Asp)残基突变成丙氨酸(Ala)残基后,铁释放速率下降最为显着,突变后在pH5.6时不能轻易释放铁离子,而且C端634位的Asp还和转铁蛋白受体依赖的铁释放相关。另外,由于独立的N端和C端可以单独结合铁离子,因而我们通过缺失突变进一步比较了独立的N端、C端及全长转铁蛋白的神经保护性效果。我们现已成功表达纯化了C端缺失转铁蛋白TFn、N端缺失转铁蛋白TFc、C缺失N端定点突变转铁蛋白TFnmt(K296A)、N端缺失C端定点突变转铁蛋白TFcmt(D634A)、全长两端均定点突变转铁蛋白TFmt(K296A/D634A)和全长野生型转铁蛋白TF。最后,使用体外氧化应激模型和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模型来评估纯化的突变型转铁蛋白及野生型转铁蛋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性作用。(1)我们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建立了神经元细胞(N2A)和神经胶质细胞(A172 pro)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用纯化后不同种类的转铁蛋白进行干预并评估其神经保护性效果。突变型转铁蛋白对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神经保护性作用显着高于野生型转铁蛋白,说明TF对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发挥的神经保护性作用随着K296A/D634A突变、K296A突变、D634A突变引起的铁释放能力的减弱而增强;只含有C端(TFc、TFcmt,D634A)的突变型转铁蛋白的神经保护性作用显着高于其他突变型转铁蛋白,且N端缺失转铁蛋白TFc的神经保护作用是最为显着的,说明转铁蛋白C端的受体依赖的功能可能对其抗氧化应激的神经保护性功能有所贡献。(2)我们参照近年来发现的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模型,用Erastin体外诱导N2a细胞和A172细胞发生铁死亡,观察转铁蛋白是否对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也具有保护作用。在N2a细胞中,TFcmt(D634A)和TFc及其铁负载蛋白可以加剧Erastin引起的细胞损伤;在A172细胞中,TFnmt(K296A)、TFn和TFc及其铁负载蛋白可以加剧Erastin引起的细胞损伤,这说明突变型转铁蛋白抗氧化应激的神经保护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途径并无直接关系。综上所述,我们筛选出了对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发挥神经保护性作用最为显着的N端缺失型转铁蛋白TFc。并且得出TF的这种神经保护性作用会因其铁释放能力的减弱而增强,并可能与其C端受体依赖的功能相关,但与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并无直接关系的结论。这些信息将为转铁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性机制研究和潜在的临床转化提供有价值的新方向。

周于蓝[6](2018)在《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转铁蛋白(ovotransferrin,OVT)是鸡蛋蛋清的主要组成蛋白,该蛋白及其酶解物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等其它生物活性。巨噬细胞是机体天然细胞免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防御和免疫,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道重要屏障。为了探究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用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再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侵染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ELISA和Western Blot等试验方法来测定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的影响。为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开发禽蛋深加工与利用的新方向,同时也为活性蛋白增强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⑴10 ng/m L、1μg/m L和100μg/m L的OVT及其酶解物分别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病毒侵染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RRSV m RNA的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100μg/m L卵转铁蛋白能够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PRRSV的抑制作用,而10 ng/m L的卵转铁蛋白和10 ng/m L的卵转铁蛋白胃蛋白酶水解物对PRRSV的增殖反而有显着的促进作用。⑵10 ng/m L、1μg/m L和100μg/m L的OVT及其酶解物分别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病毒侵染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I型干扰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100μg/m L的卵转铁蛋白能促进巨噬细胞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抑制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增强巨噬细胞的抗病毒作用。相反地,10 ng/m L的卵转铁蛋白能抑制巨噬细胞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产生了抑炎反应,促进了病毒的增殖作用。另外,10 ng/m L的卵转铁蛋白胃蛋白酶解物能抑制巨噬细胞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和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对促炎细胞因子无显着影响。⑶100μg/m L的OVT和10 ng/m LOVT胃蛋白酶水解物分别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病毒侵染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IG-I、MDA5、My D88及其介导的NF-κB、AP-1、IRF3和IRF7的蛋白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卵转铁蛋白能通过促进RIG-I样受体(RLRs)和Toll样受体(TLRs)识别PRRSV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活下游AP-1、NF-κB、IRF3和IRF7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I型干扰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增强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而卵转铁蛋白胃蛋白酶水解物则能通过抑制相关模式受体和信号衔接蛋白的表达,抑制了下游AP-1、IRF3和IRF7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了巨噬细胞I型干扰素的表达量,从而无法抑制病毒的增殖作用。

滕涛[7](2018)在《团头鲂铁稳态调控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自然界正常条件下,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间是处于动态平衡,机体表现为健康状态。若三者之间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而另外两种要素未产生相应适应能力时,都会打破平衡而引起宿主健康状况的变化。团头镑(Megalob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经济养殖鱼类,具有一系列优良特性,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但实际养殖过程中的多种应激胁迫(高密度、管理不善等),导致病害频发,特别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参与引起的暴发性出血病,造成水产养殖业巨大损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水产上的常见致病菌,其致病能力与毒力因子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是多功能和多因子协同致病的结果。铁是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保持酶活性、电子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多数环境中铁是有限的资源,高效摄取铁是入侵宿主的微生物生存和致病的关键。多年来,国内外分别对嗜水气单胞菌及团头鲂的铁稳态做了大量研究,对其吸收、转运、储存等部分机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大部分研究仅限于铁限制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部分毒力基因检测、膜蛋白变化、铁代谢等方面,在毒力评价、全基因表达等方面研究较少,且与宿主团头鲂细胞争夺铁的分子机制还不够明确。本实验克隆和分析团头鲂体内转铁蛋白基因,模拟不同应激条件下团头鲂机体铁稳态的变化,观察团头鲂及免疫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情况,阐释嗜水气单胞菌与团头鲂对铁元素竞争的分子机制,为细菌性出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同时以嗜水气单胞菌与团头结对铁离子的争夺为切入点,建立铁胁迫模型,模拟生物体内缺铁环境,通过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更为全面的探究铁限制应激条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及毒力的影响。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团头鲂转铁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本试验旨在研究团头鲂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基因序列特征、组织表达分布以及铁注射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本文利用RACE和RT-PCR等生物技术,克隆获得团头鲂Tf(GenBank登录号:KX698308),其cDNA序列全长2245bp,包含一个195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0个氨基酸:保守结构预测分析表明团头鲂Tf包括两个相似的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分别由两个亚基组成: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团头坊Tf与GenBank中的鲤科鱼类有较高的相似性,发育树分析显示其与草鱼和鲢鱼关系最为相近;组织表达分布分析表明肝脏中Tf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组),团头鲂注射1×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后(48h),肝脏中Tf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总体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8h表达量增加1倍,12h达到峰值;血清铁水平呈先下降后恢复正常水平,12h达到最低。注射FeC13后,肝脏Tf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总体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在4 h增加2倍,8 h达到最高,而血清铁水平先上升后下降,4 h达到峰值水平,8 h恢复注射前水平。通过原核表达和体外CAS平板实验表明,团头鲂Tf具有较好的铁结合活性。从研究中发现,转铁蛋白参与先天免疫,并对外部条件变化如致病性细菌感染和铁离子浓度变化作出快速应答。2应激对团头镑铁稳态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应激源胁迫对鱼体铁稳态相关基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团头鲂(250±5g)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皮质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来构建不同应激模型,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对团头鲂的血液、肝脏进行取样,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含量,采用RT-PCR技术对肝脏铁稳态相关基因铁调素(hepcidin,Hep)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皮质醇、LPS后,血浆皮质醇和血糖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浆铁含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肝脏铁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基因mRNA检测结果表明,皮质醇和LPS处理下团头鲂肝脏Hep基因和肝脏Tf基因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为研究团头鲂在应激条件下外周血白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分子机理,通过细胞活性验证试验选择合适的浓度(皮质醇、DFO、LPS浓度分别为4μg/ml、20μg/ml、62.5 μg/ml),在刺激白细胞0、6、12和24h时测定白细胞ROS、呼吸爆发及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探讨应激源皮质醇、DFO、LPS对团头鲂体外培养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三种应激胁迫均导致细胞ROS、爆发活性增强,四个免疫基因Hep、Il-1、Il-6、TNF-α表达量均上调。综上所述,皮质醇和LPS注射能导致团头鲂产生应激反应,铁稳态发生变化,通过降低血清铁含量、增加肝脏铁储存、基因转录提高促进转运来应对,适量皮质醇、DFO、LPS应激也能提高外周白细胞的免疫能力。3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转录组学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在铁限制条件下转录组变化情况。通过设置六组不同浓度铁螯合剂2,2’-联吡啶(0,100,200,300,400,500 μmol/L)的TSB液体培养基,研究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生长影响。结果显示,铁螯合剂2,2’-联吡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显着地降低其稳定期的生长峰值(P<0.05)。500 μM浓度下,24h内完全抑制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根据本试验结果,选择200 μM2,2’-联吡啶作为最适铁限制浓度进行后续研究,通过RNA-Seq技术研究转录组的变化。通过分析,共鉴定到4679个基因。在铁限制胁迫下,1.5倍差异表达基因有1204个,其中601个基因差异表达上调,603个基因差异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菌能量代谢、电子传递和铁离子转运相关通路有关。以rpoB为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0个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90%的基因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4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蛋白质组学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在铁限制条件下蛋白组变化情况。试验材料与转录组研究相同,通过iTraq技术分析共得到328236张二级质谱谱图,40494张肽段匹配到的谱图,共鉴定到16417个肽段,鉴定到的蛋白质总数为2244,其中定量了 2012个蛋白。在铁限制胁迫下,1.5倍差异表达蛋白有236个,其中90个蛋白差异表达上调,146个蛋白差异表达下调,表达下调的蛋白数目多于表达上调的蛋白数目。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肠菌素生物合成、铁吸收、离子运输、蛋白转运、能量代谢等相关通路有关,并通过对差异蛋白进行网络互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能量的合成、ABC转运体等蛋白群中。进一步说明了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大量合成铁相关蛋白来争夺转运环境中的铁,通过消耗能量转运至细胞内,维持自身生长繁殖需要。为深入阐述嗜水气单胞菌的耐铁分子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5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及对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在铁限制条件下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关联变化及毒力的变化。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发现,大部分的mRNA和蛋白水平没有超过2倍的变化,证实了基因和蛋白的显着变化及其强相关性。680个对应组基因差异表达而蛋白质无差异,35个对应组蛋白质差异表达但转录基因无差异,6个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的表达相反,说明大部分差异蛋白与差异基因的变化趋势一致。通过对60个主要的毒力因子进行基因和蛋白聚类分析,发现铁限制胁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的调节有全面的影响。铁含量检测发现,在铁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会加强铁吸收转运,导致胞内铁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通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的检测发现,铁限制胁迫下上清液中总蛋白酶活性显着增加至0.36,与正常组0.105相比差异显着(P<0.05),脂肪酶活性和血平板溶血性得到了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铁限制条件下,细菌的游泳能力得到显着增强(P<0.05),反映了细菌试图迁移到更适宜的生长区域。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发现,与正常组相比,铁限制条件下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健康团头鲂具有更强的致死率。综上所述,在铁限制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得到了增强。

王启迪[8](2016)在《蛋白质纯化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组学的关键技术就是蛋白质纯化。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是血浆中的一种微量蛋白,在人血浆中的浓度为2.5 g/L左右。Tf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例如抗菌作用、转运铁离子,还可以作为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在癌症的治疗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Tf为目标蛋白,建立了一种从Cohn血浆分离法的废弃产物组分IV中纯化Tf的两步层析方法,对得到的Tf产品进行了表征及活性鉴定,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了中试放大。首先介绍了蛋白质纯化系统AKTA explorer 100的组成、操作以及工作流程,为后续的蛋白质纯化工作奠定基础。其次研究从Cohn组分IV中纯化Tf的两步层析工艺。组分IV的预处理过程中发现,Tris-HCl缓冲液不利于组分IV的离心,影响后续的过滤,因此选择了将组分IV溶解于超纯水。根据Tf的等电点、疏水性与杂质蛋白的差异,选取了离子交换层析结合疏水层析的纯化方案。比较了离子交换层析过程中的层析介质以及pH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效果,发现Capto DEAE层析介质以及pH7.0条件下的分离效果较好,得到的Tf纯度高、收率好、纯化速度快,适合进行初步分离。疏水层析过程中选取了盐浓度作为考察因素,比较了四种不同盐浓度下的分离效果,发现硫酸铵浓度为1.0mol/L时目标蛋白的收率和纯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后对Tf样品进行了表征及活性鉴定。通过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HPSEC)检测Tf的结构完整性及是否存在聚集体;圆二色光谱鉴定结果表明Tf的二级结构没有发生改变;通过质谱检测其分子量为78726;全波长扫描结果发现在465 nm处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表明Tf能结合两个铁离子;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Tf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在最优层析条件下进行了Tf的纯化中试,每批次得到了1g左右的Tf样品。Tf的纯度都达到了99%以上,并且收率较实验阶段有所提高达到了80%以上。本文建立了新型的Tf两步层析纯化工艺,该工艺收率好、纯度高、适合工业放大,同时将废弃组分再利用节约了宝贵的血浆资源;为Tf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便利。

孙悦燕[9](2014)在《鮸鱼转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文中提出鱼类是兼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低等脊椎动物。相比哺乳动物来说,鱼类的特异性免疫机制并不是特别完善,水生生物中存在品种数目众多和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强大的生存压力,使得鱼类的免疫系统在面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抵御外源微生物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是一种非血红素结合的β-球蛋白,它具有两个铁离子(Fe3+)结合位点,可以结合两个铁离子(Fe3+)。转铁蛋白功能广泛,不仅在运输机体内铁离子以及铁在体内的代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在细胞呼吸、细胞生长和增殖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它还具有抗菌杀菌的功能,参与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功能。在这项研究中,鉴定和分离出鮸鱼的TF基因(MIMI-TF)。鮸鱼转铁蛋白cDNA全长2070bp,编码689个氨基酸。鮸鱼的TF基因全长为6757bp,基因结构由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组成,此结构与其他多种脊椎动物的TF基因结构相似,揭示了鮸鱼的TF基因在结构上的保守性。鮸鱼转铁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质N-端存在由18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信号肽。鮸鱼转铁蛋白基因与其他物种转铁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45.7%-94%。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鮸鱼的转铁蛋白基因与大黄鱼转铁蛋白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另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健康的鮸鱼肝脏、肠、肾脏、脾脏、心脏、肌肉、鳃、鳍条,眼和脑这10种组织中,鮸鱼转铁蛋白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眼睛和脾脏的表达量次之,在鳍条和心脏中有痕量表达。鮸鱼经过人工感染鳗弧菌后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感染初期,TF基因在其肝脏、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上调的趋势,随后表达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肾脏组织中,感染初期未发生明显变化,在感染中期时,表达量明显上调。对鮸鱼转铁蛋白进行了进化枝-模型(branch-site model)和位点-模型(sitemodel)的分子进化分析。其中,对进化枝模型的分析可知,在本研究中所有脊椎动物祖先进化枝和哺乳类动物的祖先进化枝中,分别检测到了45和3个正选择作用位点,而在硬骨鱼类的祖先进化枝中则没有检测到正选择作用位点。在对位点模型的分析可知,在所有硬骨鱼类的转铁蛋白基因中,总共发现了9个正选择位点,而在哺乳动物的转铁蛋白基因中,却未检测到正选择位点,由此可能推断哺乳类和鱼类的转铁蛋白基因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进化模式,哺乳类转铁蛋白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着纯化选择,而鱼类转铁蛋白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则经历着正选择作用,这可能与鱼类的生存环境有关,在水生环境中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带来的自然选择的影响,由此我们推测鱼类的转铁蛋白基因在其适应水生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结果可用于进一步研究TF的功能和防御机制。

简姗[10](2012)在《铁离子(Ⅲ)螯合对鸡蛋卵转铁蛋白构象、消化性和过敏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鸡蛋是FAO认定的八大类主要过敏食品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蛋白质来源之一。鸡蛋蛋白的生物学价值达95,是最理想的优质蛋白质。卵转铁蛋白(OVT)存在于鸡蛋蛋清中,约占蛋清蛋白含量的12%,是公认的鸡蛋清中的一种主要过敏原。它还容易结合溶液中的铁离子,具有转运铁离子的功能,是一种铁离子结合糖蛋白。因此,本论文通过探明卵转铁蛋白在螯合铁离子过程中的结构和致敏性的变化,同时评估卵转铁蛋白的可消化性,旨在阐明卵转铁蛋白结构变化与过敏原性的的关系,同时为金属离子对卵转铁蛋白结构和过敏原性的影响提供依据。本论文工作首先分离纯化鸡蛋过敏原OVT,然后制备无铁卵转铁蛋白(Apo-OVT)和卵转铁蛋白铁螯合物(Holo-OVT),再将这两种蛋白免疫动物获得相应的多克隆抗体;针对OVT结合Fe3+和脱Fe3+的过程,检测其构象以及潜在过敏原性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模拟胃液(SGF)和模拟肠液(SIF)评价Apo-OVT和Holo-OVT的体外消化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预处理后的蛋清经阴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层析分离,获得了纯度达95%以上的鸡蛋过敏原OVT (SDS-PAGE),再采用透析和超滤的方法制备了Apo-OVT和Holo-OVT,经Urea-PAGE电泳鉴定,Apo-OVT几乎都是以无铁-OVT的形式存在,Holo-OVT中90%以上是以Fe2-OVT(1分子OVT螯合2分子Fe3+)的形式存在。2.分别以Apo-OVT和Holo-OVT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ting鉴定其效价和特异性。制备的抗Apo-OVT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00,000;抗Holo-OVT多克隆抗体的效价高达1:200,000。抗体特异性强,可以满足IgG结合能力的评估。3.针对OVT结合和脱铁的过程,在Apo-OVT的蛋白溶液中缓慢加入铁离子以模拟结合铁离子的过程,采用逐渐降低Holo-OVT蛋白的溶液pH以模拟脱铁的过程。通过紫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检测蛋白构象的变化,并采用间接和竞争抑制ELISA方法检测蛋白质过敏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卵转铁蛋白在结合铁和脱铁的过程中二级结构变化不明显;随着溶液中Fe3+浓度的慢慢增大,卵转铁蛋白与Fe3+逐渐结合,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先展开,而后聚合得更紧密,与抗体IgE的结合能力增强。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卵转铁蛋白不断释放Fe3+,蛋白的三级结构慢慢展开,与IgG和IgE的结合能力减弱。4.对Apo-OVT和Holo-OVT进行模拟胃肠液消化,通过SDS-PAGE比较其消化稳定性,再经竞争抑制ELISA评估蛋白消化产物与抗体IgG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Apo-OVT的消化稳定性较弱,容易被SGF和SIF分解,而Holo-OVT的胃、肠消化稳定性更低。随着SGF的pH值升高,分解Apo-OVT和Holo-OVT的能力越弱。另外,延长SGF和SIF的消化时间,Apo-OVT和Holo-OVT与IgG的结合能力越来越弱。

二、鲤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离子的结合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鲤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离子的结合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及其铁螯合物的补血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阿胶的补血作用研究进展
        1.1.1 阿胶的化学成分
        1.1.2 阿胶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1.1.3 阿胶补血的机制
    1.2 微量元素铁的功能与吸收
        1.2.1 铁的生理功能
        1.2.2 铁的吸收过程
    1.3 缺铁性贫血与补铁剂的应用现状
    1.4 肽铁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影响肽与铁螯合的因素
        1.4.2 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1.4.3 肽铁螯合物的功能活性
    1.5 代谢组学及其在营养学中的应用
    1.6 立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阿胶中铁元素含量测定
        2.3.2 阿胶的体外模拟消化
        2.3.3 消化过程中阿胶肽浓度的测定
        2.3.4 体外Ussing chamber吸收实验
        2.3.5 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分离铁螯合肽
        2.3.6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制备
        2.3.7 阿胶肽的铁螯合能力测定
        2.3.8 铁螯合肽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3.9 铁螯合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3.10 铁螯合肽的质谱鉴定
        2.3.11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2.3.12 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建立
        2.3.13 动物分组与组织样品采集
        2.3.14 血液相关指标的测定
        2.3.15 组织铁含量测定
        2.3.16 肝脏组织切片
        2.3.17 小鼠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外模拟消化对阿胶促铁吸收能力的影响
        3.1.1 模拟消化对阿胶铁螯合能力及肽浓度的影响
        3.1.2 模拟消化对阿胶促铁吸收能力的影响
        3.1.3 小结
    3.2 阿胶铁螯合肽的分离鉴定及其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3.2.1 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分离阿胶铁螯合肽
        3.2.2 铁螯合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2.3 铁螯合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3.2.4 铁螯合肽的氨基酸序列鉴定
        3.2.5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3.2.6 小结
    3.3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补血活性及其代谢调控作用研究
        3.3.1 IDA小鼠模型的建立
        3.3.2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体重的影响
        3.3.3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3.4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血象指标的影响
        3.3.5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铁相对生物利用率分析
        3.3.6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机体铁稳态的影响
        3.3.7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3.8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的代谢调控作用研究
        3.3.9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实验相关图表
附录 II: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哺乳动物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铁蛋白概述
2 乳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1 免疫调节功能
    2.2 乳铁蛋白与铁的结合能力
    2.3 消炎及抗肿瘤作用
    2.4 其他生物学功能
        2.4.1 具有抗食物性病原体活性
        2.4.2 具有多种酶活性
3 其他特性
    3.1 过氧亚硝酸盐对乳铁蛋白的影响
    3.2 运用转基因奶牛、山羊群,生产重组人乳铁蛋白
    3.3 盐酸四环素与牛乳铁蛋白
4 乳铁蛋白的检测方法
    4.1 毛细管电泳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4.3 分光光度法
    4.4 酶联免疫吸附法
5 总结

(3)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乳的组成和性质
        1.2.1 乳蛋白
        1.2.2 乳脂质
        1.2.3 乳糖
        1.2.4 其他乳成分
    1.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乳蛋白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1 乳体系的胶体稳定性
        1.3.2 热诱导的酪蛋白解聚作用
        1.3.3 热诱导的乳清蛋白变性和乳清蛋白-酪蛋白间相互作用
        1.3.4 其他因素对乳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
        1.3.5 UHT乳在贮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
    1.4 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和乳蛋白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4.1 乳铁蛋白热稳定性及热降解产物的生物学功能
        1.4.2 蛋白氧化作用及其对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乳样品的采集
    2.2 测定方法
        2.2.1 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乳物理性质的测定
        2.2.3 感官评价
        2.2.4 乳蛋白的测定
        2.2.5 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分析
        2.2.6 乳铁蛋白的测定
        2.2.7 乳铁蛋白铁饱和度的检测
        2.2.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2.9 圆二色谱分析
        2.2.10 抗菌活性测定
    2.3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及感官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2.4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2.5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氧化的研究方法
    2.6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
    2.7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建立
    2.8 乳铁蛋白的纯化
    2.9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的研究
    2.10 数据处理
第3章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影响
    3.1 引言
    3.2 热处理对乳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热处理对主要成分和pH的影响
        3.2.2 热处理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2.3 热处理对维生素C和泛酸的影响
        3.2.4 热处理对乳钙的释放作用
    3.3 热处理对乳物理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3.1 热处理对脂肪球和酪蛋白胶束粒径的影响
        3.3.2 乳脂肪球形态变化
        3.3.3 热处理对乳黏度的影响
        3.3.4 感官评价
    3.4 乳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
        3.4.1 乳成分变化
        3.4.2 乳pH变化
        3.4.3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3.4.4 维生素C和泛酸含量变化
        3.4.5 钙释放量的变化
    3.5 乳贮藏期间物理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
        3.5.1 粒径变化
        3.5.2 乳脂肪球形态和大小的变化
        3.5.3 乳黏度变化
        3.5.4 感官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热稳定性
    4.1 引言
    4.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氮分布特征
        4.2.1 不同热处理强度下氮分布特征
        4.2.2 贮藏过程中氮分布特征
    4.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降解作用
        4.3.1 热处理对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降解作用
        4.3.2 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降解作用
    4.4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特征
        4.4.1 热处理对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分布行为的影响
        4.4.2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行为
    4.5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分在乳胶体溶液中分布特征
        4.5.1 热处理乳蛋白组分在胶束相和乳清相分布行为的影响
        4.5.2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分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氧化作用
    5.1 引言
    5.2 乳蛋白氧化修饰产物
    5.3 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修饰
        5.3.1 热诱导的乳蛋白氨基酸侧链氧化
        5.3.2 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裂解
        5.3.3 乳蛋白的热降解
        5.3.4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5.4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氧化作用
        5.4.1 乳蛋白侧链氨基酸的氧化修饰
        5.4.2 乳蛋白的裂解
        5.4.3 乳蛋白的热损伤作用
        5.4.4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5.5 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氧化作用
        5.5.1 热诱导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氧化修饰
        5.5.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特异性氨基酸残基的氧化修饰
        5.5.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热损伤
        5.5.4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美拉德反应
    5.6 乳蛋白的非酶促裂解和蛋白质交联作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的抑菌性
    6.1 引言
    6.2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作用
        6.2.1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
        6.2.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铁蛋白的降解
        6.2.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铁蛋白的抑菌性活性
    6.3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研究
        6.3.1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3.2 乳铁蛋白热变性特征
    6.4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
        6.4.1 牛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制备
        6.4.2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
    6.5 热变性乳铁蛋白的结构及其抑菌活性
        6.5.1 远紫外圆二色谱分析
        6.5.2 凝胶电泳分析
        6.5.3 HPLC分析
        6.5.4 乳铁蛋白降解物的抑菌活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转铁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及其多天线修饰改变在HBV相关肝病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转铁蛋白在HBV相关肝病血清中的改变和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凝集素芯片的血清转铁蛋白聚糖结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SA-TRF的方法学建立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SA-AGP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初步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工作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专利、参研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5)优化和筛选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突变型转铁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脑卒中
        1.1 脑卒中概述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诱发因子及预防
        1.3 缺血性脑卒中模型
        1.4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理
    2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治疗研究
        2.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再灌注相关研究
        2.2 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
    3 铁与脑卒中
        3.1 铁及其功能
        3.2 铁循环
        3.3 铁生理病理
        3.4 铁与脑卒中
    4 铁死亡与脑卒中
        4.1 铁死亡概述
        4.2 铁死亡与铁
        4.3 铁死亡与转铁蛋白
        4.4 铁死亡与脑卒中
    5 转铁蛋白与脑卒中
        5.1 转铁蛋白及其受体
        5.2 转铁蛋白与脑卒中
    6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铁蛋白及转铁蛋白在病灶原位的免疫荧光染色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脑表面光栓造模
        2.2 组织收集及冰冻切片
        2.3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3 实验结果
        3.1 铁蛋白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3.2 TF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4 讨论
第三章 构建突变型转铁蛋白表达载体及其表达纯化
    第一节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纯化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提取原核表达的融合突变型转铁蛋白
        2.2 SDS-PAGE凝胶电泳与考马斯亮蓝染色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纯化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提取真核表达的融合突变型转铁蛋白
        2.2 SDS-PAGE凝胶电泳与考马斯亮蓝染色以及Western Blot
        3 实验结果
        3.1 高表达稳定株的筛选
        3.2 突变型转铁蛋白纯化后鉴定及浓度测定
    4 讨论
第四章 突变型转铁蛋白对体外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纯化后转铁蛋白体外干预测试
    3 实验结果
        3.1 转铁蛋白对神经元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3.2 通过体外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筛选发挥神经保护性作用最为显着的蛋白
    4 讨论
第五章 突变型转铁蛋白对铁死亡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脑表面光栓造模
        2.2 组织收集及冰冻切片
        2.3 H2DCFDA染色
        2.4 体外铁死亡模型的建立以及蛋白干预
    3 实验结果
        3.1 H2DCFDA组织染色
        3.2 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对不同细胞系的损伤作用
        3.3 不同细胞系中突变型转铁蛋白对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研究进展
        1.1.1 卵转铁蛋白简介
        1.1.2 卵转铁蛋白的结构性质
        1.1.3 卵转铁蛋白的分离纯化
        1.1.4 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的生物学功能
    1.2 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进展
        1.2.1 天然免疫概述
        1.2.2 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
        1.2.3 巨噬细胞概述
        1.2.4 巨噬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3 PRRSV研究进展
        1.3.1 PRRSV简介
        1.3.2 PRRSV的致病机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PRRSV的增殖培养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PRRSV的增殖
        2.2.3 TCID50的测定
        2.2.4 PRRSV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病毒传代结果
        2.3.2 病毒鉴定结果
        2.3.3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OVT酶解物的制备
        3.2.2 SDS-PAGE凝胶电泳
        3.2.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3.2.4 OVT及其酶解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毒性试验
        3.2.5 细胞的预处理
        3.2.6 RT-qPCR试验
        3.2.7 ELISA试验
        3.2.8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OVT酶解程度的测定结果
        3.3.2 OVT及其酶解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毒性试验结果
        3.3.3 OVT及其酶解物对PRRSV的抗病毒作用结果
        3.3.4 OVT及其酶解物对干扰素的作用结果
        3.3.5 OVT及其酶解物对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胞预处理
        4.2.2 蛋白的提取
        4.2.3 蛋白含量的测定
        4.2.4 蛋白变性
        4.2.5 电泳
        4.2.6 电转移
        4.2.7 免疫印迹显色:ECL显色系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VT对RIG-I、MDA5和MyD88的影响
        4.3.2 OVT对转录因子的影响
        4.3.3 OVT酶解物对RIG-I、MDA5和MyD88的影响
        4.3.4 OVT酶解物对转录因子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7)团头鲂铁稳态调控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铁稳态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鱼类微量元素代谢
        1.2 鱼类铁吸收系统研究
        1.2.1 转铁蛋白
        1.2.2 铁调素
        1.3 应激与鱼体铁稳态
        1.3.1 应激的概念
        1.3.2 应激因素
        1.3.3 应激对鱼体铁稳态的影响
        1.3.4 应激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
    2 铁与细菌毒力的研究进展
        2.1 细菌铁吸收系统
        2.1.1 亚铁离子转运系统
        2.1.2 血红素转运系统
        2.1.3 铁载体转运系统
        2.1.4 铁载体共生
        2.1.5 铁载体受体
        2.1.6 TonB系统
        2.1.7 Fur蛋白
        2.1.8 铁离子解离与储存
        2.1.9 小结
        2.2 细菌毒力系统的研究进展
        2.2.1 细菌侵染鱼体致病机制研究
        2.2.1.1 粘附
        2.2.1.2 侵袭
        2.2.1.3 胞内定殖
        2.2.2 细菌的毒力系统
        2.2.2.1 鞭毛和菌毛
        2.2.2.2 胞外多糖、生物被膜、结构蛋白、磷脂
        2.2.2.3 胶原酶、丝氨酸蛋白酶、烯醇化酶、脂肪酶和几丁质酶
        2.2.2.4 溶血素
        2.2.2.5 铁获取系统
        2.2.2.6 分泌系统
        2.2.2.6.1 Ⅱ型分泌系统与效应蛋白
        2.2.2.6.2 Ⅲ型分泌系统与效应蛋白
        2.2.2.6.3 Ⅵ型分泌系统与效应蛋白
        2.2.3 毒力基因表达调控
        2.3 转录组和蛋白组在细菌上的研究
        2.3.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2.3.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3.3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第二章 团头鲂转铁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2.2 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和铁胁迫
        2.3 RNA提取和Tf cDNA克隆
        2.4 Tf序列分析
        2.5 Tf组织分布
        2.6 在嗜水气单胞菌和铁胁迫下Tf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
        2.7 血清铁浓度检测
        2.8 铁结合实验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团头鲂Tf cDNA序列特征分析
        3.2 团头鲂Tf同源性及发育树分析
        3.3 团头鲂Tf组织分布
        3.4 嗜水气单胞菌和FeCl_3注射后Tf mRNA表达分析
        3.5 嗜水气单胞菌和FeCl_3注射后血清铁浓度变化
        3.6 团头鲂重组Tf表达分析
        3.7 团头鲂Tf铁结合能力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应激对团头鲂铁稳态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2.2 应激物皮质醇和LPS溶液的制备
        2.3 处理与采样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2.4.2 肝脏总蛋白、SOD及MDA测定
        2.5 细胞实验
        2.5.1 团头鲂外周血白细胞分离与培养
        2.5.2 实验处理
        2.5.3 WST-1法检测白细胞活率
        2.5.4 检测ROS
        2.5.5 呼吸爆发活性的测定
        2.5.6 检测Hep、Il-1、Il-6和TNF-α的表达
        2.5.6.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5.6.2 cDNA的获得
        2.5.6.3 SYBR Green l Real Time PCR反应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团头鲂血清皮质醇、血糖在不同应激胁迫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3.2 团头鲂血清铁、肝脏铁、Tf及Hep mRNA在不同应激胁迫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3.3 团头鲂肝脏酶SOD、MDA在不同应激胁迫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3.4 皮质醇、DFO、LPS对团头鲂外周白细胞活性指数的影响
        3.5 皮质醇、DFO、LPS对团头鲂外周白细胞ROS和呼吸爆发的影响
        3.6 皮质醇、DFO、LPS添加对团头鲂外周白细胞Hep、Il-1、Il-6、TNF-α mRNA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应激下团头鲂铁稳态的变化
        4.2 应激对团头鲂免疫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转录组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株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铁限制胁迫环境下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 转录组样品准备
        2.2.3 转录组测序分析
        2.2.3.1 RNA分离及mRNA纯化
        2.2.3.2 cDNA合成、Illumina测序及文库的构建
        2.2.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引物设计及RT-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铁限制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情况
        3.2 铁限制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4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5 肠菌素的生物合成过程通路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蛋白质组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操作步骤
        2.2.1 蛋白提取
        2.2.2 蛋白定量
        2.2.3 SDS-PAGE电泳样品检测实验
        2.2.4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
        2.2.5 蛋白标记及质谱预实验
        2.2.6 2D-LC-MSMS分析
        2.2.6.1 反相色谱分离
        2.2.6.2 反向色谱-TripleTOF分析
        2.2.7 蛋白定性和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质量检测结果
        3.2 蛋白质鉴定结果统计分析
        3.3 差异蛋白筛选
        3.4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
        3.5 差异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
        3.6 差异蛋白质网络互作图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及酶活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
        2.2.2 蛋白水解酶活性
        2.2.3 溶血活性
        2.2.4 脂肪酶活性
        2.2.5 运动性
        2.2.6 体内感染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3.2 铁限制胁迫下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和蛋白质聚类分析
        3.3 铁含量检测
        3.4 铁限制条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的影响
        3.5 感染实验
    4 讨论
        4.1 比较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分析
        4.2 铁限制环境下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评价
    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学术会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8)蛋白质纯化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纯化技术
        1.1.1 蛋白质纯化的重要性
        1.1.2 蛋白质纯化技术简介
    1.2 Cohn组分IV简介
        1.2.1 Cohn组分IV中的主要蛋白质
        1.2.2 Cohn组分IV再利用的意义
    1.3 转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转铁蛋白的纯化方法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提出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提出背景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AKTA蛋白纯化系统工作原理及流程
    2.1 引言
    2.2 AKTA explorer 100系统的组成
        2.2.1 主机
        2.2.2 组件
        2.2.3 UNICORN控制软件
    2.3 AKTA explorer 100工作流程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Cohn组分IV中纯化转铁蛋白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ohn组分IV沉淀的预处理
        3.3.2 离子交换层析
        3.3.3 疏水层析
        3.3.4 分析检测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ohn组分IV沉淀的预处理
        3.4.2 离子交换层析过程的优化
        3.4.3 疏水层析过程的优化
        3.4.4 转铁蛋白的纯化效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铁蛋白的表征及活性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鉴定
        4.3.2 圆二色光谱鉴定
        4.3.3 MALDI-TOF-MS鉴定
        4.3.4 全波长扫描鉴定
        4.3.5 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转铁蛋白HPSEC分析
        4.4.2 转铁蛋白圆二色谱测定
        4.4.3 转铁蛋白分子量测定
        4.4.4 转铁蛋白铁离子结合能力测定
        4.4.5 转铁蛋白体外抗菌活性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铁蛋白纯化中试放大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组分IV的预处理
        5.3.2 离子交换层析
        5.3.3 疏水层析
        5.3.4 超滤浓缩
        5.3.5 脱盐柱脱盐
        5.3.6 冷冻干燥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组分IV的预处理
        5.4.2 离子交换层析
        5.4.3 疏水层析
        5.4.4 纯化效果汇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9)鮸鱼转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鮸鱼的分类地位和基本情况
    1.2 转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转铁蛋白
        1.2.2 转铁蛋白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1.2.3 转铁蛋白多态性
        1.2.4 转铁蛋白受体及其结构功能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鮸鱼 TF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及配方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组 DNA 抽提与检测
        2.3.2 Trizol 法提取鮸鱼 RNA 及反转录
        2.3.3 PCR 扩增鮸鱼转铁蛋白基因 TF cDNA 全长
        2.3.4 PCR 扩增鮸鱼转铁蛋白基因基因组全长
        2.3.5 定量 PCR 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鮸鱼转铁蛋白分子特征分析
        2.4.2 鮸鱼 TF 基因组织表达特征研究
第三章 鮸鱼 TF 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序列分析
        3.1.2 分子系统树构建
        3.1.3 分子进化分析
        3.1.4 PAML 软件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鮸鱼系统发生树构建
        3.2.2 转铁蛋白系统进化分析
        3.2.3 转铁蛋白的蛋白功能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铁离子(Ⅲ)螯合对鸡蛋卵转铁蛋白构象、消化性和过敏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鸡蛋过敏
        1.2.1 鸡蛋过敏的免疫机制
        1.2.2 鸡蛋中的主要过敏原
        1.2.3 加工对鸡蛋过敏原结构与过敏原性的影响
    1.3 蛋清中的卵转铁蛋白
        1.3.1 卵转铁蛋白的结构特征
        1.3.2 卵转铁蛋白的功能特性
        1.3.3 卵转铁蛋白结合铁的机制
        1.3.4 卵转铁蛋白的免疫学性质
    1.4 金属离子对过敏原蛋白过敏原性的影响
    1.5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无铁卵转铁蛋白及卵转铁蛋白铁螯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设备
        2.2.3 溶液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鸡蛋预处理
        2.3.2 卵转铁蛋白的分离纯化
        2.3.3 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质的纯度
        2.3.4 质谱鉴定
        2.3.5 影响铁螯合卵转铁蛋白的溶液条件分析
        2.3.6 制备无铁卵转铁蛋白(Apo-OVT)
        2.3.7 制备卵转铁蛋白铁螯合物(Holo-OVT)
        2.3.8 Urea-PAGE电泳鉴定卵转铁蛋白螯合铁离子的能力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层析法分离纯化卵转铁蛋白
        2.4.2 质谱鉴定结果
        2.4.3 不同溶液环境对卵转铁蛋白结合铁离子能力的影响
        2.4.4 Apo-OVT和Holo-OVT的纯度鉴定
    2.5 讨论
        2.5.1 层析分离方法的选择
        2.5.2 溶液条件对卵转铁蛋白结合铁离子能力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铁卵转铁蛋白及其铁螯合物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抗原的制备
        3.3.2 免疫方案
        3.3.3 分离血清
        3.3.4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3.3.5 间接ELISA测抗体效价
        3.3.6 蛋白免疫印迹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抗原包被浓度和最佳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3.4.2 免疫过程中抗体效价监测
        3.4.3 免疫印迹鉴定蛋白与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性
    3.5 讨论
        3.5.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5.2 Apo-OVT和Holo-OVT的抗原性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铁离子螯合卵转铁蛋白后的构象及过敏原性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3.2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4.3.3 远紫外圆二色光谱分析
        4.3.4 与IgG结合能力的检测
        4.3.5 与IgE结合能力的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H值对Holo-OVT蛋白构象的影响
        4.4.2 Fe~(3+)浓度对Apo-OVT蛋白构象的影响
        4.4.3 Holo-OVT和Apo-OVT潜在过敏原性的比较
        4.4.4 pH值对Holo-OVT蛋白过敏原性的影响
        4.4.5 Fe~(3+)浓度对Apo-OVT蛋白过敏原性的影响
    4.5 讨论
        4.5.1 卵转铁蛋白结合和释放Fe~(3+)过程的构象表征
        4.5.2 卵转铁蛋白结合和释放Fe~(3+)过程的过敏原性分析
        4.5.3 卵转铁蛋白的构象与潜在过敏原性的关系
    4.6 小结
第5章 无铁卵转铁蛋白及其铁螯合物的消化稳定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的配置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的制备
        5.3.2 体外模拟胃消化
        5.3.3 体外模拟肠消化
        5.3.4 非还原SDS-PAGE
        5.3.5 ELISA实验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卵转铁蛋白的模拟胃液消化
        5.4.2 卵转铁蛋白的模拟肠液消化
        5.4.3 SGF消化产物与IgG的结合能力
        5.4.4 SIF消化产物与IgG的结合能力
    5.5 讨论
        5.5.1 无铁卵转铁蛋白及其铁螯合物的模拟胃、肠液消化
        5.5.2 卵转铁蛋白的消化产物与IgG结合能力的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鲤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离子的结合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及其铁螯合物的补血作用研究[D]. 曹丛丛. 江南大学, 2021(01)
  • [2]哺乳动物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J]. 郝文文,兰欣怡. 中国乳业, 2020(09)
  • [3]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D]. 刘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转铁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及其多天线修饰改变在HBV相关肝病中的研究[D]. 关雯倩.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优化和筛选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突变型转铁蛋白[D]. 王芝荣. 东南大学, 2019(05)
  • [6]卵转铁蛋白及其酶解物对巨噬细胞抗病毒作用研究[D]. 周于蓝.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1)
  • [7]团头鲂铁稳态调控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的影响研究[D]. 滕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蛋白质纯化制备工艺研究[D]. 王启迪.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9]鮸鱼转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D]. 孙悦燕.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7)
  • [10]铁离子(Ⅲ)螯合对鸡蛋卵转铁蛋白构象、消化性和过敏原性的影响[D]. 简姗. 南昌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鲤鱼血清转铁蛋白的纯化及其与铁的结合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