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火焰的稳定性及其在脉冲爆轰发动机中的应用

预混火焰的稳定性及其在脉冲爆轰发动机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脉冲爆轰发动机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有效点火是其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直接起爆需要的能量特别大,因此利用小的点火能量,在较短的距离内形成稳定爆轰,即DDT,更具有应用前景。本文对共振腔内的聚心燃烧形成爆轰的现象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鉴于该现象比较复杂,涉及到激波与火焰的作用和射流火焰对撞两个基本的物理现象,因而本文先对这两个基本现象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在具有平面反射壁和抛物型反射壁的两种燃烧室内,利用高速分幅阴影摄像系统记录了激波与火焰作用过程的流场变化。数值计算基于详细基元化学反应的二维轴对称的Navier—Stokes方程,采用考虑横波修正的有限体积方法。结果表明:无论是平面反射壁还是抛物型反射壁,球型火焰在入射激波作用下,轴心附近被未燃气体穿透,形成筒状火焰,其内外侧皆为未燃气体。而反射激波的作用使火焰局部区域的涡量方向发生改变,形成了将新鲜未燃气体卷入火焰内部的头部涡环,这使得火焰燃烧速率和径向传播速度急剧增加,从而使火焰成为蘑菇云状。火焰内的高温低密区域使入射激波分叉成λ波,当反射激波穿越火焰时,产生的斜激波在轴线和火焰阵面上反复反射,形成复杂的激波列。与平面反射激波相比,聚焦反射激波与火焰作用的初始阶段,反射形成的横波将火焰向轴心压缩,最终形成的蘑菇云的体积较大。对射流火焰对撞的实验和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在射流火焰进入燃烧室时,由于Helmhotz不稳定的作用,逐渐发展成带有涡环的蘑菇云。对流传热在火焰随后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射流火焰在轴线碰撞后,背景流场的作用使得形成的火焰杆直径变化很小,而在碰撞平面上形成的火焰盘的厚度逐渐变薄。结合前面两种现象的讨论结果,并采用先两端敞开,再将一端封闭,随后通过改变封闭端形状的方式,从数值计算的角度逐步深入的探讨了聚心燃烧诱导爆轰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聚心火焰诱导的激波在轴线、壁面和反射端面来回反射的过程中,频繁穿越火焰,使其持续失稳,最终实现爆轰。最后,根据此原理,成功设计和制作了爆轰发生器,实现了低能量点火、管内无障碍物和短距离内形成爆轰的目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实验研究
  • 1.2.2 数值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2. 数值方法
  • 2.1 引言
  • 2.2 数学模型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方程的无量纲化
  • 2.2.3 混合气体的热力学关系式
  • 2.2.4 化学反应模型
  • 2.3 计算方法
  • 2.3.1 正交网格的波传播算法
  • 2.3.1.1 有限体积法
  • 2.3.1.2 一维问题差分格式
  • 2.3.1.3 二维问题差分格式
  • 2.3.2 非正交网格的波传播算法
  • 2.3.3 二维多组分反应流的波传播算法
  • 2.3.4 压力偏导数的推导及处理
  • 2.3.5 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源项的积分
  • 2.3.6 温度的迭代求解
  • 2.3.7 时间步长的计算
  • 2.4 计算阴影
  • 2.5 本章小节
  • 3. 实验系统
  • 3.1 引言
  • 3.2 实验系统
  • 3.2.1 实验装置
  • 3.2.2 测量系统
  • 3.2.3 点火系统
  • 3.2.4 测量控制系统
  • 3.2.5 充配气系统
  • 3.3 实验准备工作
  • 3.3.1 实验装置的密封性检测
  • 3.3.2 预混气的配比
  • 3.3.3 测量、点火以及控制系统的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4. 激波与火焰相互作用的实验和数值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研究
  • 4.2.1 实验系统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数值研究
  • 4.4 结果讨论
  • 4.4.1 计算阴影图
  • 4.4.2 入射激波与火焰的作用
  • 4.4.3 平面反射激波与火焰的作用
  • 4.4.4 聚焦激波与火焰的作用
  • 4.4.5 平面反射与聚焦反射的比较
  • 4.5 本章小节
  • 5. 聚心燃烧及其与诱导激波的相互作用
  • 5.1 引言
  • 5.2 射流火焰对撞
  • 5.2.1 射流火焰对撞的实验研究
  • 5.2.2 射流火焰对撞的数值研究
  • 5.3 敞开系统,聚心火焰及其与诱导激波的相互作用
  • 5.3.1 敞开系统中的聚心激波
  • 5.3.2 敞开系统中的聚心火焰
  • 5.4 左端平板封闭右端敞开系统中的聚心火焰
  • 5.5 左端抛物型封闭壁面右端敞开系统中的聚心火焰
  • 5.6 用于脉冲爆轰发动机的爆轰发生器的设计和制作
  • 5.7 本章小节
  • 6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 6.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1.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2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脉冲爆轰发动机第一和第二次循环的数值模拟[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9(04)
    • [2].脉冲爆轰发动机冲击波外流场数值模拟[J].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9(03)
    • [3].多管脉冲爆轰发动机管外复杂波系的研究[J]. 力学与实践 2008(04)
    • [4].多循环脉冲爆轰发动机外流场的实验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 2008(04)
    • [5].吸气式脉冲爆轰发动机混合室试验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5(02)
    • [6].脉冲爆轰发动机管壁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 弹道学报 2018(03)
    • [7].微小型气液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01)
    • [8].尾喷管构型对多循环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流场及性能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 2013(10)
    • [9].基于TDLAS技术结合多普勒测速的脉冲爆轰发动机冲量测试[J]. 科技风 2018(32)
    • [10].基于多谱线吸收光谱技术的脉冲爆轰发动机管外流场测试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03)
    • [11].基于TDLAS技术的脉冲爆轰发动机管内燃气CO的测试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8(06)
    • [12].PDE点火室内凝胶汽油雾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 弹道学报 2018(01)
    • [13].填充系数对脉冲爆轰发动机爆轰噪声影响的实验研究[J]. 声学学报 2015(04)
    • [14].进气掺氢对爆轰波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J]. 推进技术 2015(12)
    • [15].供气含氧量对脉冲爆轰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弹道学报 2011(01)
    • [16].磁流体加速技术对脉冲爆轰发动机增推影响的二维数值研究[J]. 推进技术 2016(05)
    • [17].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尾喷管的实验研究[J]. 推进技术 2014(02)
    • [18].混合室结构对脉冲爆轰发动机工作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J]. 推进技术 2015(01)
    • [19].脉冲爆轰发动机中等离子体点火的数值计算[J]. 工程力学 2012(05)
    • [20].气液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的建模和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2(08)
    • [21].无阀式汽油/空气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试验研究[J]. 弹道学报 2010(04)
    • [22].雾化混合对气液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影响[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3(05)
    • [23].文氏管对气液两相脉冲爆轰发动机工作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 工程力学 2014(01)
    • [24].喷嘴位置对脉冲爆轰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 2014(01)
    • [25].爆轰波在变截面突扩管道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 航空兵器 2016(06)
    • [26].射流对爆轰波传播过程影响的理论研究[J]. 弹道学报 2013(03)
    • [27].多管脉冲爆轰发动机外三维流场的数值计算[J]. 力学学报 2009(06)
    • [28].喷管对脉冲爆轰发动机性能的影响[J]. 力学学报 2011(01)
    • [29].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对燃烧转爆轰影响的二维数值计算[J]. 兵工学报 2014(09)
    • [30].不同点火因素对爆轰波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J].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标签:;  ;  ;  ;  ;  ;  

    预混火焰的稳定性及其在脉冲爆轰发动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