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论文题目: 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张培玉

导师: 唐学玺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学,渤海湾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课题以渤海湾近岸海域和潮间带为研究区域,于2003年7月,11月和2004年2月,5月连续四个季度对该研究区域的底栖动物和部分环境因子进行取样调查和测试研究。具体研究了大、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测试了部分经济动物的生物质量和环境因子:首次利用大、小型底栖动物指示指标评价渤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建立了渤海淤泥质海岸生境退化的诊断技术体系、生境退化的生物指示种或种群监测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海洋生态环境因子研究 渤海湾底层水体中三种主要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在大多数站位超过海水一类水质标准,成为污染区。平面分布特点基本是近岸区高于远岸海域,高值区位于河口和养殖区近岸海域,低值区为远离海岸带的海域。从季节上看,春季污染较重,夏季最轻,秋季微升。三航次22个站位油类检出率100%,超标率近60%,从平面分布上看,河口和近岸高于远岸,从季节变化看,秋季>春季>夏季。六种主要重金属中有Zn、Pb、Hg三种超标严重。本研究海域沉积物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含量从垂直分布上看,表层(0~2cm)比底层(2~5cm)的含量高;从平面分布上分析,近岸含量要低于远岸站位的含量;季节变化: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有机物分布趋势为近岸高于远海,在夏季含量较高,在春季较低。沉积物的含水量差异也较小;重金属中的Zn、Cr、Hg在所有的调查站位中均超标,Pb在A9、A10、A15三站位超标,Cd在A5站位超标。 2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本次调查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149种,四个季节的总平均丰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文献综述)

第一节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综述

1底栖动物类群的划分

2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数量

3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历史

3.1 底栖动物的定量研究

3.2 生物群落的研究

3.3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3.4 深海底栖动物的研究

4大型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1 大型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方面的作用

4.2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耦合和生物地化循环中的作用

5国内关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

第二节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进展

1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1 早期研究阶段

1.2 系统分类的加速发展和群落定性描述阶段

1.3 生态生理实验和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时期

1.4 实验生物海洋学的阶段

2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趋势及研究热点

3国内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大型底栖动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研究进展

1大型底栖动物体内重金属残留量研究

2大型底栖动物体内多环芳烃(PAHs)含量研究概况

第四节海洋生态环境的生物监测和底栖动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1.1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

1.2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特点

1.3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

2国内外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2.1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及其检测的新方法

2.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新材料和新的监测物

3用底栖动物对海洋污染进行评价的研究进展

3.1 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3.2 海洋污染的受试动物的选择

3.3 底栖动物评价海洋污染的研究进展

3.3.1 海洋环境监测中实验动物(指示生物)的应用

3.3.2 图析法的污染评价

3.3.3 生物指数法的污染评价

第五节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研究海域和研究方法

1渤海、渤海湾和天津海岸带概况

2研究的航次和站位设计

3研究方法

3.1 取样与保存方法

3.2 沉积物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3.3 样品的染色、提取、分选及计数、称重

3.4 次级生产量的估算方法

3.5 生态因子分析测试方法

4生物体污染物含量监测分析

4.1 生物种类选择

4.2 样品采集及保存

4.3 生物体内细菌学指标

5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单变量分析结论

5.2 相对重要性指标的计算

5.3 分布/图形分析

5.4 多变量分析

第三章渤海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因子分析

第一节渤海湾近岸海域底层水质环境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盐度

2.2 营养盐

2.3 化学需氧量(COD)

2.4 油类

2.5 重金属

3结论

第二节渤海湾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沉积物类型

2.2 水深变化

2.3 沉积物中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a、有机质和含水量的分布

2.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3结论

第四章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研究

1研究海域与站位设置

2取样与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夏季(2003-7)航次

3.1.1 夏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常见种比较

3.1.2 夏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与分布

3.1.3 各站位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平面分布

3.2 秋季(2003-11)航次

3.2.1 秋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常见种比较

3.2.2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与分布

3.2.3 各站位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平面分布

3.3 冬季(2004-2)航次

3.3.1 冬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常见种比较

3.3.2 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与分布

3.3.3 各站位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平面分布

3.4 春季(2004-5)航次

3.4.1 春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常见种比较

3.4.2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与分布

3.4.3 各站位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平面分布

3.5 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研究

3.5.1 物种组成

3.5.2 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组成与分布

3.5.3 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生产量水平

4讨论

4.1 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 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历史资料和其它海域的比较

5小结

第五章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1采样和研究方法

2结果

2.1 春季航次

2.1.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2.1.2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1.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1.4 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分析

2.2 夏季航次

2.2.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2.2.2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2.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2.4 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分析

2.3 秋季航次

2.3.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2.3.2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3.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4 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分析

2.4 冬季航次

2.4.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2.4.2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4.3 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分析

2.5 四航次相同站位的比较

2.5.1 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2.5.2 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3讨论

3.1 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3.2 底栖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和人为扰动的响应

3.3 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小结

第六章渤海湾近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第一节小型底栖动物数量研究

1采样方法和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渤海湾各航次各站位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之间的数量关系

2.2 渤海湾小型底栖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

2.3 渤海湾线虫和桡足类数量的关系结果

第二节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

1采样方法和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夏季航次不同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变化与分布

2.2 秋季航次不同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变化与分布

2.3 冬季航次不同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变化与分布

2.4 春季航次不同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变化与分布

2.5 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季节变化

第三节讨论

1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2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3渤海湾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生产量变动及其原因

4渤海湾小型底栖动物密度与历史资料的比较

第四节小结

第七章底栖动物在典型海岸带生境退化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质量指数法监测评估

1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

1.2 评价方法与标准

1.3 生物体内污染残留物测定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本底污染物含量

2.2 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

2.3 生物质量评价

3结论

第二节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污染指示种和群落组成变化监测评估

1利用污染生物指示种的出现或消失、数量的多少评价环境

2利用群落构成的变化监测

3讨论

3.1 生物指示种在水体污染评判中的作用

3.2 群落结构的变化在水体污染评判中的应用

4小结

第三节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曲线(ABC曲线)法监测评估

1春季航次各站位ABC曲线结果

2夏季航次各站位ABC曲线结果

3秋季航次各站位ABC曲线结果

4冬季航次各站位ABC曲线结果

5讨论

6小结

第四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法监测评估

1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方法

2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节 利用小型底栖动物的线虫与桡足类数量之比(N/C指数)监测评估

1 采样和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渤海湾线虫和桡足类数量的关系

2.2 线虫和桡足类数量比与沉积物中石油、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渤海湾线虫和桡足类数量比值的变动讨论

2.4 渤海湾N/C数值的划分与有机污染等级评价

3 讨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10-26

参考文献

  • [1].绿潮藻类对典型海域底栖生境影响及其饵料价值研究[D]. 宋肖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 [2].底栖类动物生态湿地的构建和相关运行机制研究[D]. 李鹏飞.山东大学2016
  • [3].黄东海底栖纤毛虫多样性及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点[D]. 代仁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 [4].中国海底栖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D]. 马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 [5].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研究[D]. 王备新.南京农业大学2003
  • [6].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海洋底栖动物群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D]. 杨巍.西南石油大学2016
  • [7].海洋大型底栖纤毛虫的种群增长和摄食效应[D]. 李承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 [8].黄海沿岸底栖纤毛虫主要类群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D]. 李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 [9].潮间带纤毛虫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 杜永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相关论文

  • [1].渤海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对典型浮游植物生长影响初步分析[D]. 战玉杰.中国海洋大学2005
  • [2].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D]. 王银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3].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 熊金林.华中科技大学2005
  • [4].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动态、生物完整性及小水电站的影响研究[D]. 渠晓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
  • [5].湖泊底栖动物食物组成与食物网研究[D]. 刘学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  

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