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冯敏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在感知、感悟、鉴赏这三个层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作者简介:冯敏,任教于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文本意义的隐喻性、不确定性也为学生们留下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在感知、感悟、鉴赏这三个层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

一、在感知中思考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浅层面,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感知虽说是初级的心理过程,但对学生的发展却是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知层面便开始思考,为进一步感悟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朗读文本中感知思考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第一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朗读文本的时间,把文章读通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只有读通、读懂,正确地理解文章大意,唤醒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识,才能有所感悟、有所鉴赏,触发他们思考创新的火花。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多样,齐读、默读、分角色读,教师也可以通过范读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紧扣文章题目思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直接点明主旨,或言文本相关时间、地点、人物,它是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文本并进入文本灵魂的捷径之一,也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有些题目非常简明而准确地点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阅读伊始,教师便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章题目进行思考。如教学《白杨礼赞》时,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主要是赞美白杨树的,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生从题目中就知道文章主要是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从题目就能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3.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资料思考

每篇文章都有写作背景,在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基本理解词语、读通句子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课文。如在教学《呼兰河传》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查找收集作者萧红的资料,先了解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特点,得知:“萧红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一生坎坷,9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只有在祖父那儿才能享受到些许温暖。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年仅31岁。”这些背景材料,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在感悟中发现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较深层面,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沟通组织起来,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将认识引向深入,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并获得深刻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1.鼓励争辩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感知层面的思考,进入感悟层面后,由于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自然也会有差异。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就能有所发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不满足于一个结论,勇于各抒己见,发表不同意见。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这些争论的地方,往往正是需要“拨亮”“辩明”的关键之点,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互相之间的激发和启迪就有可能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在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时,有同学认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是指李煜回忆与宫女分别时的情景:“离开故国的时候,宫女在送我时流下了眼泪,我和她们还有见面的机会吗?”笔者对这一同学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进行了表扬……同时又把目前大家公认的对这句话的解法告诉了大家:“那树上的几朵残花,就像女子脸上的胭脂,而花上的雨点,又像女子的泪痕,就留我为这些“胭脂泪”沉醉一次吧。这些花朵马上就会凋零,我和她们“几时重”啊?明年的春天,她们也许会继续开放,但是明年的那些花儿还是现在的这些花吗?过去的美好岁月消逝了,还有再回来的可能吗?”然后让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结果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第一种解释合理,笔者灵机一动,便组织同学们用几分钟进行一场辩论,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解读,保护学生头脑中创新之花的成长。

2.大胆想象

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阅读教学过程中,进入感悟层面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天马行空式地驰骋想象,通过改写课文、续写故事等方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想象中发现,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教泰格特的《窗》时,小说结尾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就戛然而止,笔者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位病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表现行为?内心又有哪些心理活动?他的结局会怎样呢?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一段情节,看谁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学生A是这样写的:“泪,顿时决堤,双手失去了力气,瘫软在床上,过去的时光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回放,那迷人的姑娘,扣人心弦的网球赛,竟只是一场梦,忽然他失声痛哭起来,原来,是这样……我怎么这么晚才发现,我真是愚蠢。他给自己编这些,原来都是为了自己有生活的希望,希望自己乐观,能热爱生活,但自己……之前竟然根本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还对他见死不救,自己的行为真是卑劣啊!顿时,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悲伤,羞愧,交织在一起。突然,他大声地咳嗽起来,一声又一声,时断时续。他哆哆嗦嗦地摸索着电铃的按钮,终于,他摸到了,正当他想按的时候,忽然想起那位病友病发时的感受,他的手在空中停住了……咳嗽声持续着,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住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第二天,医护人员照例送来洗漱水,发现他的呼吸已经停止了。”

学生B则这样写:“‘不……这,这不可能。’他绝望地跌坐在床上,怎么会是一堵墙?他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整日整夜,他的心仿佛被丢进了一个冰窖,冷得让他无法呼吸。他开始想念以前天天为他描述窗外美景的那位同伴。想念他的容貌,想念他的声音,从前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可是,自己却在他生死垂危之际冷眼旁观,是自己害死了他。愧疚,懊悔在他心中交织,罪恶这两个字压着他,让他喘不过气来。罪恶感日夜潜伏在他内心,他的病情日益严重,医生对其病情百思不得其解。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个雨后的清晨,圣洁的阳光斜照在两块乳白色的墓碑上,左边的墓碑上面用几句话表达了死者的愿望:‘因为我的自私使得一个内心纯洁无瑕的人去世了,我希望在我死后,让我埋在他的左边守护着他,以洗去我内心的愧疚。死者:不靠窗的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应立足于文本,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或者有悖于作者写作意图。

三、在鉴赏中创新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级层面,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有了准确的感悟后,便能在鉴赏中释疑,在鉴赏中创新。那么,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创新呢?

1.题目

学生对文本感知、感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题目作点鉴赏,从而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感情。如教学泰格特的《窗》进入尾声时,笔者抛出一个疑问:“能否以‘两个病人的故事’为题?”学生讨论后明确,“窗”这个标题既指生活实际中的窗户,又喻指心灵之窗,而且故事的情节也是紧紧围绕“窗”展开的。

2.首尾

朱自清的《春》在结尾以人喻春,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笔者在教学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只要积极向上的都可以。学生经过思考后,写道:“春天像一轮初生的朝阳,充满活力”;“春天像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欢快地唱着歌,奔向远方”;“春天的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希望”;“春天像一阵钟声,激励我们奋斗向上,用自己的青春,迎接更辉煌的明天。”

3.关键句

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时,学生思考后认为,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而我和妻子则是人到中年,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过去要珍惜,对未来要珍爱,他们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

4.修辞语句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写道:“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明星互喻,天上人间辉映,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试试看运用比喻写出一段类似的文字,学生写到“明亮的月光斜照在大地,好像是深秋洒在大地上的白霜。深秋的白霜覆盖在大地上,好像是如水的月光泻在大地上。”“金黄的树叶飘落了,好像是旋着无数的蝴蝶。林间的蝴蝶起舞了,好像是飘着无数的落叶。”

5.文字的留白之处

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处写到钟声号声响起,“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鉴赏这段留白文字时,笔者请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把韩麦尔先生欲言又止的话语说出来,学生说道:“虽然我不能再给你们上法语课了,但我相信不久之后法国人民一定能团结起来,赶走外国侵略者,祖国一定会胜利。”

6.文本构思

在鉴赏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时,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对母亲的挚爱,笔者启发学生能不能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同样的感情,仿写过程中,学生通过叠千纸鹤、打电话、发短信、画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创新的火花不断显现。

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耐心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感悟文本、鉴赏文本,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积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那么我们苦苦寻觅又不可得的创造之花,一定会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自然地闪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晨,谢兰容.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程胜.学习中的创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15400

Cultivating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inReadingTeaching

FENGMin

Abstract:Inreadingteaching,teachersshouldsupplyrichthinkingspaceforstudentsinperception,inspirationandappreciationaccordingtostudents’cognitivelevelandlaw,andmakestudentsautonomouslydiscoverproblemsandraiseproblems,thus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

Keywords:readingteaching;innovativeability;students

标签:;  ;  ;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