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促凋亡基因Bax、P53和Caspase3表达的实验研究

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促凋亡基因Bax、P53和Caspase3表达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luid Percussion Brain Injury Device, FPI)建立标准化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特点。(2)观察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病理形态学改变,及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凋亡及促凋亡基因在视神经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成年雌性Wister大鼠144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对照组(32只大鼠)和实验组(112只大鼠)。对照组再分为正常对照组(16只大鼠)和假伤对照组(16只大鼠);实验组按观察时间点1、3、5、7、9、14、28天分为7个亚组,每组各16只大鼠,每只大鼠右眼为实验眼。应用FPI建立大鼠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随机选取每个亚组中的8只大鼠,摘取右眼眼球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ax, P53和Caspase3的表达;其余8只大鼠,摘取右眼眼球取视网膜组织行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促凋亡基因Bax, P53和Caspase3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及假伤对照组于伤后5天分别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各随机选取8只大鼠)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选取8只大鼠)。结果:(1)视网膜病理: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致密。伤后1天GCL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破裂出血;伤后7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s Layer, GCL)内胞核稀疏,可见核染色质浓集的RGCs,内、外核层细胞明显减少、核排列不致密;内网状层明显变薄;伤后14天可见节细胞层有散在的核染色质边聚、空化的RGCs胞核稀疏;伤后28天可见大量空化的RGCs,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视网膜总厚度变薄;RGCs数量在伤后2周内迅速减少,2周后减少速度放慢。(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视网膜组织仅有微弱Bax、P53、Caspase3表达,损伤后GCL可见Bax、P53、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3)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ax、P53、Caspase3在损伤早期均有表达,Bax伤后3天mRNA表达明显增加,5天时达到高峰,7天后开始下降;P53伤后3天mRNA表达明显增加,5天时达到高峰,7天后开始下降;Caspase3伤后5天mRNA表达明显增加,9天时达到高峰,14天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FPI能够成功建立标准化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临床模拟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容易操作性、可量化性等特点,为探讨视神经损伤机制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2)通过探讨RGCs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继发性死亡中起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视神经损伤后视功能变化的病理基础,对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水平依据;(3)促凋亡基因Bax、P53和Caspase3协同表达或序贯表达的内在规律,为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了依据,对挽救视神经损伤后的视功能有重要的意义;(4)如何抑制凋亡的发生可能成为今后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努力方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与神经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促凋亡基因Bax、P53和Caspase3表达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