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臣《三国志》探析

朱定臣《三国志》探析

一、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探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菊[1](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朱湘铭[2](2014)在《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明清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文本”为依托,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插图形态、与小说文本所描述故事情节之间关系的梳理,从而归纳出文—图表现的基本形态和互文现象的内在规律。文章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现有研究文献做系统梳理,内容包括本研究的由来、介绍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部分的文献梳理主要涉及国内外学者对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视角、内容梗概和存在的不足或尚待深入发掘之点等等,这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力图从《三国志演义》与相关史传,如《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等相关史籍中,钩稽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小说创作思路。同时,对历代三国故事在民间传说及文人创作中的流传、演绎历程做梳理。另外,本章还将对三国故事的相关图像(历代关于三国的绘画作品)及各类体裁的文本做整体梳理,以探求《三国志演义》产生的源流。第二章主要梳理和论述插图本《三国志演义》文图配置的特色及流变。由于明清通俗小说插图的绘制与刊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建阳叶逢春本插图具有明显的闽中地域特征:风格古拙质朴,图形较小,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带有民间版画的较多特色,而双峰堂本在沿袭叶逢春本部分插图的同时,还对叶逢春本中不符合文本的插图进行了纠正。故此本章从建阳、金陵和苏杭三地的版画风格特色来研究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图像特色。建阳诸本主要介绍余象斗本、熊清波本、吴观明本及其他诸本,金陵诸本则介绍周曰校本和郑以祯宝善堂本,苏杭刻本主要介绍夷白堂本、吴郡宝翰楼本和绿荫堂本。另外,还有清代各地诸刻本的介绍。这些刻本的图像均具有典型性,代表了当时当地版刻的风格。现存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形式主要有文图一体式和文图分立式。前者包括嵌像式插图、偏像式插图及合像式插图,这些形式的插图大多插图位于文字上方,故又称上图下文式;后者则包括绣像图、卷首/回首图。同时,也注意总结出明清刻本文图形式的传承与演变规律。其中,卷首/回首插图是指在小说开篇(卷首有的在回首)初配一至数张甚至一系列的插图上去,这种方式最早来源于佛经,如晚唐咸通九年刊刻的《金刚经》,就是卷首插图式图文配置方式的最早来源。周曰校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于每卷卷首配有插图两幅。“上图下文式”则是指每一页都配有插图,基本上每页下面三分之二部分抄写或刻印文字,而上面三分之一部分为图像,而且图的左右有对联式的“榜题”。这种图文配置方式在《三国志演义》中较为常见。第三章论述《三国志演义》小说文本与图像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各自特色。在人物塑造方面,语言文字所塑造的人物虽有模糊性,但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绘画所塑造的人物则具体直观,但它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绘画者对文本的解读。因而,这两种人物塑造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这必然会给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带来较大影响。本章既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总体特征,又注重结合个案的具体分析,即针对诸本对同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刻画与性格塑造)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三国志演义》的文—图关系。在记述一个情节时,语言可依时间顺序线性地顺次叙述或呈多线条式的复合叙述,而图像则只能以定格的方式呈现某个场景。在《三国志演义》诸本中,这种差异性普遍存在。如双峰堂《三国评林》对“周瑜喝斩曹公来使”一事,图像与文本叙述出现脱节,即文本叙述该事件是在大帐中进行的,而图像刻画的故事却发生在船上。再如汤宾尹本《新刻汤学士校正按鉴演义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孔明子敬拜探周瑜”一事,图像却将三人相见的场景改成孔明、子敬二人在周瑜府前等候通报的情景。余论部分主要是梳理和总结各章节的论述,而且将尚未涉及的诸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问题作简单的梳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和梳理《三国志演义》中文本与插图的互文现象;二是分析和论述《三国志演义》中文本与插图的修辞现象。

刘璇[3](2014)在《《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文中研究表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对其进行介绍和评说的序跋随着小说的刊印同时出现,这是古代通俗小说刊印与研究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针对《三国志演义》版本的研究已有很多,且成就显着。但对呈现小说版本嬗变过程的序跋所做的研究,还显得不够深入系统,尚有足以拓展的学术研究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将今存明清诸本《三国志演义》上的序跋加以收集整理,对序跋作者生平进行考订,然后从内容上进行分类研究,进而剖析序跋所透露出的《三国志演义》递嬗流变过程中的一些微妙信息。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于宏观研究和综合性的论证,下篇侧重于微观研究和个案性的考释,考论结合,互有发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在对序跋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古代通俗小说的序跋特点做出说明,进而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三国志演义》的序跋加以梳理,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是以时代为序对《三国志演义》序跋的作者生平进行考证,由此进而对序跋的内容加深认识,以做到知人论世。第三章是从内容方面将序跋分为三类,以便于探讨其功能、价值及意义,从类型上揭示,序跋既在书坊刊印小说时可以作为宣传的广告,又在文人笔下可以成为抒发教化观念、感叹世事的工具,也在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主旨等评说中,呈现出比较鲜明的文学理论色彩。第四章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对序跋所体现出的有关《三国志演义》研究的脉络进行梳理,从而可以窥见其中的历史观和小说观,以及《三国志演义》在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下篇从古代小说文献学的角度对《三国志演义》序跋进行了认真勾稽、详细注释,提供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文献基础。

何红梅[4](2012)在《十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文中指出20世纪《三国演义》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等。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着就达4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对近10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述要,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三国演义》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李阳阳[5](2011)在《朱鼎臣编纂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通过对朱鼎臣编纂书籍的时间、题署以及同时代署名“羊城”的江西籍文人进行考证,得出结论:朱鼎臣是生于明代嘉靖后期、活跃于明万历年间的下层文人,籍贯是江西临川。朱鼎臣编纂的小说目前所见有三部:《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传》、《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本文以此三部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统计、文本对读、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概述了小说目前的保存状况,考察了小说的文本性质,总结了小说的特色和地位,并详细论述了学术界关注又存在分歧的诸多问题。考证出《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的订着者“南州西大午辰走人”即号称“南州散人”的吴迁。明代万历年间,建阳书坊“书商+文人”的现象极为普遍,书坊主雇佣下层文人大量创作通俗小说以期获利。朱鼎臣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服务于建阳书坊的下层文人中的一员。本文归纳了朱鼎臣编辑小说的特色和手法,即惯常以删节文字、各版本草草拼凑、增插故事的方法编刊书籍。归纳了其产生的原因即牟利意识。总结了朱鼎臣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

刘香[6](2010)在《《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是一个重要的《三国志演义》评点本,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多个刊本,现存最早且较为完整的吴观明本大概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它不仅第一次为《三国》作了系统的批评,而且也对后世的《三国》批评及其它的小说批评起到了积极影响。本文以南京图书馆藏《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吴观明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介绍《三国》版本情况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李评本现存的版本情况,并通过吴观明本与周曰校本、夏振宇本、毛宗岗本等版本之间细致的文本比对,揭示了李评本的文本特征。在评点研究部分,对分散在小说中零零散散的评语进行分类梳理,总结了李评本的评点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而结合李评本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等,对其评点的思想内涵、理论贡献进行阐析。

李国帅[7](2010)在《近现代三国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着,而作为诞生最早、对后世有着最广泛深远影响的《三国演义》以其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篇之作在四部小说中独辟先河。一个短暂的历史年代,一部通俗畅销的经典小说,能引起后世历久不衰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在以后的千百年间产生深远影响,是唯三国所独有的。举凡与三国有关的,都可从政治学、军事学、外交学、人才学、谋略学、伦理学、心理学、审美学以及经济、科技学、人际关系学,等等,有做不完的文章,道不尽的哲理,这正是三国历史之妙、演义之妙的所在,以至于我们给它冠以“三国学”的名字。因此,探究“三国学”从古代至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国学”历史发展演变轨迹,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研究其经历的递嬗和转型的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国学”的学术脉络,从而有利于就此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普世价值等问题的认识,这对于发掘本源性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复杂性的认识与探究。关于“三国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晚清以前的“三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探究《三国演义》成书的历史演化,这对研究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和以后的“三国学”的文本研究、传播研究、以及近现代三国学各个时段的学术史研究都有开疆拓土的价值。第二阶段主要是探究明清之际,《三国演义》的抄本传播、明刊本的演化和后来清刊本的流行的发展演变轨迹,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普及了《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使其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次,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三国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中国古典文学至此终结,近代文学由此而生。在中国学术现代化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三国演义》研究逐步摆脱了比附经史的传统观念及以感悟式“评点”为主体的传统批评方式的限囿,开始尝试融合西方现代人文科学新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将《三国演义》研究引上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轨道。再次,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国学”研究,经历了建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和新时期的“三国学”研究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研究在新的时期加强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主题、文学审美、艺术特色、整体结构研究等领域必然会产生与往常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后一时期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是《三国演义》研究的多元发展阶段,也是20世纪研究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此阶段,除了对中国大陆“三国学”研究的梳理和探讨外,在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最后,是对《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三国学”的宏观文化意蕴。主要是从其现代社会文化影响角度来总体论述“三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文化转型中是如何体现的。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名着,其落脚点在于有益于现实,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三国学”研究决不能搞成书斋式研究,而应面向社会,面向当代,尽可能紧密联系实际,使之有针对性,对社会有所裨益。当今社会的芸芸百态,从人性角度都可以在三国历史、《三国演义》中找到影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小至我们芸芸众生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学会做人的一些起码准则,都可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缪小云[8](2008)在《建阳本小说研究》文中提出福建建阳是宋元明三朝中国雕版印刷的中心,刊印书籍品种繁多,数量惊人。本文选取建阳所刊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辑录宋、元、明及清初建阳本小说刊本的基础,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南京、杭州、苏州、徽州等地比较中呈现出建阳小说的刊印历史及其特色。本文主体分上下两编组成。上编对建阳本小说进行总体研究,下编为建阳本小说叙录。第一章为建阳本小说研究导言,主要介绍了建阳的历史、建阳刻书概况、建阳本小说的着录情况,建阳二十世纪以前的评价,二十世纪以来出版学和小说学中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为宋元建阳本小说研究,首先介绍了宋以前小说书籍以手抄为主的制作方式,而宋代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兴盛、小说大规模传播的需求,雕版刊印成为文言小说书籍新的制作方式。根据各种书目文献资料,辑录宋刊一百余种。随后介绍了宋元时期建阳刻书的概况,并列出10种建阳本文言小说,文言小说不是建阳刻书的重要门类。并以建阳本文言小说分中心分析宋代文言小说的刊刻者,官府刻书起着重要倡导作用,私家刻书是重要分支,而书坊刻书以杭州和建阳为盛,杭州更盛建阳一筹。第三章为明以后建阳本小说研究,首先介绍了明代全国刻书概况,指出明代刻书高潮在嘉靖以后,故分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明嘉靖前建阳本小说仍以文言小说为主,明嘉靖以后建阳本文言小说非常稀少,但与文言小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俗小说刊印如火如荼,非常兴盛。明代《三国》、《水浒》、《西游》绝大多数的刊本都是建阳本,建阳本《三国》共24种;明代建阳本《水浒》共8种;明代建阳本《西游记》共4种;不仅如此,明代建阳本刊印了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公案小说、神魔小说,促成了这些流派的形成。但是万历末年,随着苏州等地书坊的崛起,推出了一些的小说流派:言情小说、时事小说、拟话本小说,建阳逐渐没落,至清初,建阳仅刊6种刊本。第四章对建阳本通俗小说的编撰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明代24种建阳本《三国》的发展轨迹,其次分析建阳本《水浒》和《西游》的简本,接着对建阳本历史演义小说、公案小说、神魔小说的编撰进行分析,指出建阳本的编撰存在的不足,逐渐为苏州等地书坊所取代的过程。第五章首先分析了建阳本小说的重要特色——“图文并茂”,描述出建阳本小说插图的变迁过程,指出天启崇祯年间上图下文的建阳本小说版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从两个层次分析建阳本小说衰落的原因,一是建阳本小说自身的原因,一是战乱、人才的流失、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导致了清初建阳本急剧的衰落。

黄绮炜[9](2008)在《叶逢春刊《三国志传》版本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就版本演变的源流关系而言,嘉靖元年刊本是现存最早的《三国》版本,但它是否是最接近罗贯中祖本面貌的版本,目前研究界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演义”与“志传”这两大版本系统的并存,但对其先后关系,见解并不一致。本文将以现存最早的建阳《三国志传》版本——叶逢春刊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前人《三国志演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嘉靖元年本、汤宾尹本、刘龙田本及黄正甫本与其进行文本对读研究,从文字、段目、细节描写、人名、地名、时间、引用的诗词论赞及版画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叶逢春本与嘉靖元年本在体制与内容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着重突出叶逢春本的版本特征及自身特色,探索后出建阳“志传”诸本与叶逢春本的关系,探讨叶逢春本在《三国志演义》版本中的地位问题和存在价值,并对《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汪燕岗[10](2007)在《论明代建阳通俗小说的出版》文中指出建阳地处闽北山区,自宋就是全国的刻书中心,有"图书之府"的美誉;明初虽然一度消歇,但又很快振作,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明嘉靖到万历,建阳刊刻的通俗小说一直占全国的首位,其他书籍也不例外。谈到建阳刻书的兴盛,不得不归功于它刻书条件之优越。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是民间坊刻业最早在建阳兴起的重要原因。

二、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探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1)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小结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小结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三国故事的演绎与传承及相关图像述略
    第一节 三国故事的演绎与历史传承
        一、三国故事的传承与积淀
        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三国故事
    第二节 三国人物及故事之图像概述
        一、历代关于“图”“文”关系的梳理
        二、三国人物的画像
        三、三国故事题材的绘画
        四、其他形式的三国图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与插图形式及演变
    第一节 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版本梳理
        一、明代建阳刻本
        二、明代金陵刻本
        三、明代苏杭刻本
        四、清代各地刻本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的结合形式
        一、文—图一体式
        二、文—图分立式
    第三节 明清诸本插图与文本结合形式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中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文本的人物塑造
        一、《三国志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二、《三国志演义》中的君主形象
        三、《三国志演义》中的武将群像
        四、《三国志演义》中的文臣群像
        五、《三国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
        六、《三国志演义》中的隐士形象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人物刻绘
    第三节 明清插图本《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演变
        一、蜀汉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二、曹魏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三、孙吴集团人物形象演变
        四、三国人物形象演变规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及功能
    第一节 古代典籍的插图及图像叙事传统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一、明代《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二、清代《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特色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插图的叙事功能
        一、《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意会性
        二、《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情理性
    本章小结
余论
    一、《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的互文现象
    二、《三国志演义》插图的隐喻现象
    三、《三国志演义》插图所寓含的立场和倾向性
附录一: 明清商业出版与《三国志演义》传播
附录二: 图版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上篇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通俗小说序跋概念与《三国志演义》序跋概况
        第一节 序跋的基本概念和通俗小说序跋
        第二节 明清通俗小说序跋概述
        一、序跋的作者众多
        二、序跋的题材丰富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序跋存世简介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序跋作者考论
        第一节 弘治至万历诸本序跋作者考论
        一、庸愚子序、修髯子引
        二、三国志加像序、静轩先生叹、全汉总歌
        三、周曰校识语、余象斗识语、余象乌序、三国辨
        四、·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邓以诚弁言、赤帝子馀编序、汤本残序、玉屏山人引、李祥序
        第二节 天启至崇祯诸本序跋作者考论
        一、李贽序、秃子序
        二、熊飞识语、熊飞弁言、杨明琅序
        三、缪尊素序、梦藏道人序、吴翼登序
        第三节 清代诸本序跋作者考论
        一、戴易题关侯祠壁文
        二、李渔序、金圣叹序
        三、毛宗岗凡例、读三国志法
        四、黄淑英序、无名氏序、胡云锦跋、高王臣序、青溪居士序、许时庚补例等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诸本序跋内容述论
        第一节 广告宣传用途的序跋
        一、《三国志演义》在明清时期的刊印情况
        二、书坊间的竞争模式和销售策略
        第二节 抒发史观着重教化的序跋
        一、明正统、辩正闰
        二、褒扬忠臣、贬斥奸佞
        三、有益教化、以史为鉴
        四、感慨兴衰,遗民之悲
        第三节 臧否人物批评章法的序跋
        一、总结人物性格
        二、评点行文之法
        三、综合比较优劣
    第四章 明清《三国志演义》序跋学术史脉络述论
        第一节 历史观下的小说研究
        一、成书
        二、主旨
        三、史评
        第二节 文学观下的小说研究
        一、自觉化的创作
        二、理论意义的确立
        三、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建构
        第三节 被隐没的民间传统
下篇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三、三国志传加像序
    四、静轩先生叹
    五、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总歌
    六、周曰校识语
    七、余象斗识语
    八、题全像评林三国志传叙
    九、三国辩
    十、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
    一一、新刻三国志赤帝子馀编序
    一二、三国志传序
    一三、玉屏山人引
    一四、博古生序
    一五、梦藏道人序
    一六、三国志叙
    一七、序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八、缪尊素序
    一九、读三国史答问
    二十、英雄谱识语
    二一、英雄谱弁言
    二二、叙英雄谱
    二三、叙三国志传
    二四、金圣叹序
    二五、醉耕堂本李渔序
    二六、读三国志法
    二七、三国志演义凡例
    二八、李笠翁评本李渔序
    二九、书富春东观山汉前将军壮缪关侯祠壁
    三十、四大奇书第一种
    三一、胡云锦跋
    三二、三国演义叙
    三三、第一才子书三国志序
    三四、三国英雄略传序文
    三五、重刊三国志演义序
    三六、重校第一才子书叙
    三七、三国演义跋
    三八、三国志演义补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十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作者
二、关于作者籍贯
三、关于成书年代
四、 关于版本

(5)朱鼎臣编纂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朱鼎臣生平、籍贯考证
    第一节 朱鼎臣的生平
    第二节 朱鼎臣的籍贯
第二章 朱鼎臣辑本《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传》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朱鼎臣辑本的质量
    第三节 朱鼎臣辑本与其他版本的关系
    第四节 朱鼎臣辑本成书年代定位
    第五节 罗贯中原本的面貌
第三章 朱鼎臣辑本《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研究
    第一节 朱鼎臣本的性质定位:拼凑本
    第二节 朱鼎臣本三部分文字的来源
    第三节 朱鼎臣本与阳至和本、世德堂本的关系
    第四节 朱鼎臣本的成书时间
    第五节 《西游记》中唐僧出身故事的有无问题
第四章 朱鼎臣辑本《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订着者"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考证
    第三节 《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第五章 朱鼎臣编纂小说综论
    一 朱鼎臣编纂小说的手法
    二 以"出身"为名的小说空前盛行
    三 朱鼎臣编纂小说的成就及不足
结语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6)《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李评本的版本概述
    第一节 "名副其实"的评点本
    第二节 "名不副实"的评点本
第二章 李评本的文本研究
    第一节 李评本与周日校本、夏振宇本的文本比对
    第二节 李评本与毛宗岗本的对比
    第三节 李评本的文本特点及其"去历史化"
第三章 李评本的评点研究
    第一节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评点的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李评本评点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李评本评点的理论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近现代三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
        (一) 相关史料的整理与文献研究
        (二) 相关学术着作
        (三) 相关专着论述
        (四) 国外研究成果
    三、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探讨难点
        (五) 学术创新点
    四、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概念
第一章 《三国演义》成书的历史演化研究
    一、《三国演义》的史书探源
        (一) 史传奠基元典——陈寿《三国志》
        (二) 史传的增补与注释——裴松之注《三国志》
        (三) 《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部分
    二、野史传说中的三国故事
    三、唐代文人诗文
    四、宋元话本
    五、三国题材的戏剧化——元杂剧三国戏
    六、《三国演义》文本研究
        (一) 作家创作研究
        (二) 文本的思想文化透视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三国演义》传播研究(1840 年前)
    一、文本系统的传播
        (一) 抄本刊刻传播
        (二) 明刊本的演化
        (三) 清刊本的流行与评价——以毛评本为例
    二、戏曲系统传播
        (一) 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传播
        (二) 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
    三、说唱系统传播
        (一) 说书《三国》
        (二) 唱词三国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三国学研究
    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
    二、晚清绣像插图三国的传播
        (一) 绣像“第一才子书”
        (二) 《增像三国全图演义》
    三、晚清戏曲之京剧三国戏
        (一) 晚清京剧三国戏小考
        (二) 晚清三国戏京剧人物的塑造
        (三) 京戏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四、晚清农民革命与《三国演义》
    五、“小说界革命”与《三国演义》
        (一) “小说界革命”
        (二) 《三国演义》对晚清的政治历史小说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三国学研究
    一、“五四”时期的三国学研究
        (一) “五四”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
        (二)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三) 胡适对《三国演义》的考证
        (四) 谢无量对三国社会思想方面的研究
    二、二三十年代的三国学研究
        (一) 二三十年代的《三国演义》版本调查与整理
        (二) 二三十年代的《三国演义》版本衍变的后续考证
        (三) 二三十年代对罗贯中本源形态的探讨
        (四) 郑振铎从《录鬼簿续编》中引发的热潮
    三、四十年代的三国学研究
        (一)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
        (二) 李辰冬的《三国水浒与西游》
        (三) 戴望舒对《三国演义》海外孤本的搜索发现
    四、民国研究总结
第五章 新中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
    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三国演义》的“人民性”问题
        (一) 对《三国演义》主题的几种观点
        (二) 《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辩论
        (三) 《三国演义》“人民性”的论争
    三、《三国演义》“为曹操翻案”问题
        (一) 郭沫若等历史学家的“为曹操翻案”
        (二) “为曹操翻案”问题引起的论争
    四、《三国演义》连环画出版始末
    五、建国十七年研究总结
第六章 新时期三国学研究
    一、历史的转折
    二、三国研究组织机构的系统化、规范化
        (一) 《三国演义》学会的成立
        (二) 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
    三、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一) 作者研究
        (二) 成书年代研究
        (三) 版本研究
        (四) 源流研究
        (五) 文本题旨研究
        (六) 人物形象研究
        (七) 关于毛宗岗父子和毛评《三国》
        (八) 三国文化研究
        (九) 应用研究
    四、新时期研究总结
第七章 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
    一、近代以来海外学界对《三国演义》研究的认知
        (一) 日本
        (二) 朝鲜半岛
        (三) 东南亚
        (四) 欧美
    二、国内传统研究与海外研究的比较
第八章 三国学的近现代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一、“三国学”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二、社会政治影响
        (一) 强化政治凝聚力之作用
        (二) 转变政治倾向性之功效
    三、经济领域影响
        (一) 经营策略的应用
        (二) 对现代商机商战的启示
    四、军事领域的影响
        (一) 《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思想
        (二) 三国军事思想的现代启示
    五、文学创作影响
        (一)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二) 对诗词歌赋的影响
    六、少数民族影响
        (一) 《三国演义》中的少数民族因素
        (二) 《三国演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
    七、遗迹旅游影响
        (一) 天下胜迹三国多
        (二) 三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八、文化娱乐影响
        (一) 三国影视剧的传播
        (二) 三国游戏题材的开发
        (三) 专家学者的学术文化普及——以“易中天品三国”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国地图
附录2 三国简明年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8)建阳本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建阳本小说整体研究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二十世纪以前建阳本小说的评价
        第三节 二十世纪以来出版学中建阳本相关研究
        第四节 小说学中建阳本小说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宋元建阳本小说
        第一节 宋元文言小说刊刻概况
        第二节 宋元建阳本文言小说
        第三节 宋元文言小说的刊刻者
        第四节 以建阳本为中心看宋代文言小说刊本的存在方式
        第五节 以建阳本为中心—宋元话本小说的刊刻研究
    第三章 明代建阳本小说刊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嘉靖之前的文言小说刊刻
        第三节 明成化刊说唱词话与明嘉靖前通俗小说刊刻
        第四节 明嘉靖之后的建阳本文言小说刊刻
        第五节 明嘉靖之后的建阳本通俗小说刊刻
    第四章 建阳本通俗小说的编撰
        第一节 建阳本《三国志演义》
        第二节 建阳简本《水浒传》
        第三节 建阳简本《西游记》
        第四节 建阳本历史演义小说的编撰
        第五节 明建阳本公案小说的编撰
        第六节 明建阳本神魔小说的编撰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建阳本小说特色—“图文并茂”
        第二节 建阳本衰落的原因
下编 建阳本小说叙录
    宋代文言小说
        1. 类说
        2. 《夷坚志》
        3. 《容斋随笔》
        4. 《挥尘录》
        5. 《括异志》
        6. 儒学警悟
        7. 《涑水纪闻》
        8. 《东坡志林》
        9.《石鼎联句诗序》(即轩辕弥明传、怪道人传)
        10. 《柳先生龙城录》
    元代文言小说
        1.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2. 《新编分类夷坚志》
        3. 世说新语
        4. 《南村辍耕录》
    元代平话
        1. 《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三卷(元) 佚名撰
        2. “元至治刊平话五种”
        3. 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
        4. 《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明建阳本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
        《剪灯新话》四卷附录一卷、《剪灯余话》四卷
        《湖海奇闻》
        《新刊奇见异闻笔坡丛脞》
        《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
        《新刻增补全相燕居笔记》
        《新刊列仙降凡征应全编》
        《新刻耳谈》
    明代通俗小说
        明代建阳本《三国志演义》刊本叙录
        明代其它建阳本历史演义小说
        建阳本《水浒传》叙录
        建阳本《西游记》叙录
        其它建阳本神魔小说
        建阳本公案小说叙录
        建阳本“争奇”小说七种及其它
    清代文言小说
        《增补批点图像燕居笔记》
    清代通俗小说
        清继志堂《三国》刊本
        《三国》嘉庆七年本
        《精编通俗全像梁武帝西来演义》
        《新刻出像玉鼎列国志》
        《草间堂新编小史警寤钟》
附录1: 余象斗小说编刊研究补遗
附录2: 以西汉故事为题材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辨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叶逢春刊《三国志传》版本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当前《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的情况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介绍
第二章 关于叶逢春本的体制
    第一节 关于段目
    第二节 关于“按鉴”纪事
    第三节 有关“三国”故事的版画
第三章 关于叶逢春本的内容
    第一节 细节问题
        1. 黄巾起义的口号
        2. 糜夫人之死
        3. “伍伯”与“五百人”
    第二节 关于人物
        1. 人物姓名
        2. 人物字号
        3. 人物籍贯
        4. 人物身份
        5. 人物关系
    第三节 关于地名和时间
        1. 关于时间
        2. 关于地点
    第四节 关于异文现象
    第五节 关于论、赞、评及诗词
        1. 关于论、赞
        2. 关于评
        3. 关于诗词
    第六节 关于关索及花关索的故事
        1. 花关索故事
        2. 关索故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10)论明代建阳通俗小说的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刻书的优越条件
二、刊刻通俗小说之统计
三、和南京等地的联系
四、评点与插图

四、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探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明清《三国志演义》文本与插图关系研究[D]. 朱湘铭. 南京大学, 2014(04)
  • [3]《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D]. 刘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4]十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J]. 何红梅. 菏泽学院学报, 2012(01)
  • [5]朱鼎臣编纂小说研究[D]. 李阳阳. 暨南大学, 2011(10)
  • [6]《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研究[D]. 刘香.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7]近现代三国学研究[D]. 李国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建阳本小说研究[D]. 缪小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9]叶逢春刊《三国志传》版本价值研究[D]. 黄绮炜.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 [10]论明代建阳通俗小说的出版[J]. 汪燕岗.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05)

标签:;  ;  ;  ;  ;  

朱定臣《三国志》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