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徐州市矿山医院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目的:探讨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在康复训练中平衡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脑瘫儿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SET悬吊训练。评估采用粗大功能运动量表(GMFM-88)对比两组前后治疗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的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观察比较,SET悬吊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前庭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儿童的运动及平衡能力的发育,有利于加快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脑瘫,SET悬吊训练,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SET悬吊训练是指通过悬吊带将身体局部部位悬吊起来,使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2]。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于何种位置、做何种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之为平衡能力[3]。本研究观察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平衡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脑瘫儿童,诊断符合最新版《儿童脑性瘫痪运动治疗实践》的分型标准。采取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6+_8.8)月。按脑瘫类型分为痉挛型5例,混合型7例,共济失调型8例。观察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15.7+_8.7)月。按脑瘫类型分为痉挛型5例,混合型6例,共济失调型9例。两组儿童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等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及观察组均为视力正常儿童。对照组采取常规平衡训练,主要是坐位平衡训练及站立位平衡训练,即坐或站于平衡板上进行前后及左右平衡训练。观察组在SET悬吊系统上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1、应用早期刺激摆动装置刺激儿童追视、追听,加强本体感觉传入,有效抑制原始反射,促进颈立直反射及手-足-口-眼协调的正中取向定位。操作准备:将摇摆悬挂绳束穿过悬挂皮带,系于早期刺激摆动装置两边,然后调整至理想高度和角度(高度调整取决于儿童悬吊时是坐姿还是站姿,或者可用于儿童在地板上的坐位面)。悬挂后摆动一下,治疗师可从一侧调整合适的高度。方法:儿童坐或站于早期刺激摆动装置上,双手扶住两边悬吊绳,治疗师扶住儿童骨盆,系好安全带,使平板正好抵住治疗师的身体,进行前后及左右晃动,晃动幅度看儿童表情及身体状态变化,发现不适时立即停止。2、应用吊床抑制非对称性姿势及角弓反张,诱发颈立直反射促通翻身,促进儿童正中指向、前庭刺激以及动眼训练。操作准备:将吊床与悬吊臂相连,将吊带穿过悬挂臂两边,调整好高度。方法:将儿童竖向放进吊床内,治疗师扶住悬吊绳进行前后及左右晃动,晃动时不宜过度摆动以避免对前庭的过度刺激,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儿童在吊床的位置,以免发生碰撞或摔倒。3、运用海盗船促进儿童的仰卧位平衡、坐位平衡、跪立位平衡和立位平衡,加强骨盆控制能力和重心转移能力,增强儿童团队合作的意识。操作准备:用牵引钩将海盗船和两条红色悬吊绳成对角线连接(这样可以在悬吊的时候形成“船头和船尾”),再将快速松紧装置卡在海盗船的吊绳上调整吊绳,让海盗船保持水平不会倾斜。方法:先将海盗船拉起远离地面,儿童可采取仰卧位、坐位、双腿跪立位或站位于海盗船上,儿童双手抓住悬吊绳,治疗师进行前后及左右晃动船体。晃动船体时要缓慢,以防儿童双手未抓稳发生坠落意外,晃动海盗船时注意周围情况,以防碰撞到他人和物品。4、运用平衡凳加强全身稳定肌训练以及强烈的前庭刺激。操作准备:先将凳子的两端分别用安全扣(U形扣)扣住挂在架子的吊绳上,可以将凳子吊起来调整到一定的高度。方法:儿童站立于平衡凳上,双手抓住悬吊绳,进行左右重心转移,注意安全,防止发生坠落。5、运用平衡双杠促进骨盆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的移动运动,加强儿童的空间方位及前庭平衡觉。操作准备:平衡双杆的每根杠由两根附加的悬吊倒挂起来,将悬吊带的红色系带挂住双杆两头的挂钩,将松紧装置调整好高度。方法:平衡双杆两头由家长和治疗师扶住,儿童站立于平衡双杆一头,开始行走后,治疗师和家长晃动平衡双杆,晃动时要掌握好力度,以免撞击他人或物品。两组儿童均由治疗师一对一训练,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每周6天,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观察

对比两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4]。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主要用于评估脑瘫儿童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或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量表每项采取4级评分法,包括5个功能区:卧位及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及跑跳。评估结果包括原始分、百分比和总百分比。

2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儿童的GMFM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高于观察组。见表1

表1两组儿童治疗前后GMFM量表总分值对比

3讨论

平衡的维持机制:(1)感觉输入: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视觉、躯体觉、前庭觉的传入来感知站立时身体所处的位置和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2)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输入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3)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来的范围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5]。

脑瘫的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6],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随着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高危儿的存活使脑瘫的患病率增高。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对降低致残率,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脑瘫儿童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瘫儿童由于肌张力异常没有体验过正常的运动模式,长期发展下去患儿的骨骼和肌肉不能正常发育,从而影响运动功能。

本次研究表明,给予3个月的SET悬吊训练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GMFM量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综上所述,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平衡能力有着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秀洁,姜志梅,儿童脑性瘫痪运动治疗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

[2]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11):58-62

[3]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华夏出版社。2011:112-123

[4]杨玉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47-262

[5]章稼。运动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7-140

[6]陈秀洁,儿童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5-136

标签:;  ;  ;  

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